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六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19:23:11

文档简介

六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30分钟 70分)
【基础全面练】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宿迁高二检测)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迅速征服了迁入地的居民。印欧人的迁徙 (  )
A.导致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
B.形成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C.推动阿拉伯人征服西亚和北非
D.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间的交流
【解析】选D。古代印欧人在欧亚大陆长达数百到上千年的征服和统治,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间的交流,故选D;材料并未强调印欧人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统治的关系,排除A;古代印欧人的迁徙并未直接促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排除B;阿拉伯人征服西亚和北非的活动不是印欧人迁徙的历史影响,排除C。
2.下表为吠陀时代的印度和波斯帝国时代的伊朗神话中主要神祇的善恶倾向对比。学者研究发现,以拉丁字母拼读他们的语言时,发音和书写没有太大的差别。由此可知,雅利安人和波斯人 (  )
印度神祇 伊朗(波斯)神祇
Asura恶 Ahura善
Indra善 AngraMainya恶
Deva善 Daēva恶
A.具有对立的价值观念
B.来自同一批印欧移民
C.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
D.存在深刻的文化渊源
【解析】选D。印度神祇和伊朗(波斯)神祇发音相似,书写相近,这说明雅利安人和波斯人存在深刻的文化渊源,D正确;他们的价值观念并不对立,排除A;虽然他们有相似的观念和语言,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来自同一批印欧移民,排除B;罗马文化的形成晚于吠陀时代,排除C。
3.公元前2000年前后,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从小亚细亚等地迁徙到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他们几乎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文明。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
A.统一了希腊和北非的文明
B.加速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消亡
C.促成了希腊化世界的诞生
D.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
【解析】选D。作为游牧部落的印欧人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文明,说明其迁徙扩大了先进文明传播的范围,故选D;题干并未提及北非地区及其文明,排除A;题干仅提到了印欧人接纳了希腊克里特文明,他们将自身的游牧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并不能说其文化加速消亡,排除B;希腊化世界的诞生是亚历山大东征促成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4.公元前13世纪至前7世纪,雅利安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逐渐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
A.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B.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
C.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
D.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
【解析】选D。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后结合当地人的文化习惯,发明了种姓制度,创造了吠陀文化和婆罗门教,促进了古印度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故选D;雅利安人的到来促进了印度文明向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排除A;材料说明雅利安人到达印度后逐渐农耕化,体现了农牧世界的相互融合,排除B;亚历山大的东征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排除C。
5.有些印欧人从未听说过美索不达米亚,但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却使用了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的车轮和金属冶炼技术,这在从欧洲到印度甚至更远的地方,乃至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如此。这反映出 (  )
A.美索不达米亚人最早发明冶金术
B.民族的迁徙促进了文明传播
C.车轮和冶金技术帮助印欧人扩张
D.金属冶炼技术由印度人传播
【解析】选B。印欧人迁徙过程中使用了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的车轮和金属冶炼技术,可以看出民族迁徙促进了文明的传播,B正确;“最早发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民族迁徙带来的文明传播,未涉及扩张,排除C;“金属冶炼技术由印度人传播”表述错误,排除D。
6.(2023·宿迁高二检测)20世纪中后期,西方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不仅后起的希腊罗马文明受到古代东方的影响,古代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之间也存在相互交流和影响,因此他们提出“地中海共同体”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 (  )
A.经济交流是文明交流的桥梁
B.地中海地区文明具有同源性
C.古代文明之间交往交流互鉴
D.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解析】选C。据材料“后起的希腊罗马文明受到古代东方的影响”“古代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之间也存在相互交流和影响”可知,西方学者认为东西方文明之间和东方文明之间都存在密切的交流,故选C;文明交流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经济交流、军事战争和人口迁移等都是文明交流的方式,排除A;地中海地区的文明具有不同的起源,不存在同源性,排除B;“地中海共同体”说明材料主要从文明发展交流的共性角度分析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排除D。
7.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开始了一千多年的大迁徙,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国北方的匈奴也不断西迁。游牧民族不断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
A.战争失败 B.生存压力
C.气候变暖 D.文化交流
【解析】选B。游牧民族不断迁移的原因是逐水草而居,满足生存的需要,B正确;游牧民族不断迁移是其民族的特点,而不是因为战争失败和气候变暖,排除A、C;文化交流是游牧民族迁移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D。
8.(2023·南通高二检测)4世纪中后期,匈奴帝国在东欧、北欧攻城略地,这直接引发了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民族大迁徙,日耳曼各部落逐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匈奴西迁引发的“蝴蝶效应” (  )
A.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标志着西欧进入近代社会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D.加剧了欧洲文化上的分裂
