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考真题单元练(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考真题单元练(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16:02:18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考真题单元练(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
1.(2019·南京)“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客观地看,他们能够从磐石般沉重、数千年积滞的传统营垒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他们”的历史功绩是(  )
A.创办近代工业 B.黄海海战壮烈殉国
C.矢志为变法献身 D.兴办大生纱厂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和民用企业,采用机械化生产,开创了中国经济工业化的局面,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黄海海战无关,B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维新变法无关,C选项排除。
大生纱厂创办甲午战后,在此之前中国民族工业已经产生,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洋务运动的准确把握,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和民用企业,采用机械化生产,开创了中国经济工业化的局面,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2.(2018·泰州)它是李鸿章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它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但是,它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着浓厚的衙门习气。“它”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 D.大生纱厂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它是李鸿章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使用机器制造枪支、火炮和弹药,它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它在管理上具有官办性质,不能自主经营,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管理衙门的习气。所以,“它”是江南制造总局,A项符合题意;
B项是左宗棠创办的军事企业;
C项是张之洞创办的民用企业;
D项是张謇创办的企业。由此可知BCD三项与题干“李鸿章”信息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干信息“李鸿章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
3.(2018·泰安)“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可知是指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结合课本所学,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A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C两项不合题意;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办的企业、提出的口号、洋务运动的意义。
4.(2023·株洲)“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狱中题写此诗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严复 D.黄兴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戊戌政变,维新志士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被捕入狱的,与其他五位维新志士遇害,称为“戊戌六君子”,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为维新变法代表之一,成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没有牺牲,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思想家,没有为变法牺牲,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维新志士谭嗣同,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维新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5.(2023·通辽)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光绪十一年(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期,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已经蓄谋已久,D项正确;
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清王朝筹建近代海军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王朝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进一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3·通辽)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A.政治制度的变革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民族危机的加深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救国探索,“洋务运动”反映的是地主阶级的救国探索,“戊戌变法”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这几个事件反映的都是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的是救亡图存的探索,C项正确;
“戊戌变法”属于政治制度变革的范畴,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意识觉醒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材料并不是强调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023·深圳)有学者认为,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慢,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和日本相对比。下面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慢,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鸦片战争的冲击,西学逐渐输入中国,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师夷长技,到师夷制度,再到师夷思想的过程。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宣扬西学中用,吻合材料中“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这一信息,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度,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要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运用能力,解题关键要牢固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以此分析、逐项排除,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8.(2023·黄冈)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除此,政府还尝试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清政府此举的目的是(  )
A.提高教育水平 B.开启西化浪潮
C.引领文明开化 D.为了洋务需要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政府还尝试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洋务运动阶段,清政府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
AC两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开启西化浪潮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并不是开启西化浪潮,不符合题意;
D项为了洋务需要是清政府此举的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2023·新疆)某史学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战争结束后52年,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祖师爷”是中国,所以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国,排除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两国,排除B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甲午中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记忆,解题关键要牢记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10.(2023·郴州)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阶级基础 B.斗争方式 C.失败原因 D.斗争对象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对象是清政府和洋枪队,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D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阶级基础都是农民阶级,排除A项;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都是武装起义,排除B项;
失败原因都是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不同之处是斗争对象。
11.(2023·随州)“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丘逢甲写作这首诗《春愁》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等给日本,所以诗中“往事”是指甲午中日战争,B项正确;
鸦片战争与题目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不符,排除A项;
戊戌变法与题目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不符,排除C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题目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
12.(2023·河北)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清政府实行戊戌变法,变法规定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A项太平天国的建立是在19世纪50年代,不符合题意;
B项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在19世纪60年代,不符合题意;
C项戊戌变法的实行是出现题干情形的原因,符合题意;
D项中华民国的创建是在1912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2023·扬州)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说道:“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这种局面始于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及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A项《南京条约》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
