8.3 党费——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住在我家的那窝活泼伶俐的燕子外出觅食归来,在进屋之前先栖落在我家那棵梧桐树上,(1)________,那话一句接一句,又急切,又欢快,像一群春游归来的小学生,喋喋不休地争抢着倾述所见所闻。老燕子看着小燕子日渐老练,心情激动,飞上飞下,手舞足蹈。我听不懂它们的话,但我分明感受到它们的快乐。我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突然那只小燕子竟然悄悄落在我读书的饭桌上。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仔细端详着,忍不住轻轻地、微微地笑了。与这小精灵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竟让我十分激动,紧张和欣喜迅速传遍了我的每一根神经。那小燕子眼睛黑黑的、亮亮的,嘴唇黄黄的,小脑袋摇来摇去,还用嫩黄的小嘴巴啄几下我的书本,透出几分天真和调皮。我们没法用语言沟通,但我读得懂它那单纯友善的目光。我鼓鼓嘴,轻轻吹吹口哨,它竟然高兴地点点头。我们像是一对好朋友,(2)________,守候这短暂而美妙的时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上几岁年纪的人总是盼着儿女早早像小燕子长硬翅膀飞上蓝天,然后又盼着孩子像飞出的鸟儿常常回归母巢团聚,你一言我一语诉说辛酸与幸福。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对偶、排比、借代 B.比喻、对偶、排比
C.比喻、拟人、引用 D.拟人、借代、引用
2.文中画框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小燕子黑亮的眼睛,黄色的嘴唇,摇晃着小脑袋,还用嫩黄的小嘴巴啄几下我的书本,透出几分天真和调皮。”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文创商店里,( )的红色文创产品吸引游客驻足挑选;北京鲁迅博物馆旁的鲁博书屋内,以“新青年”为主题设计的帆布袋、笔记本、徽章等让年轻人( );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北侧的“一大文创”商店中,馆方与沪上老字号品牌联名推出的食品,成为市民和游客的首选……如今,打卡红色地标( ),与之相关的红色文创也日益受到大家欢迎。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滋养红色文创设计的沃土。近年来,红色场馆的网络文创商店数量迅速增加,人们( )便可以购入心仪的红色文创产品。消费场景的转变,也折射出红色文创产品从旅游纪念品到日用品、艺术品、收藏品的转型。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不同的红色元素,在设计师的创意表达中,关联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琳琅满目 爱毛反裘 靡然成风 足不出户
B.琳琅满目 爱不释手 蔚然成风 足不出户
C.五花八门 爱毛反裘 蔚然成风 足不履影
D.五花八门 爱不释手 靡然成风 足不履影
5.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B.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C.自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之后,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D.自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之后,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题目。
12月7日16时5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六星的方式,成功将和德二号A/B卫星、天仪16/17卫星、天启四号A/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记者注意到,受火箭发射影响,昨天傍晩,北京上空出现“奇观”,“龙状云”刷爆朋友圈,其是如何形成的呢?北京市气象局在官方微博上对此作出了解释,火箭升空时的尾迹被太阳余晖照亮,就形成了这样的航迹云。因为火箭尾流中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粒子,这些粒径比较小的粒子被喷口喷出后在高层大气中所受的阻力比较小,因此能够持续好几公里。由于平流层和中间层之间的循环气流,造成火箭流场远端与空气混合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因而将尾迹吹成了螺旋状。我们人眼所见的火箭尾迹主要是尾流中含铝的固体推进剂燃烧生成的三氧化二铝粒子散射太阳光所致。
7.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8.根据材料,说明“龙状云”形成的三个关键要素,每点不超过16个字。
9.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鲁迅政治讽刺诗的艺术特点。
1925年6月,北洋军阀镇压学生运动,鲁迅同情学生,伸张正义,借曹植《七步诗》之意作一首诗替豆萁申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七步诗》写兄弟骨肉相残,此诗则揭露了校方对爱国学生的迫害。诗中的“办教席”,是指杨荫榆宴请评议员商议开除刘和珍等六位学生自治会职员之事。鲁迅的一篇很著名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中曾写过此事。而鲁迅的这首诗,对段祺瑞执政府和杨荫榆之流进行了有力的声讨,具有特殊的讽刺和鞭笞意味。
10.根据语言环境,根据要求修改并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书面材料:李吉林,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系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巨擘,尤以情境教育见长。从教六十余载,李吉林先后出版《情境教育的诗篇》《为儿童的学习》及《情境教育三部曲》(该书被世界著名出版公司斯普林格购买英文版权)。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④不得缺漏、篡改原文信息。
语境转述:王老师最近很推崇情境教育,他向好朋友李老师介绍道: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小罗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也用不着辨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用的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刮得溜平,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休整的时候,老班长给他做的。就从那时候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
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里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认识啦?”
