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培优专练(五)(第五单元)(含解析) 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学科培优专练(五)(第五单元)(含解析) 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20:20:01

文档简介

学科培优专练(五)(第五单元)
(25分钟 55分)
【易错易混练】
(15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不能正确认识希腊化时代的出现)在希腊化时代,通俗希腊语成为通行的混合语言,城市中的上流阶层,不管是何种出身和文化背景,都希望被人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希腊民主政治的广泛影响
B.政权更迭带来的连锁反应
C.基督教在当地传播的需要
D.经济发展弘扬了人文精神
【解析】选B。“希腊化时代”是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的大约300年,期间埃及、波斯等国家灭亡,亚历山大等征服者推广希腊语及希腊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区的人们也说希腊语,模仿希腊生活方式,故选B;“希腊民主政治”不符合史实,排除A;“基督教”不符合时空限制,排除C;题干中没有尊重人及人的价值的信息,排除D。
2.(不能辩证地认识蒙古西征)13世纪,蒙古西征使沉寂数百年的从意大利通往中国的贸易通道重新变得畅通且安全,此时的西欧国王、教会为了商税利益纷纷支持工商业城市的发展,为迁入城市的新市民提供保护。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  )
A.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B.刺激了西欧文明的转型
C.迫使西欧加强海上探险
D.引发了大规模的城市化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促进了长距离贸易的发展,西欧国王、教会支持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复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瓦解,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即刺激了西欧文明的转型,故选B;材料中并没有被征服地区遭受破坏的信息,得不出“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的结论,排除A;陆上商路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并不会迫使西欧国家加强海上探险活动,排除C;欧洲封建经济以自然经济形态为主, 制约了大规模城市化的兴起,排除D。
3.(对拿破仑战争的影响理解不到位)有学者指出:“拿破仑战争扫荡了德意志各小邦国,削弱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战争的横向冲击使德意志的落后性暴露无遗,并推动着德意志历史的纵向发展,外来现代化的强制性已动员起普鲁士内部正在形成的现代化意识及民族觉醒力。”该学者认为拿破仑战争(  )
A.结束了德意志君主制度
B.提升了德意志民族意识
C.加剧了德意志分裂状态
D.传播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削弱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普鲁士内部正在形成的现代化意识及民族觉醒力”,体现了拿破仑战争提升了德意志民族意识,故选B;拿破仑战争没有结束德意志君主制度,排除A;拿破仑战争加速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提升,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排除C;拿破仑战争传播的是启蒙思想,未传播“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D。
4.(不能辩证认识文化侵略的影响)19世纪末,张之洞在《劝学篇·序》中说:“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圣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在《劝学篇·外篇》中则引用一些儒家的经典,说《易经》即有“穷则变,变通尽利,变通趣时,损益之道与时偕行”的思想内容。这反映出张之洞(  )
A.突破中体西用思想
B.以托古改制挽救清朝统治
C.救亡思想新旧杂陈
D.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解析】选C。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洋务运动的破产,张之洞在坚持中体西用思想的基础上注重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这说明当时其救亡思想新旧杂陈,C正确;材料表明张之洞仍然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A;托古改制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排除B;据材料可知,张之洞仍然坚持中体西用,还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排除D。
【补偿训练】
  (忽略被侵略地区人民的主动探索)16世纪,早期拉美大陆的混血人就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17世纪,土生白人明确提出了“美洲人”的概念。18世纪末19世纪初,除了葡属巴西之外,几乎整个南美地区共同依附于同一个君主,接受同一种宗教,土生白人作家已把美洲称为自己的祖国。这说明(  )
A.西方殖民者激发了拉美民族意识
B.拉美独立运动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D.拉美民众较为推崇联邦制的政体
【解析】选A。伴随着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以及统治,拉美大部分地区共同依附于同一个君主,被迫接受同一种宗教,使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日益形成了相同的文化、共同的遭遇和命运,使美洲逐渐被看作一个整体,民族意识开始形成并觉醒,A正确;材料未涉及拉美独立运动的特点,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拉美民族意识的增强,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排除C;材料未涉及拉美民众推崇的政体,排除D。
5.(混淆文化侵略和文化传播)印度洋史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20世纪中叶,学术界把印度洋视作地中海东段的延伸,作为依附于欧洲的边缘区域进行研究。到20世纪后期,学术界开始重视印度洋本身的历史,学者们将印度洋称为“亚洲的地中海”。这一研究的转变(  )
A.摆脱了殖民体系的框架
B.挑战了西方中心论史观
C.强调了海洋史的整体性
D.秉持了海洋史的新视角
【解析】选B。传统的学术研究是以欧洲文明为中心对印度洋文明进行的研究,但在20世纪后期,学术界开始重视印度洋本身的历史,体现出了西方中心论史观受到挑战,B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印度洋史研究的具体问题,无法体现摆脱了殖民体系的框架,排除A;20世纪后期,学术界开始重视印度洋本身的历史,并未强调海洋史的整体性,排除C;题干并未体现海洋史的新视角,排除D。
