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十四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19:30:06

文档简介

十四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35分钟 70分)
【基础全面练】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常州高二检测)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的材料。 由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人类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B.中外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C.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
D.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白鹿洞书院体现了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大英博物馆体现了博物馆的进步,雕版印刷反映了印刷术的发展和印刷书的产生,美国国会图书馆体现了图书馆的发展,这些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故选C;人类遗产体现在各个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博物馆和图书馆并非学校教育,排除B;美国国会图书馆等与中外文化交流没有直接关系,且白鹿洞书院也不能直接体现中外交流,排除D。
2.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本为各省学堂卒业生升入专门正科之地”,同时规定“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这表明京师大学堂(  )
A.兼具教育和行政管理职能
B.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C.拉开了清末新政自救序幕
D.建立起晚清稳定的教育格局
【解析】选A。京师大学堂具有双重职能,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A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排除B;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排除C;京师大学堂的创立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教育格局,排除D。
3.(2023·南通高二检测)1535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立了检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皇家委员会。委员会迫使两所大学交出从前从教皇那里获得的特许状以及所有的“教皇契据”、大学地产和其他财产清单。这一做法(  )
A.使新教成为英国国教 B.加快大学世俗化进程
C.促进城市教育的兴起 D.使大学成为科研中心
【解析】选B。据材料“委员会迫使两所大学交出……财产清单”可知,委员会迫使大学交出与教皇有关的特许状和契据等,有利于大学与教会势力的脱离,从而推动其世俗化进程,故选B;英国宗教改革时期亨利八世推动新教成为英国国教,但与委员会迫使大学脱离教会势力无关,排除A;西欧城市兴起于10—11世纪,且材料与城市发展无关,排除C;材料仅述及委员会迫使大学交出教皇特许状和契据等,没有说明大学后来的发展历程,看不出其成为科研中心,排除D。
【深化点拨】
欧洲近代大学建立的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4.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欧洲。路德准确地捕捉到新技术带来传播方式的革命,用一场“革命”换来了另一场“革命”的胜利。由此可见(  )
A.中国技术推动了欧洲政治变革
B.现代印刷术促进文化发展
C.印刷术的诞生促进了思想解放
D.宗教改革发生具有必然性
【解析】选C。印刷术在欧洲传播,有利于文化教育的普及,马丁·路德利用这一新技术大力宣传新教思想,推动了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故选C;马丁·路德并未进行政治变革,排除A;15世纪末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并非现代印刷术,排除B;印刷技术的发展对宗教改革有助推作用,据材料无法得出宗教改革必然发生的结论,排除D。
【拓展延伸】
从社会效益角度看,书籍的四种基本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书籍使得古人的智慧结晶能保存下来并传给我们当代人。
(2)舆论导向功能:书籍可以通过对读者进行思想教化,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3)信息传播功能:书籍将读者需要的信息迅速传播,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4)休闲娱乐功能。
5.如图为元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所刊印的《金刚经注》的扉画,画中央的三人及相关物品均为红色,图上方的松树为黑色;正文经注也采用朱墨两色套印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套印本,兼具审美和史学价值。该套印本可以用于佐证我国(  )
A.汉代造纸技术的改进
B.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
C.唐代儒释道三教合流
D.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
【解析】选D。《金刚经注》采用朱墨两色套印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套印本,反映了我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技术的改进,排除A;《金刚经注》是元朝刊印的书籍,与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唐代儒释道三教合流无关,排除B、C。
6.19世纪初,一位西方政要在主持重建某国家图书馆时表示:“让我们保存遗存的文献,不是用密室和锁链挡住公众的视线……不是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损毁,而是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  )
A.印刷书的积极作用
B.自由和平等的启蒙思想
C.战争对文化的破坏
D.公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解析】选A。保存遗存的文献就是对其进行复制并保存在不易损坏的地方,结合19世纪初这一时间可以推论出,这从侧面说明印刷书的积极作用,故选A;题干不是强调人的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强调战争对文化的破坏,也不是讲谁是文化传承的主体,排除B、C、D。
7.明清时期私人藏书事业渐趋鼎盛。明代毛氏汲古阁、祁氏澹生堂、范氏天一阁,清代钱氏绛云楼、朱氏曝书亭等均称盛一时。这些藏书巨擘均以藏书量多、藏书质量高著称当时后世。私人藏书事业的发展(  )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B.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传播
C.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
D.得益于开明的文化政策
【解析】选B。明清私人藏书的繁盛,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B正确;A、C夸大了私人藏书的影响,排除;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D。
8.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开端,欧洲各国兴起了建立公共图书馆浪潮。进入图书馆的读者没有性别、身份限制,除提供图书阅读服务外,读者还可以享受台球室、棋艺中心、咖啡屋等娱乐设施。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兴起(  )
A.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B.是工业革命时代产物
C.满足了精英群体文化诉求
D.是基层政府自治体现
