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形成性评价(六)(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形成性评价(六)(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20:30:08

文档简介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甲骨文中记载:“己巳卜,兄(同“兇”),贞其燎于盟室(用嘉草、莽草熏燎等办法防控病毒),叀小羊(向鬼神祭祀)。”据材料可知,殷商时期 (  )
A.防控疫情的应对措施科学理性
B.占卜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
C.初步具有消毒隔离的防疫意识
D.中医理论初步完成了体系构建
【解析】选C。据材料甲骨文中记载“贞其燎于盟室(用嘉草、莽草熏燎等办法防控病毒)”可知,殷商时期已经初步具有消毒隔离的防疫意识,故选C;材料未能体现出防控疫情的应对措施科学理性,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占卜中的甲骨文反映出殷商时期的部分史实,而非强调占卜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排除B;标志着中医理论初步完成了体系构建的医学书籍是《黄帝内经》,其创作年代是战国至西汉间,排除D。
2.1881年,意大利人将牛瘟传入非洲,严重破坏了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社会经济结构。19世纪20年代,英国军队将霍乱从印度带到东非,使得当地人在面对欧洲殖民征服时更为脆弱。由此可知 (  )
A.欧洲殖民扩张纯属偶然
B.疫病流行影响区域文明发展
C.欧洲医疗水平更为先进
D.三角贸易导致疾病全球传播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严重破坏了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得当地人在面对欧洲殖民征服时更为脆弱”可知,疫病流行影响区域文明发展,B正确;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必然结果,欧洲殖民扩张纯属偶然说法错误,排除A;欧洲医疗水平更为先进与题干无关,排除C;三角贸易导致疾病全球传播与题干无关,排除D。
3.(2023·无锡高二检测)发生于14世纪中期的“黑死病”使欧洲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面对疫情,人们希望能以忏悔来避免瘟疫的继续蔓延,但都无济于事。据此可以推断“黑死病”后的欧洲 (  )
A.劳动者的工资下降 
B.地主阶级获利丰厚
C.教会权威明显削弱 
D.宗教改革波及全欧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黑死病”的暴发使人们意识到教会并不能保护自己,逐渐质疑教会,故选C;人口锐减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者工资增加,排除A;“黑死病”后欧洲资产阶级有所发展,地主阶级获利减少,排除B;宗教改革于1517年在德国率先开始,与材料不符,排除D。
4.医学界广泛采用消毒手段,大大减少了因外科手术感染而死的人数。这直接得益于下列哪一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  )
A.哈维 B.施莱登
C.施旺 D.巴斯德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明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运用到医学界,使得因外科手术感染而死亡的人数大大减少,D正确;哈维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细胞学说,三人的科学研究成就,都没能直接降低因外科手术感染而死的人数,A、B、C不符合题意。
   【补偿训练】
  在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
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C.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D.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因此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影响,A正确;儒家思想不能作为医学的理论基础,排除B;C说法明显错误,医学的主要目的是治病救人,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5.(2023·徐州高二检测)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 (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
C.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
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西汉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南齐时设立“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设立“病坊”收治病人,这说明救治机构的建立为防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经济对防疫活动的作用,排除A;材料中只反映隋唐时“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不能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排除B;建立救治机构以开展防疫活动与政治体制无关,排除D。
6.(2023·无锡高二检测)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的治疗方法,“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该方法与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疫苗大体相近。这可以说明 (  )
A.当时我国已掌握使用疫苗防疫的方法
B.中医在防疫治病上具有一定迷信色彩
C.中医注重借鉴和采纳西医的治疗方法
D.中西医部分诊疗原理和做法有一致性
【解析】选D。材料“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与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疫苗大体相近”可知,中西医部分诊疗原理和做法有一致性,D正确;“当时我国已掌握使用疫苗防疫的方法”材料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西医部分诊疗原理和做法有一致性,“中医在防疫治病上具有一定迷信色彩”“中医注重借鉴和采纳西医的治疗方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
7.1950年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附近出土的东汉针灸画像石,原石长94.5厘米、宽91.5厘米、厚24厘米。石刻画像共三层,中层是针灸图,一神医人面鸟身,手执医针,正为病人做针刺治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针灸技术得到民间认可
B.东汉开始出现针灸技术
C.山东是针灸术的发源地
D.东汉医疗水平快速提升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面鸟身的神医手执医针为病人治疗应属于民间传说,针灸出现在古代画像石中,并且神医化身为人面鸟身的形象,说明对于针灸民间已认可,A正确;出土东汉时期的《针灸》画像石不代表针灸技术在东汉开始出现,排除B;材料所述的是山东省微山县出土了东汉《针灸》画像石,但不代表山东是针灸术的发源地,也不能代表整个东汉时期的医疗水平,排除C、D。
8.(2023·常州高二检测)《痘疹定论》记载:宋代宰相王旦,因苦于自己的孩子们均有天花之疾,故在幼子王素出生时,请峨眉山医师为其种痘。王素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这是史料记载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种获得成功的案例。由此可知宋代 (  )
