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形成性评价(一)(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形成性评价(一)(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20:33:53

文档简介

 单元形成性评价(一)(第一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南京高二检测)在2万年之前的猛犸象骸骨堆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犬类啃咬的痕迹。考古学家据此推测人类在当时已经驯化了犬类,并让其辅助自己狩猎。由此可知,早期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主要目的是 (  )
A.改善环境 B.获取食物
C.祭祀神灵 D.发展农业
  人类对大自然的依附性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印记。但是,当人类有了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时,这一依附性大大减弱了。这一“新发现”是 (  )
A.火的使用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定居生活的出现  
D.国家的形成
2.(2023·南通高二检测)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主要是由于 (  )
A.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要求有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C.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D.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  )
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4.(2023·泰州高二检测)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产方式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
D.历史传统不同
5.(2023·徐州高二检测)宋朝时,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要粮食作物。麦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 (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6.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意思是 (  )
A.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
B.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的势力范围
C.古代埃及人民把尼罗河治理得很好
D.有了古代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7.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亚大陆之间穿梭。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  )
A.甘薯、玉米 B.小麦、甘薯
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给美洲带来了水稻,这种作物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8.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流 (  )
A.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B.美洲处于主导地位
C.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
D.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9.“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芸豆等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表明 (  )
A.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
B.外来物种引起了当地环境恶化
C.物种交流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
D.外来物种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
美洲物种的传播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作用
(1)改变传统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2)缓解饥荒,促进人口增长。(3)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缓解农民地租负担。(4)改变农业生产结构。(5)促进畜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
10.辣椒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丰收的象征。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 (  )
A.辣椒自身的优秀品质
B.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
C.物种与生活风俗的有机结合
D.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
  17世纪荷兰人宣称:黄金海岸的玉米极丰,生长极茂。他们把玉米拿来烘烤,可掺小米或不掺。高大的玉米茎,往南一路可见,直到刚果与安哥拉海岸。这可说明 (  )
A.非洲在全球物种交换中受益
B.欧洲对非洲经济侵略的加剧
C.美洲原有社会发展进程改变
D.世界各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强
11.(2023·南京高二检测)18世纪之前,欧洲市场上的大米主要来自意大利;18世纪后,美国、巴西的大米大量投入欧洲市场。这反映了 (  )
A.意大利是水稻的原产地
B.欧洲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C.欧洲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D.物种传播促使农业布局变化
12.(2023·扬州高二检测)1300—1800年,西欧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11%,农产量增长率也大致相当,但19世纪,德国农产量翻了3倍,1800—1980年英国农产量增加了9倍。这主要得益于 (  )
A.欧洲农业科技的领先
B.农业机械的完全普及
C.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D.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
  湖南省新化县近几年来努力构建以茶叶、黄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构建“县+镇+村”上下联动的发展体系。河北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也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
A.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13.袁隆平最大的贡献不是培育了那些水稻,而是提供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这些理论和方法为培育优良的水稻品种提供了可行方案,并且为“超级稻”提供了理论可行性,这成为我国杂交育种的基础。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
A.袁隆平的科技理论影响巨大
B.袁隆平使中国逐渐摆脱了贫困
C.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D.中国的杂交水稻培育世界领先
  2021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记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
A.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消除了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D.导致不再重视粮食储备
1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古人将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木箱中,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地进行运输,算得上是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  )
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生活需要催生冷链物流
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15.下表所示为2000—2020年我国玉米生产与贸易发展情况。由此可知,当今我国 (  )