【解析】选B。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图书馆的建立能够提高国民文化水平,满足人才需求,同时娱乐设施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故选B;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不能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排除A;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只是精英群体,排除C;公共图书馆不属于基层政府自治的体现,排除D。
【补偿训练】
  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这种现象(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解析】选A。19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在西方国家的城市普遍出现,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故选A;材料没有明确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工业革命中科技发展的具体情况,排除B、C;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以来所造成的社会贫富分化差距,而非公共设施建设与推广,排除D。
9.1936-1945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即京师图书馆)陆续在上海、香港、昆明、重庆等地建立了办事处或分馆,这一举措(  )
A.体现出了进步势力的推动作用
B.标志着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显现
C.反映出政府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D.表明文化事业的变化与时政相关
【解析】选D。1936-1945年日军逐步扩大侵华战争,从华北到南方,战争使国立北平图书馆建立了不同地方的办事处或分馆,D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进步势力的推动,也没有提到政府的作用,排除A、C;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显现,排除B。
10.到了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重要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C.西方殖民扩张的结果
D.宗教改革兴起唤醒民族意识
【解析】选A。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具有了建设博物馆的经济基础,才使得博物馆建设在18世纪“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故选A;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人们思想不是博物馆能够集中出现的根源,故B错误;西方殖民扩张是客观条件,并非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根源,故C错误;16世纪宗教改革与18世纪博物馆建设的重大突破无关,故D错误。
11.(2023·连云港高二检测)为展现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中国建立了众多被誉为人类“百科全书”且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其中可称之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  )
A.国立历史博物馆
B.中国历史博物馆
C.中国革命博物馆
D.中国国家博物馆
【解析】选D。结合所学博物馆的史实可知,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故选D;国立历史博物馆不是单体面积最大的,排除A;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共同形成中国国家博物馆,排除B、C。
【深化点拨】
中国的博物馆向独立和专业化发展;公共性不断增强;民族性不断增强。
12.20世纪初,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苑内二楼半圆型的月台上,悬挂着张謇手书的一副著名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该对联的宗旨是(  )
A.以实业教育为国育才
B.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C.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
D.抵制外来文化入侵
【解析】选C。对联上联的意思是开办学校以教育学生,下联是学生博学广记,连鸟兽草木的名称都知道,可知该对联的宗旨是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C正确;“鸟兽草木”属于自然科学,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抵制外来文化,排除D。
【综合应用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3.(2023·全国乙卷·T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解析】选D。由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并结合所学可知,书籍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而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选D;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形成,排除A;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隋唐时期,科举制确立,排除C。
14.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大学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及其同生产过程的联系;教育对人才的评价,更倾向于对自然和社会的实际知识的掌握,而不是精神的、品格的修养。这反映出(  )
A.启蒙思想具有民族特色
B.国家意志决定了教育发展方向
C.西方人文精神出现倒退
D.科教事业趋向世俗化和理性化
【解析】选D。大学教育对人的培养更倾向于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实际知识的掌握,而不是精神的、品格的修养”,体现了教育事业的世俗化和理性化,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启蒙思想的内容,也没有体现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排除A、B;材料中大学教育的发展是人文精神的发展,并非倒退,排除C。
15.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宋代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有助于宋代文化的大众化
D.官方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
【解析】选C。材料说明当时印刷应用比较普遍,书籍多,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C正确;A说法符合史实,但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活字印刷,排除B;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也有民间刻书,排除D。
16.(2023·南京高二检测)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
A.表明人们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B.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有助于启蒙运动在欧洲扩展
D.源于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解析】选C。根据“18世纪的欧洲”得出图书的发展促使启蒙运动深入发展,C正确;智者运动兴起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当时人们就开始关注现实世界,排除A;18世纪时近代科学已经兴起,排除B;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还未深入发展,排除D。