二、非选择题(15分)
6.(分析问题不全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0世纪中期,基辅罗斯与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进行贸易,在政治和经济上,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一些新词汇也进入俄语中并被广泛使用,例如十字架、修道士、哲学、逻辑性等。
  13世纪,一些来自蒙古突厥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纳,成为了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的与游牧生活有关,如长袍、托运队;有的与国家架构、贸易相关,如国库、商队、可汗。
  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亲自前往西欧学习,随之而来的词汇包括司令部、港口、船舱、船舵等。
  18、19世纪,俄罗斯宫廷崇尚法国文化,法语成为俄国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大量法语词汇融进了俄语中。其中有的属于生活领域,如长沙发、衣帽间;有的属于艺术领域,如演员、芭蕾;还有政治、法律及军事名词,如行政区、议会、仲裁、侵犯版权、军队。
——摘编自王晓华
《俄语外来词的多维度研究》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俄语在吸收外来词汇上表现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据材料“深受拜占庭的影响”“来自蒙古突厥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纳”“亲自前往西欧学习,随之而来的词汇”“法语成为俄国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概括特点,再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答案:特点:俄语的外来词汇来源丰富,来自欧亚大陆很多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外来词汇的来源及涉及领域呈现阶段性差异;既有主动地吸收外来词汇,也有被动地吸收外来词汇。(4分)
原因: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其与欧亚大陆上其他地区交流交往;中世纪时,基辅罗斯与拜占庭交往加深,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其语言中宗教、哲学等词汇得以丰富;13世纪,蒙古西征,基辅罗斯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臣属,一些游牧和国家架构、贸易相关词汇融入俄语;彼得一世借鉴西欧其他国家的成就,以及18、19世纪俄罗斯上层社会对法国文化的崇尚,使西欧近代技术、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等相关词汇融入俄语。(11分,其他答案如启蒙思想传播、拿破仑战争对文化的传播等亦可)
【核心素养练】
(10分钟 2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史料实证)阿伊·哈努姆遗址是中亚希腊——大夏王国城市遗址。在遗址中城市有卫城,有希腊城市中最基本的建筑体育馆和剧场、柱廊式的宫殿建筑群、以科林斯式为主的希腊式柱头、希腊式钱币、希腊语的纸草文献、陶制的希腊喜剧人物面具形的出水口等。这主要反映了(  )
A.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B.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
C.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
D.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解析】选C。材料反映中亚地区的王国受到了希腊文明的影响,因此反映出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C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古代东西方文明开放的特征,排除A;B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区域间文明的多元性,而是体现了不同地区间文明的借鉴融合,排除D。
2.(时空观念)“1235年,窝阔台召开诸王大会,决定征讨钦察、俄罗斯等未服诸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率出征军……1236年春,率师出发。”这次西征(  )
A.起因是花剌子模国杀害了蒙古使臣 
B.灭掉花剌子模国并直抵黑海北岸
C.以西亚地区为目标并攻占了巴格达 
D.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蒙古第二次西征,征服了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故选D;蒙古第一次西征的起因是花剌子模国杀害了蒙古使臣,排除A;蒙古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并直抵黑海北岸,而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西征,排除B;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了第三次西征,攻占了巴格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补偿训练】
  (史料实证)作家马尔克斯曾这样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历史充满了魔幻的色彩。这种魔幻现实色彩是黑奴从他们的非洲老家带来的,但也是瑞典的、荷兰的、英国的海盗们带来的。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各色人种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马尔克斯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  )
A.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B.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
C.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
D.促进了不同种族的交融
【解析】选A。拉美文化的来源包括黑奴从非洲带来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化,欧洲人带来的海盗文化,集中了各色人种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反映出拉美文化具有多元性,拉美文化“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说明拉美文化具有独特性,A正确;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B;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只强调了材料的一个侧面,表述不全面,排除C;材料未说明拉美文化促进了不同种族交融,排除D。
3.(史料实证)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最早了解西方
