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二)(第二单元) (含解析)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形成性评价(二)(第二单元) (含解析)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19:06:28

文档简介

单元形成性评价(二)(第二单元)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某学习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了以下图片。据此分析,该学习小组的研究主题是 (  )
A.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
B.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
C.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
D.中华文化的辐射和传播
【解析】选C。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些图片反映的是来自世界各地古代文明的文字,这些文字都不一样,由此体现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相互影响、相互交锋,排除A、B;玛雅文字、楔形文字、那尔迈调色板与中国文字没有任何关系,不能说明受到中华文化的辐射和影响,排除D。
2.《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优秀文学作品,它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形式是 (  )
A.莎草文书 B.泥板文书 C.石刻 D.青铜铭文
【解析】选B。《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的早期人类留下的文学珍宝,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刻写在泥板上,因此这部史诗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形式是泥板文书,B正确;莎草文书是古代埃及特有的文字记录形式,排除A;石刻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的文字记录方式,排除C;青铜铭文是中国古代青铜时代特有的文字记录方式,排除D。
【补偿训练】
  (2023·扬州高二检测)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为了拯救好友恩奇都,吉尔伽美什历尽艰苦,找到了能令人长生的不死之草,但最后又被蛇偷走,恩奇都最终难免一死。以上材料主要反映出 (  )
A.苏美尔人对待生命的态度
B.苏美尔文学的悲剧色彩
C.文学作品描绘民众的生活
D.最早的史诗在西亚产生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苏美尔人希望长生不老,这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命的态度,故选A;材料体现了他们为生命奋斗的精神,不能称为悲剧,排除B;材料没有说明其平民的身份,排除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在古代近东地区广为流传的西亚巴奥神,因职司与埃及的塞特神一样都是暴雨之神而被埃及人所接纳;西亚地区的阿斯塔特女神同样也被请进埃及的神庙之中,受到埃及人的膜拜。这表明古埃及 (  )
A.文明发展缺乏主体性
B.宗教影响了文明发展历程
C.吸收包容外来的文化
D.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一体化
【解析】选C。古代埃及接受了西亚地区的神,并加以膜拜,体现了埃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故选C;“缺乏主体性”不符合史实,古埃及为世界重要文明之一,排除A;材料只涉及埃及,不能体现整个文明发展历程被影响,排除B;“世界文化的一体化”夸大化,且不符合史实,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而非一体化,排除D。
4.埃及古王国时期,太阳神“拉”被奉为埃及的最高神,国王被说成是“拉”之子,是“拉”的直系后裔。国王的名字后面都要缀上“拉”的名字。这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开始确立 B.宣扬君主至上权威
C.官僚机构日益庞大 D.王权带有神秘色彩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古埃及国王为加强君主专制,极力宣扬君权神授学说,王权带有神秘色彩,故D正确;由材料无法看出君主专制开始确立,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王权的神化,无法看出君主至上权威,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官僚机构的信息,故C错误。
5.下图为13世纪阿拉伯手抄本插图,插图描绘了亚里士多德向学生传授星盘知识的场景。这体现了 (  )
A.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
B.欧洲古典文化迎来再生
C.阿拉伯文化政策较开明
D.罗马文化在阿拉伯普及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在向学生传授古希腊文化,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古希腊文化的吸收和兼容,C正确;材料与东西方文化碰撞冲突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的不是欧洲古典文化迎来再生,排除B;“罗马文化在阿拉伯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6.《十日谈》中的许多故事直接借鉴或取材于《一千零一夜》,其“遵从和张扬人的天性以及与生俱来的欲念”等,与《一千零一夜》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也几近相同。这可以说明阿拉伯文化 (  )
A.推动西欧思想的革新
B.成为东西交流的桥梁
C.冲击封建王权的统治
D.体现普世的价值观念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阿拉伯文化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有利于打破神学对人的束缚,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故选A;材料只强调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交流,未明确阿拉伯人成为东西交流的桥梁,排除B;材料说明阿拉伯文化传入欧洲成为冲击宗教神学的理论武器,排除C;材料并未说明阿拉伯文化具有普世影响,排除D。
7.有学者指出:“希腊民族是最早探索人类、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民族,他们不但追根溯源,寻求宇宙万物的源头与规律……而且探究社会的正义与公理,诘问人生的目的与价值。”该学者认为古希腊文化 (  )
A.缺乏人文主义 B.个人主义泛滥
C.忽视现实幸福 D.重视理性精神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古希腊民族对自然、社会、人进行了探索,这说明古希腊民族善于思考,具有探究精神,体现了古希腊文化重视理性精神的特点,故选D;希腊民族的探索体现了人文主义,排除A;个人主义泛滥与材料中探究社会正义、公理的说法不符,排除B;希腊民族探索人生的目的与价值是对现实幸福的追求,排除C。
【深化点拨】
古希腊哲学开启了世界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奠定了哲学派别的基础。古希腊自然科学成就是西方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8.(2023·徐州高二检测)罗马征服高卢地区后,在高卢地区开始兴建起剧院和竞技场,以吸引人们前去观赏。而竞技场则比剧院更大,同罗马本土人一样,高卢人对角斗和赛车的迷恋同样十分狂热。这表明古代罗马 (  )
A.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B.贵族阶层安于享乐
C.推动了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化
D.拥有较高建筑水平
【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罗马征服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罗马征服高卢后,在高卢地区建立罗马式的剧院和竞技场,吸引了此地区的高卢人,这推动了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化,故选C;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其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故排除A;据材料不能判断高卢人是否属于贵族阶层,故排除B;兴建起剧院和竞技场并不能说明古代罗马拥有较高建筑水平,故排除D项。