17.(2023·无锡高二检测)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方面。这一转变缘于(  )
A.维新变法的成效
B.中体西用的突破
C.经济结构的变动
D.民族危机的加深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转变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变化在于从教育内容的改革到教育制度的改革,反映了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清政府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故选D;维新变法事实上并未真正得到有效实施,排除A;1895年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被证明失败,排除B;1840年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时间不符,排除C。
1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规定“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物、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事宜”。院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至此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这说明当时(  )
A.政府注重对古籍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B.中国开始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C.故宫博物院已成为国立中央博物院
D.通过征集等方式极大丰富文物藏品
【解析】选A。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可知,国民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来保护文物,故选A;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故宫博物院的地位和文物藏品的数量,排除C、D。
19.下表是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修身课”的目录(部分),据此说明当时教育(  )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自重 改过 去伪 立志 御辱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恒心 坚忍 名誉 知耻 谦虚
A.重视继承优秀精神遗产
B.重视开阔国际视野
C.重点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D.忽视社会公德教育
【解析】选A。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除去“御辱”之外,其余内容都属于“礼、义、廉、耻”的相关内容,据此可知,该时期对儿童的教育比较重视继承中国传统优秀精神文化遗产,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中世纪欧洲的书籍是写在羊皮纸上的手抄书,稀少而且昂贵,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8世纪之后,造纸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前期,人们对读物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极大地刺激了印刷术的发展。1448年,德国金匠谷登堡,首次把多个领域的发明结合在一起,发明了包括印刷机、油墨、金属活字在内的一整套印刷术。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催生了新一代的书籍——印刷书的诞生。到了1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 000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大批、廉价的印刷书生产出来,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西欧的基础教育、识字率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摘编自《谷登堡印刷术
对欧洲文化传播的影响》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近代西欧印刷书的诞生为例,说明“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解析】审清设问后,明确两点:说明“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围绕“近代西欧印刷书的诞生”展开。据材料主旨并紧扣“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得出论题: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相互影响。首先论述文化传承的需求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从西欧经济、文学、教育、中国造纸术与印刷术的传入来分析展开。其次,论述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与传播,从对教会、教育、文化等角度分析谷登堡印刷术的影响,得出印刷书在欧洲得到迅速普及,冲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印刷书的诞生,有助于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最后,简明扼要地升华总结。
答案:示例:论题: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相互影响。
中古时期,欧洲写在羊皮纸上的手抄书,由于稀少且昂贵,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普及。西欧大学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唤起了人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读物的需求大量增加。文化传承需求,迫切需要改进印刷术。造纸术从中国的引进和纸张在西欧的大量生产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物质载体,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为欧洲印刷术的改进提供了借鉴。
15世纪中叶,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到一起,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印刷书在欧洲得到迅速普及,冲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印刷书的诞生,有助于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相互影响,文化传承的需求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与传播。(13分)
【补偿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宋代蒙学有常年开课的私塾、义学、家塾等。私塾是塾师在自己家中设学教授,规模较小。教师以学生所交的少量现金或财物作为办学费用,其生活往往相当艰难,但这些教书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为提高宋人的文化素养作出了积极贡献。宋代蒙学以识字、习文为主,同时也进行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由于蒙学设置相当普遍,城镇乡村处处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这对培养儿童道德素质和增长知识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游彪《新编中国史:宋史》