年份 2000 2010 2020
总产(万吨) 10 600 19 075 26 067
播种面积(亿亩) 3.5 5.2 6.2
进口(万吨) 0 157 1 130
出口(万吨) 1 047 13 0
A.严重依赖粮食进口 B.逐渐扩大贸易市场
C.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D.消除饥饿任重道远
  粮食安全是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一具体目标 (  )
A.解决了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
B.旨在确保粮食需求得到满足
C.最大限度地稳定了粮食供应
D.确保优质食物生产足够丰盛
16.1731年,纽约市政府颁布的面包法规定,面包师必须将其姓名的缩写印在面包上,市长和市议员每3个月要确定一次面包的质量。这表明 (  )
A.公共卫生开始走向制度化
B.政府重视食品安全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萌发
D.民众安全意识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在原始农业阶段,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让它在足够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于是人口也相应增多。当人口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时,一个很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布。……在亚非沙漠带和北极地区,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农业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非洲、南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及整个澳大利亚,由于与世隔绝造成的愚昧闭塞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农业也是很缺乏的。在中欧和西欧等地区,由于那时还没进入铁器时代,没有造价低廉且有效的工具,茂密的森林成了几乎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农业的出现也推迟到很久之后。……某些地区的农业之所以推迟很久的另一原因是那里的动植物极其丰富,向人类提供的食物比原始农业所能提供的还要多。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农业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改变着人类的历史。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在新石器时代,村庄里的大多数居民种植粮食或饲养家畜。某些人仍然从事狩猎采集活动。但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私有土地的制度化强化了财富积累的重要性。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学会了将太阳、月亮和星辰位置的变化与季节的交替联系在一起。最后,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
——摘编自[美]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举一例即可),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在发展演变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夏商之前,随着农业的产生与陶器发明,中华先民已普及了煮食方法。商代中国人已掌握了用水蒸气将食物煮熟的方法——“蒸”。周朝享用美食并不容易,要严格遵守“周礼”。汉代的餐桌上,不但有豆豉这种本土发明的食品,更有新面孔像葡萄、苜蓿、胡蒜、胡瓜、胡桃等。唐太宗遣使至天竺摩揭陀取熬糖法,使唐代蜜饯大量出现,岭南地区经常用糖制作果脯。
宋代在汴京和临安,食物种类琳琅满目,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包子、饺子、烧饼散布江南市镇。夜市通宵敞开,甚至可以边吃边坐而论道,探讨饮食玄妙哲学,也有喜谈性理的文人雅士作陪。随着新旧大陆物种交换,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辣椒、南瓜、向日葵等30余种美洲原产物来到中国落地生根,最终在明清时期奠定中餐格局。近代以来,西餐传入,在博大精深的中餐菜单上添上了一道“新中式”。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 世纪 欧洲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 世纪 欧洲、 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 世纪 欧美 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规
19世 纪末 20世 纪初 欧美 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二 战 后 世界 范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的现象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世界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通用食品法》
——摘编自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
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等
上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
——摘编自翟虎渠主编《农业概论》
材料二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农业社会后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大幅度提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7分) 单元形成性评价(一)(第一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南京高二检测)在2万年之前的猛犸象骸骨堆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犬类啃咬的痕迹。考古学家据此推测人类在当时已经驯化了犬类,并让其辅助自己狩猎。由此可知,早期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主要目的是 (  )
A.改善环境 B.获取食物
C.祭祀神灵 D.发展农业
【解析】选B。据材料“考古学家据此推测人类在当时已经驯化了犬类,并让其辅助自己狩猎”可知人类为了更好地捕猎,获得食物,驯化了野生动物,以帮助人类更好地捕食,故选B。A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与史实不符,排除;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才开始发展农业,排除D。
【补偿训练】
  人类对大自然的依附性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印记。但是,当人类有了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时,这一依附性大大减弱了。这一“新发现”是 (  )
A.火的使用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定居生活的出现  
D.国家的形成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取代了原来的采集和渔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故选B。火的使用出现在人类食物采集阶段,排除A;定居生活的出现、国家的形成是农业出现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
2.(2023·南通高二检测)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主要是由于 (  )
A.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要求有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C.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D.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部分人便从食物生产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故选B。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  )
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形成“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类的食物供应、人口的快速增长等相关信息,排除A、B、C。
4.(2023·泰州高二检测)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产方式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
D.历史传统不同
