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40分钟 8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某同学在学习亚非文明古国时査找了一张地图,相关内容标注正确的是 ( )
A.将阿拉伯数字标注在①
B.将人首飞牛石雕标注在②
C.将莎草纸制作标注在③
D.将大小麦原产地标注在④
2.齐世荣等学者认为,考古学上判断古代文明产生的标志有城市与城镇的形成、文字的使用和王宫神庙等宏伟建筑的出现。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人类的文字最早出现在 ( )
A.西亚地区 B.东北非地区
C.爱琴海地区 D.尤卡坦半岛
3.(2023·苏州高二检测)学者叶舒宪评价某部著作,“反映着古代两河流域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广大人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该著作是 ( )
A.《吉尔伽美什》 B.《罗摩衍那》
C.《摩诃婆罗多》 D.《荷马史诗》
正确认识《吉尔伽美什》的产生与价值
(1)产生:它起源于苏美尔时代,最初为口头创作,后经诗人们的不断加工而逐渐完善,最后定型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
(2)价值: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具有强烈的社会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苏美尔人对他们伟大英雄的崇拜赞美之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4.古代两河流域居民通过观察牲羊内脏占卜,通称为脏卜。脏卜内容包罗万象,数量众多,仅古巴比伦时期的出土占卜文献中就有88%属于脏卜卜辞。其中对“脏卜卜辞”史料价值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 )
A.卜辞都是由象形文字书写而留存后世
B.从中可透视古代两河流域的人神关系
C.可佐证古代两河流域法律神授的史料
D.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第一手史料
5.拿破仑军队远征埃及时发现的“罗塞塔石碑”,所刻文字由法国学者商博良释读成功,并被认定为古埃及文字,这种文字是 ( )
A.楔形文字 B.甲骨文
C.象形文字 D.玛雅文字
6.“站立在诸王诸帝之后的,是升斗小民。撑持着庄严、华丽、巍峨的神庙、宫殿及金字塔的,是无数工人及农夫。”上述文字最能说明该文明的特征是 ( )
A.农业立国 B.王权神授
C.来世信仰 D.专制统治
古埃及法老实行专制集权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司法、宗教等大权于一身,其权力也被神化,法老的话就是法律。
7.莎草纸起源于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650年传入希腊并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罗马帝国时代,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纸很快遍及帝国境内。据此可知,莎草纸 ( )
A.提升了古埃及国际地位
B.是古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
D.是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
8.阿拉伯帝国所占领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文明高度发达,阿拉伯帝国兴起了翻译运动,在整理和翻译过程中,阿拉伯的哲学家们从希腊哲学中吸取了丰富营养。这一运动 ( )
A.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B.旨在保存古代希腊文明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D.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繁荣
9.《萨比天文历表》由阿拉伯天文学家白塔尼所著,他对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一些错误理论进行了纠正,吸取了托勒密在希腊天文学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并根据新的观测资料和实践经验写成该天文历表。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阿拉伯天文学成就世界领先
B.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C.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影响深远
D.阿拉伯人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10.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
A.促使东西方文明开始交融
B.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一体化
D.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
11.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促成阿拉伯帝国这一特殊身份的客观条件是 ( )
A.东西方交流的加深
B.阿拉伯人勤奋善学
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D.阿拉伯帝国的强大
12.《伊斯兰的遗产》写道:“伊斯兰(医学与)科学映射着希腊的光芒,当希腊科学的白昼流逝,伊斯兰(医学与)科学的光辉犹如月亮,照耀着中世纪欧洲最黑暗的夜晚。”这说明了 ( )
A.古代希腊文化走向衰亡的原因
B.中世纪欧洲文化宗教色彩浓厚
C.阿拉伯文化促进欧洲社会进步
D.欧洲近代科学的产生过程曲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3.(2023·徐州高二检测)《汉谟拉比法典》提到了两个法律阶层——人和既非“人”也非“奴隶”的人,前者侵犯后者的处罚较轻,后者侵犯前者则处罚较重。由此可知,该法典 ( )
A.反映了法律儒家化趋势
B.体现根据神意立法原则
C.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
D.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14.1927年,伊拉克境内出土了著名的“乌尔军旗”。“乌尔军旗”上边保留了约4 500年前苏美尔人的战车图形(如图所示),苏美尔战车有4个轮子,上面有2名士兵,由4头野驴拉动,车身是一个编织而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形似中文繁体“车”字。苏美尔战车图形 ( )
A.体现了技术进步是文明扩展的首要条件
B.表明战争是苏美尔城邦交流的主要方式
C.可用于研究古代西亚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D.证实了中国战车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学说
15.(2022·辽宁选择考·T12)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 )
A.王权的衰落 B.对自然的崇拜
C.文字的发展 D.对科学的探索
