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四)(第四单元)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图反映的是制成于公元前5世纪的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由此可知( )
A.张骞“凿空”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B.当时的古希腊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C.古代希腊的陶瓷制作技术深受中国影响
D.春秋战国时期中西已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选D。根据“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可得出中国的丝绸已经传入古希腊,说明当时中西已有经济文化的交流,D正确;张骞通西域是在公元前138年,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古希腊掌握养蚕缫丝技术,也不能反映古希腊的陶瓷制作技术受中国影响,排除B、C。
2.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入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这些活动( )
A.反映了以物易物的商贸方式 B.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
C.促进了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 D.拓展了农耕文明的统治范围
【解析】选C。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商业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双方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故选C;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主要以货币交易为主,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丝绸之路属于商业贸易之路,也是文明交流之路,不存在对外武力扩张,排除D。
【补偿训练】
“丝绸之路”因丝绸贸易而得名。近期,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提出了“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的论断。写本是指书写在简牍、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又称抄本。这些写本文献的存在( )
A.重现了丝路贸易的兴盛 B.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变迁
C.得益于纸张的发明普及 D.可作为中西交往的凭证
【解析】选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写本之路”记载了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史料,故选D;“重现”不合逻辑,写本文献只是记载了一部分丝绸之路的内容而已,排除A;写本并非由书法家书写,且写本不是书法家展现艺术的平台,排除B;写本包括简牍与纸张,简牍出现在纸张之前,排除C。
3.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嬴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解析】选B。据材料“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与考古发现的图一、图二、图三的实物史料相互印证,可知自陕西到内蒙古再到南西伯利亚地区的装饰题材与先秦文献记载的嬴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有历史渊源,再结合草原丝路的相关史实,可判断B正确;南西伯利亚和内蒙古不属于秦国的疆域,排除A;据材料“有角神兽”“‘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得出这并不是真实的生物,排除C;题中主旨反映的是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相似性、同一性的特点,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4.(2023·扬州高二检测)有史书论及明代茶马贸易:“诸产茶地设茶课司,定税额,陕西二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由此可知当时的茶马贸易( )
A.本质上是朝贡贸易 B.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
C.在榷场中进行贸易 D.成为了明代主要税收来源
【解析】选B。茶马贸易沟通中原与西南地区的往来,促进区域间经贸往来,故选B;茶马贸易是平等交易,并不属于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排除A;茶马贸易并不在榷场进行,排除C;茶马贸易并不是明代主要税收来源,与史实不符,排除D。
5.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这些新行业的出现( )
A.适应了海上丝路贸易发展的需求
B.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C.说明广州居于国际贸易中心地位
D.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依赖海外贸易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宋时期广州出现的新行业都与海外贸易有关,说明新行业的出现适应了海上丝路贸易发展的需求,故选A;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并未发生重大调整,排除B;材料反映广州出现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适应的新行业,但无法说明广州的地位,排除C;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并不依赖海外贸易,排除D。
【拓展延伸】
宋代对外贸易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1)西北割据政权阻隔;(2)山川沙漠等地形险要;(3)陶瓷不宜陆运;(4)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5)宋代商业繁荣及经济重心的南移;(6)对南洋等地贵金属的需求等。
6.南越王赵眜(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122年在位)墓中出土了丰富的考古材料。下表各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出土器物上出现了“少内”“乐府”“长乐宫”等汉朝使用的官职、机构、建筑名称 南越国处于汉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B 出土的圆雕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汉服跳舞的形象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C 出土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的象牙素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 广州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唯一中心
D 出土汉代针刻填色的象牙卮,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针刻线画精品 汉代的牙雕工艺发展成熟
【解析】选B。古代的南越国只是一个存在于秦汉之间的中原属国势力,与中原地区保持着联系,根据出土的圆雕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汉服跳舞的形象,说明汉族文化对南越的影响,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B正确;出土的器物出现汉朝使用的官职、机构、建筑名称,无法判定南越国是否处于汉中央直接管辖之下,排除A;“唯一”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首次发现并不能代表工艺发展成熟,排除D。
7.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农副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
D.草原地区是最早形成茶马互市的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北方草原地区用其盛产的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农副产品与中原的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进行交换,以解决生活所需,这可以用来说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故选A。“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草原丝绸之路,不能说相互辉映,B错误;C、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8.(2023·徐州高二检测)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出土的一件蜡染棉制品,图案是中亚、西亚地区的神祇——伊什塔尔女神,而其头后背光处印有印度文化因素;吐鲁番曾出土了北朝至隋唐时期以点蜡作纹的蜡缬(一种丝织品)产品。这些发现( )
A.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传播 B.说明印度文明影响广泛
