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九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19:21:49

文档简介

九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35分钟 7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反映了 (  )
A.丝绸之路发展兴盛
B.陶瓷之路发展兴盛
C.古代的玉石业发达
D.古代的丝织业发达
2.(2023·邯郸高二检测)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唐代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1)从军事路、外交路扩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
(2)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
(3)存在多条道路,持续时间长,是重要的中西交通要道。
3.(2023·佛山高二检测)据考古发现,西汉政府在长安到玉门关(属敦煌郡)沿线设置了45个驿置,驿置内有官卒、传马、传车等。这些驿置的设置 (  )
A.消除了匈奴的威胁
B.推动了中欧间直接往来
C.有效地管辖了西域
D.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
4.西汉时引入西域的苜蓿,因其适用于作为马的饲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种植。《齐民要术·种苜蓿》中记载:“春初既中生啖,为羹甚香。”材料说明了 (  )
A.魏晋时畜牧业得到发展
B.外来植物改善民众生活
C.食品加工技术大为提高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变动
5.(2023·常州高二检测)古代欧亚大陆的商路中,有一条从漠北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匈奴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该商路是 (  )
A.丝绸之路 B.草原丝绸之路
C.西南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
6.17世纪,晋商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向北出发,穿过蒙古地带,经由西伯利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万里茶道。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这表明,万里茶道的开通 (  )
A.导致了晋商对万里茶道的垄断
B.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C.推动了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
D.见证了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7.唐代的文献,如《酉阳杂俎》,对东非已有较详细的记载,但多属口传耳闻,而非目睹。在东非发现的中国古瓷器,最早的可追溯至宋代。这表明宋代 (  )
A.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印度洋航线已畅通无阻
C.对外交往得到明显扩展
D.开始出现海上丝绸之路
  占城(古国名,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稻在唐末五代传入福建,随后在宋代政府的主导下向北扩散,优良的品性使其成为长江流域占统治地位的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主要是因为 (  )
A.宋代政府重视推广农作物
B.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C.江南各地进行的经济交流
D.海上贸易交流得到发展
8.(2023·徐州高二检测)1968年在吐鲁番出土了北朝时期的盘绦狩猎纹锦,2000年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也发掘出土了北周时期一幅彩绘狩猎图,二者都有狩猎骑士、狮子等形象,相似的狩猎图也存在于太原隋代虞弘墓中。据此可知 (  )
A.丝绸之路开辟有利于文化交流
B.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魏晋时期政府重视贸易的发展
D.社会动荡加速文明交流的进程
9.如图所示的物产与物种交换模式,在古代亚欧贸易中延续了很长时间。对这一模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  )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古希腊海外殖民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罗马帝国的扩张
丝绸之路既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10.汉朝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华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11.(2023·无锡高二检测)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之间的一条重要的商贸往来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在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经发现大量古代的遗物。下列遗物中,可能出现在汉代的是 (  )
A.曲辕犁 B.玉米种子
C.罗马金币 D.青花瓷
12.骏马、骆驼和胡人作为一组密不可分的遗物在隋唐时代突然盛行,他们出现在墓葬随葬品中(如图)。而唐以前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宋以后几乎绝迹。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 (  )
A.匠人们高超的技艺
B.唐朝丧葬礼仪的变化
C.丝绸之路商贸繁荣
D.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3.《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由此可知 (  )
A.当时四川与印度有经贸往来
B.张骞还开通了西南丝绸之路
C.汉朝与大夏之间的贸易情况
D.反映了汉志商道的发展历史
14.(2021·重庆选择考·T2)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15.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从出现伊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作者意在强调丝绸之路 (  )
A.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B.促进东西方科技的交流
C.带来社会制度文化碰撞
D.加强亚欧之间文明联系
16.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的“羊肉串”,也是使用西域烧烤手法制作的一类食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 (  )
A.丰富了内地的饮食文化
B.改变了中国人饮食习惯
C.使大量西域食物销往内地
D.促进了内地餐饮业的繁荣
17.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西部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有滇藏、川藏、陕甘茶马古道。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茶马古道的发展 (  )
A.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反映了边疆治理能力提升
18.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  )
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西为中心
D.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得到明显发展
19.日本学者大村西崖评价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像道:“观其雄伟样貌与姿态,既非中国风,亦非印度风,岂非拓跋族理想之大丈夫乎!”这一评价强调了 (  )
A.佛教在北魏时期完成了本土化
B.北魏皇帝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
C.佛教成为维系北魏政权的支柱
