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培优专练(六)(第六单元) (含解析) 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学科培优专练(六)(第六单元) (含解析) 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20:17:13

文档简介

学科培优专练(六)(第六单元)
(40分钟 75分)
【易错易混练】
(15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对近代博物馆的影响理解不准确)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收藏在皇宫中的大量欧洲艺术珍品转为国家所有,政府下令在卢浮宫建立中央艺术博物馆并正式向公众开放。之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国家博物馆。私人博物馆也相继开放,从而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近代博物馆的发展(  )
A.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
B.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
C.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D.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解析】选C。据材料“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并结合所学可知,博物馆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其社会化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故选C;据所学可知,现实主义文艺产生于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主旨是博物馆的社会化进程,不能反映社会矛盾问题,且18世纪末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排除B;据所学可知,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并非研究科技的场所,排除D。
2.(对宋代的阶段特征理解不到位)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到元代尽管总的情况仍然是南多北少,但其分布则呈明显的北移势态,北方的书院增加到67所,数量是宋代的3.5倍多。北方书院占全国总数的比例,由宋代的2.67%上升到22.63%,进步神速。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
B.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南方的经济逐渐衰退
D.国家政治局势的影响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元代政治中心北移到北京,促进了北方教育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北方书院的增多,故选D;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排除A;南宋时期理学的正统地位正式确立,排除B;元朝以后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进一步显现,排除C。
3.(对史料理解有偏差)有学者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指出:“海内藏书之家指不胜屈,然子孙未必能读,戚友无由借观,或鼠啮蠹蚀,厄于水火,则私而不公也。”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古代藏书(  )
A.存在“重藏轻用”的弊端
B.重视服务公众的职能
C.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官吏
D.常因保存不当而损毁
【解析】选A。中国古代会存在因为藏书数量过多,还没有阅读完毕便会因若干因素而毁坏的情况,故存在“重藏轻用”的弊端,故选A;古代藏书重视收藏而非服务公众,排除B;材料没有明确古代设立书籍管理的专业官职人员,排除C;藏书损毁的原因有很多,保存不当只是众多因素之一,故“常因保存不当而损毁”表述片面,排除D。
4.(混淆文化保护与文化殖民)1945年12月,法国将阿尔及利亚的抗法英雄阿卜杜·卡德尔的住所列为历史遗址,后来遗址范围又扩大到他生活和居住过的清真寺等。这一做法旨在(  )
A.释放和解信号维持殖民统治
B.修复国际关系促进和平发展
C.将民族自决确立为公认准则
D.融合两国文化助推非洲发展
【解析】选A。为了平抑民族主义运动,法国政府一方面铁腕镇压,另一方面又不断释放民族和解的信号,故选A;法国政府的做法实质上是维护殖民统治,故促进和平发展、助推非洲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B、D;二战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和迅速发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
【补偿训练】
  (混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2000年、2001年,西藏拉萨大昭寺与罗布林卡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表明我国(  )
A.积极履行民族区域自治承诺
B.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历史担当
C.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
D.持续推进博物馆保护事业发展
【解析】选B。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财富,我国积极推进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历史担当,B正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区域自治不同,排除A;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不属于博物馆,排除D。
5.(文化传承内容认知不清)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图书体裁,记录了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与下列制度有关的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世卿世禄制
【解析】选B。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可知,与宗法制有关,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选拔部落联盟首领制度,排除A;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与材料无关,排除C;世卿世禄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
二、非选择题(15分)
6.(材料概括不全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文化传承的方式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传承方式和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两大类。其中,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书面传承将古老的智慧、人生的经验都记载、保留下来,以书籍、物件、工艺品等形式一代传一代,最终得以保留下来。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借助于人的口口相传,现称其为文化传承人。根据传承人的数量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以集体为传承载体的非物质文化,如大型民间民俗活动等;以家庭传承或家族传承进行的文化传承,如手工工艺等;师傅传授给徒弟的某种非物质文化的社会传承,如戏曲艺术等。
——摘编自金迪等
《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二 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普及,它对于文化传承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为文化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渠道,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互联网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也给文化传承插上一双神奇的翅膀,使“地球村”真正变成了现实。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打造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多媒体产品;打破传统的纸质记载方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光盘、 移动硬盘、手机等电子设备中,使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摘编自金迪等
《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6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文化传承的方式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传承方式和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两大类”“以家庭传承或家族传承进行的文化传承”“师傅传授给徒弟”“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借助于人的口口相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
第(2)题据材料二“它为文化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渠道”“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打造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多媒体产品”“打破传统的纸质记载方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光盘、移动硬盘、手机等电子设备中,使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概括作答。
答案:(1)传承方式多样,如可分为物质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两大类;传承对象有限,主要通过家族或师徒传承;传承内容易发生变化,通过口头传承、经验记载易导致内容发生改变;容易失传,易受自然灾害、战争等的影响。(答出任意三点得9分)