C.证实了新疆是我国疆土 D.表明丝路文化多元共生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我国新疆地区出土的蜡染制品汇集了中亚、西亚、南亚的文化因素和中原地区的素材及纺织技术,这表明丝绸之路文化多元共生,故选D;中华文明的传播不足以解释材料中的异域文化元素,排除A;印度文化因素只是这些考古发现所蕴含的众多文化因素中的一种,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B;材料信息未涉及新疆的政治归属状况,排除C。
9.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以及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香料、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胡椒等,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后各洲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美洲和亚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非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
【解析】选A。根据“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以及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经济贸易往来加强,A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美洲和亚洲是西方工业品市场,排除B;掠夺非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途径之一,排除C;材料看不出是亚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排除D。
10.(2023·连云港高二检测)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解析】选C。据材料“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可知,欧洲人通过与中国之间的瓷器贸易,引进了中国的瓷器纹饰风格,实现了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创新,这说明商品贸易也能促进文化交流,故选C;西学东渐体现的是中国学习西方,而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学习中国,排除A;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促进了全球贸易网的形成,排除B;当时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瓷器贸易是合法的商品贸易,不是殖民扩张的结果,排除D。
11.阅读下表,分析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A.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 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
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解析】选D。1870—1913年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故选D。A、B都是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思潮兴起,C不符合题意,排除。
12.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趋势图。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国际贸易不平衡格局发生逆转
B.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已消除
C.关贸总协定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D.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发展
【解析】选C。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45年到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增长,而关税平均水平却不断降低,这体现出关贸总协定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和全球贸易联系不断加强,C正确;图片未体现国际贸易格局,排除A;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并没有消除,排除B;D因果关系颠倒,排除。
13.康熙帝曾下旨在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自鸣钟处”,从全国招募人才学习钟表制作技术,尝试着自己生产钟表。后来,“自鸣钟处”又改为“做钟处”,从此“做钟处”成为专门制造钟表的皇家作坊。这反映出当时( )
A.“西学东渐”成为社会潮流
B.钟表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C.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D.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解析】选C。题干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反映了当时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故选C。材料反映了当时皇室对西方钟表制作技术的学习,不能代表社会与民众,排除A、B;材料现象与“对外政策”无关,排除D。
14.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
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商品流通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借鉴
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大色拉与舶来西式炸猪排都是中西结合后深受上海人喜爱的菜品,说明商品流通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借鉴,故选B。
15.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时间 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世纪20年代末 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世纪30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 D.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解析】选D。旗袍从“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到样式多样,更加凸显女性的形体美,结合样式变化的时间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D正确;旗袍样式的变化和民主共和思想无关,排除A;旗袍主要流行在社会上层,不能证明妇女地位空前提高,排除B;C表述太过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拓展延伸】
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影响
(1)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2)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3)推动政治变革;(4)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5)促进服装制造业的专业化发展。
16.1983年宝洁公司的多国团队研发出一种液体洗涤剂,在美国和日本同时发售。在美国市场上,商品名称为“液体汰渍”;在日本,则被称为“洗出望外2000”。这一做法( )
A.体现了美国的新知识经济
B.反映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C.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全球化
D.表明了跨国公司发展兴盛
【解析】选B。在美国市场上称为“液体汰渍”,在日本被称为“洗出望外2000”,是为了照顾和利用当地的文化因素来促进商品的销售,因此这一做法反映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故选B;美国新知识经济的到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的销售,不是商品的生产,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后不断发展繁荣。宋太宗时,东南亚阇婆国进贡的物品中,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15世纪,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曰:“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到了清代,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
——摘编自王兰兰《海上丝绸贸易对古代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 谋求发
展新动力》(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6分)
(3)综上,谈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3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并结合所学概括作答。