【拓展延伸】
罗马国家的发展史
公元前1000年左右 罗马城邦兴起
公元前509年 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3世纪初 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2世纪 成为地中海霸主
公元前27年 罗马帝国建立
2世纪 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海
395年 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 东罗马帝国灭亡
9.中世纪的欧洲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这说明 (  )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
B.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C.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解析】选C。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垄断思想文化教育,全方位控制欧洲社会,所以当时地图奇形怪状的主要原因是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据支配地位,故选C。材料反映欧洲对世界其他地区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缺乏,A错误;当时中西方已有了联系,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过中国,B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D错误。
【补偿训练】
  (2023·重庆高二检测)基督教文化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中古西欧还产生了一些著名的神学家。《神学大全》的作者是 (  )
A.马丁·路德 B.西塞罗
C.托马斯·阿奎那 D.李维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神学大全》的作者是基督教神学家、意大利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C正确;排除A、B、D。
10.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与同时期西欧国家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称为“神圣皇宫”或“圣宫”。高级官员可以亲吻皇帝的右胸,低级官员只能吻皇帝的脚。这表明拜占庭帝国文化的特点是 (  )
A.世俗性 B.等级森严
C.中央集权 D.政教合一
【解析】选B。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反映了当时等级森严的特征,故选B;世俗性指的是社会中宗教的影响力微弱或消失,这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题干主旨是皇帝与官员之间的等级特征,无法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与主旨不符,排除C;政教合一是教会的宗教权力和世俗的王权相结合,这与题中信息不符,排除D。
11.下图中两幅国徽图案反映的是 (  )
A.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B.两国之间存在着直接继承的关系
C.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完全相同
D.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的建设
【解析】选A。俄罗斯的国徽在形式和内容上和拜占庭国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其主体都是双头鹰,可见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故选A;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不是直接继承关系,排除B;国徽不能体现国家的宗教信仰,排除C;俄罗斯国徽上的骑士象征着勇于同一切困难、敌人作斗争的精神,而不是重视骑兵建设,排除D。
12.(2023·苏州高二检测)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桑奇大塔,查找搜集了关于“印章文字”的资料,而且通读了描写居楼族和般度族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的文学作品。该文明 (  )
A.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B.以金字塔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
C.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D.推动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地区
【解析】选D。根据材料“桑奇大塔”“印章文字”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两者属于古印度文明,根据材料“居楼族和般度族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此处内容出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佛教同样发源于印度,故选D;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的是俄罗斯文明而非印度文明,排除A;以金字塔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是美洲玛雅文明而非印度文明,排除B;吸收中华文化精华的典型代表国家为日本和朝鲜,印度文明受中华文化影响相对较小,与史实不符,排除C。
13.柬埔寨的吴哥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这反映了 (  )
A.吴哥王朝以印度教为国教
B.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C.柬埔寨艺术都与佛教有关
D.柬埔寨石窟艺术源于印度文明
【解析】选B。吴哥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是以印度文学作品《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反映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故选B;9—12世纪吴哥王朝以佛教为国教,排除A;C说法太过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源于”不符合史实,应为“受影响于”,排除D。
14.朝鲜自古遣使中国,在明朝时称使节为“朝天使”(朝觐天子之意),到了清朝则改称“燕行使”(入燕京之行之意)。这折射出朝鲜 (  )
A.否认与清朝的宗藩关系
B.对汉族政权的认同
C.扛起“反清复明”大旗
D.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解析】选B。朝鲜来中国的使节在明朝时称为“朝天使”,清朝称为“燕行使”,体现出了对汉族政权的认同,B正确;材料中“朝天使”和“燕行使”都体现出朝鲜对中国宗藩关系的认同,排除A;在中国朝代更替后,朝鲜仍然认同清朝为其宗主国的地位,并没有“反清复明”,排除C;材料中朝鲜使节称呼的变化不能反映儒家思想的内容,排除D。
15.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源氏物语》中,成为源氏三代人爱情发展的基调。书中仅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处。这说明 (  )
A.仅白居易的诗对日本有影响
B.白居易是最有才华的诗人
C.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颇深
D.白居易与紫式部交流较多
【解析】选C。白居易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诗歌在日本被《源氏物语》定为内容的基调和大量引用,这说明中国文化对日本具有深远的影响,故选C;A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白居易和紫式部不是同时代的人,D错误。