【解析】选C。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强兵御外,C正确;材料表明李鸿章主张强兵御外,未体现其“深恶朝政腐败”,排除A;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救国,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不是最早了解西方的代表人物,排除D。
4.(历史解释)20世纪20年代,欧洲知识分子悲叹西方社会的衰落,当时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也认为欧洲社会已进入了其存在的最后阶段,接下来是不可逆转的衰落。上述认知形成主要是因为(  )
A.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B.全球经济大危机冲击
C.一战后欧洲优越感的丧失
D.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解析】选C。由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战给西方文明带来重大打击,欧洲优势地位开始丧失,所以欧洲知识分子悲叹西方社会的衰落,故选C;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不是造成西方衰落的原因,故排除A;经济大危机发生于192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D。
【补偿训练】
  (唯物史观)二战后,英属殖民地基本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独立,且独立后与宗主国大都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大多数法属殖民地通过和平方式也取得了独立;荷、比、葡三国的殖民地经过漫长而激烈的斗争后也获得了独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欧殖民势力大势已去
B.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崩溃
D.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方式
【解析】选A。二战后,英、法、荷、比、葡等欧洲国家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大下降,海外殖民地通过和平或者暴力方式,纷纷独立,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欧殖民势力大势已去,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崩溃,排除B、C;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方式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
二、非选择题(13分)
5.(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甘地自小受印度传统文化熏陶,也受到印度教中有关“非暴力”“宽容”等思想影响,他把基督教中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甘地主义。甘地主义主要包括宗教化的真理观、印度自治论、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策略、手工纺织的经济思想、社会“托管”的社会理论、甘贫乐道的生活原则、难能可贵的独特品格、民族统一阵线策略思想(“印穆团结”)等。核心是真理和非暴力,信条、纲领、策略路线三位一体,指导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摘编自尚劝余、尚沫含《中国的甘地
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1)据材料,概括甘地主义的特点。(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主义的成因与积极影响。(9分)
【解析】第(1)题据“受印度传统文化熏陶”“基督教中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宗教化的真理观、印度自治论、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策略、手工纺织的经济思想、社会‘托管’的社会理论、甘贫乐道的生活原则、难能可贵的独特品格、民族统一阵线策略思想”“核心是真理和非暴力,信条、纲领、策略路线三位一体”概括作答。
第(2)题第一问成因,结合甘地生活的时代背景即英国殖民统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分析作答。第二问积极影响,结合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和世界的影响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1)特点: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宗教色彩浓厚,整体性(系统性)。(4分)
(2)成因:英国殖民统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印度传统文化影响,西方宗教和民主思想的影响,个人经历与爱国情怀。(6分)
积极影响:推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团结起来);鼓舞了世界民族独立运动;丰富了世界思想宝库,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3分)学科培优专练(五)(第五单元)
(25分钟 55分)
【易错易混练】
(15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不能正确认识希腊化时代的出现)在希腊化时代,通俗希腊语成为通行的混合语言,城市中的上流阶层,不管是何种出身和文化背景,都希望被人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希腊民主政治的广泛影响
B.政权更迭带来的连锁反应
C.基督教在当地传播的需要
D.经济发展弘扬了人文精神
2.(不能辩证地认识蒙古西征)13世纪,蒙古西征使沉寂数百年的从意大利通往中国的贸易通道重新变得畅通且安全,此时的西欧国王、教会为了商税利益纷纷支持工商业城市的发展,为迁入城市的新市民提供保护。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  )
A.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B.刺激了西欧文明的转型
C.迫使西欧加强海上探险
D.引发了大规模的城市化
3.(对拿破仑战争的影响理解不到位)有学者指出:“拿破仑战争扫荡了德意志各小邦国,削弱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战争的横向冲击使德意志的落后性暴露无遗,并推动着德意志历史的纵向发展,外来现代化的强制性已动员起普鲁士内部正在形成的现代化意识及民族觉醒力。”该学者认为拿破仑战争(  )
A.结束了德意志君主制度
B.提升了德意志民族意识
C.加剧了德意志分裂状态
D.传播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4.(不能辩证认识文化侵略的影响)19世纪末,张之洞在《劝学篇·序》中说:“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圣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在《劝学篇·外篇》中则引用一些儒家的经典,说《易经》即有“穷则变,变通尽利,变通趣时,损益之道与时偕行”的思想内容。这反映出张之洞(  )
A.突破中体西用思想
B.以托古改制挽救清朝统治
C.救亡思想新旧杂陈