D.北魏精神与佛教艺术交汇融通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20.“一带一路”是在汲取古代丝绸之路合理因素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及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材料二 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和传播实况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必有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条件。清末民初《西洋记》的重刊,在海防危机中重构了民众的“郑和记忆”……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给内忧外患的国人注入了唤起强烈民族情绪的兴奋剂。……在晚清热闹的重构“郑和记忆”的过程中,梁启超发表于1903年《大陆报》和1904年《新民丛报》上的郑和传,都是以高屋建瓴的态度去重新认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的意义。
——摘编自邹振环《<西洋记>
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由蜀地出发到达“身毒国”的重要商路名称,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相关史实,说明该商路在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重构“郑和记忆”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壮举”。(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罗马帝国,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上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遥远的东方。唐代,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玄奘从印度带回很多佛教经典,并遣人编写《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沿途地理风情。波斯文化影响中原文化,西域绘画技术传入中原。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特别是广州、明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利玛窦等人将《本草纲目》翻译并介绍到欧洲,西方的基督教、天文和历法也逐渐传入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九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35分钟 70分)
【基础全面练】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反映了 (  )
A.丝绸之路发展兴盛
B.陶瓷之路发展兴盛
C.古代的玉石业发达
D.古代的丝织业发达
【解析】选A。材料信息“波斯”“度流沙”“听驼铃”“东国”“易桑麻”反映出波斯商人远道而来“易桑麻”,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使得汉代与西域的联系加强,促使一些西域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因为主要贸易的是丝绸,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故选A。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
2.(2023·邯郸高二检测)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唐代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解析】选C。在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唐代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胡俑,这生动地反映了东罗马人、波斯人、回鹘人、粟特人在朝鲜半岛的生活情景,这是唐代丝绸之路畅通发达的结果,故选C;从材料中看不出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排除A;唐代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均畅通,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外交关系,排除D。
【拓展延伸】
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1)从军事路、外交路扩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
(2)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
(3)存在多条道路,持续时间长,是重要的中西交通要道。
3.(2023·佛山高二检测)据考古发现,西汉政府在长安到玉门关(属敦煌郡)沿线设置了45个驿置,驿置内有官卒、传马、传车等。这些驿置的设置 (  )
A.消除了匈奴的威胁
B.推动了中欧间直接往来
C.有效地管辖了西域
D.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
【解析】选D。西汉政府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置了45个驿置,提供车马和维护秩序等,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D正确;消除了匈奴的威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西汉时期中欧间并没有直接往来,排除B;驿置只负责交通服务,不是管辖西域的机构,排除C。
4.西汉时引入西域的苜蓿,因其适用于作为马的饲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种植。《齐民要术·种苜蓿》中记载:“春初既中生啖,为羹甚香。”材料说明了 (  )
A.魏晋时畜牧业得到发展
B.外来植物改善民众生活
C.食品加工技术大为提高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变动
【解析】选B。西汉时引入的苜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作为羹汤调味品,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外来植物对民众生活的改善,B正确;苜蓿在魏晋时期被作为调味品,并未作为畜牧业饲料,排除A;材料并未说明食品加工技术的改进,排除C;仅凭苜蓿无法改变民众饮食结构,排除D。
5.(2023·常州高二检测)古代欧亚大陆的商路中,有一条从漠北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匈奴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该商路是 (  )
A.丝绸之路 B.草原丝绸之路
C.西南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条商路是草原丝绸之路,故选B;丝绸之路一般指张骞出西域,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排除A;西南丝绸之路从中国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而材料的商路位于中国北方,排除C;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在广州、泉州、明州等东南沿海港口,而不是北方,排除D。
6.17世纪,晋商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向北出发,穿过蒙古地带,经由西伯利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万里茶道。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这表明,万里茶道的开通 (  )
A.导致了晋商对万里茶道的垄断
B.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C.推动了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
D.见证了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解析】选C。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助推了欧亚沿线地区贸易产业链的发展,C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晋商垄断了万里茶道的信息,排除A;清朝的闭关锁国体现为对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性政策,与题干不符,排除B;材料并未强调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D不符合题意,排除。
7.唐代的文献,如《酉阳杂俎》,对东非已有较详细的记载,但多属口传耳闻,而非目睹。在东非发现的中国古瓷器,最早的可追溯至宋代。这表明宋代 (  )
A.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印度洋航线已畅通无阻
C.对外交往得到明显扩展