【解析】选A。据材料“日耳曼各部落逐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并结合所学可知3—6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故选A;新航路开辟标志西欧进入近代社会,排除B;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不是日耳曼人建立的,排除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融合,排除D。
9.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了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解析】选B。匈奴人赫连勃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犍“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说明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不断加强,推动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选B;题干内容没有述及区域开发的问题,排除A;题干内容仅是述及了两个政权,即夏、代,没有述及政权之间的战争问题,排除C;题干内容仅涉及匈奴、鲜卑两个民族,不能扩大为“各民族”,排除D。
10.(2023·扬州高二检测)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此后西罗马帝国被汪达尔人和日耳曼人陆续进入,最终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据此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
A.匈奴人的进攻
B.西哥特人的占领
C.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D.西罗马帝国的没落
【解析】选C。据材料“汪达尔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可知,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导致日耳曼人等外族入侵西罗马帝国,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故选C;匈奴人的进攻只是促使了日耳曼人各分支进入西罗马帝国,排除A;西哥特人的占领是欧洲各民族迁入罗马帝国的原因,排除B;西罗马帝国的没落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拓展延伸】
日耳曼人南迁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1)日耳曼人的原始民主制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政治理论和制度。
(2)马尔克制度在中世纪欧洲长期延续,并对地方行政制度和耕作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世纪骑士是日耳曼亲兵制的封建化产物。
(4)日耳曼语成为北欧和西欧部分民族的母语。
11.《欧洲文明十五讲》中提到,中世纪日耳曼人南迁、西迁的同时,阿拉伯人、匈奴人也流入西欧,西班牙一度成为阿拉伯的西方重镇。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  )
A.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
B.已具有开放的全球视野
C.自给自足经济体制解体
D.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欧洲和亚洲的各民族迁徙,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反映出当时西欧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A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欧洲和亚洲的各民族迁徙,排除B;材料未涉及经济体制变化情况,排除C;材料并未体现西欧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排除D。
【深化点拨】
阿拉伯文化广泛吸收了波斯、埃及、古希腊、罗马以及印度文化的因素,形成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12.(2023·南通高二检测)公元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哈里发麦蒙与拜占庭的关系缓和后,曾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麦蒙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由此可知 (  )
A.巴格达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B.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
D.日耳曼人注重吸收欧洲传统文化
【解析】选B。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汇集了拜占庭文化和希腊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正确;巴格达并未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排除A;材料未涉及奥斯曼帝国,无法得知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排除C;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阿拉伯人,并未涉及日耳曼人,排除D。
【综合应用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3.下表所示是语言学家在研究原始印欧语时的一些发现
与原始印欧语有同根词语相似语法语音的语言 梵语、波斯语、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俄罗斯语
有关社会生活的高频用语 蜂蜜、缝、编织
有关动植物的高频用语 熊、羊、牛、猪,白杨、山毛榉、橡树等
有关生产工具的高频用语 轭、犁、轮轴、柄、挽具、毂
据此推断,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 (  )
A.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
B.掌握了成熟的农耕技术
C.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
D.同化了迁徙地区的文化
【解析】选A。印度、波斯、希腊、俄罗斯等国的语言与原始印欧语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A正确;材料中出现“缝”“编织”“犁”等字眼,说明古印欧人掌握了一定的农耕技术,但“成熟”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无法得出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排除C;古印欧人的迁徙对迁徙地区的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同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14.孙振民在《印欧种人的迁徙与古罗马文明》中指出,“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只要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他们就用大牛车载起所有行李,朝那里迁移”。材料旨在强调印欧人迁徙的 (  )
A.武力优势 B.技术条件
C.经济因素 D.路线方向
【解析】选C。根据材料“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可知,印欧人迁徙是为了获取食物,属于经济因素,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印欧人迁徙的武力优势、技术条件、路线方向,排除A、B、D。
15.波斯帝国相继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等广大地区。波斯人统治期间,希腊、小亚细亚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这反映了 (  )
A.希腊文明产生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