16.(2023·盐城高二检测)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还创造出了20进制;印加人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阿兹特克人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这反映美洲的印第安人 (  )
A.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B.其文化深受殖民者影响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D.已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解析】选A。题干中所涉及的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所创造的一系列的文明成果都是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实现的,可见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故选A;古代美洲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是自身独立发展而来的,只有到近代才受到西方文明的入侵,排除B;美洲文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并没有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排除C;材料中的内容反映的是古代美洲,不是近代,所以未建立近代科学体系,排除D。
【拓展延伸】
印第安文明成果对现代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1)玉米是重要的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番茄是常见蔬菜,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烟草目前还拥有广泛的消费人群,奎宁等药物被各国医药界普遍使用。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已成为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2)印第安人修筑的神庙、道路、城墙、城市等建筑物遗址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文字是人类进入古代文明的最主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苏美尔人的遗物中,文字是最惊人的发现。在很古老的年代,苏美尔人的文字似乎就已非常成熟。这些文字不单已够宗教、商业之用,而且还作成诗文,表达极其复杂的感情及思想……苏美尔人留于泥板上的文字,以其笔画若楔,故称楔形文字。在出土的泥简中,其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有官文书、私文书、宗教记录、文学作品、法庭判决和流水账簿。
  埃及的古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一个观念,用一幅图画来代表。例如房屋,埃及人便画栋房子来表示。有些观念,因为太抽象画不出,于是便只有会意。会意所采用的符号,有的是基于习惯,有的是基于少数人的创造,多数人的跟从。由会意所形成的文字,叫会意文字。埃及属于会意文字的,例如以狮子的前半部表示“权威”,以黄蜂表示“忠诚”等。沿着这条路线发展,有些无法以图画表示的观念,凑巧和某些用图画表示的声音相似,于是遂有假借。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
《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
材料二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通过甲骨文的内容可以大概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摘编自张坚等
《殷墟甲骨学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楔形文字的主要用途,结合所学分析出土泥简的历史价值并用一句话说明楔形文字的历史地位。(5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构成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4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作用,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甲骨文和泥简记载内容的差异。(5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用途,据材料一“这些文字不单已够宗教、商业之用,而且还作成诗文,表达极其复杂的感情及思想”可知包括宗教、商业、文学。第二问价值,据材料一“其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有官文书、私文书、宗教记录、文学作品、法庭判决和流水账簿”可知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第三问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第(2)题第一问构成,据材料一“一个观念,用一幅图画来代表”“有些观念,因为太抽象画不出,于是便只有会意”“有些无法以图画表示的观念,凑巧和某些用图画表示的声音相似,于是遂有假借”概括作答。第二问代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是那尔迈调色板。
第(3)题第一、二问地位、作用,据材料二“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概括作答。第三问差异,将材料一“这些文字不单已够宗教、商业之用,而且还作成诗文,表达极其复杂的感情及思想”“其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有官文书、私文书、宗教记录、文学作品、法庭判决和流水账簿”与材料二“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通过甲骨文的内容可以大概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进行比较作答。
答案:(1)用途:宗教、商业、文学。(2分)
价值: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2分)
地位: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1分)
(2)构成:表音符号、表意符号、限定符号。(3分)
代表:那尔迈调色板。(1分)
(3)地位: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汉字由甲骨文发展而来。(1分)
作用:汉字书法的三个要素、汉字的“六书”原则都受甲骨文的影响。(2分)
差异:甲骨文记载内容较单一,以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为主;泥简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古代埃及很早即在底比斯和雅典殖民,目前仍存在于底比斯北面的土质砖顶梯形金字塔,系埃及第二十一王朝时期的建筑。灌溉技术、战车、剑等,均由埃及传入。而希腊人崇拜的许多神祇,希腊人的哲学、文化等,也都受到埃及的影响,所以古代希腊才较快发展出辉煌的文化。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注: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存在时间为
公元前1085—前945年)
材料中的内容与“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的说法矛盾吗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结论。(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确定是否矛盾,其次进行论证,可从文明的联系和独立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说明论证。具体来说,从联系角度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但是这种联系相对较少,影响也不大;从各文明独立发展角度看,由于古希腊文明兴起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与古代埃及不同,所以其文明发展也呈现出与埃及不同的结果。
