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血流的管道——血液
学科 初中生物 年级 七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里的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内容。课标要求: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别。
教学目标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3.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特点。
重难点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学方式与策略 教法:1.演示实验法
2.讲授法
3.小组讨论法
4.比较归纳法学法;1. 自主学习法
2.交流讨论法
3.总结归纳法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播放武汉交通运输体系视频,以城市的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城市的管道,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血流的管道——血管。 通过生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地导入新课。 2
启发思维、探究新知 以提问、视频演示的方法,回顾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讨论交流实验现象。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接着通过学生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视频设计了几个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观察视频,讨论归纳了血管的种类,以及各血管的血流速度。 回顾实验,链接上节知识点,方便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了解血管的类型,为本节课学习的方向明确了目标,方便下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5
理清思路、归纳新知 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对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这个重点知识点进行处理。 教师组织:指令清晰、分工明确,时间把握精准。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快速进入讨论状态(画表格记录、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学生汇报和集思广益总结归纳的同时教师完成板书表格填写,并引导学生对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归纳,加深学生记忆。授课过程中有一些零碎的知识点需要多次强调,同时要求学生拿笔对知识点进行圈点勾画。 如:①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连接情况:以板书画图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的理解血管的概念和位置,体现了生物学的结构适应于功能的科学思维。②毛细血管的作用,以视频演示,教师讲解的形式呈现,为下一节血液循环系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③静脉中的静脉瓣以问题和动态图的形式呈现,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最后联系生活拓展了静脉瓣功能老化会导致静脉曲张,以此提升学生对生命观念的认识。 学生活动: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记忆血管的相关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14
联系生活、开拓新知 课堂上,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课新知的理解,同时以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将生物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树立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生活的观念。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在医学中的重要应用,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11
巩固练习、升华新知 教学设计中,利用课堂最后五分钟对本课知识进行练习和巩固,习题选择贴合近年来新疆结业考试大趋势,题型难度适中,能帮助大部分学生检测学习效果。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
教学特色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的身边事物入手,以生活化的情境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结合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准备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和视频素材,以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同桌互学等多种形式,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同时讲练结合的有效课堂。
存在的不足:没有引导学生自制各种形式的血管模型,并且,相关的中西医知识了解有限,有些内容没能展示和涉及,是学生感到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还有差距,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今后努力的方向:学生方面: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升学业水平。教师方面:在做好专业提升的同时,了解更多跨学科知识,融合到今后的课堂中,丰富学生课内外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