B.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C.战争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D.波斯帝国是东方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解析】选B。根据材料“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可知,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埃及等地,以其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B正确;A与史实不符,排除;C夸大了波斯帝国征服战争的影响,排除;D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16.(2023·无锡高二检测)公元4世纪至6世纪,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建立王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由此可知,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  )
A.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
C.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
D.促进了多种新族群的诞生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他们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故选C;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排除A;亚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他们本身……因素”强调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推动区域文明的发展,与多种新族群的诞生无关,排除D。
17.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
史料一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
史料二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的农耕民族交融,推动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史料三 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解析】选B。表格信息体现了民族迁徙带来的影响,中外的民族迁徙推动了新的区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推动了文化的认同,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迁徙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开发,排除A;题干没有涉及人口流动的原因,排除C;世界人口结构的变化应体现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材料中没有说明迁徙人员的此类特征,排除D。
18.公元前130年,大月氏征服南方的大国大夏,并把大夏国土和人口分别给予五个部族,每个部族的首领被称为“翕侯”。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和大夏故地,建立起贵霜帝国。贵霜帝国的建立 (  )
A.促进了中亚的民族交融
B.助推了人口迁徙的潮流
C.阻断了丝绸之路的商贸
D.造成了严重的难民问题
【解析】选A。贵霜帝国在中亚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有利于民族交融,A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到贵霜帝国建立的过程,并未提及人口迁徙,排除B;贵霜帝国的建立,使得丝绸之路中段在这一强大帝国的管理下畅通,排除C;难民问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19.中国古代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其中一部分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居民发生交融,最终形成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也形成了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当地文化,具有独特方言、独特文化民俗的客家文化。这说明(  )
A.东南沿海形成单一的汉族文化
B.人口迁徙促进了地域文化发展
C.民族交融提升了少数民族文化
D.经济重心南移引发了北民南迁
【解析】选B。客家文化是中原汉民迁入赣闽粤三角区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这体现了人口迁徙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不同地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融,B正确;“单一”的表述与材料不符,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文化的融合,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当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不是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提升,排除C;材料中涉及战乱、饥荒,没有提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制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只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
材料二 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
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
(1)依据材料,指出魏晋政权和罗马帝国与内迁民族的关系有何不同。(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题中国:据材料一“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概括作答。
罗马:据材料二“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概括作答。
第(2)题对中国:从大一统、政治制度和中华民族等角度分析;对西欧:据材料二“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结合西欧的社会特征分析。
答案:(1)中国: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与内地近似的管理制度并给予优待;内迁的少数民族也积极学习中原制度,推行汉法。
罗马:罗马人对进入帝国的蛮族采取了分治的措施;内迁的日耳曼人保持自己的制度文化和法律,有很强的自治性。(7分)
(2)中国: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实现奠定基础;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久保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西欧:没有形成民族认同,出现多民族并存的局面;形成了西欧封建制度,长期处于分裂局面。(6分)
【补偿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 概况
公元前2千纪中叶开始 从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公元1世纪左右-7世纪 以闪人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匈奴、鲜卑、拓跋各部、突厥人、塞人等
13世纪 开始 最后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材料二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其次,相对于游牧而言,农耕这一先进经济的吸引力是抗拒不了的。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半游牧部族,一旦走上农耕化的道路,他们就按照他们进入农耕世界时社会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逐步采取和适应了定居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社会阶级制度、道德规范、思想、学术、文艺等。他们还会利用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统治阶级,沿袭原有的制度,把农民的生产作为他们的租税俸禄之源,从而把他们的统治建立在农本经济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吴于廑