【解析】选A。在东方的农耕文明中,牛是最重要的农用畜力,所以不可能出现普遍吃牛肉的现象;西欧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内,畜牧业发达,所以吃牛肉的较多。归根到底,生产方式的不同造成了饮食文化的不同,故选A;是否食用牛肉与宗教信仰没有必然关系,B排除;饮食文化本身属于生活习俗的一个方面,C是表象,不是原因,排除;饮食文化的区别本身就是历史传统不同的一个表现,D是表象,不是原因,排除。
5.(2023·徐州高二检测)宋朝时,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要粮食作物。麦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 (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解析】选D。根据题干材料“麦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可知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故选D;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排除A;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粮食作物的种植情况,不能说明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排除B;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信息,排除C。
6.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意思是 (  )
A.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
B.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的势力范围
C.古代埃及人民把尼罗河治理得很好
D.有了古代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解析】选A。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便于农业种植,促进了古代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所以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的贡献,B、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说法错误,排除。
7.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亚大陆之间穿梭。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  )
A.甘薯、玉米 B.小麦、甘薯
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
【解析】选A。甘薯和玉米是印第安人培植的,产量比较高,能够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故选A。两河流域是最早培植小麦的地区,排除B;水稻最早是由中国人培植的,排除C;烟草和可可不能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及促进人口快速增长,排除D。
【补偿训练】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给美洲带来了水稻,这种作物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解析】选D。据材料“奴隶船给美洲带来了水稻,这种作物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美洲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故选D。材料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排除A;材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排除C。
8.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流 (  )
A.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B.美洲处于主导地位
C.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
D.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解析】选C。材料中“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指的是原产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种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材料中“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指的是原产亚洲的甘蔗等作物传入美洲,产生了消极影响。据此可知,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故选C。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事件是新航路开辟,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美洲在近代物种交流中的地位,排除B;鲜明的时代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9.“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芸豆等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表明 (  )
A.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
B.外来物种引起了当地环境恶化
C.物种交流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
D.外来物种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
【解析】选A。美洲的芸豆等豆类、番茄、辣椒和花生在亚欧等地区的种植与推广,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改善了人们的营养结构,表明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故选A。材料并未涉及外来物种引起当地环境恶化,排除B;C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外来物种导致了当地物种的减少,排除D。
【拓展延伸】
美洲物种的传播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作用
(1)改变传统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2)缓解饥荒,促进人口增长。(3)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缓解农民地租负担。(4)改变农业生产结构。(5)促进畜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
10.辣椒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丰收的象征。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 (  )
A.辣椒自身的优秀品质
B.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
C.物种与生活风俗的有机结合
D.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可知,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它作为一种外来物种,能够和中国本土的生活习俗有机结合起来,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势,故选C。题干并没有涉及辣椒自身的优秀品质,排除A;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不能解释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的主要原因,排除B;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只能对应题干中的部分意思,排除D。
【补偿训练】
  17世纪荷兰人宣称:黄金海岸的玉米极丰,生长极茂。他们把玉米拿来烘烤,可掺小米或不掺。高大的玉米茎,往南一路可见,直到刚果与安哥拉海岸。这可说明 (  )
A.非洲在全球物种交换中受益
B.欧洲对非洲经济侵略的加剧
C.美洲原有社会发展进程改变
D.世界各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强
【解析】选A。玉米原产地是美洲,材料“高大的玉米茎,往南一路可见,直到刚果与安哥拉海岸”体现了玉米在非洲大规模种植,说明非洲在全球物种交换中受益,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对非洲的经济侵略,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非洲而非美洲,排除C;D说法绝对且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1.(2023·南京高二检测)18世纪之前,欧洲市场上的大米主要来自意大利;18世纪后,美国、巴西的大米大量投入欧洲市场。这反映了 (  )
A.意大利是水稻的原产地
