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十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20:41:22

文档简介

十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限时40分钟 80分)
【基础全面练】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在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耒耜、谷壳、陶器、酒器和大小各异的村落遗址。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
A.原始农业有所发展
B.尚未出现定居生活
C.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D.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2.(2023·南京高二检测)《汉书·沟洫志》记载:“古首立国居民……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由此可知,古代村落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
A.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
B.劳动分工和人口增加
C.自然环境和地理分布
D.宗族观念和乡土意识
3.《三辅黄图》载:“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这里的“市”是指 (  )
A.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B.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定时一聚的庙堂夜市
D.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4.秦都咸阳宫殿建筑区有较为完善的排水管道、排水池等遗物遗迹;汉代长安城内的宫殿、官署、邸第等有众多井台,普遍饮用井水;秦汉时期的厕所有“厕”“圊”“溷”“清”“轩”等众多名称。这反映秦汉时期 (  )
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
B.城市的生活服务设施丰富
C.居民卫生意识提高
D.政府重视民众的日常生活
5.下表是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
唐朝 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
北宋 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
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宋代集镇发展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加。
(2)宋朝政府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量农业人口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
(3)宋朝的工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4)草市发展规模扩大,促进了集镇的勃兴。
6.(2023·南通高二检测)中国古代早期的集镇大多出于军事防御目的而建,故位置多位于战略要地。英国的贸易小镇多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古代集镇 (  )
A.位置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B.基本上不受地理位置的影响
C.世界各国形成原因基本相同
D.带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7.明中期汉水改道后,汉口逐渐转变为良港,各处商民集聚,逐渐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商业分工趋于弱化
B.汉口交通条件的改善
C.抑商政策日益松弛
D.集镇经济功能的增强
8.中国城市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一直以规模宏大为重要标志,尤其是都城规模皆居当时世界前列。城市规模宏大根源于 (  )
A.中央集权制度     B.城市商业发展
C.城市人口众多     D.官府好大喜功
9.下图为公元前400年雅典广场空间布局示意图。由此可知,当时雅典 (  )
A.淡化宗教和神灵庇护作用
B.中心广场的功能较为单一
C.广场布局受礼制观念影响
D.注重广场公共空间的设置
  古代希腊城市呈现出非对称分散式的群体空间布局,并且建设广场、剧院,而中国古代城市一般严整规矩,中轴线明显,公共空间有限。这种差别反映了二者 (  )
A.经济水平的高低 B.艺术品位的不同
C.国家形态的区别 D.政治文明的差异
10.民居是劳动人民文化与智慧的凝结,图一、图二、图三是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突出特点是 (  )
A.尊重自然生态  B.彰显多元一体
C.强调等级法度  D.注重坚固实用
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1)深受儒家封建礼制思想的影响。
(2)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3)反映出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
(4)绝大多数是因地而建、因势而成。
11.(2023·淮安高二检测)在砖木结构逐渐成为房屋建筑主流的明清时期,盛产杉木的黔、桂、湘交界地区,木楼仍随处可见;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用羊皮覆盖,骨架枝条节点用皮条绑扎;在新疆焉耆县,居民常用博斯腾湖出产的芦苇扎院墙。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民居 (  )
A.适应复杂多变的气候
B.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受制于资源环境差异
D.体现森严的等级秩序
12.下图为一则收录于古罗马时代的公寓墙上的广告
从7月1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商约。
由此可见,当时的罗马 (  )
A.有复合式公寓建筑形态
B.有买卖房屋的一定程序
C.城市管道系统比较完备
D.限制了贵族的权力滥用
【综合应用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3.位于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可能是人类最早建立的城市,距今有8 000年之久。这座城中有1 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 000。其房屋规格统一,屋内有木梯、炉灶,供坐卧的平台,还有不少人家的墙壁上有装饰壁画、灰泥浮雕和兽头。据此可推知,该城市 (  )
A.不存在贫富阶级差异
B.为军事目的而设立
C.手工业发展领先世界
D.生活环境较为稳定
14.明代松江地区农民收支情况如表所示,对下表中的现象解读最合理的
是 (  )
项目 明前期 明中后期
东部 西部 东部 西部
收入 7.5两 62.5两 35两 80两
支出 21.88两 68.65两 31.25两 74.6两
收支 相抵 —14.38两 —6.15两 +3.75两 +5.4两
A.松江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
B.引进作物新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
D.市镇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15.(2023·扬州高二检测)最初往往在便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据此可知集镇 (  )
A.是定期商品交换的场所
B.是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
C.能够提供商业服务设施
D.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16.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2022·海南等级考·T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17.(2023·淮安高二检测)下图为雅典庇西特拉图(公元前600—前527年)统治时期输水管道所用的陶管。这些陶管内径相同、规格相近、维护方便,且上方都留有椭圆形开口,以便快速清污和疏堵。这 (  )
