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35分钟 7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苏州高二检测)下表是世界某一发展趋势中重要的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国家 事件
1531年 荷兰 创立商品交易所
1571年 英国 创建皇家交易所
1602年 荷兰 组建东印度公司
1694年 英国 创立英格兰银行
A.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B.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早期殖民主义的扩展
17世纪后期东印度公司将中国茶装在银盒中作为礼物献给凯瑟琳王后。18世纪末戴维斯在《英国农工状况考察》中提道:“在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条件下,唯有茶能让他们咽下干面包,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饮料。”这反映了英国 (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海外贸易有了巨大发展
C.社会保障制度失效
D.接受了东方的生活方式
2.阅读下表,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世界贸易总额的增长表明 ( )
时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世界贸易总额 (单位:亿法郎) 455 688 942 1 182
A.蒸汽机提高了生产效率
B.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世界开始向整体发展
D.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3.如图是1870年与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
A.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扩展
B.世界殖民体系的衰落
C.英法本土工业日益萎缩
D.美英之间的矛盾加剧
4.歌德曾说:“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这一观念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中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 )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避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的经济民族主义”,实现“贸易自由流动”,资本主义国家 ( )
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加大对消费需求的刺激
C.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了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制定贸易原则,协调各国贸易。国际贸易的主体仍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6.19世纪30—60年代是广州“外销画”的鼎盛时期。“外销画”是近代由中国画师采用西洋绘画技法批量绘制、专供输出国外市场的美术作品。由此可知,“外销画” ( )
A.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
B.反映了中华文化影响西方艺术发展
C.是当时中西方商业贸易的产物
D.丰富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7.(2023·扬州高二检测)到1750年左右,红茶开始代替绿茶输入荷兰,同时也代替了一部分咖啡,成为早餐中的饮品。这反映出 ( )
A.荷兰生活方式日益东方化
B.东西方贸易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C.茶叶贸易推动了文化交流
D.饮茶从上流社会向普通民众普及
8.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中国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这反映出 ( )
A.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B.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D.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9.大约在16世纪中期钟表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数量已经很多。一些高官将进口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但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在社会中下层逐渐流行。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
A.传统等级观念已经消亡
B.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
C.战乱导致阶级流动加快
D.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10.(2023·无锡高二检测)清代学者赵翼认为:“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由此可知,该学者(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强调将钟表应用于生产
C.反对闭关自守政策
D.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念
11.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跨国公司把一种全新产品打入一个国家时,就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这种产品。如果跨国公司成功了,它实际上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的经营环境。这说明跨国公司 ( )
A.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B.促进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C.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D.以文化创新为主要业务
12.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贵族喜欢参加潘趣酒会,用定制于中国、绘有十三行等中国元素图案的巨型潘趣碗(如图),将调制好的酒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潘趣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 ( )
A.西欧殖民范围不断扩大
B.明清对外贸易繁荣兴盛
C.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杂糅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3.(2023·新课标全国卷·T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14.下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世界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从中可以推知 (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B.国际组织组建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D.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有历史学家写道:“罗马人来到不列颠时,带来了大量罗马的物品、文化以及社会习俗,让不列颠人感受并逐渐认同了罗马文化。”“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制造于韦奇伍德的伊特鲁里亚工厂……三件茶具虽镶有带纯度标记的白银蕾丝装饰,但它明显是一套普通家庭也能负担得起的简单茶具。”这两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
A.商品流动带来文化互鉴
B.战争苦难造成文化交锋
C.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
D.工业革命后商品的廉价
