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培优专练(三)(第三单元) (含解析) 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学科培优专练(三)(第三单元) (含解析) 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20:18:06

文档简介

 学科培优专练(三)(第三单元)
(35分钟 65分)
【易错易混练】
(15分钟 2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对文化交融认知不清)公元前6世纪,埃及法老将瑙克拉提斯城赐予了希腊人。在这里,不少希腊人开始使用埃及人传统的陪葬品——陪葬俑。同时,希腊商人还将铁器带到这里,而铁器则改变了埃及人传统的生产工具及武器。这主要反映了古代 (  )
A.地域文化的交流
B.埃及手工业的落后
C.宗教信仰的融合
D.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2.(不能正确认识人口迁徙的影响)4世纪中叶,迁至中亚细亚西部的匈奴人,继续西侵。西哥特人为躲避匈奴的攻击,最终渡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其中士兵约二十万,连同家属及群众,人数在百万以上。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
A.成为罗马帝国灭亡根源
B.导致马拉战车技术出现
C.促成日耳曼国家的建立
D.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3.(对华工的认识不到位)从1865年起,中国工人已经成为美国太平洋铁路西段工程的劳动主力,当时筑路工人多达1万人,白种工人最多时也只有800人。据记载,北太平洋铁路有多达15 000名华工;同时,华工也是南太平洋铁路建设的主力。据此可知,当时华工 (  )
A.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B.为美国的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C.在美国主要从事重工业
D.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工具
  (混淆近现代人口迁徙的原因)下面是1500-1850年全球人口迁徙情况表,其中人口迁徙主流方向出现的原因是 (  )
时间 主要迁 出地 主要迁 入地 概况
1500- 1850年 欧洲、 非洲 美洲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A.欧洲大举进行殖民扩张
B.美洲人大量对外移民
C.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D.工业革命向美洲传播
4.(不能正确认识美国的移民政策)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动用100多架次飞机,派遣数千名随军科技专家组成一支特殊部队奔赴轴心国物色科技精英,最终使2 000多名科学家流向美国,如冯·诺依曼等。这反映了美国 (  )
A.力图改变西方文明进程
B.重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C.试图缓和冷战中的对抗
D.巩固了科技领域强国地位
  (难民救助主体认知不清)理论上,联合国难民署有义务为那些不愿意接受难民迁入地政府管辖的难民提供国际保护和援助。据统计,2011年年初,被联合国难民署认定为“受关注的人群”大约有3 390万,这一数量相较于2005年的1 920万有了明显的增
 加。这反映出 (  )
A.联合国救助难民的主体作用
B.西方国家相互推诿救济责任
C.人道主义原则获得普遍认同
D.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安定
二、非选择题(13分)
5.(问题分析角度不全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在20世纪以前,由于美国的劳动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遂以廉价出售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欧洲移民。美国充裕的土地和较高的薪金对欧洲移民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在19世纪50年代的十年间,入境移民突破250万大关,到80年代达到524万,1901—1910年又跃至879.5万,达历史最高水平。在这一时期,移民主要来自欧洲。
材料二 美国国会于1965年10月颁布了《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1965年法案生效后,移民的技术构成明显提高。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典等国的移民中,技术类移民分别占72%、41%和32%,在亚洲和非洲移民中分别占40%和49%,高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以上摘编自梁茂信
《美国移民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半期美国移民技术构成明显提高产生的影响。(7分)
【核心素养练】
(2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史料实证)波斯帝国大流士时期兴建的苏萨王宫宫墙上的阿胡拉·玛兹达神像,被画成人形,并居于有翼的圆盘中间,此构图被认为取自亚述,而亚述艺术又是在继承赫梯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说明,波斯帝国 (  )
A.宣扬人文精神
B.融合古代亚欧文明
C.强化君权神授
D.传承区域传统文化
2.(历史解释)《三国志·吴书》中的列传所记载的60位大臣,约有一半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他们带着大量的宗族、佃客、宾客等依附民,如鲁肃南迁就带领了300多人,另据记载,213年,因担心曹军肆虐而选择渡江南下的淮南人多达10万户。据此可推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 (  )
A.加剧了社会动荡
B.实现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C.助推了江南开发
D.配合了游牧民族的内迁
3.(时空观念)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家国情怀)晚清时期有歌谣唱道:“咸丰二年(1852年)造金山(今美国旧金山),担起遥仙万分难。竹篙船,撑过海,离妇别姐去求财。唔(方言:不要)挂房中人女,唔挂二高堂。”这首歌谣反映了 (  )
A.清政府对公使的派遣
B.中国商人遭受列强的打压
C.华工漂洋过海的艰辛
D.洋务派选拔留学生的随意