A.表明了城市职能分工的细化
B.体现了雅典水利技术的完善
C.适应了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
D.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二、非选择题(共29分)
18.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有着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凡民人所屯聚者,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防通者,谓之镇;亦有不设官而称镇……城市则是有着更加多元、开放特质的人类聚落,城市作为一个不同于乡村的聚合体,具有经济角色、政治角色、文化角色和流通角色四种职能。
——整编自周大鸣等《从乡村到城市:文化转型的视角》
材料二 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近者或有不守敕文,因循制造,自今以后,伏请禁断。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
——王溥《唐会要·舆服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人类居住环境演变的三个阶段。指出其中最后一个阶段居住环境的主要含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如何理解唐朝房屋建造的规定。(7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最早的城市发源地之一。城市的产生是与社会大分工、阶级分化相联系的。由于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每一个城市在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每一个区域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城市在每个区域的数量、质量是不平衡的,但是这个不平衡不是不变的。在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较好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黄河中下游的城市逐渐开始衰落,反而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
——摘编自张忠贤《浅析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不平衡及其特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十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限时40分钟 80分)
【基础全面练】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在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耒耜、谷壳、陶器、酒器和大小各异的村落遗址。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
A.原始农业有所发展
B.尚未出现定居生活
C.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D.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解析】选A。据材料“发现了耒耜、谷壳”可知当时农业有所发展,故选A;据材料“村落遗址”可知当时出现定居生活,排除B;阶级、公共权力机关产生是国家出现的标志,排除C;材料侧重农业发展概况,并非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排除D。
2.(2023·南京高二检测)《汉书·沟洫志》记载:“古首立国居民……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由此可知,古代村落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
A.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
B.劳动分工和人口增加
C.自然环境和地理分布
D.宗族观念和乡土意识
【解析】选A。据材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可知,农业生产得到初步发展,人们过上定居生活,村落逐渐形成,A正确;其他三项内容均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3.《三辅黄图》载:“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这里的“市”是指 (  )
A.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B.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定时一聚的庙堂夜市
D.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解析】选D。明清时期出现专门的商业市镇,故A错误;民间集市指的是草市,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夜市出现于宋朝,故C错误;材料中的“市”受到了空间限制,这说明它受政府管理,故D正确。
4.秦都咸阳宫殿建筑区有较为完善的排水管道、排水池等遗物遗迹;汉代长安城内的宫殿、官署、邸第等有众多井台,普遍饮用井水;秦汉时期的厕所有“厕”“圊”“溷”“清”“轩”等众多名称。这反映秦汉时期 (  )
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
B.城市的生活服务设施丰富
C.居民卫生意识提高
D.政府重视民众的日常生活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秦都咸阳以及汉代长安城在城市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上比较全面,厕所就有众多的名称,说明秦汉时期城市的生活服务设施比较丰富,B正确;国家组织能力增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居民卫生意识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政府重视民众的日常生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5.下表是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
唐朝 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
北宋 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
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解析】选B。据材料“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可知市镇是由城外的草市等发展而来,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作用,排除A;材料主旨是市镇的由来,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据材料“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可知唐朝商业活动已打破空间限制,但打破时空限制只是表象,不是材料中变化反映的本质,排除D。
【拓展延伸】
宋代集镇发展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加。
(2)宋朝政府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量农业人口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
(3)宋朝的工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4)草市发展规模扩大,促进了集镇的勃兴。
6.(2023·南通高二检测)中国古代早期的集镇大多出于军事防御目的而建,故位置多位于战略要地。英国的贸易小镇多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古代集镇 (  )
A.位置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B.基本上不受地理位置的影响