答案:不矛盾。(2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一定程度受到埃及文明传播的影响,但并不影响古希腊文明的独立发展进程。由于古希腊文明兴起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与古代埃及不同,所以其文明发展也呈现出与埃及不同的结果。如政治制度不同,古埃及为法老专制统治,而古希腊则是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寡头政治。(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于两个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
——摘编自李英玉《俄罗斯文化的欧亚属性分析》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层面,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8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第(2)题形式:根据材料二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概括。内容:隋唐以前,中国移民赴日本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
答案:(1)特点:主动性;开放性;融汇东西方文化;尤其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任答两点2分)
原因:横跨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曾受蒙古的统治;统治阶级的努力;重视对拜占庭文化精髓的继承。(4分)
(2)形式: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往来。(4分)
内容: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也涉及精神文化层面。(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各自文明谱系的基调走势,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姜江《文明的共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解析】首先根据主题“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结合材和材料信息“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得出观点。其次阐释观点,根据材料“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围绕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的主题展开,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古代世界文明多样性、近代世界文明多样性等方面展开分析。最后进行总结,文明因国情和地域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答案:示例:论题: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2分)
阐述:古巴比伦王国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古代西亚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和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古代埃及建造金字塔,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有古老的象形文字;古代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数学和医学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代罗马的罗马法影响深远。(10分,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文明因国情和地域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2分)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单元形成性评价(二)(第二单元)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某学习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了以下图片。据此分析,该学习小组的研究主题是 (  )
A.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
B.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
C.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
D.中华文化的辐射和传播
2.《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优秀文学作品,它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形式是 (  )
A.莎草文书 B.泥板文书 C.石刻 D.青铜铭文
  (2023·扬州高二检测)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为了拯救好友恩奇都,吉尔伽美什历尽艰苦,找到了能令人长生的不死之草,但最后又被蛇偷走,恩奇都最终难免一死。以上材料主要反映出 (  )
A.苏美尔人对待生命的态度
B.苏美尔文学的悲剧色彩
C.文学作品描绘民众的生活
D.最早的史诗在西亚产生
3.在古代近东地区广为流传的西亚巴奥神,因职司与埃及的塞特神一样都是暴雨之神而被埃及人所接纳;西亚地区的阿斯塔特女神同样也被请进埃及的神庙之中,受到埃及人的膜拜。这表明古埃及 (  )
A.文明发展缺乏主体性
B.宗教影响了文明发展历程
C.吸收包容外来的文化
D.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一体化
4.埃及古王国时期,太阳神“拉”被奉为埃及的最高神,国王被说成是“拉”之子,是“拉”的直系后裔。国王的名字后面都要缀上“拉”的名字。这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开始确立 B.宣扬君主至上权威
C.官僚机构日益庞大 D.王权带有神秘色彩
5.下图为13世纪阿拉伯手抄本插图,插图描绘了亚里士多德向学生传授星盘知识的场景。这体现了 (  )
A.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
B.欧洲古典文化迎来再生
C.阿拉伯文化政策较开明
D.罗马文化在阿拉伯普及
6.《十日谈》中的许多故事直接借鉴或取材于《一千零一夜》,其“遵从和张扬人的天性以及与生俱来的欲念”等,与《一千零一夜》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也几近相同。这可以说明阿拉伯文化 (  )
A.推动西欧思想的革新
B.成为东西交流的桥梁
C.冲击封建王权的统治
D.体现普世的价值观念
7.有学者指出:“希腊民族是最早探索人类、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民族,他们不但追根溯源,寻求宇宙万物的源头与规律……而且探究社会的正义与公理,诘问人生的目的与价值。”该学者认为古希腊文化 (  )
A.缺乏人文主义 B.个人主义泛滥
C.忽视现实幸福 D.重视理性精神
古希腊哲学开启了世界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奠定了哲学派别的基础。古希腊自然科学成就是西方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8.(2023·徐州高二检测)罗马征服高卢地区后,在高卢地区开始兴建起剧院和竞技场,以吸引人们前去观赏。而竞技场则比剧院更大,同罗马本土人一样,高卢人对角斗和赛车的迷恋同样十分狂热。这表明古代罗马 (  )
A.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B.贵族阶层安于享乐
C.推动了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化
D.拥有较高建筑水平
罗马国家的发展史
公元前1000年左右 罗马城邦兴起
公元前509年 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3世纪初 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2世纪 成为地中海霸主
公元前27年 罗马帝国建立
2世纪 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海
395年 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 东罗马帝国灭亡
9.中世纪的欧洲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这说明 (  )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