2.(历史解释)1864年,美国成立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的法案,准许雇佣外国人。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移民法,详尽列举了33类人不准作为移民入美。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
A.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的冲击
B.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现象严重
C.移民政策变化适应了战争需要
D.欧洲文化日益成为美国主流文化
4.(唯物史观)下表是某学者关于美国外来移民的社会地位变动的研究结论。这一结论突出说明 (  )
时间 地位
1789-1880年 是备受欢迎的财富
1880-1924年 被看作是“威胁”而加以限制
1924-1934年 在美国的地位跌入谷底
A.社会环境影响外来移民地位
B.美国的劳动力资源日趋短缺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移民数量
D.世界形势变化制约移民走向
二、非选择题(28分)
5.(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两个多世纪以来,迁徙美国的大批移民有一个先来后到、逐步扩展的过程,移民祖籍国不断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再扩展到非欧的亚洲、非洲(指后来的自由迁徙)、拉丁美洲等广阔地区的阶段性特点……开国元勋们选择了祖籍国先进的欧洲文化与思想,在创建国家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精神上的美利坚合众国。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非欧新移民的不断涌入,在主流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少数族裔的文化地位与价值观逐渐得到承认,文化传统得以保存甚至发展。移民群体在试图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美国文化……美国的多元文化并不是等量、平等意义上的多元。
——摘编自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主流与非主流文化关系探索》
(1)据材料,概括美国移民社会形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美国移民社会形成的因素。(10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美国文化的影响。(8分)
6.(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10分)
材料一 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 献 史 料 ①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②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
④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
⑤ 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
⑥ 《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
⑦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
⑧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
⑨ 《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
⑩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
其 他 资 料 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
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 探究主题
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
乙 英法对华工的态度
丙 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
丁 一战后华工的境遇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3分)
(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7分)
(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学科培优专练(三)(第三单元)
(35分钟 65分)
【易错易混练】
(15分钟 2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对文化交融认知不清)公元前6世纪,埃及法老将瑙克拉提斯城赐予了希腊人。在这里,不少希腊人开始使用埃及人传统的陪葬品——陪葬俑。同时,希腊商人还将铁器带到这里,而铁器则改变了埃及人传统的生产工具及武器。这主要反映了古代 (  )
A.地域文化的交流
B.埃及手工业的落后
C.宗教信仰的融合
D.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希腊人开始使用埃及人的传统陪葬品,希腊商人带来的铁器改变了埃及人传统的生产工具及武器,这说明不同地域间存在文化交流,故选A;材料反映地域文化的交流,无法说明埃及手工业落后,排除B;希腊人与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并未融合,排除C;公元前4世纪开始进入希腊化时代,排除D。
2.(不能正确认识人口迁徙的影响)4世纪中叶,迁至中亚细亚西部的匈奴人,继续西侵。西哥特人为躲避匈奴的攻击,最终渡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其中士兵约二十万,连同家属及群众,人数在百万以上。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
A.成为罗马帝国灭亡根源
B.导致马拉战车技术出现
C.促成日耳曼国家的建立
D.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使得西哥特人南迁进入罗马境内,促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国家的建立,故选C;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源是罗马帝国经济和政治的危机,排除A;马拉战车技术在此之前已经出现,排除B;西欧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进入中古时期,确立封建制度,排除D。
