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考真题单元练(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渡)
一、选择题
1.(2024·黔东南)九年级黑板报展示了以下几幅图片,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原始农业各具特色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D.神话传说源远流长
2.(2024·德阳)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当时中国推行的地方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制 D.行省制
3.(2024·菏泽)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 )
人物 论述
韩非子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李斯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王充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4.(2024·菏泽)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5.(2024·牡丹江) “孝公即位之后,用了商鞅,定了变法之令,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于是秦国的国势,就骤然强盛起来了。”由此可见秦国国势的强盛源于( )
A.建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奖励耕战 D.废除特权
6.(2024·牡丹江) 商朝缔造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能够佐证这一论断的是( )
A.制作打制石器和保存火种 B.铸造青铜器和创造甲骨文
C.实行分封制和统一度量衡 D.使用铁制农具和推广牛耕
7.(2024·铜仁) 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变法成效最大,为之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是( )
A.吴起变法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管仲改革
8.(2024·广元)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
9.(2024·青海) 某校九年级历史课上,提到了青铜器、金字塔、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阿拉伯数字。据此可知,他们学习的大单元主题是( )
A.欧洲庄园制度 B.亚洲封建制度
C.亚非文明成果 D.西欧哲学成就
10.(2024·长春)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材料描述的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筒车
11.(2024·武汉) 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观念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践行?孔子说有,这个观念就是“恕”。孔子认为,“恕”就是人与人相处,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以法治国 D.民贵君轻
12.(2024·广东) 下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 )
A.劳动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
13.(2024·兰州) 《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
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14.(2024·兰州)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15.(2023·临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在创造这种文字时,最早使用的方法是(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16.(2024·赤峰)有学者称。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由此可知,孔子的做法有利于( )
A.维护旧贵族的统治秩序 B.弘扬正气和社会风化
C.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减轻压迫和改善民生
17.(2024·黔南)随着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进入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这一时代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8.(2024·苏州)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开始设县,都在边境地区,悬在外边。用本意为悬挂的“县”字作行政设置名,可谓名副其实。战国时期,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的是( )
A.夏禹 B.商汤 C.夫差 D.商鞅
19.(2024·黑龙江)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
20.(2024·湖北) 孔子曰:“仁者人也”。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这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道之以政 D.有教无类
二、填空题
21.(2018·聊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朝军队在 决战。公元前260年, 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三、材料分析题
22.(2024·眉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李水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壅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
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泰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摘编自义务教育牧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
(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图中的青铜器文物无法体现原始农业各具特色,A错误;
B、根据材料可以知道三幅图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面具这些文物都是出自我国的不同地区,代表不同的文化,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正确;
C、图中的图片体现的和经济发达没有关系,C错误;
D、图中的青铜器文具和神话传说没有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需要加强对图中共同性的把握,解题的关键是解读三个遗址中青铜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2.【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根据图片中的镐京、宋、齐、鲁、晋等地名,我们可以推断当时为西周时期。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符合题意,A项正确;
B、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全面推行的制度,排除B项;
C、郡国制:西汉初年,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即既有郡县,也有封国,这与图片中的信息不相符,排除C项;
D、行省制是元朝时期的地方制度,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的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3.【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秦为首强,皆赖商鞅”“民以殷富,国以富强”“为秦开帝业”和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认为秦国为七国之首,全靠商鞅变法;李斯认为商鞅之法使秦国民富国强;王充认为商鞅之法为秦国开辟帝业奠定基础。所以,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D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排除A项;
材料主旨在于强调增强国力,而非“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关于商鞅变法内容的论述,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4.【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及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A项正确;
据分析可知,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文明,而不是商朝文明、西周文明以及东周文明,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二里头遗址”,然后联系所学,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5.【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孝公即位之后,用了商鞅,定了变法之令,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可知,秦国商鞅变法就采取了奖励耕战措施,为秦国国势的强盛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商鞅变法建立县制、严明法度、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但与题干材料“都驱到‘农战’一途”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准确识记与理解,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6.【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商朝缔造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及所学可知,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铸造青铜器和甲骨文都说明了商朝缔结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B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分封制发生在西周,统一度量衡发生在秦朝,春秋战国时期,使用铁制农具和推广牛耕,均与“商朝”不一致,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商朝文明史的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7.【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符合题意;
吴起变法,指在公元前386年一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排除A;
李性变法是战国时期李性在魏国发起的变法运动,目的是富国强兵和稳定社会秩序,排除C;
管仲改革发生于公元前685年,是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让其进行的改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 “非攻” 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 以德治国”、“ 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
A项解决社会问题是提出题干主张的共同目的,不符合题意;
B项推崇西周制度不是提出题干主张的共同目的,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变法改革,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不符合题意;
C项顺应自然法则不是提出题干主张的共同目的,“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顺应自然,不符合题意;
D项树立君主权威不是提出题干主张的共同目的,四人中只有法家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孔子、墨子和韩非的共同主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9.【答案】C
【知识点】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阿拉伯文化;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些大河流域分别产生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金字塔和太阳历,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梵文、佛教和阿拉伯数字,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等,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C符合题意;
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排除A;
当时亚非古国是奴隶社会,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制度,排除B;
材料与西欧哲学成就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古代亚非文明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A符合题意;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全长30余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远河之一,至令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排除B;
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排除C;
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不属于水利工程,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材料中的“恕”符合孔子“仁”的思想。
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B项仁者爱人是孔子的主张,符合题意;