《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相关世界古代史知识,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评述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析】据材料二“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可得观点,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是推动古代世界各区域文化之间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基本力量,成为推动农耕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因素。然后用材料和所学知识来论证这个观点,根据材料一“以闪人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可得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表现为游牧民族的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根据材料二“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其次,相对于
  游牧而言,农耕这一先进经济的吸引力是抗拒不了的”可得出战争在给农耕世界带来破坏与灾难的同时,客观上有利于打破各民族间的封闭自守,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与交锋提供了契机。最后进行小结,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推动了文化的交锋、交流、交融、认同与传播。
答案:示例:评述: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是推动古代世界各区域文化之间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基本力量,成为推动农耕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因素。(2分)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首先表现为游牧民族的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古代早期印欧人、亚欧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或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先后崛起。各个区域文化之间、农牧文化之间,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4分)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还表现为战争与文化交锋。这些战争在给农耕世界带来破坏与灾难的同时,客观上有利于打破各民族间的封闭自守,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与交锋提供了契机。“希腊化世界”与“希腊化时代”的出现即是明证。(4分)
总之,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推动了文化的交锋、交流、交融、认同与传播,推动了众多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创新,重塑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分)六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30分钟 7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宿迁高二检测)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迅速征服了迁入地的居民。印欧人的迁徙 (  )
A.导致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
B.形成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C.推动阿拉伯人征服西亚和北非
D.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间的交流
2.下表为吠陀时代的印度和波斯帝国时代的伊朗神话中主要神祇的善恶倾向对比。学者研究发现,以拉丁字母拼读他们的语言时,发音和书写没有太大的差别。由此可知,雅利安人和波斯人 (  )
印度神祇 伊朗(波斯)神祇
Asura恶 Ahura善
Indra善 AngraMainya恶
Deva善 Daēva恶
A.具有对立的价值观念
B.来自同一批印欧移民
C.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
D.存在深刻的文化渊源
3.公元前2000年前后,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从小亚细亚等地迁徙到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他们几乎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文明。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
A.统一了希腊和北非的文明
B.加速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消亡
C.促成了希腊化世界的诞生
D.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
4.公元前13世纪至前7世纪,雅利安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逐渐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
A.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B.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
C.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
D.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
5.有些印欧人从未听说过美索不达米亚,但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却使用了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的车轮和金属冶炼技术,这在从欧洲到印度甚至更远的地方,乃至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如此。这反映出 (  )
A.美索不达米亚人最早发明冶金术
B.民族的迁徙促进了文明传播
C.车轮和冶金技术帮助印欧人扩张
D.金属冶炼技术由印度人传播
6.(2023·宿迁高二检测)20世纪中后期,西方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不仅后起的希腊罗马文明受到古代东方的影响,古代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之间也存在相互交流和影响,因此他们提出“地中海共同体”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 (  )
A.经济交流是文明交流的桥梁
B.地中海地区文明具有同源性
C.古代文明之间交往交流互鉴
D.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7.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开始了一千多年的大迁徙,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国北方的匈奴也不断西迁。游牧民族不断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
A.战争失败 B.生存压力
C.气候变暖 D.文化交流
8.(2023·南通高二检测)4世纪中后期,匈奴帝国在东欧、北欧攻城略地,这直接引发了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民族大迁徙,日耳曼各部落逐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匈奴西迁引发的“蝴蝶效应” (  )
A.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标志着西欧进入近代社会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D.加剧了欧洲文化上的分裂
9.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了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10.(2023·扬州高二检测)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此后西罗马帝国被汪达尔人和日耳曼人陆续进入,最终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据此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