C.世界各国形成原因基本相同
D.带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军事、地理因素均会对古代集镇位置产生影响,故选A,排除B;材料中英国贸易小镇与中国古代早期集镇形成的原因不同,排除C;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排除D。
7.明中期汉水改道后,汉口逐渐转变为良港,各处商民集聚,逐渐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商业分工趋于弱化
B.汉口交通条件的改善
C.抑商政策日益松弛
D.集镇经济功能的增强
【解析】选D。根据材料“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可知,汉口镇的经济功能增强军事职能相对减少,故选D;材料反映商业分工强化而非弱化,排除A;材料仅涉及汉口镇经济功能的增强,没有明确具体交通情况的变化,故“汉口交通条件的改善”与材料不符,排除B;材料仅涉及汉口镇经济功能的增强,没有明确政府的具体经济政策,故“抑商政策日益松弛”与材料不符,排除C。
8.中国城市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一直以规模宏大为重要标志,尤其是都城规模皆居当时世界前列。城市规模宏大根源于 (  )
A.中央集权制度     B.城市商业发展
C.城市人口众多     D.官府好大喜功
【解析】选A。根据题干内容中“中国城市……一直以规模宏大为重要标志”可知中国古代都城的规模都非常大,气势非常恢宏,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都城是皇权的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其都城也必然无与伦比,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的根源在于历代王朝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
9.下图为公元前400年雅典广场空间布局示意图。由此可知,当时雅典 (  )
A.淡化宗教和神灵庇护作用
B.中心广场的功能较为单一
C.广场布局受礼制观念影响
D.注重广场公共空间的设置
【解析】选D。根据图片所示,广场中有舞台、法庭、神庙、议事会等场所,可知雅典在公共空间设置上充分考虑民众的生活、参政和宗教等需要,故D正确;依据图片中“圆形神庙”“宙斯拱廊”“十二诸神”等信息可知当时雅典对宗教和神灵的重视,故排除A;由图片各种信息可知中心广场的功能比较齐全,故排除B;广场布局与礼制观念无关,故排除C。
【补偿训练】
  古代希腊城市呈现出非对称分散式的群体空间布局,并且建设广场、剧院,而中国古代城市一般严整规矩,中轴线明显,公共空间有限。这种差别反映了二者 (  )
A.经济水平的高低 B.艺术品位的不同
C.国家形态的区别 D.政治文明的差异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开放的空间适应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要求,中国公共空间有限是与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文化相对应的,体现了封建皇权对社会空间的严密监控,故选D;中西城市公共空间的差别适应了各自政治文明,与经济水平的高低无关,排除A;艺术品位是一个人的艺术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的综合体现,与材料无关,排除B;古代希腊的国家形态是城邦国家,古代中国的国家形态是“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与材料无关,排除C。
10.民居是劳动人民文化与智慧的凝结,图一、图二、图三是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突出特点是 (  )
A.尊重自然生态  B.彰显多元一体
C.强调等级法度  D.注重坚固实用
【解析】选B。材料中的窑洞、四合院及土楼反映的是我国民居建筑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B正确;福建土楼体现的是尊重自然,排除A;四合院强调的是等级法度,排除C;窑洞坚固实用,排除D。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1)深受儒家封建礼制思想的影响。
(2)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3)反映出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
(4)绝大多数是因地而建、因势而成。
11.(2023·淮安高二检测)在砖木结构逐渐成为房屋建筑主流的明清时期,盛产杉木的黔、桂、湘交界地区,木楼仍随处可见;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用羊皮覆盖,骨架枝条节点用皮条绑扎;在新疆焉耆县,居民常用博斯腾湖出产的芦苇扎院墙。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民居 (  )
A.适应复杂多变的气候
B.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受制于资源环境差异
D.体现森严的等级秩序
【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黔、桂、湘交界地区木楼随处可见,主要和当地盛产杉木有关;蒙古高原的蒙古包用羊皮覆盖主要和气候寒冷有关;新疆焉耆县的居民用芦苇扎院墙主要和博斯腾湖盛产芦苇有关。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明清时期的民居受制于资源环境差异,C正确。
12.下图为一则收录于古罗马时代的公寓墙上的广告
从7月1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商约。
由此可见,当时的罗马 (  )
A.有复合式公寓建筑形态
B.有买卖房屋的一定程序
C.城市管道系统比较完备
D.限制了贵族的权力滥用
【解析】选A。由题干中的“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可知,当时罗马有复合式公寓的建筑形态,故选A;题干中仅是一个租赁房屋的广告,不是买卖房屋的信息,所以更谈不上有买卖房屋的程序,排除B;题干中仅有关于出租店铺及房屋的广告信息,与城市管道系统无必然关联,排除C;题干中的房屋与店铺租赁广告信息,与贵族权力是否滥用无关,排除D。
【综合应用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3.位于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可能是人类最早建立的城市,距今有8 000年之久。这座城中有1 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 000。其房屋规格统一,屋内有木梯、炉灶,供坐卧的平台,还有不少人家的墙壁上有装饰壁画、灰泥浮雕和兽头。据此可推知,该城市 (  )
A.不存在贫富阶级差异
B.为军事目的而设立
C.手工业发展领先世界
D.生活环境较为稳定
【解析】选D。材料“这座城中有1 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 000”体现的是当时定居生活的出现,说明生活环境较为稳定,D正确;城市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出现私有制,必然会出现贫富差距问题,排除A;材料与军事目的无关,排除B;材料未涉及手工业同其他地区的对比,排除C。
14.明代松江地区农民收支情况如表所示,对下表中的现象解读最合理的
是 (  )
项目 明前期 明中后期
东部 西部 东部 西部
收入 7.5两 62.5两 35两 80两
支出 21.88两 68.65两 31.25两 74.6两
收支 相抵 —14.38两 —6.15两 +3.75两 +5.4两
A.松江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
B.引进作物新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
D.市镇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解析】选D。从明初到明中后期,农民的收入提高,出现了盈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松江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市镇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故选D;材料只反映农民收支状况,未涉及松江整个地区与其他行业,无法得出“均衡发展”的结论,排除A;收入增加并不意味着粮食产量提高,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松江地区农民收支状况,并未体现经济结构,排除C。
