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九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20:35:40

文档简介

九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限时35分钟 70分)
【基础全面练】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南京高二检测)1935年8月,美国加重对高收入者和大公司的课税,把5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31%,把50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75%,还增加了财产税和赠款税,公司交纳的税额也有所增加。这些措施旨在 (  )
A.建立福利国家 B.限制私人垄断
C.加强政权力量 D.克服经济危机
【解析】选D。根据材料时间“1935年”,可知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此时主要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矛盾,D正确;“建立福利国家”是二战后,排除A;材料中措施主要目的是克服经济危机,排除B;采取材料中措施的主要目的不是加强政权力量,是通过国家采取的措施缓和经济危机,排除C。
2.(2023·南京高二检测)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政权仍面临危机。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政策的调整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这一“退却”是指 (  )
A.苏联模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
【解析】选C。从“国内战争结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由于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故称其为“后退一步”,故C符合题意。苏联模式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与材料时间和列宁实行的政策不符,排除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是苏俄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措施,与材料“后退一步”不符,排除B。大规模工业化政策是苏联模式的内容,排除D。
3.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苏联的工业产值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这主要是由于(  )
A.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B.计划经济体制的推动
C.新经济政策实施加速工业化进程
D.1929年大危机冲击西方工业生产
【解析】选B。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快速实现了工业化,故选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排除A;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被废止,排除C;1929年经济危机冲击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与苏联无关,排除D。
【补偿训练】
  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  )
A.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     
B.旨在改变苏联的传统经济模式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当时苏联依然将重点放在重工业生产,并未重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故选C;当时苏联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行业的发展,延续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苏共中央坚持美苏争霸的基本立场,不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排除A、B、D。
4.下图为1977—1990年中国(年)外汇储备变化趋势。这表明当时中国 (  )
A.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准备
D.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
【解析】选D。据题意可知,1977—1980年中国(年)外汇储备少或处于赤字状态,1980年后中国(年)外汇储备总体呈增长趋势,中国(年)外汇储备1990年达到110亿美元,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综合国力得到加强的结果,故选D;题干提及的是中国的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国际化无关,排除A;1994年,我国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B;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2001年,排除C。
5.(2023·淮安高二检测)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各国匆忙应对。
美国 英国 法国
1930年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2万多种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度提高,平均税率达60% 1931年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 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这些做法 (  )
A.践行了凯恩斯主义学说
B.扩大了对外商品输出
C.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D.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危机
【解析】选C。材料表明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英国、法国都采取提高关税的贸易保护政策,故选C;践行凯恩斯主义学说主要是在二战后,故排除A;美国、英国、法国都采取提高关税的贸易保护政策,不利于扩大对外商品输出,故排除B;贸易保护政策不利于缓和危机,故排除D。
6.下图是1928—1932年部分国家平均关税税率变化示意图。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欧洲经济危机最为严重
B.经济危机加深的原因
C.自由主义思潮仍然流行
D.美日经济发展较稳定
【解析】选B。根据图片信息,1928—1932年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平均关税税率出现了上升,这说明当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会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故选B;1929年经济危机最先爆发在美国,关税税率相对更高,说明美国相比欧洲大多数国家危机更严重,排除A;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提高关税税率就是干预经济的措施之一,排除C;美日经济一样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排除D。
7.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不是“国际法人”,算不上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具有国际法人资格条件,其地位对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均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
A.弱化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B.有利于国际贸易更加有序发展
C.保证了自由贸易下交易的公平
D.实现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公正化
【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这一变化之下,世界贸易组织对从事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约束力更强,在严格约束下,国际贸易发展会更加有序,故选B;世界贸易组织不会弱化美国的影响,相反会增强,排除A;世界贸易组织推进贸易自由,但无法保证交易的绝对公平,排除C;目前来讲,世界经济运行中仍然是强国占据优势地位,自由不等于公正,排除D。
【补偿训练】
  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最终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 (  )
A.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
C.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战后各国通过定期召开国际会议并签订关税协定以降低关税,体现贸易发展的制度化、体系化,D正确;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A;提高发展中国家贸易话语权不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目的,排除B;C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8.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 328亿美元,增长约100倍。这主要得益于 (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C.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D.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急剧增长,主要得益于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发展,C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属于货币体系,与贸易出口总值剧增无关,排除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于1947年,最终于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1991年,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
9.1948年后,世界银行转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上百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其中一部分贷款是不收取利息的。据此可知,世界银行 (  )
A.彻底地解决了世界的贫困问题
B.推动了服务贸易业的快速发展
C.有力地维持了国际收支的平衡
D.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解析】选D。根据“世界银行转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上百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其中一部分贷款是不收取利息的”可得出世界银行给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的贷款,助力发展中国家与贫困斗争,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D正确;A太绝对,排除A;B与关贸总协定有关,排除B;C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有关,排除C。
10.20世纪70年代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存实亡。关于其后国际金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各国放弃浮动汇率实行固定汇率
B.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C.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分明
D.金融衍生品风险很小处于可控状态
【解析】选B。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因此A错误;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因此C错误;金融衍生品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D错误;B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11.2017年6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理事会宣布,批准新一轮3个意向成员加入,至此亚投行成员总数增至80个。亚投行的成立体现了 (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B.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
C.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