B.欧洲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C.欧洲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D.物种传播促使农业布局变化
【解析】选D。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美国和巴西逐渐成为欧洲市场大米的主要供应者,反映了物种传播促使全球农业布局发生了变化,故选D。水稻的原产地并非意大利,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欧洲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排除B;欧洲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与美国、巴西大米大量投入欧洲市场不符,排除C。
12.(2023·扬州高二检测)1300—1800年,西欧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11%,农产量增长率也大致相当,但19世纪,德国农产量翻了3倍,1800—1980年英国农产量增加了9倍。这主要得益于 (  )
A.欧洲农业科技的领先
B.农业机械的完全普及
C.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D.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的德国和英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现代农业模式得到发展,因此农产量增加,D正确;农业科技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之一,排除A;B错在“完全普及”,排除;材料与引进美洲高产作物无关,排除C。
【补偿训练】
  湖南省新化县近几年来努力构建以茶叶、黄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构建“县+镇+村”上下联动的发展体系。河北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也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
A.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解析】选B。由材料中“以茶叶、黄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县+镇+村’上下联动的发展体系”等信息,可知该县农业正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由材料中“‘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等信息,可知该县出现了生产经营规模化;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这些地区有意识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故选B。题干材料与食品供应的有效保障无关,排除A;由材料中“农户”等信息,可知农户是直接的生产者,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排除C;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化生产并不能解决质量安全问题,排除D。
13.袁隆平最大的贡献不是培育了那些水稻,而是提供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这些理论和方法为培育优良的水稻品种提供了可行方案,并且为“超级稻”提供了理论可行性,这成为我国杂交育种的基础。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
A.袁隆平的科技理论影响巨大
B.袁隆平使中国逐渐摆脱了贫困
C.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D.中国的杂交水稻培育世界领先
【解析】选A。根据材料“而是提供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可知,袁隆平先生提供的培育水稻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选A。B、C、D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补偿训练】
  2021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记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
A.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消除了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D.导致不再重视粮食储备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可以极大提高水稻的亩产,产量更高意味着粮食更多,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故选A。材料未涉及大国博弈,排除B;“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不再重视”表述错误,排除D。
1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古人将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木箱中,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地进行运输,算得上是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  )
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生活需要催生冷链物流
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古人为了保存和运输荔枝,在木箱中放入寒冰,“低温”运输,体现了生活需要催生了冷链物流,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交流,排除A;材料强调物品的保鲜,而不是强调长途贩运发展迅速,排除C;“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D。
15.下表所示为2000—2020年我国玉米生产与贸易发展情况。由此可知,当今我国 (  )
年份 2000 2010 2020
总产(万吨) 10 600 19 075 26 067
播种面积(亿亩) 3.5 5.2 6.2
进口(万吨) 0 157 1 130
出口(万吨) 1 047 13 0
A.严重依赖粮食进口 B.逐渐扩大贸易市场
C.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D.消除饥饿任重道远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2000—2020年我国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进口数量都呈大幅增加趋势,出口呈现大幅下降趋势,我国一方面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增加进口减少出口,说明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故选C。表格不能得出我国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结论,排除A;材料无法看出我国逐渐扩大贸易市场,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存在饥饿问题,排除D。
【补偿训练】
  粮食安全是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一具体目标 (  )
A.解决了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
B.旨在确保粮食需求得到满足
C.最大限度地稳定了粮食供应
D.确保优质食物生产足够丰盛
【解析】选B。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买得起基本食品,旨在确保粮食需求得到满足,故选B。仅凭具体目标的提出不能说明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已得到解决,排除A;C说法材料并未体现,排除;确保优质食物生产足够丰盛与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所需的基本食品”不符,排除D。
16.1731年,纽约市政府颁布的面包法规定,面包师必须将其姓名的缩写印在面包上,市长和市议员每3个月要确定一次面包的质量。这表明 (  )
A.公共卫生开始走向制度化
B.政府重视食品安全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萌发
D.民众安全意识增强