D.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忽略被侵略地区人民的主动探索)16世纪,早期拉美大陆的混血人就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17世纪,土生白人明确提出了“美洲人”的概念。18世纪末19世纪初,除了葡属巴西之外,几乎整个南美地区共同依附于同一个君主,接受同一种宗教,土生白人作家已把美洲称为自己的祖国。这说明(  )
A.西方殖民者激发了拉美民族意识
B.拉美独立运动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D.拉美民众较为推崇联邦制的政体
5.(混淆文化侵略和文化传播)印度洋史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20世纪中叶,学术界把印度洋视作地中海东段的延伸,作为依附于欧洲的边缘区域进行研究。到20世纪后期,学术界开始重视印度洋本身的历史,学者们将印度洋称为“亚洲的地中海”。这一研究的转变(  )
A.摆脱了殖民体系的框架
B.挑战了西方中心论史观
C.强调了海洋史的整体性
D.秉持了海洋史的新视角
二、非选择题(15分)
6.(分析问题不全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0世纪中期,基辅罗斯与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进行贸易,在政治和经济上,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一些新词汇也进入俄语中并被广泛使用,例如十字架、修道士、哲学、逻辑性等。
  13世纪,一些来自蒙古突厥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纳,成为了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的与游牧生活有关,如长袍、托运队;有的与国家架构、贸易相关,如国库、商队、可汗。
  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亲自前往西欧学习,随之而来的词汇包括司令部、港口、船舱、船舵等。
  18、19世纪,俄罗斯宫廷崇尚法国文化,法语成为俄国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大量法语词汇融进了俄语中。其中有的属于生活领域,如长沙发、衣帽间;有的属于艺术领域,如演员、芭蕾;还有政治、法律及军事名词,如行政区、议会、仲裁、侵犯版权、军队。
——摘编自王晓华
《俄语外来词的多维度研究》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俄语在吸收外来词汇上表现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核心素养练】
(10分钟 2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史料实证)阿伊·哈努姆遗址是中亚希腊——大夏王国城市遗址。在遗址中城市有卫城,有希腊城市中最基本的建筑体育馆和剧场、柱廊式的宫殿建筑群、以科林斯式为主的希腊式柱头、希腊式钱币、希腊语的纸草文献、陶制的希腊喜剧人物面具形的出水口等。这主要反映了(  )
A.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B.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
C.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
D.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2.(时空观念)“1235年,窝阔台召开诸王大会,决定征讨钦察、俄罗斯等未服诸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率出征军……1236年春,率师出发。”这次西征(  )
A.起因是花剌子模国杀害了蒙古使臣 
B.灭掉花剌子模国并直抵黑海北岸
C.以西亚地区为目标并攻占了巴格达 
D.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史料实证)作家马尔克斯曾这样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历史充满了魔幻的色彩。这种魔幻现实色彩是黑奴从他们的非洲老家带来的,但也是瑞典的、荷兰的、英国的海盗们带来的。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各色人种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马尔克斯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  )
A.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B.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
C.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
D.促进了不同种族的交融
3.(史料实证)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最早了解西方
4.(历史解释)20世纪20年代,欧洲知识分子悲叹西方社会的衰落,当时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也认为欧洲社会已进入了其存在的最后阶段,接下来是不可逆转的衰落。上述认知形成主要是因为(  )
A.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B.全球经济大危机冲击
C.一战后欧洲优越感的丧失
D.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唯物史观)二战后,英属殖民地基本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独立,且独立后与宗主国大都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大多数法属殖民地通过和平方式也取得了独立;荷、比、葡三国的殖民地经过漫长而激烈的斗争后也获得了独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欧殖民势力大势已去
B.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崩溃
D.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方式
二、非选择题(13分)
5.(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甘地自小受印度传统文化熏陶,也受到印度教中有关“非暴力”“宽容”等思想影响,他把基督教中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甘地主义。甘地主义主要包括宗教化的真理观、印度自治论、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策略、手工纺织的经济思想、社会“托管”的社会理论、甘贫乐道的生活原则、难能可贵的独特品格、民族统一阵线策略思想(“印穆团结”)等。核心是真理和非暴力,信条、纲领、策略路线三位一体,指导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摘编自尚劝余、尚沫含《中国的甘地
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1)据材料,概括甘地主义的特点。(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主义的成因与积极影响。(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