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五)(第五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据史料记载,“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重装商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这说明汉代 ( )
A.交通便利促进了贸易发展
B.商贾“重利轻义”思想较为浓厚
C.区域间长途贩运开始出现
D.诸侯国割据的物质基础雄厚
2.(2022·辽宁选择考)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3.(2023·南通高二检测)唐朝中央政府在水陆交通线上设置驿站,官员凭符信可在此下榻休息,并可使用驿站的舟车马匹。此后驿站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唐朝政府设置驿站的主要目的是 ( )
A.巩固中央对全国的统治
B.促进中外商旅贸易往来
C.方便政府增加财税收入
D.便于政府官员执行公务
4.(2023·淮安高二检测)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经济很发达。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 ( )
A.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
B.加快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C.加强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5.据元代黄文仲《大都赋》记载:“乃辟东渠(通惠河)……自汴以北者,挽河而输;自淮以南者,帆海而进。国不知匮,民不知困,遂使天下之旅,重可轻而远可近。”该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 )
A.海外贸易发达
B.交通工具进步
C.国内市场统一
D.漕运经济繁荣
6.1117年北宋政府在明州月湖设置的高丽使馆,是江南地区唯一一所高丽使馆。明州高丽使馆的设置直接见证了当时 ( )
A.海上航路的发展
B.造船工艺的突破
C.市舶制度的建立
D.朝贡贸易的开始
7.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斯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
A.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
B.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
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罗马帝国建立后,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城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
8.1865年,英商擅自在上海架设电报线路。不久,地方官密令公差协同百姓于夜间“悉数拔毁”。英方提出赔偿并要求复造,上海通商大臣李鸿章则将此事归为民间自发行为,称乡民认为竖立木柱致人病亡,有碍风水,以致众情汹汹,故难以允其设线要求。这反映出 ( )
A.清政府的外交方式灵活多变
B.电报架设危害清政府统治
C.观念落后制约近代通讯发展
D.国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9.(2023·扬州高二检测)下图是《点石斋画报》在1884年刊登的一幅图文并茂的《兴办铁路》。图中写道:“……将来逐渐推广,各省通行,一如电线之四通八达,上与下利赖无穷,窃不禁拭目俟之矣。”该作品反映出 ( )
A.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B.时人对兴建铁路的殷切希望
C.政府重视铁路修筑
D.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10.19世纪中叶的英国出现了这样的图景:新鲜的鱼取代了猪蹄成为劳工阶层廉价的晚餐;从伦敦到南部海滨度假地的一日游成了穷人的日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政治民主化推动了民生的改善
B.交通技术进步改变了民众生活
C.福利国家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D.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农业的进步
11.(2023·无锡高二检测)轮船招商局先后于1877年和1883年与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轮船公司签订“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价格,确定货源分配方案。这一做法 ( )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实现了中外轮船航运业的公平竞争
D.打破了列强对中国内河航运的垄断
12.(2022·全国乙卷·T34)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13.下图为“英国1938-1995年间铁路乘客的人数变化”,这反映出 ( )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铁路运输
B.紧张的国际形势阻碍了人们出行
C.铁路修建总里程数在逐渐减少
D.铁路的发展落后于其他交通工具
14.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图一到图四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15.有学者说,自行车的大规模生产使那些因贫困而消费不起马车或汽车的民众能够购买,他们只需花费步行时间的1/4就能够去他们想去的地方,他们的工作机会和与社会的接触不再局限于村庄。由此可知,自行车的推广 ( )
A.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
B.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体现了物质生活的时尚化
16.20世纪初的某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城市上班族移居城市近郊,他们白天在市区工厂上班,晚上回郊区住所休息。这一变化 ( )
A.反映了城市环境的恶化
B.必然促使城市规模扩大
C.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更新
D.说明思想观念日益开放
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这是一条连接河南郑州市与重庆市的高速铁路。该高铁通车后,京郑渝昆高速铁路通道实现全线贯通,并与京广、陇海、兰渝等铁路大通道联网,从而极大缩短重庆及三峡库区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等地的时空距离。这表明 ( )
A.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B.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区域性联系日益密切
C.人们的市场和竞争意识正在逐渐形成
D.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3·徐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隋统一以前,中国南北方曾长期处于阻隔的状态,南北对立、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都十分严重。统一之初,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由于北方边境不宁,隋朝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这些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炀帝曾驻守扬州,对江南的富庶有深切的感受,他意识到:只有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运输水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两都的粮食与其他物资的供应问题,并促进南北经济交流。随着帝国大一统的形成,开通南北水道交通已经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摘编自邵金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述论》