B项《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不符合题意;
C项《马关条约》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不符合题意;
D项《辛丑条约》后出现题干局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0八上·新丰期末)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戊戌变法。解题思路:根据“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可知,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刊物《时务报》在当时受到了极大关注,也使得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主要宣传维新思想。A正确;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主要兴起于20世纪初,与题不符,B错误;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与题不符,C错误;
文学革命应运而生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与题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15.(2023·云南)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民族前途,且将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在他们的领导下掀起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号召变法图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A、B、D不符合题意,错误;C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运动,可根据题干提示词结合所学知识解题。
16.(2024·牡丹江) 如下思维导图中“?”处的内容应该是(  )
A.列强特权领域减少 B.中国经济负担减轻
C.列强侵略范围扩大 D.中国割地面积增加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属于东南沿海地区;《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深入沿江地区;《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等地,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以上体现了列强侵略范围扩大,C项正确;
材料涉及开放的通商口岸,没有涉及具体的特权,无法看出列强特权领域是否减少,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赔偿,无法得出中国经济负担减轻的结论,且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开放通商口岸,不涉及割地等条约,无法看出中国割地面积是否在增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内容的分析归纳,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7.(2024·铜仁) 小明在整理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学习笔记时,看到某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该条约的影响是(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出自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题干条约内容出自《马关条约》,排除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北京条约》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题干条约内容出自《马关条约》,排除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题干条约内容出自《马关条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4·乐山)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据下表内容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人物 史事
1865年 曾国藩、李鸿章 设立江南机器制造局、译书局
1879年 左宗棠 创立新疆阿克苏制造局
1884年 张之洞 创建山西新火药局,设立广东水陆师学堂
1888年 李鸿章 成立北洋海军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A.边疆危机严重 B.土地兼并现象突出
C.白银大量流入 D.民主革命浪潮高涨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曾国藩、李鸿章”“设立江南机器制造局”“创立新疆阿克苏制造局”“创建山西新火药局,设立广东水陆师学堂”“成立北洋海军”可知,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创办军事学堂、建立北洋海军,这说明清政府面临边疆危机,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发动洋务运动,A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兼并现象突出,排除B;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这一时期白银大量流入,排除C;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这一时期民主革命浪潮高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4·广元) 洋务运动兴办了许多新型的工矿企业,产生了新型的职业人土,如工程师、经理和实业家等。那些出洋留学的人士归国后,大多也成为陆军、海军、学堂和外交等部门的领头人。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巩固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D.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洋务运动兴办了许多新型的工矿企业,产生了新型的职业人土,如工程师、经理和实业家等。那些出洋留学的人士归国后,大多也成为陆军、海军、学堂和外交等部门的领头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A项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巩固了清朝的封建统治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洋务运动的原因、内容以及意义。
20.(2024·包头)1895年,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阻止饷银运出,一批台湾爱国官绅纷纷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引发上述事件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895年”“反对割台”等,据所学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
A项《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订的,且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天津条约》是1858年签订的,且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马关条约》引发题干事件,符合题意;
D项《辛丑条约》是1901年签订的,且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注意识记《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材料一: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事件
1856年10月 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袭广州
1858年5月 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瑗珲条约》,
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 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纵火焚烧
1860年10月、11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俄国割占中园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战争名称。并指出该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再次割让了大片领土。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从清政府方面探究晚清时期中国领土不断丧失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英国。
(2)《马关条约》
(3)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缺乏领土主权意识:武器装备水平落后:学习西方不彻底。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诉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皇宫。奕诉被迫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根据材料“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是俄国、英国。
(2)根据材料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和结合所学可知,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根据材料“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1860年10月、11月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可知,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根据材料“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可知,武器装备水平落后;根据材料“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可知,学习西方不彻底。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
故答案为:
(1)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国家:俄国、英国。
(2)条约:《马关条约》。
(3)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武器装备水平落后;学习西方不彻底。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马关条约》、晚清时期中国领土不断丧失的原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结合所学可知结合回答。
22.(2019·龙东)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中国割让A地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岳麓书社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不准中国人居住。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四制)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条约与哪次战争有关?你知道条约中的地点A是哪里吗?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的内容?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对中国危害最大?