材料二 法国在1881-1882年通过法律规定:7岁至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世俗化义务教育;小学完全免费,有关费用由地方和国家通过税收承担。由此,法国确立了初等教育改革的三原则:义务、免费、世俗化。为了坚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费里政府还决定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义务教育,而宗教教育只能在校外进行。在推行教育世俗化改革的过程中,费里还努力加强师范教育,提高师资水平,规定只有获得考试合格证书的人,才有资格执掌教鞭。与此同时,费里政府还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使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高。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蒙学教育推行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法国教育改革的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重要性的看法。(6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教师以学生所交的少量现金或财物作为办学费用,其生活往往相当艰难,但这些教书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对培养儿童道德素质和增长知识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贡献”概括作答。
第(2)题第一问措施,据材料二“通过法律规定”“费里政府还决定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义务教育,而宗教教育只能在校外进行”“法国确立了初等教育改革的三原则:义务、免费、世俗化”“小学完全免费,有关费用由地方和国家通过税收承担”“提高师资水平”“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高”概括作答。第二问看法,从基础教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政府层面、育人责任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原因:教师的奉献精神;儒学的复兴及理学的发展;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教育发展;统治者的重视;选拔人才的需要。(4分,任答三点即可)
(2)措施:制定法律保障教育;推行义务教育,限制宗教教育;制定教育改革原则;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严控教师资质;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4分)
看法:基础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应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发挥教育的培养、塑造人的功能;对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共同承担育人责任有推动作用。(2分,言之有理即可)十四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35分钟 7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常州高二检测)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的材料。 由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人类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B.中外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C.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
D.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本为各省学堂卒业生升入专门正科之地”,同时规定“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这表明京师大学堂(  )
A.兼具教育和行政管理职能
B.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C.拉开了清末新政自救序幕
D.建立起晚清稳定的教育格局
3.(2023·南通高二检测)1535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立了检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皇家委员会。委员会迫使两所大学交出从前从教皇那里获得的特许状以及所有的“教皇契据”、大学地产和其他财产清单。这一做法(  )
A.使新教成为英国国教 B.加快大学世俗化进程
C.促进城市教育的兴起 D.使大学成为科研中心
欧洲近代大学建立的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4.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欧洲。路德准确地捕捉到新技术带来传播方式的革命,用一场“革命”换来了另一场“革命”的胜利。由此可见(  )
A.中国技术推动了欧洲政治变革
B.现代印刷术促进文化发展
C.印刷术的诞生促进了思想解放
D.宗教改革发生具有必然性
从社会效益角度看,书籍的四种基本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书籍使得古人的智慧结晶能保存下来并传给我们当代人。
(2)舆论导向功能:书籍可以通过对读者进行思想教化,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3)信息传播功能:书籍将读者需要的信息迅速传播,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4)休闲娱乐功能。
5.如图为元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所刊印的《金刚经注》的扉画,画中央的三人及相关物品均为红色,图上方的松树为黑色;正文经注也采用朱墨两色套印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套印本,兼具审美和史学价值。该套印本可以用于佐证我国(  )
A.汉代造纸技术的改进
B.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
C.唐代儒释道三教合流
D.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
6.19世纪初,一位西方政要在主持重建某国家图书馆时表示:“让我们保存遗存的文献,不是用密室和锁链挡住公众的视线……不是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损毁,而是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  )
A.印刷书的积极作用
B.自由和平等的启蒙思想
C.战争对文化的破坏
D.公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7.明清时期私人藏书事业渐趋鼎盛。明代毛氏汲古阁、祁氏澹生堂、范氏天一阁,清代钱氏绛云楼、朱氏曝书亭等均称盛一时。这些藏书巨擘均以藏书量多、藏书质量高著称当时后世。私人藏书事业的发展(  )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B.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传播
C.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
D.得益于开明的文化政策
8.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开端,欧洲各国兴起了建立公共图书馆浪潮。进入图书馆的读者没有性别、身份限制,除提供图书阅读服务外,读者还可以享受台球室、棋艺中心、咖啡屋等娱乐设施。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兴起(  )
A.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B.是工业革命时代产物
C.满足了精英群体文化诉求
D.是基层政府自治体现
  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这种现象(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9.1936-1945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即京师图书馆)陆续在上海、香港、昆明、重庆等地建立了办事处或分馆,这一举措(  )
A.体现出了进步势力的推动作用
B.标志着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显现