15.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称茶是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1797年,英国人艾登写道: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据此可知,英国当时 (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
B.文学创作成果丰硕
C.失地农民蜂拥入城
D.饮茶之风相当盛行
16.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最能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 )
A.顺应了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B.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C.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
D.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19世纪60年代之前,中国使用不算精确的时辰作为计时单位。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作为生活用品在市面流通。1862年,京师同文馆采用钟表将准确的钟点时间纳入教育活动中,隐含着在时间规则内,无论何种身份等级均具有平等适用性。这变化说明 ( )
A.传统等级观念被抛弃
B.城乡日常生活普遍西化
C.教育近代化由此发端
D.中西交流助推社会进步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东西方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但是也都有着自家的不足,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饰开始走向创新之路。中国的服饰设计师们不但继承了传统服装造型的简洁流畅、宽松飘逸的特点,而且还汲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裁的特点,故而新设计的服饰变得更有美感、更加贴近身体。当时在“西风东渐”影响下,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中式的服饰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中山装”一度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而“旗袍”则被公认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中国服饰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弊端。如今,旗袍复兴,汉服热兴起。服装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东方元素在服装设计上的运用,甚至在国际服饰文化平台刮起一股迷人的东方风。
——摘编自应函洁
《浅谈中西方服饰设计的异同》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饰创新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方风回归的理解。(4分)
18.茶叶成为世界性饮品的过程,也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世纪,欧洲旅行者首次接触茶叶,葡萄牙传教士在著作中提到了东亚人饮茶的习俗。欧洲人发现了它提神醒脑的功用后,慢慢尝试把茶叶融入自己的饮食中。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没有直接贸易往来,只能从荷兰进口价格昂贵的茶叶。17世纪80年代,饮茶已成为英国上流贵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704年,英国联合东印度公司开启了直接与中国贸易的大门。此后公司的业务几乎被茶叶贸易垄断,他们为同已经抢占先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竞争,选择与广州当地的行商合作。茶叶成为18世纪大都市杂货商店的一般商品,茶叶存在于商店招牌、报纸广告和商业名片的装饰设计上。1723年英国政府提高了茶叶消费税,导致走私茶叶大行其道,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茶叶普及。18世纪,英式茶文化的社交功能得到拓展,不但有流行在上流社会的早茶,中产阶级也加入进去,制茶被认为是妇女的日常生活职责,需要遵循特殊的礼仪。18世纪70年代末,饮茶不再是富人的专属,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跨越了社会等级,每天喝茶成为人们的普遍生活方式。
到19世纪,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减少了对中国的依赖。到二战后,全球茶叶贸易实际已经被英国公司垄断。茶叶在英国不再是异域文化的舶来品,而是逐渐融入进国民意识中。20世纪末,为应对碳酸饮料带来的冲击,英国推广量产的茶包,改变了茶的社交性,使沏茶成为一件方便快捷的事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摘编自[英]马克曼·埃利斯等
《茶叶帝国:征服世界的亚洲树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茶叶的普及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行解读。(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十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35分钟 70分)
【基础全面练】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苏州高二检测)下表是世界某一发展趋势中重要的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国家 事件
1531年 荷兰 创立商品交易所
1571年 英国 创建皇家交易所
1602年 荷兰 组建东印度公司
1694年 英国 创立英格兰银行
A.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B.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早期殖民主义的扩展
【解析】选A。由表格中的“商品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东印度公司”“英格兰银行”可知,这都是商业经营方式转变的结果,故选A;表格中的事件属于商业经营方式,与国际贸易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C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表格中的事件属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是早期殖民扩张过程中出现的,但与殖民扩张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
【补偿训练】
17世纪后期东印度公司将中国茶装在银盒中作为礼物献给凯瑟琳王后。18世纪末戴维斯在《英国农工状况考察》中提道:“在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条件下,唯有茶能让他们咽下干面包,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饮料。”这反映了英国 (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海外贸易有了巨大发展
C.社会保障制度失效
D.接受了东方的生活方式
【解析】选B。材料表明茶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这与茶叶贸易的发展有关,B正确;茶从贵族饮品变为大众饮料,并非显示等级观念淡化,排除A;材料内容与社会保障制度无关,排除C;英国人并未接受东方的生活方式,排除D。
2.阅读下表,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世界贸易总额的增长表明 ( )
时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世界贸易总额 (单位:亿法郎) 455 688 942 1 182
A.蒸汽机提高了生产效率
B.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世界开始向整体发展
D.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选D。1870—1900世界贸易总额从455亿法郎增加到1 182亿法郎,说明了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正确。A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不符,排除A;B与题意无关,排除;世界开始向整体发展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