第(2)题据材料二“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概括作答。
第(3)题据材料一“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材料二“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材料三“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概括作答。
答案:(1)影响:促进了丝织品的双向流动;推动了各国丝织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多元审美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欧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的形成。(6分)
(2)特点: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以探索国家出路为目标,带有救亡图存的性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由学习欧美国家到学习苏俄。(6分)
(3)启示:积极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文明的创新;要注意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3分)
18.图一、图二、图三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朝、唐朝、明朝)的丝绸之路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分别提取图一、图二、图三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解析】图一可以结合图中贸易的路线、范围以及关键地点“南京”进行判断。图二可以结合图中贸易的路线、范围以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判断。图三可以结合图中贸易的路线、范围以及“匈奴”进行判断。
答案:图一:沿海贸易港口众多,贸易地最远已经到达非洲东海岸;出现“南京”这一称谓;郑和船队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向南、西方向扩展。据此判定图一为明朝。
图二: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海上丝绸之路向东、西方向扩展(东至日本,西至大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众多,如吐蕃等。据此判定图二为唐朝。
图三:陆上丝绸之路西起长安,经大月氏等地,到达大秦(古罗马帝国在汉朝时被称为大秦);北方匈奴势力强大。据此判定图三为汉朝。(12分)
19.(2023·南通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1727—1814年)
《檐曝杂记》卷二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有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解析】“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说明钟表诞生于欧洲。明清时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传教士的东来,钟表等西方科技产品逐渐传入中国,机械钟表的传入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说明钟表技术的精巧,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乃其法更胜……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说明作者对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认可。结合上述分析,外国精美的东西传到中国,并得到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认可,说明当时国际贸易的开展,商品的流动,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答案:
信息 说明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 钟表诞生于欧洲。明清时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传教士的东来,钟表等西方科技产品逐渐传入中国。(2分)机械钟表的传入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2分)
“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 使用方便,报时直观,走时精准。说明钟表技术的精巧,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2分)
“乃其法更胜……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表明作者对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认可,反映了他积极开放的文化态度。(2分)
总结:国际贸易的开展,商品的流动,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2分)
20.(2020·山东等级考)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40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
《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7分)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8分)
【解析】第(1)题要求考生编写对话,设置的是开放性、探究性任务等,是对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考查的集中体现。可以围绕17世纪英国历史重大事件如1640-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王室问题;17世纪英国殖民贸易、黑奴贸易、殖民战争等角度展开。回答时要注意: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第(2)题要注意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以及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两个角度作答。咖啡原产非洲,经由阿拉伯人带入欧洲,所以咖啡的传入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进行的,由此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咖啡馆的出现正是这一变化的体现;咖啡馆内的消费人群也表明咖啡逐渐成为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通饮品。来自东方的茶叶也逐渐成为咖啡馆提供的饮料之一,说明当时英国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这种变化则与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相关。所以说英国咖啡馆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经济史”。
答案:(1)咖啡馆情境对话(举例)
农民甲:以前查理国王要我交很多税,我快活不下去了,现在听说他被推上了断头台。
资产阶级乙:王室又复辟了。
资产阶级丙:我们联合新贵族把国王又赶走了,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至高无上的局面不存在了,但名义上还是我们国家的象征。
奴隶贩子丁:我从非洲贩卖很多黑奴到美洲,获得人生第一桶金,现在开一个铁厂,听说我们大英帝国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世界市场都归我们掌控了。(7分)
(2)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8分)单元形成性评价(四)(第四单元)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图反映的是制成于公元前5世纪的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由此可知( )
A.张骞“凿空”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B.当时的古希腊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C.古代希腊的陶瓷制作技术深受中国影响
D.春秋战国时期中西已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2.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入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这些活动( )
A.反映了以物易物的商贸方式 B.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
C.促进了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 D.拓展了农耕文明的统治范围
“丝绸之路”因丝绸贸易而得名。近期,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提出了“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的论断。写本是指书写在简牍、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又称抄本。这些写本文献的存在( )
A.重现了丝路贸易的兴盛 B.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变迁
C.得益于纸张的发明普及 D.可作为中西交往的凭证