A.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
B.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
C.经济发展推动医疗进步
D.理学兴起利于中医发展
【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痘疹定论》中记载了宋代宰相王旦请峨眉山医师为其幼子接种人痘天花疫苗成功的案例,说明当时人们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B正确;材料中仅有一例接种人痘天花疫苗的记载,不能说明当时我国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排除A;C、D内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9.1569年创立的圣辣非医院(澳门白马行医院)是最早将西方医药介绍到中国的,它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西式医院。这所西医医院的创办 (  )
A.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B.弥补了中医治疗的不足
C.培养了大量西医医学人才
D.推动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解析】选B。根据材料“1569年创立的圣辣非医院(澳门白马行医院)是最早将西方医药介绍到中国的,它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西式医院”并结合所学可知,澳门白马行医院的创办弥补了中医治疗的不足,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医结合,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1569年中国还没有进入近代,排除D。
10.(2022·湖北选择考·T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解析】选A。由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滞胀”危机的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削减福利开支,减轻财政负担,故选A;材料与减缓老龄化进程无必然联系,排除B;“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排除C;材料指向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而未强调贫富差距问题,排除D。
11.(2021·河北选择考·T7)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果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  )
A.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提升居民个体素质
D.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东亚病夫”等蔑称给国人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冲击,有识之士积极支持清政府的防疫要求,有利于唤起民众卫生意识,进而增强民族强健意识,故选D;材料是政府卫生改革,而不是政治改革,排除A;促进民主思想传播与材料无关,排除B;对个人卫生、防疫的要求,不一定能提升居民个体素质,排除C。
      【拓展延伸】
清末民初西方医学主体地位的形成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大批中国学子赴日本学习。他们学成归国后,把日本的医学理念带回中国,成为传播西医的骨干力量。
(2)1903年清末教育改革中,中国传统医学式微、西方医学科学转为主流已现端倪。
(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中医不再被列入国家医学教育内容,西方医学在中国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中国传统医学日趋边缘化,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思想,方才有所改观。
12.在传统时代,政府几乎不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能。1910年,东北鼠疫暴发,清政府指派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伍连德博士赴东北防疫。伍连德通过调动军队、停运火车、严格防疫等一系列手段,迅速扑灭疫情。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1910年的东北防疫本质上反映了(  )
A.清政府非常关注传染病的防疫
B.中国政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C.近代的防疫制度得以正式建立
D.清政府最为重视东北的防疫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传统时代,政府几乎不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能,但1910年的东北防疫则体现出政府公共职能的承担,体现了中国政府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故选B;清政府非常关注传染病的防疫是表象,不是本质,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近代防疫制度正式建立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仅有东北地区,无法体现“最为重视”,排除D。
13.1997年,英国出台新政策:允许患者在转诊时挑选医院;扩大医院经营自主权,允许医院赚钱,允许医院改善员工待遇和福利。这反映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英国 (  )
A.公立医院受到冷落
B.强化市场竞争机制
C.政府财政压力减轻
D.民众医疗得到保障
【解析】选B。材料“挑选医院”“允许医院赚钱”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医院之间的竞争和调动医院经营的积极性,这是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表现,故选B;材料无法判断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受重视情况,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医院拨款的资金增减,无法判断政府财政是否压力减轻,排除C;医院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与民众医疗得到保障无关,排除D。
14.(2023·浙江1月选考)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青蒿素。D正确;A、B、C不符合材料,排除。
15.如图是近代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均寿命的变化情况。据此可以得出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  )
A.对外开放决定身心健康
B.人民文明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C.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D.环境恶化影响人均寿命提高
【解析】选C。通过观察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寿命明显提高,说明人民的健康状况不断改善,这得益于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故C正确;A中“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人均寿命和人民文明素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环境恶化影响人均寿命提高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