A.匈奴人的进攻
B.西哥特人的占领
C.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D.西罗马帝国的没落
日耳曼人南迁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1)日耳曼人的原始民主制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政治理论和制度。
(2)马尔克制度在中世纪欧洲长期延续,并对地方行政制度和耕作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世纪骑士是日耳曼亲兵制的封建化产物。
(4)日耳曼语成为北欧和西欧部分民族的母语。
11.《欧洲文明十五讲》中提到,中世纪日耳曼人南迁、西迁的同时,阿拉伯人、匈奴人也流入西欧,西班牙一度成为阿拉伯的西方重镇。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  )
A.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
B.已具有开放的全球视野
C.自给自足经济体制解体
D.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
阿拉伯文化广泛吸收了波斯、埃及、古希腊、罗马以及印度文化的因素,形成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12.(2023·南通高二检测)公元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哈里发麦蒙与拜占庭的关系缓和后,曾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麦蒙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由此可知 (  )
A.巴格达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B.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
D.日耳曼人注重吸收欧洲传统文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3.下表所示是语言学家在研究原始印欧语时的一些发现
与原始印欧语有同根词语相似语法语音的语言 梵语、波斯语、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俄罗斯语
有关社会生活的高频用语 蜂蜜、缝、编织
有关动植物的高频用语 熊、羊、牛、猪,白杨、山毛榉、橡树等
有关生产工具的高频用语 轭、犁、轮轴、柄、挽具、毂
据此推断,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 (  )
A.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
B.掌握了成熟的农耕技术
C.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
D.同化了迁徙地区的文化
14.孙振民在《印欧种人的迁徙与古罗马文明》中指出,“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只要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他们就用大牛车载起所有行李,朝那里迁移”。材料旨在强调印欧人迁徙的 (  )
A.武力优势 B.技术条件
C.经济因素 D.路线方向
15.波斯帝国相继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等广大地区。波斯人统治期间,希腊、小亚细亚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这反映了 (  )
A.希腊文明产生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
B.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C.战争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D.波斯帝国是东方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16.(2023·无锡高二检测)公元4世纪至6世纪,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建立王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由此可知,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  )
A.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
C.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
D.促进了多种新族群的诞生
17.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
史料一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
史料二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的农耕民族交融,推动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史料三 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18.公元前130年,大月氏征服南方的大国大夏,并把大夏国土和人口分别给予五个部族,每个部族的首领被称为“翕侯”。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和大夏故地,建立起贵霜帝国。贵霜帝国的建立 (  )
A.促进了中亚的民族交融
B.助推了人口迁徙的潮流
C.阻断了丝绸之路的商贸
D.造成了严重的难民问题
19.中国古代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其中一部分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居民发生交融,最终形成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也形成了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当地文化,具有独特方言、独特文化民俗的客家文化。这说明(  )
A.东南沿海形成单一的汉族文化
B.人口迁徙促进了地域文化发展
C.民族交融提升了少数民族文化
D.经济重心南移引发了北民南迁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制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只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
材料二 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
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
(1)依据材料,指出魏晋政权和罗马帝国与内迁民族的关系有何不同。(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 概况
公元前2千纪中叶开始 从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公元1世纪左右-7世纪 以闪人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匈奴、鲜卑、拓跋各部、突厥人、塞人等
13世纪 开始 最后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材料二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其次,相对于游牧而言,农耕这一先进经济的吸引力是抗拒不了的。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半游牧部族,一旦走上农耕化的道路,他们就按照他们进入农耕世界时社会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逐步采取和适应了定居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社会阶级制度、道德规范、思想、学术、文艺等。他们还会利用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统治阶级,沿袭原有的制度,把农民的生产作为他们的租税俸禄之源,从而把他们的统治建立在农本经济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吴于廑
《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相关世界古代史知识,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评述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