16.不同时期的古埃及文献对边疆有不同的记述。最初,边疆用来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随着古埃及人地理认知的增强,边疆则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埃及人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这种变化( )
A.肇始于古埃及国家专制集权体制建立
B.说明地理知识进步是对外扩展的动力
C.映射出古埃及对周边地区影响力增强
D.源于古埃及国家实现了国家最终统一
17.下表所示是《一千零一夜》中部分故事的相关题材。这可用于说明 ( )
故事 题材
《补鞋匠迈尔鲁夫的故事》 迈尔鲁夫为老婆买蜜制的糕点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富商买卖檀香赚取钱财
《渔夫和雄人鱼》 阿卜杜拉为维持生计靠打鱼赚钱
A.阿拉伯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
B.阿拉伯人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
C.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阿拉伯文化对商业文明的关注
18.(2023·苏州高二检测)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传教之初即承认犹太教徒、基督徒为“有经典的人”。欧麦尔时代,每征服一地,欧麦尔必嘱咐战士宽待基督徒。在攻打埃及之前,欧麦尔还特意嘱咐将士:“你们若进入埃及,必须善待科普特人。”这些举措 ( )
A.实现了民族间的和睦
B.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旨在丰富阿拉伯文化
D.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传播
19.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共23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来源现已无从考查,一般认为是在波斯语的《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国的故事而形成的。这些故事流传于世界各国,很多音乐、绘画、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取材于这些故事。
——摘编自《天方夜谭(译者序)》
材料二 考古发现,元上都宫城建筑基址有一件石建筑构件,弧面阴刻有古阿拉伯文,内容与《古兰经》的部分章节中对穆罕默德的颂扬有关;现在在中国南方的泉州、扬州、杭州等地,仍有许多元代所建的伊斯兰教教徒的“圣墓”。
——摘编自张倩
《试论蒙元时期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三 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之所以眼光能看得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伊斯兰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
——摘编自[美]尼克松《抓住时机——美国在只有
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上面临的挑战》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阿拉伯文化的价值。(4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古代阿拉伯文化的影响。(4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三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40分钟 80分)
【基础全面练】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某同学在学习亚非文明古国时査找了一张地图,相关内容标注正确的是 ( )
A.将阿拉伯数字标注在①
B.将人首飞牛石雕标注在②
C.将莎草纸制作标注在③
D.将大小麦原产地标注在④
【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人首飞牛石雕是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常见的标志性雕刻,亚述帝国位于西亚,②为西亚,故选B。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①为古埃及,排除A;莎草纸是古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③为古印度,排除C;大小麦原产于西亚,④为中国,排除D。
2.齐世荣等学者认为,考古学上判断古代文明产生的标志有城市与城镇的形成、文字的使用和王宫神庙等宏伟建筑的出现。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人类的文字最早出现在 ( )
A.西亚地区 B.东北非地区
C.爱琴海地区 D.尤卡坦半岛
【解析】选A。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即西亚地区,故选A。
3.(2023·苏州高二检测)学者叶舒宪评价某部著作,“反映着古代两河流域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广大人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该著作是 ( )
A.《吉尔伽美什》 B.《罗摩衍那》
C.《摩诃婆罗多》 D.《荷马史诗》
【解析】选A。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西亚居民创造的、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故选A。《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状况,排除B、C;《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排除D。
【拓展延伸】
正确认识《吉尔伽美什》的产生与价值
(1)产生:它起源于苏美尔时代,最初为口头创作,后经诗人们的不断加工而逐渐完善,最后定型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
(2)价值: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具有强烈的社会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苏美尔人对他们伟大英雄的崇拜赞美之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4.古代两河流域居民通过观察牲羊内脏占卜,通称为脏卜。脏卜内容包罗万象,数量众多,仅古巴比伦时期的出土占卜文献中就有88%属于脏卜卜辞。其中对“脏卜卜辞”史料价值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 )
A.卜辞都是由象形文字书写而留存后世
B.从中可透视古代两河流域的人神关系
C.可佐证古代两河流域法律神授的史料
D.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第一手史料
【解析】选D。题目中出土于两河流域的占卜文献属于直接真实反映古代两河流域历史面貌的原始资料,故本题应选D。