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D项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主张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孔子的相关知识。
12.【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田(田地)“”耒:翻土工具”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在田地间进行耕种。因此,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劳动生产。
A项劳动生产可能是古代“男”字出版的来源,符合题意;
B项分封制度,即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不符合题意;
C项兼并战争发生在战国时期,且材料没有相关战争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涉及祭祀相关的信息,无法得出祭祀礼仪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在火灾后关心的是人的安全,而不是财物,这体现了他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C符合题意;
以德治国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排除A;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B;
因材施教是教育方法,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孔子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B符合题意;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题干未体现,排除A;
题干未体现政治腐败,排除C;
题干未体现赋税沉重,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A项象形是最早使用的方法,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16.【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孔子的做法有利于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C项正确;
维护旧贵族的统治秩序,是指维护官僚贵族利益,与题干信息“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不符,排除A项;
弘扬正气,是指大力宣扬,光明正大的作风或纯正良好的风气,与题干信息“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不符,排除B项;
民生,是指与人民生活相关,与题干信息“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没有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17.【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禹的儿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项正确;
商朝、西周、东周都在夏朝之后,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朝的认识。
18.【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商鞅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产生了重大影响,D符合题意;
夏禹建立了夏朝,排除A;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排除B;
夫差是春秋时吴国国君,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的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创立了道家学说;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中。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天平。
A项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主张实行德政,不符合题意;
B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
C项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符合题意;
D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治统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思想。关键信息是“无为而治”。
20.【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据题干“孔子日:仁者人也。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A项仁者爱人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符合题意;
B项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主张,题意反映的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C项道之以政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以德治国,题意反映的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
D项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此,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主张,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观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21.【答案】牧野;长平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商朝末年,统治腐朽,政局动荡。周武王决心乘商朝政治混乱,伐纣灭商,他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向商纣进攻。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打败赵国军队,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
故答案为:牧野,长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牧野之战和长平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22.【答案】(1)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解说词: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和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是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故答案为:
(1)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解说词: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点评】本题以一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结合所学可知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考真题单元练(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渡)
一、选择题
1.(2024·黔东南)九年级黑板报展示了以下几幅图片,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原始农业各具特色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D.神话传说源远流长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图中的青铜器文物无法体现原始农业各具特色,A错误;
B、根据材料可以知道三幅图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面具这些文物都是出自我国的不同地区,代表不同的文化,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正确;
C、图中的图片体现的和经济发达没有关系,C错误;
D、图中的青铜器文具和神话传说没有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需要加强对图中共同性的把握,解题的关键是解读三个遗址中青铜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2.(2024·德阳)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当时中国推行的地方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制 D.行省制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根据图片中的镐京、宋、齐、鲁、晋等地名,我们可以推断当时为西周时期。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符合题意,A项正确;
B、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全面推行的制度,排除B项;
C、郡国制:西汉初年,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即既有郡县,也有封国,这与图片中的信息不相符,排除C项;
D、行省制是元朝时期的地方制度,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的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3.(2024·菏泽)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 )
人物 论述
韩非子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李斯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王充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秦为首强,皆赖商鞅”“民以殷富,国以富强”“为秦开帝业”和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认为秦国为七国之首,全靠商鞅变法;李斯认为商鞅之法使秦国民富国强;王充认为商鞅之法为秦国开辟帝业奠定基础。所以,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D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排除A项;
材料主旨在于强调增强国力,而非“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关于商鞅变法内容的论述,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4.(2024·菏泽)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及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A项正确;
据分析可知,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文明,而不是商朝文明、西周文明以及东周文明,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二里头遗址”,然后联系所学,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5.(2024·牡丹江) “孝公即位之后,用了商鞅,定了变法之令,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于是秦国的国势,就骤然强盛起来了。”由此可见秦国国势的强盛源于( )
A.建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奖励耕战 D.废除特权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孝公即位之后,用了商鞅,定了变法之令,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可知,秦国商鞅变法就采取了奖励耕战措施,为秦国国势的强盛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商鞅变法建立县制、严明法度、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但与题干材料“都驱到‘农战’一途”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准确识记与理解,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6.(2024·牡丹江) 商朝缔造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能够佐证这一论断的是( )
A.制作打制石器和保存火种 B.铸造青铜器和创造甲骨文
C.实行分封制和统一度量衡 D.使用铁制农具和推广牛耕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商朝缔造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及所学可知,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铸造青铜器和甲骨文都说明了商朝缔结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B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分封制发生在西周,统一度量衡发生在秦朝,春秋战国时期,使用铁制农具和推广牛耕,均与“商朝”不一致,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商朝文明史的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7.(2024·铜仁) 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变法成效最大,为之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是( )
A.吴起变法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管仲改革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符合题意;
吴起变法,指在公元前386年一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排除A;
李性变法是战国时期李性在魏国发起的变法运动,目的是富国强兵和稳定社会秩序,排除C;
管仲改革发生于公元前685年,是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让其进行的改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4·广元)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 “非攻” 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 以德治国”、“ 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