(2)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传承更为便捷、成本更低;现代信息技术形式多样,方式先进,使文化能更好地传承;现代信息技术能拓宽文化传承的渠道;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扩大文化传承的对象。(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
【核心素养练】
(25分钟 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历史解释)明中叶,王阳明景仰朱熹等大师讲学于书院,认为书院可“匡翼夫学校之不逮”,并在龙冈书院、阳明书院、敷文书院等多所书院讲学二十余年,追随者甚众。该时期书院的兴盛(  )
A.巩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有利于儒家思想体系的调适
C.推动了科举教育的发展
D.有助于强化官方的思想控制
【解析】选B。当时的书院主要宣扬儒学教化,而且王阳明将程朱理学发展成为了陆王心学,大量书院的开办有利于促进儒家思想体系的调适,故选B;当时书院的开办有利于巩固心学的地位,排除A;当时的选官方式主要是八股取士,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不利于科举教育的发展,排除C;材料并未具体说明王阳明在书院的具体讲学内容与正统儒学的关系,无法体现官方的思想控制,排除D。
2.(史料实证)宗教改革的旗手马丁·路德曾说:“印刷术是上帝无上而至大的恩典,使福音得以遐迩传播。”这主要说明印刷术(  )
A.能体现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B.摧毁了天主教宗教权威地位
C.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有助于欧洲宗教文化大众化
【解析】选D。印刷术的使用,推动了《圣经》的传播,有助于欧洲宗教文化大众化,故选D;材料并未强调上帝的地位,排除A;“摧毁”说法错误,排除B;近代科学的兴起和传播、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等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排除C。
【补偿训练】
  (家国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还在故宫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次故宫博物院改造(  )
A.顺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宣告了封建专制帝王时代的终结
C.破除了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D.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将清代的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迁到外东路,而彰显人民特色的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反映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故选D;社会主义文化指的是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艺等精神生活的总和,排除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排除B;故宫博物院改造并不能破除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排除C。
3.(时空观念)如下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某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价。据此可知,该世界文化遗产是(  )
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A.巴比伦城 B.敦煌莫高窟
C.庞贝古城 D.伊斯坦布尔古城
【解析】选B。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故选B;A、C、D和佛教无关,排除。
4.(唯物史观)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
A.商品经济发展 B.造纸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盛行 D.印刷术的革新
【解析】选D。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宋代造纸术未得到大的改进,B错误;科举制的盛行与材料无关,排除C;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格式的变化和书籍发行量的增长,D正确。
【补偿训练】
  (历史解释)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筑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山庄正门“丽正门”匾额用满、蒙古、汉、藏、维吾尔五种文字镌刻,外八庙的碑文多用满、蒙古、汉、藏四种文字书写。据此可知,这些历史文化遗存(  )
A.推动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
B.体现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控制松散
C.反映出清代民族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D.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解析】选D。承德避暑山庄的正门匾额及外八庙的碑文用多种民族语言书写,是各民族交往交融和民族团结的见证,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推动各少数民族之间交流的说法错误,排除A;清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松散”的说法错误,排除B;民族问题妥善解决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
5.(史料实证)2012年6月,元上都遗址(含古城、防洪渠、墓葬群等)因整体格局清晰、保存较为完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元上都遗址宫殿区俯视图。据此可知,元上都的兴建(  )
A.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的协调
B.受到了传统华夏文化的影响
C.旨在纾解大都的非首都职能
D.有效加强了北部边境的国防
【解析】选B。元上都遗址整体格局清晰,宫殿区规划整齐,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原地区的风水思想,与传统的蒙古包布局方式不同,受到了传统华夏文化的影响,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是否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的协调,排除A;材料不是旨在纾解大都的非首都职能,排除C;材料与国防无关,无法体现有效加强了北部边境的国防,排除D。
6.(历史解释)庞贝古城是意大利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罗马城市遗址,199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该遗址出土了印度女神雕像。遗址壁画有描绘古希腊神话“丽达与天鹅”的场景,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这些发现可以证实(  )
A.罗马文化有鲜明的传统特征
B.罗马与东方国家直接联系频繁
C.文明交流促进罗马社会发展
D.罗马文明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
【解析】选C。在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出土了来自印度、希腊、中国等地的物品,结合古罗马的史实可知,古罗马与这些地区有着文明交流,而这些又促进了罗马社会的发展,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吸收了其他文化,不是传统特征,排除A;材料无法得出罗马与东方国家存在直接联系,排除B;罗马文明吸收了其他文化,不可以说其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排除D。
二、非选择题(27分)
7.(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1987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申遗”成功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并结合所学,从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两方面分析。
答案:艺术价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中的大型艺术群雕用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杰作。
史学价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为我们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13分)
8.(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年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
——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文物保护:基于政府、学界与公众视角》
材料二  1950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 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
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
(1)概括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6分)
(2)概述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8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1955年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概括作答。
第(2)题据材料二“1950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5 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概括分析。
答案:(1)特点:重视法治建设;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各国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协作;国际法的完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保障;大众传媒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8分)学科培优专练(六)(第六单元)
(40分钟 75分)
【易错易混练】