5.拿破仑军队远征埃及时发现的“罗塞塔石碑”,所刻文字由法国学者商博良释读成功,并被认定为古埃及文字,这种文字是 ( )
A.楔形文字 B.甲骨文
C.象形文字 D.玛雅文字
【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人创造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故选C。古代西亚发明了楔形文字,排除A;中国发明了甲骨文,排除B;玛雅文字是美洲玛雅人创造的,排除D。
6.“站立在诸王诸帝之后的,是升斗小民。撑持着庄严、华丽、巍峨的神庙、宫殿及金字塔的,是无数工人及农夫。”上述文字最能说明该文明的特征是 ( )
A.农业立国 B.王权神授
C.来世信仰 D.专制统治
【解析】选D。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升斗小民”和“无数工人及农夫”支撑下建起巨大的建筑物,这需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选D。
【深化点拨】
古埃及法老实行专制集权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司法、宗教等大权于一身,其权力也被神化,法老的话就是法律。
7.莎草纸起源于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650年传入希腊并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罗马帝国时代,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纸很快遍及帝国境内。据此可知,莎草纸 ( )
A.提升了古埃及国际地位
B.是古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
D.是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
【解析】选C。莎草纸作为一种书写媒介,从古埃及传播到希腊再传播到罗马帝国境内,这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C正确;在莎草纸传播过程中,埃及先后被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征服,其国际地位并没有提升,排除A;材料未涉及莎草纸的交易活动,排除B;莎草纸并不是成熟的造纸技术,排除D。
8.阿拉伯帝国所占领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文明高度发达,阿拉伯帝国兴起了翻译运动,在整理和翻译过程中,阿拉伯的哲学家们从希腊哲学中吸取了丰富营养。这一运动 ( )
A.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B.旨在保存古代希腊文明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D.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繁荣
【解析】选D。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继承和融合了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等地的文化遗产,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故选D。“开启了”说法在材料中未体现,也与史实不符,排除A;“保存古代希腊文明”是为了发展阿拉伯文化,排除B;翻译运动是在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基础上兴起的,排除C。
9.《萨比天文历表》由阿拉伯天文学家白塔尼所著,他对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一些错误理论进行了纠正,吸取了托勒密在希腊天文学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并根据新的观测资料和实践经验写成该天文历表。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阿拉伯天文学成就世界领先
B.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C.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影响深远
D.阿拉伯人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白塔尼吸取了托勒密在希腊天文学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写成《萨比天文历表》,这体现了阿拉伯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故选B。材料中不涉及阿拉伯天文学成就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不能说明阿拉伯天文学成就世界领先,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对其他地方的影响,排除C;材料无法证明阿拉伯人把这些成就传播到了其他地方,不能说明阿拉伯人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D。
10.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
A.促使东西方文明开始交融
B.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一体化
D.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阿拉伯文化融合了诸如西亚、印度等东方文化和希腊、罗马等西方文化,这说明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故选B;东西方文明开始交融与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在材料中均未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D;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而不是一体化,排除C。
11.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促成阿拉伯帝国这一特殊身份的客观条件是 ( )
A.东西方交流的加深
B.阿拉伯人勤奋善学
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D.阿拉伯帝国的强大
【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位于亚、欧、非三洲交会地带,是古代东西方商道的必经之地,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使者提供了客观条件,故选C。东西方交流的加深是结果,不是条件,排除A;阿拉伯人的勤奋善学是主观因素,不是客观条件,排除B;阿拉伯帝国的强大与其充当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12.《伊斯兰的遗产》写道:“伊斯兰(医学与)科学映射着希腊的光芒,当希腊科学的白昼流逝,伊斯兰(医学与)科学的光辉犹如月亮,照耀着中世纪欧洲最黑暗的夜晚。”这说明了 ( )
A.古代希腊文化走向衰亡的原因
B.中世纪欧洲文化宗教色彩浓厚
C.阿拉伯文化促进欧洲社会进步
D.欧洲近代科学的产生过程曲折