D.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亚投行是由中国倡议成立的,因此它的成立体现了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B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没有建立,排除A;亚投行的成立与亚洲经济稳定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经济多极化格局并没有形成,排除D。
【深化点拨】
近年来,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倡议和成立“亚投行”等方式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这说明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12.电子商务是消费者与销售者双方进行网络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商务活动的一种互联网商业运营模式。1998年,电子商务开始在中国兴起,创造出许多著名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子商务的兴起 (  )
A.突破了商品交易的时空限制
B.降低了商品服务的费用
C.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急剧转型
D.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解析】选A。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商品交易的时空限制,A正确;电子商务并没有降低商品服务费,排除B;材料不涉及经济体制的急剧转型,排除C;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是商品、资本在全球的流通,排除D。
【拓展延伸】
电子商务的优点
(1)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业务的方式和手段。
(2)电子商务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和场所,缩短了国际贸易的距离和时间,简化了国际贸易的程序和过程。
(3)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引起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
【综合应用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3.有学者认为:“苏联模式包含许多非社会主义的做法:劳动被异化;封建家长式的管理;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盛行;简单、机械、武断甚至粗暴地利用行政命令处理所有问题等。”可见,苏联模式 (  )
A.在经济建设上成效甚微
B.不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C.严重影响后期经济改革
D.不属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范畴
【解析】选B。据材料“苏联模式包含许多非社会主义的做法”可知,苏联模式不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故选B;苏联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效显著,排除A;材料的重点是强调苏联模式包括许多非社会主义的做法,并未反映其对于后期经济改革的影响,排除C;苏联模式是计划经济,材料并未否定苏联模式属于计划经济范畴,排除D。
14.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实质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为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两项措施: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和兴办公共工程。这两项措施体现的罗斯福的施政理念分别是 (  )
A.减少产品供给增加消费
B.增加消费减少产品供给
C.增加产品供给减少消费
D.减少消费增加产品供给
【解析】选A。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的两项改革措施旨在解决生产的相对过剩;罗斯福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的目的是防止盲目竞争引发新的生产过程,即减少商品供给;兴办公共工程的目的是增加工人收入,扩大消费,故A符合题意,B排除;C、D与罗斯福两项措施的理念相反,排除。
15.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拥抱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分享贸易、跨国投资和技术外溢的收益。目前构成全球贸易总额84%的164个WTO缔约成员中,超过半数是在1995年1月1日确定了创始成员之后加入的。这表明 (  )
A.信息技术革命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
B.发展中国家确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C.跨国公司缩小了各国经济水平差距
D.世界格局变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拓展
【解析】选D。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在新的世界格局下,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拥抱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分享贸易、跨国投资和技术外溢的收益,说明世界格局的变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拓展,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排除A;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建立,排除B;跨国公司的发展实际上是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排除C。
16. (2021·天津等级考·T11)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解析】选A。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即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故选A;“消失”说法错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立依然存在,排除B;苏维埃俄国的政权基础没有变化,仍是无产阶级,排除C;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建设道路探索已经突破,排除D。
17.(2023·南京高二检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是美英逐鹿国际经济舞台的结果,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 (  )
A.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优势的基础上
B.稳定了美元在世界货币领域的霸权地位
C.标志着美国主导下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D.不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建与运转
【解析】选A。根据材料“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基础是美国金融经济实力的绝对优势,A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世界货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排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涉及的是金融货币体系而非贸易体系,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建与运转,排除C、D。
18.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
A.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B.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C.大国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联系密切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意味着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一定的突破,体现出全球化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说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A正确;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二战后美苏两国出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从战时合作关系走向了战后对抗关系,排除C;由于冷战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联系并不密切,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870-1913年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变化情况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1914—1945年可以描述为世界经济解体和世界贸易下降的时期。1932年,世界输出额的美元价值猛跌到1929年水平的三分之一,出口数量则跌到1913年的水平……1948年以后,世界贸易增长得非常迅速。世界输出额从1948年的540亿美元增加到1963年的1400亿美元以上,在1950—1960年十年中,世界输出额的增长率每年约为6%。
——摘编自哈勃勒、陈彪如《从历史角度看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增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贸易增长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14-1945年世界贸易下降和1948年以后贸易增长迅速的原因。(12分)
【解析】第(1)题原因:据材料“1870-1913年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据材料“1870-1913年”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交通、通信等技术的进步;一战前国际局势的相对和平。
第(2)题下降原因:据材料“1932年,世界输出额的美元价值猛跌到1929年水平的三分之一,出口数量则跌到1913年的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冲击;面对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据材料“ 1914-1945年可以描述为世界经济解体和世界贸易下降的时期”可知,两次世界大战(一战和二战)的影响。增长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世界处于相对和平时期;全球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关贸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交通、通信等技术的进步;一战前国际局势的相对和平。(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下降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战争(一战和二战)的影响;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等。(任答两点即可)
增长原因:世界处于相对和平时期;全球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关贸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补偿训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
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4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4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6分)
【解析】第(1)题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改变包括,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由迂回过渡到直接过渡;经济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市场对经济的调整作用。第(2)题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弊端,属于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必然损害部分资本家的利益,招致他们的抨击。主要是在工业方面,限制资本家的无序生产,增加工人待遇,缓和社会矛盾。第(3)题苏联模式既要肯定它的积极作用,也要关注它的消极作用,如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罗斯福开创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在当时帮助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但它无法彻底根除经济危机。这说明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经济模式调整要与时俱进。