C.反映出政府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D.表明文化事业的变化与时政相关
10.到了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重要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C.西方殖民扩张的结果
D.宗教改革兴起唤醒民族意识
11.(2023·连云港高二检测)为展现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中国建立了众多被誉为人类“百科全书”且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其中可称之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  )
A.国立历史博物馆
B.中国历史博物馆
C.中国革命博物馆
D.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的博物馆向独立和专业化发展;公共性不断增强;民族性不断增强。
12.20世纪初,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苑内二楼半圆型的月台上,悬挂着张謇手书的一副著名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该对联的宗旨是(  )
A.以实业教育为国育才
B.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C.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
D.抵制外来文化入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3.(2023·全国乙卷·T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14.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大学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及其同生产过程的联系;教育对人才的评价,更倾向于对自然和社会的实际知识的掌握,而不是精神的、品格的修养。这反映出(  )
A.启蒙思想具有民族特色
B.国家意志决定了教育发展方向
C.西方人文精神出现倒退
D.科教事业趋向世俗化和理性化
15.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宋代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有助于宋代文化的大众化
D.官方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
16.(2023·南京高二检测)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
A.表明人们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B.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有助于启蒙运动在欧洲扩展
D.源于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17.(2023·无锡高二检测)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方面。这一转变缘于(  )
A.维新变法的成效
B.中体西用的突破
C.经济结构的变动
D.民族危机的加深
1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规定“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物、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事宜”。院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至此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这说明当时(  )
A.政府注重对古籍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B.中国开始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C.故宫博物院已成为国立中央博物院
D.通过征集等方式极大丰富文物藏品
19.下表是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修身课”的目录(部分),据此说明当时教育(  )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自重 改过 去伪 立志 御辱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恒心 坚忍 名誉 知耻 谦虚
A.重视继承优秀精神遗产
B.重视开阔国际视野
C.重点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D.忽视社会公德教育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中世纪欧洲的书籍是写在羊皮纸上的手抄书,稀少而且昂贵,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8世纪之后,造纸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前期,人们对读物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极大地刺激了印刷术的发展。1448年,德国金匠谷登堡,首次把多个领域的发明结合在一起,发明了包括印刷机、油墨、金属活字在内的一整套印刷术。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催生了新一代的书籍——印刷书的诞生。到了1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 000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大批、廉价的印刷书生产出来,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西欧的基础教育、识字率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摘编自《谷登堡印刷术
对欧洲文化传播的影响》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近代西欧印刷书的诞生为例,说明“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宋代蒙学有常年开课的私塾、义学、家塾等。私塾是塾师在自己家中设学教授,规模较小。教师以学生所交的少量现金或财物作为办学费用,其生活往往相当艰难,但这些教书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为提高宋人的文化素养作出了积极贡献。宋代蒙学以识字、习文为主,同时也进行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由于蒙学设置相当普遍,城镇乡村处处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这对培养儿童道德素质和增长知识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游彪《新编中国史:宋史》
材料二 法国在1881-1882年通过法律规定:7岁至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世俗化义务教育;小学完全免费,有关费用由地方和国家通过税收承担。由此,法国确立了初等教育改革的三原则:义务、免费、世俗化。为了坚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费里政府还决定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义务教育,而宗教教育只能在校外进行。在推行教育世俗化改革的过程中,费里还努力加强师范教育,提高师资水平,规定只有获得考试合格证书的人,才有资格执掌教鞭。与此同时,费里政府还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使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高。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蒙学教育推行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法国教育改革的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重要性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