16.1911年,为应对东北鼠疫,清政府成立医学堂,重点研究流行传染性疾病,并决定“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规定“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这些举措 (  )
A.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B.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C.建立了系统的卫生防疫体系
D.意在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解析】选A。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这些应对疫情的具体措施推动了清政府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故选A;在题干内容中没有述及执行这些措施的具体结果如何,不能推断出“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排除B;材料不能证明“建立了系统的卫生防疫体系”,排除C;题干中清政府所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的目的在于“应对东北鼠疫”,而不是“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古代先民为抵御疫情,留下了丰富的经验。《黄帝内经》中主张培固自身“正气”,以抵抗“邪气”侵入。《秦律》中明确规定了严格的传染病疑似患者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现了疑似疫病患者,就要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唐宋时期,政府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并积极调动社会民众力量加以辅助。在与疫病的抗争中,历代医学家们还形成新的医疗理论和方法。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古代的
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
材料二 清末,在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
防治机制的演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重要经验。(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疫病防治的主要作用。(6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主张培固自身‘正气’,以抵抗‘邪气’侵入”“一旦发现了疑似疫病患者,就要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唐宋时期,政府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并积极调动社会民众力量加以辅助”“在与疫病的抗争中,历代医学家们还形成新的医疗理论和方法”等概括作答。
第(2)题第一问变化,据材料二“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概括作答。第二问原因,结合民国时期社会治理、医疗技术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作答。
第(3)题据材料三“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结合新中国初期疫病防治的目的和深远影响分析作答。
答案:(1)经验:预防为先,强身健体;及时报告,隔离患者;政府主导,社会辅助;医疗防治,勇于创新。(任答3点,6分)
(2)变化: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体系化的防疫机制;采用西方医疗技术加以预防。(2分)
原因:民国成立后,政府的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西方医学技术的传播;思想解放与民众卫生观念的进步。(3分)
(3)作用: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具有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积极意义;夯实了新中国的社会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任答3点,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中国古代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青蒿素与中医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可以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入手展开论证。同时,青蒿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的作用,屠呦呦团队也是从古代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成功发现青蒿素,对世界对抗疟疾作出巨大贡献。所以继承发展中医药对现代医学也有重要意义。
答案:论题:对待中医药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纽带,而传统中医药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继承与发展。
论证:青蒿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的作用,屠呦呦团队也是从古代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成功发现青蒿素,对世界对抗疟疾作出巨大贡献。所以,对待中医药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对于符合现代医学、当今社会需要以及道德伦理的内容与文化,我们应该大力的给予支持和保护,进而使其能够在当今社会上推动中国医学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是中医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另外,立足现代医学的科学基础,创新应用传统中医药,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医学价值,发扬中医药事业,也是极为迫切的、重要的任务之一。(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
  从1985年开始,伴随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次改革的价值取向十分明确:医院由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机构转变成基本上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由此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等。
  在总结第一次医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一轮医改拉开了帷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新医改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使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制定保障国民健康的基本制度,建立符合国情的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