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九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限时35分钟 7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南京高二检测)1935年8月,美国加重对高收入者和大公司的课税,把5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31%,把50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75%,还增加了财产税和赠款税,公司交纳的税额也有所增加。这些措施旨在 (  )
A.建立福利国家 B.限制私人垄断
C.加强政权力量 D.克服经济危机
2.(2023·南京高二检测)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政权仍面临危机。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政策的调整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这一“退却”是指 (  )
A.苏联模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
3.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苏联的工业产值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这主要是由于(  )
A.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B.计划经济体制的推动
C.新经济政策实施加速工业化进程
D.1929年大危机冲击西方工业生产
  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  )
A.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     
B.旨在改变苏联的传统经济模式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4.下图为1977—1990年中国(年)外汇储备变化趋势。这表明当时中国 (  )
A.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准备
D.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
5.(2023·淮安高二检测)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各国匆忙应对。
美国 英国 法国
1930年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2万多种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度提高,平均税率达60% 1931年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 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这些做法 (  )
A.践行了凯恩斯主义学说
B.扩大了对外商品输出
C.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D.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危机
6.下图是1928—1932年部分国家平均关税税率变化示意图。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欧洲经济危机最为严重
B.经济危机加深的原因
C.自由主义思潮仍然流行
D.美日经济发展较稳定
7.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不是“国际法人”,算不上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具有国际法人资格条件,其地位对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均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
A.弱化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B.有利于国际贸易更加有序发展
C.保证了自由贸易下交易的公平
D.实现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公正化
  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最终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 (  )
A.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
C.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8.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 328亿美元,增长约100倍。这主要得益于 (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C.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D.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9.1948年后,世界银行转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上百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其中一部分贷款是不收取利息的。据此可知,世界银行 (  )
A.彻底地解决了世界的贫困问题
B.推动了服务贸易业的快速发展
C.有力地维持了国际收支的平衡
D.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10.20世纪70年代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存实亡。关于其后国际金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各国放弃浮动汇率实行固定汇率
B.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C.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分明
D.金融衍生品风险很小处于可控状态
11.2017年6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理事会宣布,批准新一轮3个意向成员加入,至此亚投行成员总数增至80个。亚投行的成立体现了 (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B.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
C.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
D.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近年来,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倡议和成立“亚投行”等方式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这说明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12.电子商务是消费者与销售者双方进行网络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商务活动的一种互联网商业运营模式。1998年,电子商务开始在中国兴起,创造出许多著名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子商务的兴起 (  )
A.突破了商品交易的时空限制
B.降低了商品服务的费用
C.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急剧转型
D.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电子商务的优点
(1)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业务的方式和手段。
(2)电子商务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和场所,缩短了国际贸易的距离和时间,简化了国际贸易的程序和过程。
(3)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引起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3.有学者认为:“苏联模式包含许多非社会主义的做法:劳动被异化;封建家长式的管理;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盛行;简单、机械、武断甚至粗暴地利用行政命令处理所有问题等。”可见,苏联模式 (  )
A.在经济建设上成效甚微
B.不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C.严重影响后期经济改革
D.不属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范畴
14.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实质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为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两项措施: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和兴办公共工程。这两项措施体现的罗斯福的施政理念分别是 (  )
A.减少产品供给增加消费
B.增加消费减少产品供给
C.增加产品供给减少消费
D.减少消费增加产品供给
15.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拥抱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分享贸易、跨国投资和技术外溢的收益。目前构成全球贸易总额84%的164个WTO缔约成员中,超过半数是在1995年1月1日确定了创始成员之后加入的。这表明 (  )
A.信息技术革命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
B.发展中国家确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C.跨国公司缩小了各国经济水平差距
D.世界格局变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拓展
16. (2021·天津等级考·T11)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17.(2023·南京高二检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是美英逐鹿国际经济舞台的结果,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 (  )
A.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优势的基础上
B.稳定了美元在世界货币领域的霸权地位
C.标志着美国主导下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D.不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建与运转
18.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
A.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B.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C.大国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联系密切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870-1913年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变化情况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1914—1945年可以描述为世界经济解体和世界贸易下降的时期。1932年,世界输出额的美元价值猛跌到1929年水平的三分之一,出口数量则跌到1913年的水平……1948年以后,世界贸易增长得非常迅速。世界输出额从1948年的540亿美元增加到1963年的1400亿美元以上,在1950—1960年十年中,世界输出额的增长率每年约为6%。
——摘编自哈勃勒、陈彪如《从历史角度看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增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贸易增长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14-1945年世界贸易下降和1948年以后贸易增长迅速的原因。(12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
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4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4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