D.开始出现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选C。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东非,说明宋代对外交往得到明显扩展,C正确;明清时期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排除A;B表述太绝对,排除;西汉时期已经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排除D。
【补偿训练】
  占城(古国名,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稻在唐末五代传入福建,随后在宋代政府的主导下向北扩散,优良的品性使其成为长江流域占统治地位的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主要是因为 (  )
A.宋代政府重视推广农作物
B.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C.江南各地进行的经济交流
D.海上贸易交流得到发展
【解析】选D。占城稻是从海路引入我国的,这得益于当时我国海上贸易的发展,故选D;宋代政府重视推广农作物是占城稻得到推广的原因,不是其引进的原因,排除A;新航路开辟与材料中的“唐末五代”这一时间不符,排除B;江南各地进行的经济交流也是占城稻得到推广的原因,不是其引进的原因,排除C。
8.(2023·徐州高二检测)1968年在吐鲁番出土了北朝时期的盘绦狩猎纹锦,2000年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也发掘出土了北周时期一幅彩绘狩猎图,二者都有狩猎骑士、狮子等形象,相似的狩猎图也存在于太原隋代虞弘墓中。据此可知 (  )
A.丝绸之路开辟有利于文化交流
B.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魏晋时期政府重视贸易的发展
D.社会动荡加速文明交流的进程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新疆吐鲁番、陕西西安、山西太原出土了相似的狩猎图,说明当时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存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现象,故选B;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证明当时这种文化交流是通过丝绸之路实现的,排除A;狩猎图是文化,与政府重视贸易无必然关系,排除C;社会动荡不利于文明交流,排除D。
9.如图所示的物产与物种交换模式,在古代亚欧贸易中延续了很长时间。对这一模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  )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古希腊海外殖民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罗马帝国的扩张
【解析】选C。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物产与物种的交换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实现的,故选C;A、B、D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深化点拨】
丝绸之路既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10.汉朝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华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解析】选B。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交流融合,B正确;A、C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材料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D只是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材料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11.(2023·无锡高二检测)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之间的一条重要的商贸往来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在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经发现大量古代的遗物。下列遗物中,可能出现在汉代的是 (  )
A.曲辕犁 B.玉米种子
C.罗马金币 D.青花瓷
【解析】选C。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的重要商道,因此欧洲的罗马金币有可能出现在汉代,故选C;曲辕犁是唐朝时发明的,排除A;玉米在明清时期才传入中国,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时期,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2.骏马、骆驼和胡人作为一组密不可分的遗物在隋唐时代突然盛行,他们出现在墓葬随葬品中(如图)。而唐以前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宋以后几乎绝迹。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 (  )
A.匠人们高超的技艺
B.唐朝丧葬礼仪的变化
C.丝绸之路商贸繁荣
D.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解析】选C。骆驼是丝绸之路进行商贸的运输工具,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商贸繁荣,C正确;匠人们高超的技艺与材料“而唐以前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宋以后几乎绝迹”不符合,排除A;该文物只是墓葬随葬品之一,仅仅据此不能研究唐朝丧葬礼仪的变化,排除B;该文物信息无法证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D。
【综合应用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3.《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由此可知 (  )
A.当时四川与印度有经贸往来
B.张骞还开通了西南丝绸之路
C.汉朝与大夏之间的贸易情况
D.反映了汉志商道的发展历史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张骞发现身毒国有蜀布,说明印度与四川有经贸往来,故选A;张骞并未开通西南丝绸之路,排除B;材料反映蜀地,即四川与印度之间的贸易情况,排除C;汉志商道位于沙特阿拉伯地区,排除D。
14.(2021·重庆选择考·T2)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解析】选B。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多个国家交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选B;大月氏并非丝绸之路的中心,排除A;材料中只提及中国出土了罗马搅胎玻璃瓶,不能代表是在中国生产的,排除C;“直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
15.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从出现伊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作者意在强调丝绸之路 (  )
A.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B.促进东西方科技的交流
C.带来社会制度文化碰撞
D.加强亚欧之间文明联系
【解析】选A。据材料“亚欧文明……相互融合”可知,该学者认为丝绸之路加强了沿途的亚欧文明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故选A;B、C、D仅是材料的一层意思,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
16.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的“羊肉串”,也是使用西域烧烤手法制作的一类食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 (  )
A.丰富了内地的饮食文化
B.改变了中国人饮食习惯
C.使大量西域食物销往内地
D.促进了内地餐饮业的繁荣
【解析】选A。材料中的“胡麻饼”“羊肉串”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食品,它们丰富了内地的饮食文化,A正确;“胡麻饼”和“羊肉串”的传入并没有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西域食物大量销往内地的信息,也没有反映内地餐饮业繁荣的信息,排除C、D。