15.(2023·扬州高二检测)最初往往在便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据此可知集镇 (  )
A.是定期商品交换的场所
B.是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
C.能够提供商业服务设施
D.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故D正确。A、B、C在材料中都有涉及,与集镇都有关系,但是都比较片面,故均排除。
16.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解析】选B。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故A错误;根据材料中明代到清代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的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繁荣,说明我国古代的农村集镇经济发展迅速,故B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集镇经济的发展,并未涉及农耕文明的衰落,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城市功能完善问题,排除D。
【补偿训练】
  (2022·海南等级考·T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解析】选B。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反映了当时黎族先民经济比较落后,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材料并未说明当时人们的具体劳作方式,无法体现集体劳作的形式,排除C;传统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深受当地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环境的限制,排除D。
17.(2023·淮安高二检测)下图为雅典庇西特拉图(公元前600—前527年)统治时期输水管道所用的陶管。这些陶管内径相同、规格相近、维护方便,且上方都留有椭圆形开口,以便快速清污和疏堵。这 (  )
A.表明了城市职能分工的细化
B.体现了雅典水利技术的完善
C.适应了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
D.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解析】选C。庇西特拉图时期输水管道有统一的标准,便于维护,适应了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故选C;材料未涉及城市职能分工,排除A;输水陶管不足以说明雅典水利技术的完善,排除B;输水管道统一标准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29分)
18.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有着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凡民人所屯聚者,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防通者,谓之镇;亦有不设官而称镇……城市则是有着更加多元、开放特质的人类聚落,城市作为一个不同于乡村的聚合体,具有经济角色、政治角色、文化角色和流通角色四种职能。
——整编自周大鸣等《从乡村到城市:文化转型的视角》
材料二 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近者或有不守敕文,因循制造,自今以后,伏请禁断。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
——王溥《唐会要·舆服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人类居住环境演变的三个阶段。指出其中最后一个阶段居住环境的主要含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如何理解唐朝房屋建造的规定。(7分)
【解析】第(1)题阶段:根据材料“民人所屯聚者,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防通者,谓之镇”“城市作为一个不同于乡村的聚合体”可分析出村落—集镇(集市)—城市;含义:根据材料“城市作为一个不同于乡村的聚合体,具有经济角色、政治角色、文化角色和流通角色四种职能”可分析得出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第(2)题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唐朝对房屋建造有严格的等级限制,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也有体现,而这种规定主要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答案:(1)阶段:村落—集镇(集市)—城市。
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唐朝对房屋建造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用法令的形式对居住的房屋建筑规格作出明确规定。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最早的城市发源地之一。城市的产生是与社会大分工、阶级分化相联系的。由于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每一个城市在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每一个区域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城市在每个区域的数量、质量是不平衡的,但是这个不平衡不是不变的。在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较好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黄河中下游的城市逐渐开始衰落,反而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
——摘编自张忠贤《浅析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不平衡及其特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据材料“城市的产生是与社会大分工、阶级分化相联系的”,可知城市产生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和阶级分化的基础上,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据材料“中国古代城市在每个区域的数量、质量是不平衡的”“黄河中下游的城市逐渐开始衰落,反而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分布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最终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超越了北方,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江南城市的发展。总之,城市发展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的反映。
答案:示例:论题:明中叶以来,江南经济发展推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出现。
说明:南宋时,由于北方战乱频繁,政治中心南移,大量北民南迁,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江南地区;明朝中叶,随着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形成了工商业市镇,如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苏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明中叶以来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出现,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