3.如图是1870年与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
A.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扩展
B.世界殖民体系的衰落
C.英法本土工业日益萎缩
D.美英之间的矛盾加剧
【解析】选A。相比1870年,1913年英、美、德、法总的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减少,除此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所占的比重上升,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A正确;B、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英法本土工业日益萎缩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
4.歌德曾说:“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这一观念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中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 )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解析】选B。“理念与感情”属于社会思想文化层面,“财富”和“富裕”属于社会经济层面,材料表明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交流会促进全球化发展,故选B;题干强调的不是“经贸往来”“生产的国际分工”,排除A、C;题干的主语是“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属于社会思想文化层面,而不是社会经济层面,并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经济一体化”,排除D。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避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的经济民族主义”,实现“贸易自由流动”,资本主义国家 ( )
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加大对消费需求的刺激
C.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选D。1947年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与题意相符,故选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贸易自由流动”无关,排除A;材料的做法与刺激消费无关,排除B;北美自由贸易区只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与题意不符,排除C。
【深化点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了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制定贸易原则,协调各国贸易。国际贸易的主体仍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6.19世纪30—60年代是广州“外销画”的鼎盛时期。“外销画”是近代由中国画师采用西洋绘画技法批量绘制、专供输出国外市场的美术作品。由此可知,“外销画” ( )
A.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
B.反映了中华文化影响西方艺术发展
C.是当时中西方商业贸易的产物
D.丰富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解析】选C。外销画是为了满足外国人对中国画的需求而创作的,体现了中西技术融合的特点,是当时中西方商业贸易的产物,C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外销画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外销画对西方艺术发展的影响,也没有涉及丰富文人画的精神内涵,排除B、D。
7.(2023·扬州高二检测)到1750年左右,红茶开始代替绿茶输入荷兰,同时也代替了一部分咖啡,成为早餐中的饮品。这反映出 ( )
A.荷兰生活方式日益东方化
B.东西方贸易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C.茶叶贸易推动了文化交流
D.饮茶从上流社会向普通民众普及
【解析】选C。据材料“红茶开始代替绿茶输入荷兰,同时也代替了一部分咖啡,成为早餐中的饮品”可知,红茶的输入影响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说明茶叶贸易推动了文化交流,故选C;材料仅涉及红茶影响了荷兰人的饮食习惯,不能说明其生活方式东方化,排除A;据所学可知,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推动,排除B;材料仅涉及了红茶的输入,没有涉及饮茶的群体,不能说明饮茶从上流社会向普通民众普及,排除D。
8.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中国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这反映出 ( )
A.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B.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D.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解析】选D。法国设计师设计的衣服取名“孔子”并且是中国样式,民国的中山装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反映出中西文化相互影响,故选D;这种文化上的交流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文化相互交流,并非文化传承,排除B;文化交流相互吸收和影响,但没有同质化,排除C。
9.大约在16世纪中期钟表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数量已经很多。一些高官将进口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但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在社会中下层逐渐流行。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
A.传统等级观念已经消亡
B.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
C.战乱导致阶级流动加快
D.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解析】选B。从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从高官的珍稀藏品到逐渐在社会中下层流行,说明钟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平民化,反映出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故选B;晚清时期传统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C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钟表是由外国传入中国内地,故不能反映中国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排除D。
10.(2023·无锡高二检测)清代学者赵翼认为:“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由此可知,该学者(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强调将钟表应用于生产
C.反对闭关自守政策
D.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念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清代学者赵翼认为西洋的时钟是一种伟大的创造,世界“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与鸦片战争前的同时期中国人相比,赵翼思想开明开放,故选D;赵翼并未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排除A;材料未涉及将钟表应用于生产,排除B;闭关自守政策是清政府的政策,材料只提及赵翼对钟表等西方技艺欣赏而已,排除C。
11.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跨国公司把一种全新产品打入一个国家时,就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这种产品。如果跨国公司成功了,它实际上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的经营环境。这说明跨国公司 ( )