材料二 在没开运河之前,所有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的航运都要绕道直布罗陀海峡,有三千千米的航程,西班牙政府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对过往船只课以重税;航运还经常受到海盗的威胁。修建一条连接大西洋到地中海的运河是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夙愿,这个夙愿一直到路易十四时期才得以实现。1666年国王批准了米迪运河方案。运河的第一部分是私人投资的水库和灌溉水渠,第二部分是国家投资修筑的主航道,第三部分是港口建筑工程。米迪运河在建成后的两百年里承担着主要的货运任务,直到19世纪后期才衰败下来。1996年米迪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李博《法国路易十四王朝的
荣耀——米迪运河》
(1)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凿的有利条件。(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米迪运河修建的背景和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同时出台法案建立了“公路信托基金”接受专用于公路目的的税收。此条款打破了美国国会不将税收专门用于指定目的的惯例。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千米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
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 253 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千米。高速公路连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缓解制约
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至道光初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整个河道仅存一线河形而已。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清朝政府无暇顾及治黄、治运之事,漕运逐步转为海运。1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1年,清廷颁布了停漕改折的命令:“自本年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折价征银),责成各省大吏清厘整顿,节省局费、运费,并查明各州县征收浮费,勒令缴出归公,以期汇成巨款。”
——摘编自王频《清代运河衰落原因论析》
材料二 目前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600亿欧元。随着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等,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耿志民、季令《欧洲铁路联盟
交通政策对中国铁路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漕运衰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欧洲“新的铁路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6分)
(3)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外交通方式的变迁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一幅宣传画
材料能够反映成渝铁路修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单元形成性评价(五)(第五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据史料记载,“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重装商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这说明汉代 ( )
A.交通便利促进了贸易发展
B.商贾“重利轻义”思想较为浓厚
C.区域间长途贩运开始出现
D.诸侯国割据的物质基础雄厚
【解析】选A。据题干可知,汉朝的水陆交通比较发达,各郡国之间的物资流通非常通畅,从而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故选A;材料并没有述及商贾“重利轻义”思想,排除B;由材料看不出“开始出现”之意,排除C;材料不能证明社会中所流通的商品都属于诸侯国所有,排除D。
2.(2022·辽宁选择考)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解析】选C。题干重在强调南北各地的瓷窑基本都分布于江河或运河附近,由此反映出水运对制瓷业发展的影响,所以选C。题干只是强调瓷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力量比较的信息,也没有明确瓷窑的经营主体和瓷器的销售方向问题,所以排除A、B、D。
3.(2023·南通高二检测)唐朝中央政府在水陆交通线上设置驿站,官员凭符信可在此下榻休息,并可使用驿站的舟车马匹。此后驿站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唐朝政府设置驿站的主要目的是 ( )
A.巩固中央对全国的统治
B.促进中外商旅贸易往来
C.方便政府增加财税收入
D.便于政府官员执行公务
【解析】选A。唐朝中央政府在水陆交通线上设置驿站,旨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巩固统治,故A正确;B、C、D均不是唐朝政府设置驿站的主要目的,排除。
4.(2023·淮安高二检测)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经济很发达。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 ( )
A.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
B.加快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C.加强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大运河连接了南北五大水系,沿线地区经济发达,有助于加强中国南北经济交流,C正确;题干内容与满足隋炀帝奢侈的愿望无关,排除A;材料未体现经济发生转型,排除B;大运河主要涉及国内贸易,而非对外贸易,排除D。
5.据元代黄文仲《大都赋》记载:“乃辟东渠(通惠河)……自汴以北者,挽河而输;自淮以南者,帆海而进。国不知匮,民不知困,遂使天下之旅,重可轻而远可近。”该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 )
A.海外贸易发达
B.交通工具进步
C.国内市场统一
D.漕运经济繁荣
【解析】选D。据材料“挽河而输”“帆海而进”“国不知匮,民不知困”并结合所学,漕运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物资的一种专业运输,材料反映了元代漕运经济繁荣的景象,故选D。
6.1117年北宋政府在明州月湖设置的高丽使馆,是江南地区唯一一所高丽使馆。明州高丽使馆的设置直接见证了当时 ( )
A.海上航路的发展
B.造船工艺的突破
C.市舶制度的建立
D.朝贡贸易的开始
