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1、(1)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格局。P56
(2)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1)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飞出了封建农奴制度。
(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事业发展迅速,居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3、西部大开发。 人物:孔繁森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P60-62
1、“一国两制”含义:就是__________________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进入改革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伟大构思。
影响: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3、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确的途径;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P65 -68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时,吴国派卫温赴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元朝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辖。)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政策:
A. 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 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C.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D、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2、海峡两岸的交往:
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措施。
②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1992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年,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湾的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涉。)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政府)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献。)
(台湾回归宣传语: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关系一家亲。)
第14课 钢铁长城P72-75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___________________,目前,我国海军部队有: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新旧中国海军保卫国防能力的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进攻(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为后盾,海军力量不断壮大,有力保护祖国的海防。]
2、空军的发展: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1956年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3、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1964年导弹试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功。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核反击,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4、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的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科研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P76-78
1、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交政策。
(1949年10月2日,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于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反战,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倡导:1954年,中、缅、印。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亚非万隆会议: 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题: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周总理提出“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周恩来的外交贡献: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
2.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3.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P80-84
1、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对抗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事件:①“乒乓外交”②基辛格秘密访华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④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2、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_____________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重返联合国意义:(1)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3、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___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出现各国与我国建交热潮,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
4、2001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会议(即APEC会议)。P83
5、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新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国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外交家的努力和智慧。
第17-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P90
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
1、国防成就: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②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飞行试验成功。
③1966年,核导弹试验成功。
2、航天成就:
①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_____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第_______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②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③2003年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④2005年“神舟六号” 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3、农业成就:
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称为“____________”的籼型杂交水稻。
杰出科学人物:( )——“杂交水稻之父” ( )——两弹元勋 ( )——导弹之父
学习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新、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我国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了“863计划”,在《863计划纲要》,选择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有: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1996年增加)共八个领域。
(计算机网络的影响(或如何看待上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力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如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网上购物、上课、看病等。但网络的不健康现象,如网上浏览不良信息,超时无节制上网,缺乏自护意识上当受骗等,给网民带来伤害。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增加自我保护意识,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基础教育的发展:①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到200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科教兴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具体措施:①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③要求实施素质教育。④制订和实施863计划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文学艺术发展方针:1956年,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2、体育成就:①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瞻目;②从射击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连连刷新世界纪录。③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④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P104-105
3、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①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②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展开;③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加强;④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表述)P112-114
生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有何感悟: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2、如何解决城镇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使用清洁燃料;实行“公交优先”政策;开辟新的公交线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
3、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