【解析】选B。纽约市政府颁布面包法,对面包生产和质检进行规范管理,可以看出纽约市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故选B。仅凭一部法律,不能得出“公共卫生开始走向制度化”,排除A;材料与美国民主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材料未涉及民众安全意识,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在原始农业阶段,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让它在足够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于是人口也相应增多。当人口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时,一个很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布。……在亚非沙漠带和北极地区,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农业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非洲、南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及整个澳大利亚,由于与世隔绝造成的愚昧闭塞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农业也是很缺乏的。在中欧和西欧等地区,由于那时还没进入铁器时代,没有造价低廉且有效的工具,茂密的森林成了几乎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农业的出现也推迟到很久之后。……某些地区的农业之所以推迟很久的另一原因是那里的动植物极其丰富,向人类提供的食物比原始农业所能提供的还要多。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农业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改变着人类的历史。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在新石器时代,村庄里的大多数居民种植粮食或饲养家畜。某些人仍然从事狩猎采集活动。但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私有土地的制度化强化了财富积累的重要性。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学会了将太阳、月亮和星辰位置的变化与季节的交替联系在一起。最后,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
——摘编自[美]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举一例即可),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5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即可。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从土壤、人口、气候、开放程度、生产工具、资源等角度来概括。第(2)题根据材料二“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私有土地的制度化强化了财富积累的重要性”“他们学会了将太阳、月亮和星辰位置的变化与季节的交替联系在一起”等结合所学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1)表现:如西亚的大麦和小麦传入古希腊。
因素:土壤肥力的保持;人口增长的速度;气候和土壤是否适宜;地区开放程度;生产工具的革新;动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等。(8分)
(2)影响:人口膨胀;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私有财产和城市出现;实用科学的发展和神灵崇拜的发展。(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在发展演变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夏商之前,随着农业的产生与陶器发明,中华先民已普及了煮食方法。商代中国人已掌握了用水蒸气将食物煮熟的方法——“蒸”。周朝享用美食并不容易,要严格遵守“周礼”。汉代的餐桌上,不但有豆豉这种本土发明的食品,更有新面孔像葡萄、苜蓿、胡蒜、胡瓜、胡桃等。唐太宗遣使至天竺摩揭陀取熬糖法,使唐代蜜饯大量出现,岭南地区经常用糖制作果脯。
宋代在汴京和临安,食物种类琳琅满目,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包子、饺子、烧饼散布江南市镇。夜市通宵敞开,甚至可以边吃边坐而论道,探讨饮食玄妙哲学,也有喜谈性理的文人雅士作陪。随着新旧大陆物种交换,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辣椒、南瓜、向日葵等30余种美洲原产物来到中国落地生根,最终在明清时期奠定中餐格局。近代以来,西餐传入,在博大精深的中餐菜单上添上了一道“新中式”。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解析】首先要阅读材料,提炼材料的主旨,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可知材料主要讲的是中国饮食的发展;然后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饮食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升华,呼应论题。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阐述:周之前,生产力水平较低,烹饪方式比较简单。夏商之前,伴随农业产生和制陶业发展,煮食普及。商代,青铜制作成熟,烹饪方式出现“蒸”。周朝饮食文化注重等级观念,折射出礼乐制度在文化上的影响。汉唐时期,伴随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西域外来食物和技术丰富中华饮食文化。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饮食结构和方式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的面食传到南方,文化的繁荣,使宋代饮食文化雅俗兼具。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美洲物种传入中国,改变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奠定中餐格局。近代,伴随着西方侵略,西方社会生活方式传入中国,西餐与中餐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新中式”。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 世纪 欧洲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 世纪 欧洲、 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 世纪 欧美 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规
19世 纪末 20世 纪初 欧美 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二 战 后 世界 范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的现象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世界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通用食品法》
——摘编自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
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等
上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首先,依据材料简表中时间、地区和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的变化来看,可从人类食物产地或生产等角度归纳概括一种变化趋势。然后,根据新航路开辟前后或工业革命前后的相关史实,对人类食物产地的变化或人类食物生产的变化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得出结论。
答案:示例一: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可见,人类食物消费区域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14分)
示例二: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生产工业化。(14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本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
——摘编自翟虎渠主编《农业概论》
材料二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农业社会后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大幅度提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7分)
【解析】第(1)题原因:根据材料一“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第(2)题原因:根据材料二“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得出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根据材料二“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得出氏族内部私有观念的产生,阶级的出现。
答案:(1)原因: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6分)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氏族内部私有观念的产生,阶级的出现。(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