(3)材料三中的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鸦片战争;香港岛。
(2)《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使中国完全(或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鸦片战争》,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中规定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1) 鸦片战争;香港岛。
(2)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 使中国完全(或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结合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考真题单元练(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
1.(2019·南京)“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客观地看,他们能够从磐石般沉重、数千年积滞的传统营垒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他们”的历史功绩是(  )
A.创办近代工业 B.黄海海战壮烈殉国
C.矢志为变法献身 D.兴办大生纱厂
2.(2018·泰州)它是李鸿章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它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但是,它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着浓厚的衙门习气。“它”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 D.大生纱厂
3.(2018·泰安)“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2023·株洲)“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狱中题写此诗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严复 D.黄兴
5.(2023·通辽)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光绪十一年(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6.(2023·通辽)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A.政治制度的变革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民族危机的加深
7.(2023·深圳)有学者认为,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慢,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和日本相对比。下面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8.(2023·黄冈)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除此,政府还尝试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清政府此举的目的是(  )
A.提高教育水平 B.开启西化浪潮
C.引领文明开化 D.为了洋务需要
9.(2023·新疆)某史学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战争结束后52年,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2023·郴州)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阶级基础 B.斗争方式 C.失败原因 D.斗争对象
11.(2023·随州)“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丘逢甲写作这首诗《春愁》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2023·河北)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13.(2023·扬州)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说道:“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这种局面始于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2020八上·新丰期末)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15.(2023·云南)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民族前途,且将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在他们的领导下掀起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
16.(2024·牡丹江) 如下思维导图中“?”处的内容应该是(  )
A.列强特权领域减少 B.中国经济负担减轻
C.列强侵略范围扩大 D.中国割地面积增加
17.(2024·铜仁) 小明在整理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学习笔记时,看到某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该条约的影响是(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2024·乐山)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据下表内容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人物 史事
1865年 曾国藩、李鸿章 设立江南机器制造局、译书局
1879年 左宗棠 创立新疆阿克苏制造局
1884年 张之洞 创建山西新火药局,设立广东水陆师学堂
1888年 李鸿章 成立北洋海军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A.边疆危机严重 B.土地兼并现象突出
C.白银大量流入 D.民主革命浪潮高涨
19.(2024·广元) 洋务运动兴办了许多新型的工矿企业,产生了新型的职业人土,如工程师、经理和实业家等。那些出洋留学的人士归国后,大多也成为陆军、海军、学堂和外交等部门的领头人。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巩固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D.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20.(2024·包头)1895年,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阻止饷银运出,一批台湾爱国官绅纷纷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引发上述事件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材料一: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事件
1856年10月 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袭广州
1858年5月 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瑗珲条约》,
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 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纵火焚烧
1860年10月、11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俄国割占中园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战争名称。并指出该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再次割让了大片领土。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从清政府方面探究晚清时期中国领土不断丧失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2.(2019·龙东)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中国割让A地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岳麓书社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不准中国人居住。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四制)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条约与哪次战争有关?你知道条约中的地点A是哪里吗?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的内容?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对中国危害最大?
(3)材料三中的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和民用企业,采用机械化生产,开创了中国经济工业化的局面,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黄海海战无关,B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维新变法无关,C选项排除。
大生纱厂创办甲午战后,在此之前中国民族工业已经产生,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洋务运动的准确把握,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和民用企业,采用机械化生产,开创了中国经济工业化的局面,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2.【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它是李鸿章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使用机器制造枪支、火炮和弹药,它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它在管理上具有官办性质,不能自主经营,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管理衙门的习气。所以,“它”是江南制造总局,A项符合题意;
B项是左宗棠创办的军事企业;
C项是张之洞创办的民用企业;
D项是张謇创办的企业。由此可知BCD三项与题干“李鸿章”信息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干信息“李鸿章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
3.【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可知是指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结合课本所学,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A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C两项不合题意;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办的企业、提出的口号、洋务运动的意义。
4.【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戊戌政变,维新志士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被捕入狱的,与其他五位维新志士遇害,称为“戊戌六君子”,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为维新变法代表之一,成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没有牺牲,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思想家,没有为变法牺牲,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维新志士谭嗣同,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维新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期,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已经蓄谋已久,D项正确;
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清王朝筹建近代海军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王朝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进一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救国探索,“洋务运动”反映的是地主阶级的救国探索,“戊戌变法”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这几个事件反映的都是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的是救亡图存的探索,C项正确;
