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限时40分钟 80分)
【基础全面练】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无锡高二检测)曹植在《说疫气》云:“室室有号泣之哀……”王充《论衡·命义篇》云:“温气疫疬,千户灭门。”材料 ( )
A.体现了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
B.强调了疫病防治的重要性
C.意在说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D.强调了疫病对经济的影响
【解析】选A。材料“室室有号泣之哀”“温气疫疬,千户灭门”体现了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故A正确。B、C、D内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2.古罗马人把疫病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这说明古罗马 ( )
A.人民对疾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
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
【解析】选B。题干体现的是古罗马人不重视医疗和医生,但是把自认为预防疫病的最佳方式公共卫生清洁做得较好,所以说古罗马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故选B;题干强调的是古罗马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预防疫病,而不是人民对疾病防治愚昧无知、城市治理的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排除A、C、D。
3.有人赞扬欧洲某位医生:“医学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一种如此有用的进步,就好像你从人类苦难的日历上将其中最大的苦难之一抹去了。后人只会从历史上知道,可恶的天花曾经存在过,而你消灭了它。”该医生 ( )
A.发明了牛痘接种法
B.证明了青蒿素对防治疫病的作用
C.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D.改变人类对细菌束手无策的状态
【解析】选A。据材料“可恶的天花曾经存在过,而你消灭了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故选A;屠呦呦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排除B;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排除C;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束手无策的状态,排除D。
4.(2023·扬州高二检测)《黄帝内经》载,“上工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材料强调 ( )
A.未病先防 B.防治结合
C.制器为先 D.疫病影响
【解析】选A。由“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可知,材料强调未病先防,故A正确。“防治结合”“制器为先”“疫病影响”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B、C、D。
5.(2023·宿迁高二检测)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逾千家。清代医生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杂病论》)者不可以为医。”这表明张仲景 ( )
A.临床经验十分丰富
B.与孔子一样关注民生
C.对中医学贡献巨大
D.受到历代学者的尊重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由晋代至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学者众多,清代医生张志聪甚至将其作为从医的必读书,由此可见其价值,体现了张仲景对中医学贡献巨大,故选C;A、B、D内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某医学名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其中有关妇科、儿科、内科、针灸孔穴主治等的论述,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该医学名著是 (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解析】选B。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可知,《千金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其中有关妇科、儿科、内科、针灸孔穴主治等的论述均显示了较高水平,B正确;《唐本草》《本草纲目》是药典,没有涉及临床,排除A、D;《伤寒杂病论》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
7.下图是出土于四川省绵阳市双包山汉墓的经脉漆人。该漆人裸体直立、造型美观,表面绘制的经脉循行路径,既与《黄帝内经》的记载相似,又存在不少差异。该漆人 ( )
A.构造完整地还原了人体结构
B.制作源于漆器工艺者的想象
C.使用体现了民众的生活意趣
D.价值应与医学文献互相印证
【解析】选D。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经脉漆人表面绘制的经脉循行路径,与《黄帝内经》中的记载有相似之处,说明其反映了汉代医学发展水平,可与医学文献互相印证,D正确;经脉漆人表面绘有经脉循行路径不能说明其还原了人体结构,排除A;制作源于漆器工艺者的想象与材料不符,排除B;经脉漆人的使用体现了汉代医学水平而非民众生活意趣,排除C。
8.宋朝将《集验方》《四时摄生论》等方书公之于众。宋太祖下诏改编《唐本草》,增加133种新药。宋太宗时期校订前代医书,编纂《太平圣惠方》。宋仁宗时期设校正医书局,推动医学知识的普及。可见,宋朝医学的发展得益于 ( )
A.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奠定
B.商品经济的推动
C.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D.文官政治的形成
【解析】选C。据材料“方书公之于众”“校订前代医书”“设校正医书局”可知,宋代官修医药著作发展,尤其是校订医书,这得益于印刷技术的支持,故选C;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就已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商品经济的发展能提供资金支持,但没有印刷技术进步,医书不会大量出现,医学知识不能普及,排除B;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与医学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拓展延伸】
古代中医药学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我国古代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农耕经济发达。
(2)政治因素:大多数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中央集权体制的推动。
(3)文化因素:统治者重视医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儒家经世致用,明德修身以及仁政民本思想的影响;道家阴阳调和辨证思想的影响。
9.中国古代医学以阴阳五行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并将生理、病理、诊断、药物、治疗、预防等各方面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 ( )
A.强调辨证施治 B.吸纳临床经验
C.成果丰富多元 D.注重整体思维
【解析】选D。材料“并将生理、病理、诊断、药物、治疗、预防等各方面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注重整体思维,D正确;材料与强调辨证施治、吸纳临床经验及成果丰富多元无关,排除A、B、C。
10.如图为清末福州传教士医生雅丹金接受官方赠匾,这反映了 ( )
A.清朝末年西医开始传入
B.国人开始接受西方医学
C.西医技术得到官方肯定
D.沿海民众容易接受西学
【解析】选C。材料“清末福州传教士医生雅丹金接受官方赠匾”“西来扁鹊”说明西医技术得到清朝官方肯定,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西方医学已开始传入中国,A错误;由“官方赠匾”并不能判断民间是否接受西医,排除B;由材料无法得出沿海民众更容易接受西学,D错误。
【拓展延伸】
西医传播的特点
(1)西医初入中国是一个主动传入的过程,对近代中国传统医疗制度及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
(2)西医教育成为20世纪以后西医传播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西医教育与西医传播是相互推动的。
(3)西医传播发展到一定程度,推动了新兴的西医职业群体逐步形成,反过来又助推西医传播。
(4)西医在中国形成系统、确立地位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和人力、财力的支持,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1.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詹纳在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启发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法。该方法于1805年传入中国,在之后的30年间中国的接种人数达到100多万。这表明 ( )