【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明州(今浙江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高丽使馆见证了宋朝与高丽之间海外贸易的发展,故选A;高丽使馆是外交机构,与造船工艺无关,排除B;材料未涉及市舶制度,排除C;“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D。
7.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斯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
A.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
B.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
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罗马人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为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修建了通往各地的道路,故选A。交通进步有利于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不能说是保障边境安定,排除B;帝国强大和繁荣推动了道路的修建,排除C;道路建设加快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D。
【深化点拨】罗马帝国建立后,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城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
8.1865年,英商擅自在上海架设电报线路。不久,地方官密令公差协同百姓于夜间“悉数拔毁”。英方提出赔偿并要求复造,上海通商大臣李鸿章则将此事归为民间自发行为,称乡民认为竖立木柱致人病亡,有碍风水,以致众情汹汹,故难以允其设线要求。这反映出 ( )
A.清政府的外交方式灵活多变
B.电报架设危害清政府统治
C.观念落后制约近代通讯发展
D.国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民众落后的观念阻碍了电报线路的铺设,反映出观念落后制约近代通讯发展,故选C;A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强调中国官民的落后观念阻碍了近代通讯事业发展,B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国人阻止架设电报线路的主要原因是担心风水,属于封建迷信思想,并非爱国,排除D。
9.(2023·扬州高二检测)下图是《点石斋画报》在1884年刊登的一幅图文并茂的《兴办铁路》。图中写道:“……将来逐渐推广,各省通行,一如电线之四通八达,上与下利赖无穷,窃不禁拭目俟之矣。”该作品反映出 ( )
A.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B.时人对兴建铁路的殷切希望
C.政府重视铁路修筑
D.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解析】选B。“窃不禁拭目俟之矣”表达对铁路的向往,故选B;“将来逐渐推广,各省通行”可以看出这还是一种想象,不是现实,排除A;“《点石斋画报》在1884年刊登的一幅图文并茂的《兴办铁路》”可知它不是官方的意志,而是民间的想法,排除C;据“将来逐渐推广,各省通行,一如电线之四通八达”可知,这是对未来的憧憬,不是现实的生活,排除D。
10.19世纪中叶的英国出现了这样的图景:新鲜的鱼取代了猪蹄成为劳工阶层廉价的晚餐;从伦敦到南部海滨度假地的一日游成了穷人的日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政治民主化推动了民生的改善
B.交通技术进步改变了民众生活
C.福利国家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D.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农业的进步
【解析】选B。根据题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修建的铁路里程不断增加,这加快了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联系,新鲜的鱼可以通过铁路运输到城市,民众可以利用铁路运输去海滨度假,这反映了交通技术进步改变了民众生活,故选B。
11.(2023·无锡高二检测)轮船招商局先后于1877年和1883年与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轮船公司签订“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价格,确定货源分配方案。这一做法 ( )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实现了中外轮船航运业的公平竞争
D.打破了列强对中国内河航运的垄断
【解析】选A。材料“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价格,确定货源分配方案”体现的是洋务企业与外国公司“分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A正确;材料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受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当时难以实现中外轮船航运业的公平竞争,排除C;材料中的做法仅是冲击了列强对中国内河航运的垄断,并未打破,排除D。
12.(2022·全国乙卷·T34)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解析】选B。由题干时间1879-1900年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德国拥有世界最大内河港口,拥有能与掌握海上霸权的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可以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航运业迅速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的结论,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史实,“世界工厂”的说法对应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与德国无关。C不符合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工业发展得益于电气革命的推动,并非蒸汽机的改进。D不符合史实,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不是共和政体。
13.下图为“英国1938-1995年间铁路乘客的人数变化”,这反映出 ( )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铁路运输
B.紧张的国际形势阻碍了人们出行
C.铁路修建总里程数在逐渐减少
D.铁路的发展落后于其他交通工具
【解析】选A。除了铁路运输外,现代交通运输还有汽车及公路运输、飞机及航空运输、轮船及水运等多种方式,冲击了铁路运输,故选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落后于其他交通工具”不符合逻辑,铁路运输在今天仍有着优势,排除D。
14.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图一到图四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解析】选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还没有出现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故A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是生产力的进步,故B错误;图三和图四是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错误;从图一到图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15.有学者说,自行车的大规模生产使那些因贫困而消费不起马车或汽车的民众能够购买,他们只需花费步行时间的1/4就能够去他们想去的地方,他们的工作机会和与社会的接触不再局限于村庄。由此可知,自行车的推广 ( )