——摘编自吴丹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医改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一轮医改的特点及其意义。(7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从1985年开始,伴随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医院由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机构转变成基本上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分析作答。第(2)题第一问特点,由材料“使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立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建立符合国情的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概括作答。第二问意义,据材料“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分析作答。
答案:(1)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弊端亟待解决;经济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推动;国家财政负担过重。(5分)
(2)特点:覆盖面广;有法律制度保障;体现平等、公正原则;符合中国国情。
意义: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传染病流行的范围、速度、影响力与人类经济社会交流融合的深度紧密相关。伴随人类文明从区域发展走向全球交融,传染病大流行也从区域大流行逐步走向全球大流行。大航海时代,殖民者带来的传染病跨洲跨海,不仅给新发现地区带来了巨大灾难,还加速了其被殖民化进程。霍乱在1830年出现于俄罗斯,很快横扫了欧洲,接着出现在魁北克、蒙特利尔和纽约,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传染病。为了防止全球性传染病蔓延,医学界展开了各种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19年年底,新冠病毒感染在全球暴发,面对疫情扩散的严峻形势,中国国家卫健委汇编诊疗和防控方案,分享给全球18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参照使用。中国还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 000万美元援助。
——摘编自《传染病改变世界
——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新航路的开辟》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其次,拟定一个论题,论题必须明确;最后,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答案:论题:全球化下公共卫生的挑战与大国担当。
论证: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物种交流。殖民者们带去的病菌使印第安人口大量减少,给美洲带来灾难。世界性传染病开始传播,全球卫生安全及医疗问题逐渐凸显。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交流更加频繁,疫病传播范围扩大。19世纪出现的霍乱很快发展成一场全球性的传染病,疫病对世界的破坏性影响增大。针对威胁全球的疫病,医学界展开了各种探索。
20世纪,各种国际性卫生机构建立,共同应对全球性疫病的防疫和治疗。21世纪,中国在抗击新冠病毒感染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展现了大国力量、大国精神、大国担当。
综上所述,世界联系加强的同时,加速了疫病的传播。世界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力应对疫病和各种挑战,才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13分)
(若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成理、史实准确,均可酌情给分)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甲骨文中记载:“己巳卜,兄(同“兇”),贞其燎于盟室(用嘉草、莽草熏燎等办法防控病毒),叀小羊(向鬼神祭祀)。”据材料可知,殷商时期 (  )
A.防控疫情的应对措施科学理性
B.占卜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
C.初步具有消毒隔离的防疫意识
D.中医理论初步完成了体系构建
2.1881年,意大利人将牛瘟传入非洲,严重破坏了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社会经济结构。19世纪20年代,英国军队将霍乱从印度带到东非,使得当地人在面对欧洲殖民征服时更为脆弱。由此可知 (  )
A.欧洲殖民扩张纯属偶然
B.疫病流行影响区域文明发展
C.欧洲医疗水平更为先进
D.三角贸易导致疾病全球传播
3.(2023·无锡高二检测)发生于14世纪中期的“黑死病”使欧洲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面对疫情,人们希望能以忏悔来避免瘟疫的继续蔓延,但都无济于事。据此可以推断“黑死病”后的欧洲 (  )
A.劳动者的工资下降 
B.地主阶级获利丰厚
C.教会权威明显削弱 
D.宗教改革波及全欧
4.医学界广泛采用消毒手段,大大减少了因外科手术感染而死的人数。这直接得益于下列哪一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  )
A.哈维 B.施莱登
C.施旺 D.巴斯德
   
  在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
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C.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D.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5.(2023·徐州高二检测)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 (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
C.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
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6.(2023·无锡高二检测)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的治疗方法,“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该方法与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疫苗大体相近。这可以说明 (  )
A.当时我国已掌握使用疫苗防疫的方法
B.中医在防疫治病上具有一定迷信色彩
C.中医注重借鉴和采纳西医的治疗方法
D.中西医部分诊疗原理和做法有一致性
7.1950年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附近出土的东汉针灸画像石,原石长94.5厘米、宽91.5厘米、厚24厘米。石刻画像共三层,中层是针灸图,一神医人面鸟身,手执医针,正为病人做针刺治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针灸技术得到民间认可
B.东汉开始出现针灸技术
C.山东是针灸术的发源地
D.东汉医疗水平快速提升
8.(2023·常州高二检测)《痘疹定论》记载:宋代宰相王旦,因苦于自己的孩子们均有天花之疾,故在幼子王素出生时,请峨眉山医师为其种痘。王素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这是史料记载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种获得成功的案例。由此可知宋代 (  )
A.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
B.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
C.经济发展推动医疗进步
D.理学兴起利于中医发展
9.1569年创立的圣辣非医院(澳门白马行医院)是最早将西方医药介绍到中国的,它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西式医院。这所西医医院的创办 (  )