A.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B.促进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C.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D.以文化创新为主要业务
【解析】选B。材料“当跨国公司把一种全新产品打入一个国家时,就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这种产品”体现的是跨国公司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国际化,B正确;A是两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跨国公司并非以文化创新为主要业务,D排除。
12.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贵族喜欢参加潘趣酒会,用定制于中国、绘有十三行等中国元素图案的巨型潘趣碗(如图),将调制好的酒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潘趣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 ( )
A.西欧殖民范围不断扩大
B.明清对外贸易繁荣兴盛
C.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杂糅
【解析】选D。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潘趣酒会使用的巨型碗名叫潘趣碗,潘趣碗带有中国元素,据此可知,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交流,D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西欧的殖民扩张情况,排除A;题干涉及时间是18世纪以来,此时中国是清朝,不涉及明朝,排除B;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对外传播的情况,排除C。
【综合应用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3.(2023·新课标全国卷·T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解析】选C。依所学,明中叶以来,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推动沿海港口经济的发展,故选C;朝贡贸易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是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这并未推动东南沿海港口的繁荣,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港口贸易,而非农业生产技术,排除B;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排除D。
14.下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世界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从中可以推知 (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B.国际组织组建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D.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D。图示反映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减少,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体现了技术革命导致国际贸易结构发生变化,D正确;国际贸易比重的变化不能说明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图示没有涉及国际组织,也没有提及国际组织的作用,排除B;由图片可知1973-1979年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略有上升,并非持续下降,排除C。
【补偿训练】
有历史学家写道:“罗马人来到不列颠时,带来了大量罗马的物品、文化以及社会习俗,让不列颠人感受并逐渐认同了罗马文化。”“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制造于韦奇伍德的伊特鲁里亚工厂……三件茶具虽镶有带纯度标记的白银蕾丝装饰,但它明显是一套普通家庭也能负担得起的简单茶具。”这两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
A.商品流动带来文化互鉴
B.战争苦难造成文化交锋
C.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
D.工业革命后商品的廉价
【解析】选A。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品流通加快,韦奇伍德的伊特鲁里亚工厂借鉴、发展了中国茶具文化,故选A;“文化交锋”与题干中“让不列颠人感受并逐渐认同了罗马文化”相悖,排除B;题干未提及物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工业革命后商品的廉价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D。
15.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称茶是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1797年,英国人艾登写道: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据此可知,英国当时 (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
B.文学创作成果丰硕
C.失地农民蜂拥入城
D.饮茶之风相当盛行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塞缪尔·约翰逊还是艾登都认为喝茶在当时的英国很普遍,故选D;“垄断世界茶叶贸易”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18世纪时英国饮茶成风相悖,排除A;“文学创作”不合逻辑,与材料“茶是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相悖,排除B;材料未涉及“失地农民蜂拥入城”,排除C。
16.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最能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 )
A.顺应了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B.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C.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
D.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解析】选B。该法律条款的规定说明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故选B;题干中并没有提及“世界经济新秩序”,无法得出A结论,排除;题干强调的是贸易的法制化而非自由化,排除C;题干中并未强调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排除D。
【补偿训练】
19世纪60年代之前,中国使用不算精确的时辰作为计时单位。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作为生活用品在市面流通。1862年,京师同文馆采用钟表将准确的钟点时间纳入教育活动中,隐含着在时间规则内,无论何种身份等级均具有平等适用性。这变化说明 ( )
A.传统等级观念被抛弃
B.城乡日常生活普遍西化
C.教育近代化由此发端
D.中西交流助推社会进步