A.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
B.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体现了物质生活的时尚化
【解析】选C。据题干信息可知,低收入的民众购买自行车后,用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去他们想去的地方,使工作机会、社会接触范围扩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故选C;自行车只是相对缩短了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的是高铁、远洋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排除A;B夸大了自行车推广的作用,排除B;时尚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
16.20世纪初的某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城市上班族移居城市近郊,他们白天在市区工厂上班,晚上回郊区住所休息。这一变化 ( )
A.反映了城市环境的恶化
B.必然促使城市规模扩大
C.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更新
D.说明思想观念日益开放
【解析】选C。材料与城市环境的恶化无关,排除A;“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活动在城区与郊区之间,早出晚归,必须依赖快捷的交通工具,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汽车逐渐普及,城乡交通设施日益完善,因此出现了“他们白天在市区工厂上班,晚上回郊区住所休息”这一现象,C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交通工具的更新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补偿训练】
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这是一条连接河南郑州市与重庆市的高速铁路。该高铁通车后,京郑渝昆高速铁路通道实现全线贯通,并与京广、陇海、兰渝等铁路大通道联网,从而极大缩短重庆及三峡库区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等地的时空距离。这表明 ( )
A.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B.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区域性联系日益密切
C.人们的市场和竞争意识正在逐渐形成
D.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解析】选B。据材料“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极大缩短重庆……时空距离”可知,郑渝高铁的开通运营,缩短了重庆及三峡库区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等地的时空距离,即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区域性联系日益密切,故选B;城市化进程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与材料不符,排除A;材料强调高铁密切了区域性联系,与人们的市场和竞争意识无关,排除C;“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3·徐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隋统一以前,中国南北方曾长期处于阻隔的状态,南北对立、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都十分严重。统一之初,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由于北方边境不宁,隋朝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这些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炀帝曾驻守扬州,对江南的富庶有深切的感受,他意识到:只有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运输水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两都的粮食与其他物资的供应问题,并促进南北经济交流。随着帝国大一统的形成,开通南北水道交通已经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摘编自邵金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述论》
材料二 在没开运河之前,所有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的航运都要绕道直布罗陀海峡,有三千千米的航程,西班牙政府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对过往船只课以重税;航运还经常受到海盗的威胁。修建一条连接大西洋到地中海的运河是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夙愿,这个夙愿一直到路易十四时期才得以实现。1666年国王批准了米迪运河方案。运河的第一部分是私人投资的水库和灌溉水渠,第二部分是国家投资修筑的主航道,第三部分是港口建筑工程。米迪运河在建成后的两百年里承担着主要的货运任务,直到19世纪后期才衰败下来。1996年米迪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李博《法国路易十四王朝的
荣耀——米迪运河》
(1)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凿的有利条件。(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米迪运河修建的背景和意义。(6分)
【解析】第(1)题目的:根据材料一中的“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必须依靠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隋朝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前代开凿运河的基础和古代水利建设技术积累等方面进行总结。
第(2)题背景:根据材料二中的“对过往船只课以重税”“航运还经常受到海盗的威胁”“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夙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意义:根据材料二中的“承担着主要的货运任务”“1996年米迪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答案:(1)目的:镇压南方叛乱;保证长安、洛阳两都物资供应;满足北方军事需要;巩固统一(加强南北交流)。(3分)
有利条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运河和水系;古代水利建设的技术积累。(3分)
(2)背景:商品经济发展;法国专制统治的建立;西班牙征重税;海盗威胁;民众的要求与支持。(任答3点得3分)
意义: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商贸繁荣;加强了法国东西交流;保留了文化遗产。(任答3点得3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同时出台法案建立了“公路信托基金”接受专用于公路目的的税收。此条款打破了美国国会不将税收专门用于指定目的的惯例。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千米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