“戊戌变法”属于政治制度变革的范畴,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意识觉醒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材料并不是强调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慢,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鸦片战争的冲击,西学逐渐输入中国,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师夷长技,到师夷制度,再到师夷思想的过程。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宣扬西学中用,吻合材料中“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这一信息,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度,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要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运用能力,解题关键要牢固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以此分析、逐项排除,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8.【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政府还尝试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洋务运动阶段,清政府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
AC两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开启西化浪潮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并不是开启西化浪潮,不符合题意;
D项为了洋务需要是清政府此举的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祖师爷”是中国,所以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国,排除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两国,排除B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甲午中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记忆,解题关键要牢记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对象是清政府和洋枪队,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D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阶级基础都是农民阶级,排除A项;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都是武装起义,排除B项;
失败原因都是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不同之处是斗争对象。
11.【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等给日本,所以诗中“往事”是指甲午中日战争,B项正确;
鸦片战争与题目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不符,排除A项;
戊戌变法与题目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不符,排除C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题目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清政府实行戊戌变法,变法规定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A项太平天国的建立是在19世纪50年代,不符合题意;
B项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在19世纪60年代,不符合题意;
C项戊戌变法的实行是出现题干情形的原因,符合题意;
D项中华民国的创建是在1912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及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A项《南京条约》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
B项《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不符合题意;
C项《马关条约》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不符合题意;
D项《辛丑条约》后出现题干局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戊戌变法。解题思路:根据“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可知,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刊物《时务报》在当时受到了极大关注,也使得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主要宣传维新思想。A正确;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主要兴起于20世纪初,与题不符,B错误;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与题不符,C错误;
文学革命应运而生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与题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15.【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号召变法图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A、B、D不符合题意,错误;C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运动,可根据题干提示词结合所学知识解题。
16.【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属于东南沿海地区;《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深入沿江地区;《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等地,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以上体现了列强侵略范围扩大,C项正确;
材料涉及开放的通商口岸,没有涉及具体的特权,无法看出列强特权领域是否减少,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赔偿,无法得出中国经济负担减轻的结论,且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开放通商口岸,不涉及割地等条约,无法看出中国割地面积是否在增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内容的分析归纳,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7.【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出自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题干条约内容出自《马关条约》,排除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北京条约》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题干条约内容出自《马关条约》,排除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题干条约内容出自《马关条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曾国藩、李鸿章”“设立江南机器制造局”“创立新疆阿克苏制造局”“创建山西新火药局,设立广东水陆师学堂”“成立北洋海军”可知,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创办军事学堂、建立北洋海军,这说明清政府面临边疆危机,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发动洋务运动,A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兼并现象突出,排除B;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这一时期白银大量流入,排除C;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这一时期民主革命浪潮高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洋务运动兴办了许多新型的工矿企业,产生了新型的职业人土,如工程师、经理和实业家等。那些出洋留学的人士归国后,大多也成为陆军、海军、学堂和外交等部门的领头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A项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巩固了清朝的封建统治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洋务运动的原因、内容以及意义。
20.【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895年”“反对割台”等,据所学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
A项《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订的,且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天津条约》是1858年签订的,且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马关条约》引发题干事件,符合题意;
D项《辛丑条约》是1901年签订的,且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注意识记《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
21.【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英国。
(2)《马关条约》
(3)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缺乏领土主权意识:武器装备水平落后:学习西方不彻底。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诉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皇宫。奕诉被迫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根据材料“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是俄国、英国。
(2)根据材料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和结合所学可知,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根据材料“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1860年10月、11月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可知,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根据材料“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可知,武器装备水平落后;根据材料“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可知,学习西方不彻底。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
故答案为:
(1)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国家:俄国、英国。
(2)条约:《马关条约》。
(3)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武器装备水平落后;学习西方不彻底。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马关条约》、晚清时期中国领土不断丧失的原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结合所学可知结合回答。
22.【答案】(1)鸦片战争;香港岛。
(2)《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使中国完全(或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鸦片战争》,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中规定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1) 鸦片战争;香港岛。
(2)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 使中国完全(或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结合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