A.交流互通推动了医学发展
B.中医为医学发展贡献良多
C.西医的科学优势更为突出
D.理论创新推动科技的发展
【解析】选A。依据材料“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詹纳在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启发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法”可以看出中西方交流推动医学的发展,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方交流推动医学的发展,不是强调中医的贡献,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西医的科学优势更为突出,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理论创新,排除D。
1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的一些大城市还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西医传入中国 ( )
A.确立了我国近代公共防疫体系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C.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可持续发展
D.扼杀了中医药治病的优良传统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西医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故选B;近代公共防疫体系,包括预防、管控、治疗等多个方面,但材料只提及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和措施,排除A;“严重阻碍”夸大了西医对中医的影响,排除C;至今仍然存在大量中医治病的现象,说明中医药治病并没有被扼杀,排除D。
【综合应用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
13.《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史书中关于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对抗疫情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 )
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救助
B.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
C.中医药开始应用于防疫
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汉代会设置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来对抗疫情,体现了政府对于抗疫的重视以及对民众救助的重视,A正确;B错在“完善”,排除;C错在“开始”,排除;D错在“普遍”,表述绝对,排除。
14.(2023·南京高二检测)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等疫乱。两个帝国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这一事件( )
A.说明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
B.表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C.反映出疫病影响世界的发展
D.导致两个帝国分崩离析
【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天花、鼠疫为强传染性疾病,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曾经暴发过此类传染病,结合材料“两个帝国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可知,疫病影响世界的发展,故C正确。A、D不符合史实,B在材料中未体现,故均排除。
15.(2023·盐城高二检测)青蒿入药,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记载。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说明( )
A.古代医药典籍对现代科研有启示
B.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
C.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D.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温习古代医药典籍,分离出青蒿素,说明古代医药典籍对现代科研有启示,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医药典籍对现代科研的影响,并非强调中医重视总结实践经验的特点,排除B;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6.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书院,1905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后来其部分系科与教师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06年,英、美两国的6个教会共同创办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即今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做根本性的调整
B.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日益加深
【解析】选B。A“根本性”说法错误,故排除;由材料可知,外国传教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故B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出“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故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并非强调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故D错误。
17.(2021·重庆高考·T6)下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增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 )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杂病论》的扬弃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公元3世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明清时期产生温病学说”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医理论的创新分别出现在东汉末年和明中后期疫病流行频次增加的时候,说明疫病高发期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故选C;“不断上升趋势”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明清时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清以后疫病流行频次显著下降,说明二者不是正比关系,排除B;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出明清温病学说和《伤寒杂病论》之间的关系,排除D。
18.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中国东北暴发新型鼠疫,数万人死亡,在国际专家们束手无策之际,年轻的中国医生伍连德突破重重困难,大胆创新,成功化解了危机。1911年4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上述材料说明( )
A.瘟疫防治工作需要国际合作
B.政府在防疫中起到主导作用
C.中国防疫工作得到世界肯定
D.中国防疫技术当时领先世界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因为中国医生伍连德在疫情防控中化解了危机才促成了国际性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的召开,说明国际上认可并肯定了中国的防疫工作,故选C;瘟疫防治工作肯定需要国际合作,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A;材料中展示的是中国医生在防疫工作中的杰出成就,没有显示政府的主导作用,排除B;根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国防疫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将人类暴露于以前从未遇到的大范围疾病面前,结果是健康的严重退化。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相互接触,这一点对人类的直接环境和他们的疾病都有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变化是人类日益暴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这些疾病的爆发构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复杂社会演化的永久背景。