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 253 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千米。高速公路连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缓解制约
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6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汽车工业的发展、市场需要、资本主义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借鉴德国的经验、政治形势等角度分析。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起步晚、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形式多样、投资规模扩大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高速公路连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们生活、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借鉴德国经验;联邦政府的支持;加强国防的需要;冷战的影响;政策法律的延续性。(6分)
(2)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形式多样。意义: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生活;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至道光初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整个河道仅存一线河形而已。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清朝政府无暇顾及治黄、治运之事,漕运逐步转为海运。1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1年,清廷颁布了停漕改折的命令:“自本年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折价征银),责成各省大吏清厘整顿,节省局费、运费,并查明各州县征收浮费,勒令缴出归公,以期汇成巨款。”
——摘编自王频《清代运河衰落原因论析》
材料二 目前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600亿欧元。随着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等,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耿志民、季令《欧洲铁路联盟
交通政策对中国铁路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漕运衰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欧洲“新的铁路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6分)
(3)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外交通方式的变迁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至道光初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黄河大改道……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清朝政府无暇顾及治黄、治运之事”“1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概括作答。
第(2)题据材料二“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直接经济损失1 600亿欧元”“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良好的契机”概括作答。
第(3)题据材料一“漕运逐步转为海运”、材料二“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结合所学可从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重视交通运输的建设;交通运输方式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要尽量多元化,满足社会需求等角度入手。
答案:(1)原因:运河河道年久失修;黄河改道,冲击漕运;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治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6分)
(2)社会背景:欧洲公路交通弊端;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6分)
(3)启示: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重视交通运输的建设;交通运输方式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交通方式要尽量多元化,满足社会需求。(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一幅宣传画
材料能够反映成渝铁路修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铁路修建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从政治上看,火车上的五角星和老百姓喜悦的表情说明成渝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新中国政权的认同;从经济上来看,“小型苞米脱粒机”、车站里堆积的大量物资、聚集的人群、重庆站牌下方的交通工具等说明成渝铁路的修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交通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重庆站牌下方的“工厂”等信息说明铁路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工业化的繁荣;从文化建设上来看,“农民速成识字教材”说明成渝铁路的修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有利于推动当地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总之,成渝铁路的修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反映了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对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答案:从经济角度作答,如小型苞米脱粒机、车站里堆积的大量物资、聚集的人群、重庆站牌下方的交通工具等信息,反映了成渝铁路的修建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西南地区的物资交流、人员流动以及交通运输业的繁荣;从重庆站牌下方的“工厂”等信息,反映了铁路开通带动了工业生产的恢复,从而为大规模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4分)
从文化角度作答,如“农民速成识字教材”等信息,反映了成渝铁路的修建促进了西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 分)
从政治角度作答,如五角星、乘客与工作人员的交流、民众对火车的期盼之情等信息,反映出民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4 分)
总之,成渝铁路的建成,在当时有利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