【解析】选C。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经典,影响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故选C;“古代希腊文化走向衰亡的原因”不符合逻辑,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排除A;“中世纪欧洲文化宗教色彩浓厚”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B;“欧洲近代科学”不符合时间,材料提及的是中世纪欧洲,欧洲近代科学产生于16世纪,排除D。
【综合应用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3.(2023·徐州高二检测)《汉谟拉比法典》提到了两个法律阶层——人和既非“人”也非“奴隶”的人,前者侵犯后者的处罚较轻,后者侵犯前者则处罚较重。由此可知,该法典 ( )
A.反映了法律儒家化趋势
B.体现根据神意立法原则
C.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
D.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人”应为奴隶主阶级,“既非‘人’也非‘奴隶’的人”应为平民,材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选D;中国古代的法律呈现出儒家化的趋势,与《汉谟拉比法典》无关,排除A;“根据神意立法原则”不符合逻辑,材料提及的是《汉谟拉比法典》对于两个法律阶层——人和既非“人”也非“奴隶”的人的处罚不同而已,排除B;“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中“后者侵犯前者则处罚较重”相悖,排除C。
14.1927年,伊拉克境内出土了著名的“乌尔军旗”。“乌尔军旗”上边保留了约4 500年前苏美尔人的战车图形(如图所示),苏美尔战车有4个轮子,上面有2名士兵,由4头野驴拉动,车身是一个编织而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形似中文繁体“车”字。苏美尔战车图形 ( )
A.体现了技术进步是文明扩展的首要条件
B.表明战争是苏美尔城邦交流的主要方式
C.可用于研究古代西亚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D.证实了中国战车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学说
【解析】选C。“乌尔军旗”直接描绘了古代西亚战车的形制和构成,对于研究古代西亚手工业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C正确;材料未体现技术进步对文明扩展的影响,排除A;材料未体现战争是苏美尔城邦交流的主要方式,排除B;材料证据单薄,不能证实中国战车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学说,排除D。
15.(2022·辽宁选择考·T12)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 )
A.王权的衰落 B.对自然的崇拜
C.文字的发展 D.对科学的探索
【解析】选B。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神学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是因为水和太阳象征着尼罗河与阳光,它们是埃及的生命之源,反映了早期神学体系对自然的崇拜,而不是对科学的探索,故选B,排除D。神学体系形成是为加强王权服务的,虽然埃及象形文字很古老,但材料没有明确文字与神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排除A、C。
16.不同时期的古埃及文献对边疆有不同的记述。最初,边疆用来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随着古埃及人地理认知的增强,边疆则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埃及人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这种变化( )
A.肇始于古埃及国家专制集权体制建立
B.说明地理知识进步是对外扩展的动力
C.映射出古埃及对周边地区影响力增强
D.源于古埃及国家实现了国家最终统一
【解析】选C。古埃及人边疆观由“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到“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古埃及人边疆观的这种改变会助推古埃及积极向外扩展疆域,其边疆观映射出古埃及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增强,C正确;王权加强是推动疆域观改变的原因之一,“肇始于”的说法缺乏依据,排除A;地理知识进步为古埃及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但不是扩张的动力,排除B;对外扩张不一定源于国家的统一,排除D。
17.下表所示是《一千零一夜》中部分故事的相关题材。这可用于说明 ( )
故事 题材
《补鞋匠迈尔鲁夫的故事》 迈尔鲁夫为老婆买蜜制的糕点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富商买卖檀香赚取钱财
《渔夫和雄人鱼》 阿卜杜拉为维持生计靠打鱼赚钱
A.阿拉伯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
B.阿拉伯人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
C.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阿拉伯文化对商业文明的关注
【解析】选D。《一千零一夜》中部分故事以商人为主人公,描写商业活动,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对商业文明的关注与重视,D正确;阿拉伯文化的开放包容、阿拉伯人的文化素养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排除C。
18.(2023·苏州高二检测)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传教之初即承认犹太教徒、基督徒为“有经典的人”。欧麦尔时代,每征服一地,欧麦尔必嘱咐战士宽待基督徒。在攻打埃及之前,欧麦尔还特意嘱咐将士:“你们若进入埃及,必须善待科普特人。”这些举措 ( )
A.实现了民族间的和睦
B.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旨在丰富阿拉伯文化
D.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传播
【解析】选D。材料中“承认犹太教徒、基督徒”“欧麦尔必嘱咐战士宽待基督徒”“你们若进入埃及,必须善待科普特人”体现了阿拉伯对被征服地区实行宽容政策,这有利于阿拉伯统治被征服地区,从而推动其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选D;“民族间的和睦”与“征服一地”“攻打埃及”相悖,排除A;“开启”不符合时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人类文明产生之初就已开始,排除B;材料做法目的是服务于政治统治,丰富阿拉伯文化是客观影响,排除C。