“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到老班长的怀里。
“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席说,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
“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
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水喝。可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了。于是,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要。
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
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也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
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睡觉的同志们,走向火边,这才看见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
他看着那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了声:“报告!”绕过火堆,走了过去。
那个同志慢慢地抬起了头。
看着这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你是领导同志,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
“路线,当然有啰!”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圈,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就走出草地了!”
“真的?!”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
“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夹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
“不,我也还有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要求道,“我今天的课还没上哪!同志,教我几个字吧!”
“学习?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
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
“向,就是方向的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又那么清楚。
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情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在向着北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
“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前进’呢?”
“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
“还有呢?”
“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
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
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
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
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道:“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
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
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
“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
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
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草地上踩出了路。
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突然,他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
“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块普通的小木牌,先是作为识字牌,再成为“金色的路标”,意义层层深化,人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B.老班长身负重伤依然不忘叮嘱罗小葆要认好、读懂“北上抗日”,体现出老班长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对革命路线的坚定。
C.罗小葆主动问行军路线,领导同志为他写路线、讲路线,并一起讨论路线,写出小罗对“路线”的认识逐渐深化。
D.罗小葆之所以把自己心爱的识字牌挂在树杈上,是因为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思想给了他力量和信心,他想以此来鼓舞革命同志。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追赶大部队的罗小葆为人物线索,以反复出现的小木牌为事物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B.小说借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刻画了老班长的形象,倒叙的方式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增强了可读性。
C.画框的句子中,“夹”“吹”“放”的动作描写,刻画了毛主席平易近人、关心爱护普通战士的形象。
D.罗小葆与老班长、毛主席、警卫员的三个对话场景,构成了故事主体,有利于推动故事发展和巧妙塑造人物形象。
1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对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
14.“他,沿着这条路迎来了胜利,他还要沿着这条路胜利地走向前去。”这是原作的结尾,你认为保留这个结尾好,还是删改后的结尾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合“像一群春游归来的小学生”分析,运用了比喻;结合“老燕子……手舞足蹈”分析,运用了拟人;结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分析,运用了引用。
2.答案:原句分别把小燕子的眼睛、嘴唇、小脑袋作为描写的主体,句式一致;原句运用了叠词和有童趣的词语,抓住了小燕子的形象特点。
解析:原句,结合“眼睛黑黑的、亮亮的”“嘴唇黄黄的”“小脑袋摇来摇去”等分析,句式一致。抓住“黑黑的、亮亮的”“黄黄的”等分析,运用叠词,写出了小燕子的天真和调皮。
3.答案:(1)兴奋地讨论着什么;(2)用彼此真诚和善意
解析:解析:第一处,结合“在进屋之前先栖落在我家那棵梧桐树上”“那话一句接一句,又急切,又欢快”分析,此处主要讲小燕子好像在兴奋地讨论着什么。第二处,结合“我们像是一对好朋友”“守候这短暂而美妙的时光”分析,此处主要抓住“好朋友”特征来写,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B
解析:①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语境是说红色文创产品丰富多样,应选“琳琅满目”。②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下。爱毛反裘: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语境是说年轻人对以“新青年”为主题设计的机布袋、笔记本、徽章等很喜欢,都到了舍不得放下的程度,应选“爱不释手”。③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靡然成风:形容纷纷趋附、效尤而成风气。多指不好的风气。语境是说打卡红色地标形成风气,这是好的风气,应选“蔚然成风”。④足不出户:脚不迈出家门,指待在家里不外出。足不履影:脚不踩在自己的影子上,比喻循规蹈矩。语境是说人们不出家门就可购入心仪的红色文创产品,故应选“足不出户”。