【解析】选D。随着钟表传入,准确的时间观念逐渐在社会中流行,冲击着原有的等级观念,有助于社会平等,说明中西交流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D正确;平等观念的出现不等于传统等级观念被抛弃,排除A;“普遍西化”过于绝对,排除B;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教育近代化的起点,排除C。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东西方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但是也都有着自家的不足,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饰开始走向创新之路。中国的服饰设计师们不但继承了传统服装造型的简洁流畅、宽松飘逸的特点,而且还汲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裁的特点,故而新设计的服饰变得更有美感、更加贴近身体。当时在“西风东渐”影响下,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中式的服饰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中山装”一度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而“旗袍”则被公认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中国服饰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弊端。如今,旗袍复兴,汉服热兴起。服装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东方元素在服装设计上的运用,甚至在国际服饰文化平台刮起一股迷人的东方风。
——摘编自应函洁
《浅谈中西方服饰设计的异同》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饰创新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方风回归的理解。(4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趋势,据材料“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中式的服饰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故而新设计的服饰变得更有美感、更加贴近身体”概括作答。第二问原因,据材料“东西方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中山装’一度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而‘旗袍’则被公认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中国的服饰设计师们不但继承了传统服装造型的简洁流畅、宽松飘逸的特点”“当时在‘西风东渐’影响下”“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饰开始走向创新之路”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作答。
第(2)题可以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中国来看,东方风回归说明中国在对待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观念的转变,对西方文化的看法与评价日益成熟;展现出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与国际竞争力;从世界来看,显示出了中华文化强烈的吸引力和独有魅力。
答案:(1)趋势:中西方服饰的融合(中西方服饰的交流与碰撞);大胆追求美感(服饰的价值取向从符合礼法向“得体”发展)。(任答一点得2分)
原因:工业革命后中西方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东西方服饰文化各自的优势和魅力;妇女、学生等的推动;中国服装设计师对外界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西风东渐”(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每点1分,任答四点得4分)
(2)理解:东方风回归说明中国在对待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观念的转变,对西方文化的看法与评价日益成熟;显示出了中华文化强烈的吸引力和独有魅力;展现出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与国际竞争力。(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18.茶叶成为世界性饮品的过程,也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世纪,欧洲旅行者首次接触茶叶,葡萄牙传教士在著作中提到了东亚人饮茶的习俗。欧洲人发现了它提神醒脑的功用后,慢慢尝试把茶叶融入自己的饮食中。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没有直接贸易往来,只能从荷兰进口价格昂贵的茶叶。17世纪80年代,饮茶已成为英国上流贵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704年,英国联合东印度公司开启了直接与中国贸易的大门。此后公司的业务几乎被茶叶贸易垄断,他们为同已经抢占先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竞争,选择与广州当地的行商合作。茶叶成为18世纪大都市杂货商店的一般商品,茶叶存在于商店招牌、报纸广告和商业名片的装饰设计上。1723年英国政府提高了茶叶消费税,导致走私茶叶大行其道,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茶叶普及。18世纪,英式茶文化的社交功能得到拓展,不但有流行在上流社会的早茶,中产阶级也加入进去,制茶被认为是妇女的日常生活职责,需要遵循特殊的礼仪。18世纪70年代末,饮茶不再是富人的专属,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跨越了社会等级,每天喝茶成为人们的普遍生活方式。
到19世纪,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减少了对中国的依赖。到二战后,全球茶叶贸易实际已经被英国公司垄断。茶叶在英国不再是异域文化的舶来品,而是逐渐融入进国民意识中。20世纪末,为应对碳酸饮料带来的冲击,英国推广量产的茶包,改变了茶的社交性,使沏茶成为一件方便快捷的事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摘编自[英]马克曼·埃利斯等
《茶叶帝国:征服世界的亚洲树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茶叶的普及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行解读。(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析】阅读材料后,可从贸易、社会、政治等角度,选取最熟悉的角度来解读。
角度一:据材料中“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没有直接贸易往来,只能从荷兰进口价格昂贵的茶叶”“1704年,英国联合东印度公司开启了直接与中国贸易的大门”“1723年英国政府提高了茶叶消费税,导致走私茶叶大行其道,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茶叶普及”“到二战后,全球茶叶贸易实际已经被英国公司垄断”等,可知茶叶与世界贸易相关。
角度二:据材料“欧洲人发现了它提神醒脑的功用后,慢慢尝试把茶叶融入自己的饮食中”“18世纪70年代末,饮茶不再是富人的专属,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跨越了社会等级,每天喝茶成为人们的普遍生活方式”等可知中国茶文化逐渐融入西方文明。
角度三:据材料“17世纪80年代,饮茶已成为英国上流贵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8世纪70年代末,饮茶不再是富人的专属,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跨越了社会等级”等,可知茶叶的普及与政治民主化相关。
答案:示例:
从世界市场发展的角度:新航路开辟后,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争夺殖民地行列,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原产自东方的茶叶进入西方视野;随着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海上霸主,拓宽了世界市场,茶叶贸易增长迅速;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英国通过先进的工业技术垄断了全球茶叶贸易。
从文明交融发展的角度:茶文化由亚洲进入英国后,逐步被英国人所接受,由异域文化的舶来品逐渐本土化,孕育出具有家庭社交功能的英式茶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茶文化又趋向快餐化、个性化。
从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角度: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茶叶由上层社会才能享有的奢侈品成为廉价的国民饮品,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政治民主化。(1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角度的解读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