A.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B.弥补了中医治疗的不足
C.培养了大量西医医学人才
D.推动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10.(2022·湖北选择考·T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11.(2021·河北选择考·T7)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果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  )
A.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提升居民个体素质
D.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清末民初西方医学主体地位的形成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大批中国学子赴日本学习。他们学成归国后,把日本的医学理念带回中国,成为传播西医的骨干力量。
(2)1903年清末教育改革中,中国传统医学式微、西方医学科学转为主流已现端倪。
(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中医不再被列入国家医学教育内容,西方医学在中国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中国传统医学日趋边缘化,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思想,方才有所改观。
12.在传统时代,政府几乎不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能。1910年,东北鼠疫暴发,清政府指派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伍连德博士赴东北防疫。伍连德通过调动军队、停运火车、严格防疫等一系列手段,迅速扑灭疫情。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1910年的东北防疫本质上反映了(  )
A.清政府非常关注传染病的防疫
B.中国政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C.近代的防疫制度得以正式建立
D.清政府最为重视东北的防疫
13.1997年,英国出台新政策:允许患者在转诊时挑选医院;扩大医院经营自主权,允许医院赚钱,允许医院改善员工待遇和福利。这反映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英国 (  )
A.公立医院受到冷落
B.强化市场竞争机制
C.政府财政压力减轻
D.民众医疗得到保障
14.(2023·浙江1月选考)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
15.如图是近代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均寿命的变化情况。据此可以得出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  )
A.对外开放决定身心健康
B.人民文明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C.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D.环境恶化影响人均寿命提高
16.1911年,为应对东北鼠疫,清政府成立医学堂,重点研究流行传染性疾病,并决定“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规定“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这些举措 (  )
A.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B.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C.建立了系统的卫生防疫体系
D.意在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古代先民为抵御疫情,留下了丰富的经验。《黄帝内经》中主张培固自身“正气”,以抵抗“邪气”侵入。《秦律》中明确规定了严格的传染病疑似患者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现了疑似疫病患者,就要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唐宋时期,政府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并积极调动社会民众力量加以辅助。在与疫病的抗争中,历代医学家们还形成新的医疗理论和方法。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古代的
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
材料二 清末,在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
防治机制的演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重要经验。(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疫病防治的主要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中国古代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青蒿素与中医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
  从1985年开始,伴随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次改革的价值取向十分明确:医院由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机构转变成基本上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由此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等。
  在总结第一次医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一轮医改拉开了帷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新医改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使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制定保障国民健康的基本制度,建立符合国情的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
——摘编自吴丹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医改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一轮医改的特点及其意义。(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传染病流行的范围、速度、影响力与人类经济社会交流融合的深度紧密相关。伴随人类文明从区域发展走向全球交融,传染病大流行也从区域大流行逐步走向全球大流行。大航海时代,殖民者带来的传染病跨洲跨海,不仅给新发现地区带来了巨大灾难,还加速了其被殖民化进程。霍乱在1830年出现于俄罗斯,很快横扫了欧洲,接着出现在魁北克、蒙特利尔和纽约,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传染病。为了防止全球性传染病蔓延,医学界展开了各种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19年年底,新冠病毒感染在全球暴发,面对疫情扩散的严峻形势,中国国家卫健委汇编诊疗和防控方案,分享给全球18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参照使用。中国还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 000万美元援助。
——摘编自《传染病改变世界
——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新航路的开辟》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