3.(对华工的认识不到位)从1865年起,中国工人已经成为美国太平洋铁路西段工程的劳动主力,当时筑路工人多达1万人,白种工人最多时也只有800人。据记载,北太平洋铁路有多达15 000名华工;同时,华工也是南太平洋铁路建设的主力。据此可知,当时华工 (  )
A.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B.为美国的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C.在美国主要从事重工业
D.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工具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华工是太平洋铁路工地的主要劳动力,为美国的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B;19世纪赴美华工生活困苦,且遭受歧视,排除A;重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材料等工业,华工在美国从事筑路工作,不属于重工业,排除C;华工并非西方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工具,排除D。
【补偿训练】
  (混淆近现代人口迁徙的原因)下面是1500-1850年全球人口迁徙情况表,其中人口迁徙主流方向出现的原因是 (  )
时间 主要迁 出地 主要迁 入地 概况
1500- 1850年 欧洲、 非洲 美洲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A.欧洲大举进行殖民扩张
B.美洲人大量对外移民
C.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D.工业革命向美洲传播
【解析】选A。据表可知1500-1850年欧洲、非洲的大量人口迁入美洲,欧洲人到美洲进行殖民扩张,非洲黑奴被贩运到美洲也是因为殖民扩张,故选A;这一时期美洲人并未大量对外移民,排除B;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没有加速发展,排除C;美洲在这一时期大多还是欧洲的殖民地,人口迁入美洲不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D。
4.(不能正确认识美国的移民政策)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动用100多架次飞机,派遣数千名随军科技专家组成一支特殊部队奔赴轴心国物色科技精英,最终使2 000多名科学家流向美国,如冯·诺依曼等。这反映了美国 (  )
A.力图改变西方文明进程
B.重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C.试图缓和冷战中的对抗
D.巩固了科技领域强国地位
【解析】选D。二战后美国从德日等国家吸收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巩固了美国科技领域强国地位,D正确;力图改变西方文明进程夸大了美国的意图,排除A;材料强调科学家流向,不属于科技合作与交流,排除B;材料中的时间是二战即将结束,还未进入冷战,排除C。
【补偿训练】
  (难民救助主体认知不清)理论上,联合国难民署有义务为那些不愿意接受难民迁入地政府管辖的难民提供国际保护和援助。据统计,2011年年初,被联合国难民署认定为“受关注的人群”大约有3 390万,这一数量相较于2005年的1 920万有了明显的增
 加。这反映出 (  )
A.联合国救助难民的主体作用
B.西方国家相互推诿救济责任
C.人道主义原则获得普遍认同
D.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安定
【解析】选A。面对国际社会的难民问题,联合国难民署主动承担起了救济难民的责任,而且难民救济的数量明显增加,故选A;救济难民的责任主要应该由难民迁入地政府承担,其他国家只需承担人道主义责任,排除B;难民人数的不断增加和部分地方政府拒绝难民迁入说明人道主义原则并未获得普遍认可,排除C;难民问题的根源具有多元性,霸权主义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排除D。
二、非选择题(13分)
5.(问题分析角度不全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在20世纪以前,由于美国的劳动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遂以廉价出售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欧洲移民。美国充裕的土地和较高的薪金对欧洲移民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在19世纪50年代的十年间,入境移民突破250万大关,到80年代达到524万,1901—1910年又跃至879.5万,达历史最高水平。在这一时期,移民主要来自欧洲。
材料二 美国国会于1965年10月颁布了《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1965年法案生效后,移民的技术构成明显提高。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典等国的移民中,技术类移民分别占72%、41%和32%,在亚洲和非洲移民中分别占40%和49%,高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以上摘编自梁茂信
《美国移民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半期美国移民技术构成明显提高产生的影响。(7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由于美国的劳动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遂以廉价出售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欧洲移民”“美国充裕的土地和较高的薪金对欧洲移民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第(2)题对于技术人才流出国来说人口的迁移流出客观上会使大量技术人才流失,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美国来说,大量技术人才的流入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有利于提高美国人口素质,同时也带动了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的补充,有利于促进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世界而言,技术人才的移民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1)从美国角度思考:美国经济发展缺乏劳动力;美国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移民;美国工资水平较高。(2分)