19.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解析】选C。材料说明人类文明发展在一定的时期有一些相通之处,可以推断出人类文明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故选C;材料说明地理气候虽然差异大,但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可见地理气候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说明文明间存在联系的可能性很小,排除B;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23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来源现已无从考查,一般认为是在波斯语的《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国的故事而形成的。这些故事流传于世界各国,很多音乐、绘画、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取材于这些故事。
——摘编自《天方夜谭(译者序)》
材料二 考古发现,元上都宫城建筑基址有一件石建筑构件,弧面阴刻有古阿拉伯文,内容与《古兰经》的部分章节中对穆罕默德的颂扬有关;现在在中国南方的泉州、扬州、杭州等地,仍有许多元代所建的伊斯兰教教徒的“圣墓”。
——摘编自张倩
《试论蒙元时期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三 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之所以眼光能看得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伊斯兰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
——摘编自[美]尼克松《抓住时机——美国在只有
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上面临的挑战》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阿拉伯文化的价值。(4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古代阿拉伯文化的影响。(4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解析】第(1)题材料一简要介绍了《一千零一夜》的起源、内容和影响,作为阿拉伯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一千零一夜》的介绍也同样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问题;材料二中的考古发现属于一手实物史料,是当时中国与阿拉伯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突出表现,也反映了阿拉伯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宗教色彩;据材料三可知,作者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建立在欧洲文明对阿拉伯文化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阿拉伯文化保存并传播了古希腊罗马文化,材料三对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具有参考价值。第(2)题据材料一“很多音乐、绘画、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取材于这些故事”“在波斯语的《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国的故事而形成的”、材料二“弧面阴刻有古阿拉伯文,内容与《古兰经》的部分章节中对穆罕默德的颂扬有关”、材料三“他们之所以眼光能看得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伊斯兰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等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第(3)题据材料可知,材料一属于文学作品,材料二中的内容源自考古发现,材料三属于学者的研究专著,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官修史书、个人笔记和伊斯兰教传世文献等角度进行补充。
答案:(1)价值:材料一是对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简介,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问题;材料二中的内容源自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和对外传播的表现;材料三是现代美国人对古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贡献的评价,可用于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地位和影响。(4分)
(2)影响:对世界古代文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融合了不同文明;传承和传播了古代希腊、罗马、波斯等文化;对亚洲、欧洲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4分,答出四点即可)
(3)补充:阿拉伯帝国官修史书、旅行家游历阿拉伯的笔记、伊斯兰教的传世文献。(2分,答出两点即可)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解析】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题目,首先根据“人类文明的第一缕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尼罗河的馈赠”等信息分析归纳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时可从大河流域在地理环境方面的优势、取得的成就等角度进行。最后结合观点和论述进行总结归纳、升华认识。
答案:观点: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
论述:大河流域由于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人类社会早期,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由此决定了各区域人类早期的文明往往诞生在各大河流域。如西亚的两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就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他们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其中有大量的“大麦”和“鱼”的文字,《吉尔伽美什》中著名的洪水故事,则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则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其莎草纸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成就之一,古埃及人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对后世历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大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往往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