3.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嬴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4.(2023·扬州高二检测)有史书论及明代茶马贸易:“诸产茶地设茶课司,定税额,陕西二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由此可知当时的茶马贸易( )
A.本质上是朝贡贸易 B.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
C.在榷场中进行贸易 D.成为了明代主要税收来源
5.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这些新行业的出现( )
A.适应了海上丝路贸易发展的需求
B.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C.说明广州居于国际贸易中心地位
D.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依赖海外贸易
宋代对外贸易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1)西北割据政权阻隔;(2)山川沙漠等地形险要;(3)陶瓷不宜陆运;(4)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5)宋代商业繁荣及经济重心的南移;(6)对南洋等地贵金属的需求等。
6.南越王赵眜(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122年在位)墓中出土了丰富的考古材料。下表各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出土器物上出现了“少内”“乐府”“长乐宫”等汉朝使用的官职、机构、建筑名称 南越国处于汉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B 出土的圆雕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汉服跳舞的形象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C 出土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的象牙素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 广州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唯一中心
D 出土汉代针刻填色的象牙卮,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针刻线画精品 汉代的牙雕工艺发展成熟
7.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农副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
D.草原地区是最早形成茶马互市的
8.(2023·徐州高二检测)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出土的一件蜡染棉制品,图案是中亚、西亚地区的神祇——伊什塔尔女神,而其头后背光处印有印度文化因素;吐鲁番曾出土了北朝至隋唐时期以点蜡作纹的蜡缬(一种丝织品)产品。这些发现( )
A.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传播 B.说明印度文明影响广泛
C.证实了新疆是我国疆土 D.表明丝路文化多元共生
9.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以及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香料、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胡椒等,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后各洲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美洲和亚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非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
10.(2023·连云港高二检测)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11.阅读下表,分析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A.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 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
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12.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趋势图。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国际贸易不平衡格局发生逆转
B.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已消除
C.关贸总协定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D.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发展
13.康熙帝曾下旨在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自鸣钟处”,从全国招募人才学习钟表制作技术,尝试着自己生产钟表。后来,“自鸣钟处”又改为“做钟处”,从此“做钟处”成为专门制造钟表的皇家作坊。这反映出当时( )
A.“西学东渐”成为社会潮流
B.钟表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C.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D.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14.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
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商品流通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借鉴
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15.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时间 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世纪20年代末 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世纪30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 D.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影响
(1)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2)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3)推动政治变革;(4)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5)促进服装制造业的专业化发展。
16.1983年宝洁公司的多国团队研发出一种液体洗涤剂,在美国和日本同时发售。在美国市场上,商品名称为“液体汰渍”;在日本,则被称为“洗出望外2000”。这一做法( )
A.体现了美国的新知识经济
B.反映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C.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全球化
D.表明了跨国公司发展兴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后不断发展繁荣。宋太宗时,东南亚阇婆国进贡的物品中,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15世纪,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曰:“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到了清代,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
——摘编自王兰兰《海上丝绸贸易对古代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 谋求发
展新动力》(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6分)
(3)综上,谈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3分)
18.图一、图二、图三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朝、唐朝、明朝)的丝绸之路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分别提取图一、图二、图三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19.(2023·南通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1727—1814年)
《檐曝杂记》卷二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有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020·山东等级考)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40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
《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7分)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