从欧洲角度思考:欧洲各国的宗教迫害和政治压迫使部分欧洲人渴望自由;欧洲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欧美相似的思想文化背景;欧洲人较高的职业技术素养和管理素养适合美国工业化的要求。(2分)
客观上:交通工具的改进(蒸汽机在交通工具上的应用)。(2分)
(答案说明:此题需从三个角度思考,每个角度2分,同一角度最高得分为2分)
(2)对于技术人才流出国:人才和技术流失,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对于美国:获得大量高科技人才,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于世界而言:促进技术和文化交流。(7分)
【核心素养练】
(2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史料实证)波斯帝国大流士时期兴建的苏萨王宫宫墙上的阿胡拉·玛兹达神像,被画成人形,并居于有翼的圆盘中间,此构图被认为取自亚述,而亚述艺术又是在继承赫梯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说明,波斯帝国 (  )
A.宣扬人文精神
B.融合古代亚欧文明
C.强化君权神授
D.传承区域传统文化
【解析】选D。依据材料“此构图被认为取自亚述,而亚述艺术又是在继承赫梯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以看出区域文明中存在传承的特点,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传承,未涉及人文精神,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对亚洲文明的融合,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出君权神授,排除C。
2.(历史解释)《三国志·吴书》中的列传所记载的60位大臣,约有一半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他们带着大量的宗族、佃客、宾客等依附民,如鲁肃南迁就带领了300多人,另据记载,213年,因担心曹军肆虐而选择渡江南下的淮南人多达10万户。据此可推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 (  )
A.加剧了社会动荡
B.实现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C.助推了江南开发
D.配合了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不仅人数多而且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和组织能力,这为江南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技术、生产工具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C;汉末三国的人口南迁,助推了江南开发,促进了江南社会稳定,排除A;汉末三国的政治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B;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是躲避战乱,而东汉至西晋时期游牧民族的内迁主要在于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北方游牧民族生存环境的恶化等,“配合”说法错误,排除D。
3.(时空观念)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选C。据材料图片可知甲是北美洲,乙是南美洲,丙是欧洲,丁是非洲,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开始向美洲迁徙,故选C;据所学甲是北美洲,在15—19世纪是人口迁入地,排除A;据所学乙是南美洲,在15—19世纪主要是欧洲人及非洲人迁入,本地原住民没有大规模迁出,排除B;丁的人口在新航路开辟后被欧洲人通过三角贸易贩卖迁出,不是主动迁出,排除D。
【补偿训练】
  1.(家国情怀)晚清时期有歌谣唱道:“咸丰二年(1852年)造金山(今美国旧金山),担起遥仙万分难。竹篙船,撑过海,离妇别姐去求财。唔(方言:不要)挂房中人女,唔挂二高堂。”这首歌谣反映了 (  )
A.清政府对公使的派遣
B.中国商人遭受列强的打压
C.华工漂洋过海的艰辛
D.洋务派选拔留学生的随意
【解析】选C。据材料“造金山(今美国旧金山)”“竹篙船,撑过海,离妇别姐去求财”“唔挂二高堂”,可知晚清时期大量华工前往美国务工,离别了父母妻儿,历经千辛万苦,歌谣展现了华工漂洋过海的艰辛,故选C;材料中歌谣所描述的对象是普通劳工,排除A;材料中远渡重洋前往旧金山的是普通劳工,不属于商业经营的范畴,排除B;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
2.(历史解释)1864年,美国成立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的法案,准许雇佣外国人。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移民法,详尽列举了33类人不准作为移民入美。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
A.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的冲击
B.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现象严重
C.移民政策变化适应了战争需要
D.欧洲文化日益成为美国主流文化
【解析】选C。根据材料“1864年”“1917年”并结合所学可知,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缺乏劳动力,所以积极鼓励移民,1914-1918年一战期间,美国通过移民法,限制一些人移民,这些移民政策变化适应了战争需要,C正确;美国霸权地位是在二战后确立的,排除A;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年至1933年,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不涉及欧洲文化成为美国主流文化,排除D。
4.(唯物史观)下表是某学者关于美国外来移民的社会地位变动的研究结论。这一结论突出说明 (  )
时间 地位
1789-1880年 是备受欢迎的财富
1880-1924年 被看作是“威胁”而加以限制
1924-1934年 在美国的地位跌入谷底
A.社会环境影响外来移民地位
B.美国的劳动力资源日趋短缺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移民数量
D.世界形势变化制约移民走向
【解析】选A。据“备受欢迎的财富”“被看作是‘威胁’而加以限制”“地位跌入谷底”及所学可知这些描述为美国外来移民社会地位的变化,说明社会环境影响外来移民地位,故选A;“被看作是‘威胁’而加以限制”说明此时美国劳动力资源充足,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经济水平与移民数量的关系,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形势变化的信息,排除D。