17.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西部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有滇藏、川藏、陕甘茶马古道。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茶马古道的发展 (  )
A.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反映了边疆治理能力提升
【解析】选C。茶马古道是联系内地和西部边疆地区的古代交通线,通过茶马古道,加强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从而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C正确;茶马古道是内地和西部边疆之间的交通线,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宗藩”秩序无关,排除A、B;茶马古道是经贸往来路线,并不是政府边疆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现,排除D。
18.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  )
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西为中心
D.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得到明显发展
【解析】选B。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故选B。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朝贡贸易,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河西地处咽喉要地,不能得出是丝绸之路的中心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D。
19.日本学者大村西崖评价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像道:“观其雄伟样貌与姿态,既非中国风,亦非印度风,岂非拓跋族理想之大丈夫乎!”这一评价强调了 (  )
A.佛教在北魏时期完成了本土化
B.北魏皇帝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
C.佛教成为维系北魏政权的支柱
D.北魏精神与佛教艺术交汇融通
【解析】选D。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像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外貌特征,这反映了北魏时期中华文化与佛教文化交汇融通的特点,D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佛教在北魏时期完成了本土化的信息,A表述有误,排除;材料未体现北魏皇帝积极支持佛教发展的信息,B不符合题意,排除;佛教没有成为维系北魏政权的支柱,C表述有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20.“一带一路”是在汲取古代丝绸之路合理因素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及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材料二 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和传播实况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必有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条件。清末民初《西洋记》的重刊,在海防危机中重构了民众的“郑和记忆”……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给内忧外患的国人注入了唤起强烈民族情绪的兴奋剂。……在晚清热闹的重构“郑和记忆”的过程中,梁启超发表于1903年《大陆报》和1904年《新民丛报》上的郑和传,都是以高屋建瓴的态度去重新认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的意义。
——摘编自邹振环《<西洋记>
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由蜀地出发到达“身毒国”的重要商路名称,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相关史实,说明该商路在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重构“郑和记忆”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壮举”。(8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名称,据材料一“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指求身毒国”并结合所学作答。第二问史实,结合所学得出明朝时,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经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第三问作用,据材料一“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并结合所学分析作答。第(2)题第一问原因,据材料二“给内忧外患的国人注入了唤起强烈民族情绪的兴奋剂”“海防危机”“梁启超发表于1903年《大陆报》和1904年《新民丛报》上的郑和传”概括作答。第二问说明,据材料二“以高屋建瓴的态度去重新认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的意义”并结合所学分析作答。
答案:(1)名称:西南丝绸之路。(1分)
史实:明朝时,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经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2分)
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
(2)原因:国家内忧外患,国家处于大变局中;海防危机(或民族危机)严重;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2分)
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新航路开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红海和东非沿岸;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6分,任答三点)
【补偿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罗马帝国,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上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遥远的东方。唐代,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玄奘从印度带回很多佛教经典,并遣人编写《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沿途地理风情。波斯文化影响中原文化,西域绘画技术传入中原。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特别是广州、明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利玛窦等人将《本草纲目》翻译并介绍到欧洲,西方的基督教、天文和历法也逐渐传入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解析】据材料“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罗马帝国,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遥远的东方”“玄奘从印度带回很多佛教经典,并遣人编写《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沿途地理风情。波斯文化影响中原文化,西域绘画技术传入中原”可知,本题主要论证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丝绸之路对文化双向交流的作用、丝绸之路对经济交流的作用、四大发明对于西方文明的影响等内容加以论述。
答案:示例:论题:丝绸之路推动地区文明进程。
阐述: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文化传入西域各国,西域文化也大量传入中原,西域音乐对唐朝及以后的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杂技在中原有悠久的历史,在吸收了西域的杂技后,更加丰富多彩,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西域艺术通过佛教艺术在中原开花结果,佛教的石窟、造像、壁画等都充分反映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大大推动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地区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