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是单个物体在不同的力学情景下所遵循的规律。而力是不能脱离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在探讨力时必然要涉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它们所遵循的规律,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的恰恰就是这一规律。牛顿第三定律使我们能更加全面的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现实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才得以圆满顺利解决。
教材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讨论是渐次深入逐层推进的: 先通过司空见惯的实例得到物体之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再通过实验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然后分析汇总得出牛顿第三定律。最后再回到实际应用中去, 让学生体会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以达到对定律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 设计思想
在对充分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后, 采用“参与一体验一内化一迁移”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按照定律本身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同。第二层次是教师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前概念,“制造”情境矛盾, 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己分析生活实例、 动手实验及D IS 实验自然的得出牛顿第三定律。第三层次是通过辨析(一对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作用点的区别) 加深对定律的理解。第四层次是应用定律解释物理现象(汽车前进、火箭升空) 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在生产、 生活中的巨大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将教学过程有机划分成这样四个层次,重现规律形成过程, 重视了知识的获取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并亲自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和艰辛, 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上述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大胆质疑、 勇于探索,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信心。
重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大胆质疑、 勇于探索,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等
五、教学器材
每组学生:弹簧测力计(2个)
演示:风扇、力的传感器仪器全套、玩具汽车、长木板(轻薄)、磁铁、烧杯、数字台秤、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到目标
引入新课 一、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实验一:风扇吹纸屑,在把风扇放到小车上,小车随风扇后退。 1.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认 识 作 用 力 和 反 作 用 力 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性关系: 实验一: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关系 1、对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进行受力分析(手压桌面、两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拉橡皮筋)2、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其他实例。 教师总结,板书:牛顿第三定律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3、引导学生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作用点: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2、方向: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体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学生根据课件上所举的例子和课堂学生所举实例,自己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作用点和方向上的规律。 培养观察能力。体验
探 究 牛 顿 第 三 定 律 三、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1、实验二: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挂在一起,然后对拉。观察示数的大小关系。学生根据方案自己动手实验。之后请两位同学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挂在一起,然后对拉。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学生观察比较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看是否相等。改变几次读数,重复以上实验。 启发思考:本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三: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关系 (1)用力的传感器进行实验,教师先介绍传感器的使用,然后请学生上来实验,在静止时对拉或对压。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图像。(2)再请另外的学生将传感器匀速、加速、减速运动,再师生一起分析电脑中的力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 启发思考:(1)本实验的现象又说明了什么?【演示实验】面的台秤放有盛水的烧杯,降低平台,然钩码缓慢浸入水中观察台秤的示数和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关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总结实验三和实验四,可得到什么结论? 总结: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板书) 学生上台操作力的传感器 学生讨论、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性关系:无论物体在什么状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上面台秤的示数为负值,说明水给钩码向上的浮力,下面的台秤示数为正值,说明水受到钩码向下的力。两个台秤的示数大小也相同,进一步说明钩码和水之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总结归纳实验信息的能力。 通过和同学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鼓励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 演示实验3:玩具电动小汽车放在塑料板上,吊起驱动轮,启动汽车,汽车不动,放下驱动轮,汽车向前运动,这说明塑料板给汽车一个向前的摩擦力,作为汽车的驱动力。四、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例:如图所示,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反作用力是哪些力?哪几个力是平衡力? 学生进行受力分析,找出反作用力,说出平衡力,并找到平衡力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辨析(一对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作用点的区别) 加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拔河比赛力量大的同学所站滑板车上拔河比赛。 在班上挑一个力量最大的和一个力量最小的两个同学拔河比赛 研究物理规律的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定性到定量的过程。
七、板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定义:物体间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对力。
(2)特点:性质相同,有同时性,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一对平衡力的比较
八、本设计主要特点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亲身体验,体现了“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其主要特点是:
1.安排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代替以前的演示实验,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3.在学法上突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开展合作探究,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分析总结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尤其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差异产生新的教学资源并较好地进行利用,运用评价手段不断引导学生学习,较好地将新课程理念结合于教学实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