二、非选择题(28分)
5.(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两个多世纪以来,迁徙美国的大批移民有一个先来后到、逐步扩展的过程,移民祖籍国不断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再扩展到非欧的亚洲、非洲(指后来的自由迁徙)、拉丁美洲等广阔地区的阶段性特点……开国元勋们选择了祖籍国先进的欧洲文化与思想,在创建国家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精神上的美利坚合众国。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非欧新移民的不断涌入,在主流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少数族裔的文化地位与价值观逐渐得到承认,文化传统得以保存甚至发展。移民群体在试图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美国文化……美国的多元文化并不是等量、平等意义上的多元。
——摘编自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主流与非主流文化关系探索》
(1)据材料,概括美国移民社会形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美国移民社会形成的因素。(10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美国文化的影响。(8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迁徙美国的大批移民有一个先来后到、逐步扩展的过程”“移民祖籍国不断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再扩展到非欧的亚洲、非洲(指后来的自由迁徙)、拉丁美洲等广阔地区”概括作答。第二问因素,根据所学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角度作答。第(2)题据材料“开国元勋们选择了祖籍国先进的欧洲文化与思想”“少数族裔的文化地位与价值观逐渐得到承认,文化传统得以保存甚至发展”“移民群体在试图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美国文化”“美国的多元文化并不是等量、平等意义上的多元”概括作答。
答案:(1)特点:阶段性(时间上的先后、地域上的逐步扩展)、多源性。(4分)
因素: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战争等政治因素的推动;美国政府的政策引导;历次工业革命的推动。(6分)
(2)影响:以欧洲文化为主流文化;少数族裔的文化得以保存并发展;使美国文化具有多元性;丰富与发展了多元一体的美国文化;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面临挑战。(8分,任答四点即可)
6.(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10分)
材料一 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 献 史 料 ①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②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
④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
⑤ 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
⑥ 《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
⑦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
⑧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
⑨ 《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
⑩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
其 他 资 料 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
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 探究主题
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
乙 英法对华工的态度
丙 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
丁 一战后华工的境遇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3分)
(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7分)
(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解析】第(1)题根据文献的种类将文献史料分为档案、报刊、书信和公文,并根据所学史料类型的知识进行归类。
第(2)题第一问选题,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如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第二问选题意义,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结合所学进行论证。第三问研究提纲:一、一战的爆发与协约国的人力需求,可供参考的资料有①等;二、中国政府对华工赴欧的态度,可供参考的资料有③等;三、华工个人的选择,可供参考的资料有⑤等;四、结论,可供参考的资料有②等,即参考资料可为①③⑤②。
答案:(1)档案:①②③⑤
报刊:④⑥⑦⑨⑩
书信:②⑧
公文:①②③ (3分)
(2)示例:选题: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
选题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很多华工赴欧从事艰苦的工作,为协约国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中国赢得了一定声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出国 这一问题是研究一战华工诸多问题的起点,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另一个视角,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研究提纲:
一、一战的爆发与协约国的人力需求
二、中国政府对华工赴欧的态度
三、华工个人的选择
四、结论
参考资料:①③⑤②(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