A项解决社会问题是提出题干主张的共同目的,不符合题意;
B项推崇西周制度不是提出题干主张的共同目的,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变法改革,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不符合题意;
C项顺应自然法则不是提出题干主张的共同目的,“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顺应自然,不符合题意;
D项树立君主权威不是提出题干主张的共同目的,四人中只有法家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孔子、墨子和韩非的共同主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9.(2024·青海) 某校九年级历史课上,提到了青铜器、金字塔、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阿拉伯数字。据此可知,他们学习的大单元主题是( )
A.欧洲庄园制度 B.亚洲封建制度
C.亚非文明成果 D.西欧哲学成就
【答案】C
【知识点】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阿拉伯文化;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些大河流域分别产生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金字塔和太阳历,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梵文、佛教和阿拉伯数字,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等,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C符合题意;
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排除A;
当时亚非古国是奴隶社会,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制度,排除B;
材料与西欧哲学成就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古代亚非文明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4·长春)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材料描述的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筒车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A符合题意;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全长30余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远河之一,至令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排除B;
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排除C;
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不属于水利工程,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4·武汉) 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观念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践行?孔子说有,这个观念就是“恕”。孔子认为,“恕”就是人与人相处,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以法治国 D.民贵君轻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材料中的“恕”符合孔子“仁”的思想。
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B项仁者爱人是孔子的主张,符合题意;
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D项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主张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孔子的相关知识。
12.(2024·广东) 下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 )
A.劳动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田(田地)“”耒:翻土工具”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在田地间进行耕种。因此,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劳动生产。
A项劳动生产可能是古代“男”字出版的来源,符合题意;
B项分封制度,即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不符合题意;
C项兼并战争发生在战国时期,且材料没有相关战争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涉及祭祀相关的信息,无法得出祭祀礼仪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兰州) 《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
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在火灾后关心的是人的安全,而不是财物,这体现了他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C符合题意;
以德治国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排除A;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B;
因材施教是教育方法,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孔子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4·兰州)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B符合题意;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题干未体现,排除A;
题干未体现政治腐败,排除C;
题干未体现赋税沉重,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3·临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在创造这种文字时,最早使用的方法是(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A项象形是最早使用的方法,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16.(2024·赤峰)有学者称。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由此可知,孔子的做法有利于( )
A.维护旧贵族的统治秩序 B.弘扬正气和社会风化
C.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减轻压迫和改善民生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孔子的做法有利于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C项正确;
维护旧贵族的统治秩序,是指维护官僚贵族利益,与题干信息“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不符,排除A项;
弘扬正气,是指大力宣扬,光明正大的作风或纯正良好的风气,与题干信息“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不符,排除B项;
民生,是指与人民生活相关,与题干信息“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没有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17.(2024·黔南)随着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进入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这一时代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禹的儿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项正确;
商朝、西周、东周都在夏朝之后,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朝的认识。
18.(2024·苏州)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开始设县,都在边境地区,悬在外边。用本意为悬挂的“县”字作行政设置名,可谓名副其实。战国时期,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的是( )
A.夏禹 B.商汤 C.夫差 D.商鞅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商鞅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产生了重大影响,D符合题意;
夏禹建立了夏朝,排除A;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排除B;
夫差是春秋时吴国国君,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的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4·黑龙江)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
【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创立了道家学说;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中。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天平。
A项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主张实行德政,不符合题意;
B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
C项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符合题意;
D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治统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思想。关键信息是“无为而治”。
20.(2024·湖北) 孔子曰:“仁者人也”。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这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道之以政 D.有教无类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据题干“孔子日:仁者人也。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A项仁者爱人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符合题意;
B项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主张,题意反映的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C项道之以政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以德治国,题意反映的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
D项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此,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主张,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观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二、填空题
21.(2018·聊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朝军队在 决战。公元前260年, 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答案】牧野;长平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商朝末年,统治腐朽,政局动荡。周武王决心乘商朝政治混乱,伐纣灭商,他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向商纣进攻。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打败赵国军队,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
故答案为:牧野,长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牧野之战和长平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三、材料分析题
22.(2024·眉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李水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壅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
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泰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摘编自义务教育牧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
(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
【答案】(1)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解说词: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和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是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故答案为:
(1)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解说词: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点评】本题以一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结合所学可知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