B.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C.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2023·重庆高二检测)基督教文化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中古西欧还产生了一些著名的神学家。《神学大全》的作者是 (  )
A.马丁·路德 B.西塞罗
C.托马斯·阿奎那 D.李维
10.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与同时期西欧国家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称为“神圣皇宫”或“圣宫”。高级官员可以亲吻皇帝的右胸,低级官员只能吻皇帝的脚。这表明拜占庭帝国文化的特点是 (  )
A.世俗性 B.等级森严
C.中央集权 D.政教合一
11.下图中两幅国徽图案反映的是 (  )
A.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B.两国之间存在着直接继承的关系
C.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完全相同
D.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的建设
12.(2023·苏州高二检测)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桑奇大塔,查找搜集了关于“印章文字”的资料,而且通读了描写居楼族和般度族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的文学作品。该文明 (  )
A.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B.以金字塔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
C.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D.推动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地区
13.柬埔寨的吴哥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这反映了 (  )
A.吴哥王朝以印度教为国教
B.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C.柬埔寨艺术都与佛教有关
D.柬埔寨石窟艺术源于印度文明
14.朝鲜自古遣使中国,在明朝时称使节为“朝天使”(朝觐天子之意),到了清朝则改称“燕行使”(入燕京之行之意)。这折射出朝鲜 (  )
A.否认与清朝的宗藩关系
B.对汉族政权的认同
C.扛起“反清复明”大旗
D.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15.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源氏物语》中,成为源氏三代人爱情发展的基调。书中仅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处。这说明 (  )
A.仅白居易的诗对日本有影响
B.白居易是最有才华的诗人
C.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颇深
D.白居易与紫式部交流较多
16.(2023·盐城高二检测)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还创造出了20进制;印加人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阿兹特克人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这反映美洲的印第安人 (  )
A.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B.其文化深受殖民者影响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D.已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印第安文明成果对现代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1)玉米是重要的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番茄是常见蔬菜,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烟草目前还拥有广泛的消费人群,奎宁等药物被各国医药界普遍使用。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已成为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2)印第安人修筑的神庙、道路、城墙、城市等建筑物遗址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文字是人类进入古代文明的最主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苏美尔人的遗物中,文字是最惊人的发现。在很古老的年代,苏美尔人的文字似乎就已非常成熟。这些文字不单已够宗教、商业之用,而且还作成诗文,表达极其复杂的感情及思想……苏美尔人留于泥板上的文字,以其笔画若楔,故称楔形文字。在出土的泥简中,其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有官文书、私文书、宗教记录、文学作品、法庭判决和流水账簿。
  埃及的古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一个观念,用一幅图画来代表。例如房屋,埃及人便画栋房子来表示。有些观念,因为太抽象画不出,于是便只有会意。会意所采用的符号,有的是基于习惯,有的是基于少数人的创造,多数人的跟从。由会意所形成的文字,叫会意文字。埃及属于会意文字的,例如以狮子的前半部表示“权威”,以黄蜂表示“忠诚”等。沿着这条路线发展,有些无法以图画表示的观念,凑巧和某些用图画表示的声音相似,于是遂有假借。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
《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
材料二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通过甲骨文的内容可以大概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摘编自张坚等
《殷墟甲骨学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楔形文字的主要用途,结合所学分析出土泥简的历史价值并用一句话说明楔形文字的历史地位。(5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构成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4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作用,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甲骨文和泥简记载内容的差异。(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古代埃及很早即在底比斯和雅典殖民,目前仍存在于底比斯北面的土质砖顶梯形金字塔,系埃及第二十一王朝时期的建筑。灌溉技术、战车、剑等,均由埃及传入。而希腊人崇拜的许多神祇,希腊人的哲学、文化等,也都受到埃及的影响,所以古代希腊才较快发展出辉煌的文化。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注: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存在时间为
公元前1085—前945年)
材料中的内容与“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的说法矛盾吗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结论。(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于两个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
——摘编自李英玉《俄罗斯文化的欧亚属性分析》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层面,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各自文明谱系的基调走势,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姜江《文明的共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