5.答案:A
解析: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是先“发掘”,再“利用”,二者应互换位置,故排除B、D两项;二是成分残缺,缺少与“寻找”搭配的宾语,应在“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后加上宾语中心语“的对接点”,故排除C项。另外,C、D两项中的“自……之后”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掉“自”和“之后”。
6.答案: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本体,“是”为比喻词,“沃土”是喻体。②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红色文创设计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红色精神的景仰之情。
解析:解答本题,要熟知比喻句的构成和表达效果。比喻句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一般有:使说理浅显易懂,容易使人接受;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从构成角度分析,“是”是比喻词,“是”前面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本体,“是”后面的“沃土”是喻体。从表达效果分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作者在此处将其比喻成“沃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红色文创设计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表达了其对红色精神的景仰之情。
7.答案:一箭六星带来“龙状云”奇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通读新闻内容,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来概括一句话新闻。另外还要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云形成的要素。第一段说一箭六星发射成功,第二段说,北京上空出现“奇观”,“龙状云”刷爆朋友圈。那么一句话新闻可总结为:一箭六星带来“龙状云”奇观。
8.答案:①火箭尾流中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粒子;②循环气流;⑧太阳光的照射。
解析:“龙状云”形成的三个关键要素主要从第二段来找答案。根据“因为火箭尾流中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粒子,这些粒径比较小的粒子被喷口喷出后在高层大气中所受的阻力比较小,因此能够持续好几公里”概括为火箭尾流中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粒子。根据“由于平流层和中间层之间的循环气流,造成火箭流场远端与空气混合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因而将尾迹吹成了螺旋状”可概括为循环气流。根据“我们人眼所见的火箭尾迹主要是尾流中含铝的固体推进剂燃烧生成的三氧化二铝粒子散射太阳光所致”可概括为太阳光的照射。
9.答案:形象生动;力透纸背;尖锐辛辣
解析:首先,明确这首诗的作用是“对段祺瑞执政府和杨荫榆之流进行了有力的声讨”;其次,明确题干要求的是概括鲁迅政治讽刺诗的艺术特点,为此要调动知识积累,明确诗歌有哪些艺术特点,如形象性、抒情性等;最后,注意字数要求,写出两个四字短语,对诗的特点进行概括。
10.答案:李吉林,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的大师,在情境教育方面尤有专长。从教六十多年以来,先后出版《情境教育的诗篇》《为儿童的学习》及《情境教育三部曲》等多部情境教育专著,其中《情境教育三部曲》被世界著名出版公司斯普林格购买英文版权。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文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口语和书面语的运用等。本题要求“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要符合口语特点。“系”,书面语,改为“是”;“巨擘”,书面语,改为“大师或者专家”;“尤以……见长”书面语,改为“在……方面尤有专长”一类句子;“从教六十余载”,书面语,改为“教书六十多年来”;括号中的内容必须转换到句中表述。
答案:.B;
解析:“不怕牺牲的精神”错误,这里体现的应是老班长对通信员罗小葆的关怀和对革命路线的坚定。
12.答案:B;
解析:“倒叙的方式”错误,文中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属于插叙。
13.答案:①画面由夜色笼罩的沉寂,转变到朝霞满天、红日东升的明快、富有活力;②烘托出罗小葆由掉队迷路后的沉重迷茫,到听完毛主席对革命路线的讲解后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
解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属于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开头的“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写出了夜色的暗沉,渲染了沉郁压抑的气氛,结合下文“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不知要往哪里走”等内容可知,这一处环境描写烘托出罗小葆掉队迷路后沉重迷茫的心情;“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写旭日东升时的壮丽画面,“朝霞正在上升、扩展”“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渲染了一种明快、充满活力的气氛,这一段景物描写出现在罗小葆听完毛主席对革命路线的讲解之后,此时,他明确了革命路线,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对革命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一段景物描写烘托出他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
14.答案:(示例1)保留这个结尾好。①从内容上看,“这条路”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味,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②从情节上看,这个结尾使故事有了明晰的结局,给人以希望和力量;③从主题上看,正确路线的指引会让革命走向胜利,有力地突出了“路标”的作用,深化了主题。
(示例2)删改后的结尾好。①从内容上看,“像一个金色的路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照应了标题;②从主题上看,“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指明了路标的导引作用,给人以力量、勇气和希望,深化了主题;③从表达效果上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解析:解答本题,应先明确观点,再阐述理由。若认为保留这个结尾好,可以从“这条路”的含义及其对情节、主题的作用来分析:“这条路”一语双关,既指脚下的道路,又指革命之路;从情节上看,罗小葆从迷路到脚下有路,心中有路,使故事有了明晰的结局,人们从罗小葆身上看到了希望和力量;毛主席正确路线的指引会让革命走向胜利,有力地突出了标题“路标”的作用,深化了革命必将胜利的主题。若认为删改后的结尾好,可以从句子本身的表达效果及其对内容、主题等方面的作用来分析。从内容和主题上看,“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向北前进”四个大字对罗小葆的指引作用和鼓舞作用,深化了主题;从表达效果上看,作者并未交代出明晰的结局,这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