(15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对近代博物馆的影响理解不准确)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收藏在皇宫中的大量欧洲艺术珍品转为国家所有,政府下令在卢浮宫建立中央艺术博物馆并正式向公众开放。之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国家博物馆。私人博物馆也相继开放,从而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近代博物馆的发展(  )
A.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
B.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
C.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D.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2.(对宋代的阶段特征理解不到位)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到元代尽管总的情况仍然是南多北少,但其分布则呈明显的北移势态,北方的书院增加到67所,数量是宋代的3.5倍多。北方书院占全国总数的比例,由宋代的2.67%上升到22.63%,进步神速。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
B.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南方的经济逐渐衰退
D.国家政治局势的影响
3.(对史料理解有偏差)有学者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指出:“海内藏书之家指不胜屈,然子孙未必能读,戚友无由借观,或鼠啮蠹蚀,厄于水火,则私而不公也。”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古代藏书(  )
A.存在“重藏轻用”的弊端
B.重视服务公众的职能
C.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官吏
D.常因保存不当而损毁
4.(混淆文化保护与文化殖民)1945年12月,法国将阿尔及利亚的抗法英雄阿卜杜·卡德尔的住所列为历史遗址,后来遗址范围又扩大到他生活和居住过的清真寺等。这一做法旨在(  )
A.释放和解信号维持殖民统治
B.修复国际关系促进和平发展
C.将民族自决确立为公认准则
D.融合两国文化助推非洲发展
  (混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2000年、2001年,西藏拉萨大昭寺与罗布林卡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表明我国(  )
A.积极履行民族区域自治承诺
B.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历史担当
C.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
D.持续推进博物馆保护事业发展
5.(文化传承内容认知不清)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图书体裁,记录了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与下列制度有关的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世卿世禄制
二、非选择题(15分)
6.(材料概括不全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文化传承的方式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传承方式和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两大类。其中,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书面传承将古老的智慧、人生的经验都记载、保留下来,以书籍、物件、工艺品等形式一代传一代,最终得以保留下来。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借助于人的口口相传,现称其为文化传承人。根据传承人的数量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以集体为传承载体的非物质文化,如大型民间民俗活动等;以家庭传承或家族传承进行的文化传承,如手工工艺等;师傅传授给徒弟的某种非物质文化的社会传承,如戏曲艺术等。
——摘编自金迪等
《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二 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普及,它对于文化传承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为文化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渠道,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互联网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也给文化传承插上一双神奇的翅膀,使“地球村”真正变成了现实。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打造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多媒体产品;打破传统的纸质记载方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光盘、 移动硬盘、手机等电子设备中,使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摘编自金迪等
《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6分)
【核心素养练】
(25分钟 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历史解释)明中叶,王阳明景仰朱熹等大师讲学于书院,认为书院可“匡翼夫学校之不逮”,并在龙冈书院、阳明书院、敷文书院等多所书院讲学二十余年,追随者甚众。该时期书院的兴盛(  )
A.巩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有利于儒家思想体系的调适
C.推动了科举教育的发展
D.有助于强化官方的思想控制
2.(史料实证)宗教改革的旗手马丁·路德曾说:“印刷术是上帝无上而至大的恩典,使福音得以遐迩传播。”这主要说明印刷术(  )
A.能体现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B.摧毁了天主教宗教权威地位
C.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有助于欧洲宗教文化大众化
  (家国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还在故宫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次故宫博物院改造(  )
A.顺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宣告了封建专制帝王时代的终结
C.破除了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D.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
3.(时空观念)如下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某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价。据此可知,该世界文化遗产是(  )
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A.巴比伦城 B.敦煌莫高窟
C.庞贝古城 D.伊斯坦布尔古城
4.(唯物史观)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
A.商品经济发展 B.造纸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盛行 D.印刷术的革新
  (历史解释)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筑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山庄正门“丽正门”匾额用满、蒙古、汉、藏、维吾尔五种文字镌刻,外八庙的碑文多用满、蒙古、汉、藏四种文字书写。据此可知,这些历史文化遗存(  )
A.推动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
B.体现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控制松散
C.反映出清代民族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D.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5.(史料实证)2012年6月,元上都遗址(含古城、防洪渠、墓葬群等)因整体格局清晰、保存较为完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元上都遗址宫殿区俯视图。据此可知,元上都的兴建(  )
A.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的协调
B.受到了传统华夏文化的影响
C.旨在纾解大都的非首都职能
D.有效加强了北部边境的国防
6.(历史解释)庞贝古城是意大利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罗马城市遗址,199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该遗址出土了印度女神雕像。遗址壁画有描绘古希腊神话“丽达与天鹅”的场景,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这些发现可以证实(  )
A.罗马文化有鲜明的传统特征
B.罗马与东方国家直接联系频繁
C.文明交流促进罗马社会发展
D.罗马文明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
二、非选择题(27分)
7.(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1987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申遗”成功的原因。
8.(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年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
——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文物保护:基于政府、学界与公众视角》
材料二  1950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 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
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
(1)概括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6分)
(2)概述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