——[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 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三 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则是考场。
——叶金《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
(1)根据材料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这些变化对疾病传播造成怎样的影响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分析其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古代中国为远离“坟场”采取了哪些方法。(8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变化,由材料一“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相互接触”等信息概括作答。第二问影响,由材料一“人类日益暴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概括作答。第(2)题第一问现象,由材料二“就整个新大陆来说,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可得,印第安人急剧减少。第二问原因,由材料二“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等信息可得,病菌和传染病蔓延;结合所学可知,印第安人被欧洲殖民者疯狂的屠杀和奴役也是印第安人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第(3)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具体来说,为了防止传染病和瘟疫传播,古代的地方官员往往采取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等措施。
答案:(1)变化:农耕文明;逐渐定居、聚居。
影响: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2)现象:印第安人急剧减少。
原因:西方殖民者的屠杀和奴役;病菌和传染病蔓延。
(3)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为防治天花,发明人痘接种;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西汉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任意四点)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余岩)撰著《灵素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启超、梁漱溟等,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时,也都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实践中的庸医与迷信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
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以中华文明融汇外来文明。中医名家如陆士谔、陆渊雷、杨则民等,开始持续著书立说,回应挑战,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
——摘编自张可荣、李艳飞
《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析】首先,据材料“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余岩)撰著《灵素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等,可得出20世纪初期,围绕中医存废产生了不同看法,中医面临严重困境。其次,结合所学,分析“中医存废之争”出现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原因,分析余云岫等近代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主张废除中医的社会原因及中医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也要指出杜亚泉、陆士谔等学者、中医名家持相反立场,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然后,对“中医存废之争”的积极影响进行肯定:有利于开启民智,推动思想解放;也认识到其不足:片面否定中医是错误的,并结合所学,从中医药的成就来说明中医的贡献。最后,要看到“中医存废之争”的背后是近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以及应该如何处理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包容、交流互鉴。
答案:示例:20世纪初期,围绕中医存废产生了不同看法,中医面临严重困境。
“中医存废之争”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不断传入,西医也传入中国,冲击中医。
近代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道路中,向西方学习,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反思传统文化,中医被视作落后的封建文化的代表受到批判。中医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存在迷信成分等,也是其受到质疑的客观原因。当然也有学者、中医名家持相反立场,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
中医存废之争中,对中医的质疑和批判有利于开启民智,推动思想解放,但是片面否定中医显然是错误的。中医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弘扬中医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存废之争,体现出近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反映出在引进外来文化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包容、交流互鉴。十四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限时40分钟 8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无锡高二检测)曹植在《说疫气》云:“室室有号泣之哀……”王充《论衡·命义篇》云:“温气疫疬,千户灭门。”材料 ( )
A.体现了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
B.强调了疫病防治的重要性
C.意在说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D.强调了疫病对经济的影响
2.古罗马人把疫病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这说明古罗马 ( )
A.人民对疾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
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
3.有人赞扬欧洲某位医生:“医学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一种如此有用的进步,就好像你从人类苦难的日历上将其中最大的苦难之一抹去了。后人只会从历史上知道,可恶的天花曾经存在过,而你消灭了它。”该医生 ( )
A.发明了牛痘接种法
B.证明了青蒿素对防治疫病的作用
C.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D.改变人类对细菌束手无策的状态
4.(2023·扬州高二检测)《黄帝内经》载,“上工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材料强调 ( )
A.未病先防 B.防治结合
C.制器为先 D.疫病影响
5.(2023·宿迁高二检测)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逾千家。清代医生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杂病论》)者不可以为医。”这表明张仲景 ( )
A.临床经验十分丰富
B.与孔子一样关注民生
C.对中医学贡献巨大
D.受到历代学者的尊重
6.某医学名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其中有关妇科、儿科、内科、针灸孔穴主治等的论述,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该医学名著是 (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7.下图是出土于四川省绵阳市双包山汉墓的经脉漆人。该漆人裸体直立、造型美观,表面绘制的经脉循行路径,既与《黄帝内经》的记载相似,又存在不少差异。该漆人 ( )
A.构造完整地还原了人体结构
B.制作源于漆器工艺者的想象
C.使用体现了民众的生活意趣
D.价值应与医学文献互相印证
8.宋朝将《集验方》《四时摄生论》等方书公之于众。宋太祖下诏改编《唐本草》,增加133种新药。宋太宗时期校订前代医书,编纂《太平圣惠方》。宋仁宗时期设校正医书局,推动医学知识的普及。可见,宋朝医学的发展得益于 ( )
A.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奠定
B.商品经济的推动
C.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D.文官政治的形成
古代中医药学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我国古代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农耕经济发达。
(2)政治因素:大多数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中央集权体制的推动。
(3)文化因素:统治者重视医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儒家经世致用,明德修身以及仁政民本思想的影响;道家阴阳调和辨证思想的影响。
9.中国古代医学以阴阳五行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并将生理、病理、诊断、药物、治疗、预防等各方面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 ( )
A.强调辨证施治 B.吸纳临床经验
C.成果丰富多元 D.注重整体思维
10.如图为清末福州传教士医生雅丹金接受官方赠匾,这反映了 ( )
A.清朝末年西医开始传入
B.国人开始接受西方医学
C.西医技术得到官方肯定
D.沿海民众容易接受西学
西医传播的特点
(1)西医初入中国是一个主动传入的过程,对近代中国传统医疗制度及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
(2)西医教育成为20世纪以后西医传播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西医教育与西医传播是相互推动的。
(3)西医传播发展到一定程度,推动了新兴的西医职业群体逐步形成,反过来又助推西医传播。
(4)西医在中国形成系统、确立地位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和人力、财力的支持,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1.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詹纳在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启发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法。该方法于1805年传入中国,在之后的30年间中国的接种人数达到100多万。这表明 ( )
A.交流互通推动了医学发展
B.中医为医学发展贡献良多
C.西医的科学优势更为突出
D.理论创新推动科技的发展
1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的一些大城市还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西医传入中国 ( )
A.确立了我国近代公共防疫体系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C.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可持续发展
D.扼杀了中医药治病的优良传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
13.《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史书中关于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对抗疫情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 )
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救助
B.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
C.中医药开始应用于防疫
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
14.(2023·南京高二检测)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等疫乱。两个帝国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这一事件( )
A.说明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
B.表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C.反映出疫病影响世界的发展
D.导致两个帝国分崩离析
15.(2023·盐城高二检测)青蒿入药,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记载。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说明( )
A.古代医药典籍对现代科研有启示
B.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
C.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D.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16.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书院,1905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后来其部分系科与教师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06年,英、美两国的6个教会共同创办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即今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做根本性的调整
B.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日益加深
17.(2021·重庆高考·T6)下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增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 )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杂病论》的扬弃
18.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中国东北暴发新型鼠疫,数万人死亡,在国际专家们束手无策之际,年轻的中国医生伍连德突破重重困难,大胆创新,成功化解了危机。1911年4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上述材料说明( )
A.瘟疫防治工作需要国际合作
B.政府在防疫中起到主导作用
C.中国防疫工作得到世界肯定
D.中国防疫技术当时领先世界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将人类暴露于以前从未遇到的大范围疾病面前,结果是健康的严重退化。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相互接触,这一点对人类的直接环境和他们的疾病都有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变化是人类日益暴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这些疾病的爆发构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复杂社会演化的永久背景。
——[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 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三 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则是考场。
——叶金《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
(1)根据材料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这些变化对疾病传播造成怎样的影响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分析其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古代中国为远离“坟场”采取了哪些方法。(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余岩)撰著《灵素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启超、梁漱溟等,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时,也都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实践中的庸医与迷信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
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以中华文明融汇外来文明。中医名家如陆士谔、陆渊雷、杨则民等,开始持续著书立说,回应挑战,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
——摘编自张可荣、李艳飞
《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