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培优专练(六) 第六单元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学科培优专练(六) 第六单元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21:29:48

文档简介

学科培优专练(六)(第六单元)
【易错易混练】
(15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对史料理解不全面)威廉·麦克尼尔在其著作《瘟疫与人》中以人类史为主线,讲述人类与瘟疫的关系——“瘟疫是人类文明的副产品之一。人类打破平衡导致瘟疫横行,而瘟疫横行又致使人类行为发生改变,继而发生新的瘟疫。因此平衡才是王道。”该学者的研究 (  )
A.论述疫病可以实现自生自灭
B.主张人类应该全力消灭疫病
C.是疫病研究的最权威的观点
D.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
【解析】选D。由题干中的“人类打破平衡导致瘟疫横行”“平衡才是王道”等信息可知,该学者在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希望寻求解决瘟疫之道,故选D;该学者是在讲人类与瘟疫之间的关系,不是论述疫病可以实现自生自灭,排除A;该学者主张人与自然之间要实现某种平衡,才是正确对待瘟疫的态度,而不是主张人类全力消灭疫病,排除B;题干只给出了一个学者的观点,并未与其他观点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它是疫病研究最权威观点的结论,排除C。
2.(不能正确分析影响防疫的因素)1910年东北暴发鼠疫,清政府任用伍连德运用近代公共卫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防治,清朝各级政府设立了疗病院、防疫院及隔离所等救治染疫者,仅用几个月就扑灭百年不遇的大瘟疫。这反映了 (  )
A.当时已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B.防治疫病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普及
C.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重视防疫工作
D.政府治理能力影响疫病的防治效果
【解析】选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由于清政府采用科学的防疫方法并设立各种机构救治染疫者,仅用几个月就扑灭了百年不遇的大瘟疫,说明政府治理能力影响疫病的防治效果,故选D;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已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排除A;题干并未提到科学理念的普及,且在当时的背景下,也不可能做到科学理念的普及,排除B;中国从西汉后期就有政府对防疫工作重视的记载,不能说从清朝末年才开始重视防疫工作,排除C。
3.(混淆社会习俗与卫生习惯)面对黑死病的肆虐,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政当局,通过相关法律,禁止集会以防止瘟疫传播;对丧葬进行规范管理,以杜绝病源扩散……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重视对垃圾的处理,使人们养成了许多卫生习惯。这说明黑死病的暴发 (  )
A.导致社会矛盾更加的尖锐 
B.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习俗
C.削弱了欧洲社会的稳定性 
D.增强了人们对疫病的防御能力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黑死病的暴发迫使政府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也明显提高,故选D;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减少疾病的死亡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A;社会习俗的改变需要经过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并不会因为突发事件而改变,排除B;黑死病的暴发客观上促进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长远来看有利于欧洲社会的稳定,排除C。
4.(因果倒置)关注婴幼儿健康的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席卷了欧洲大陆。1900—1914年,欧洲通过了多项法律来推进婴幼儿健康运动,并支持了多项活动,助产士和托儿所增多了,提倡母乳喂养的宣传小册子和咨询服务也增多了。据此可知,这场运动 (  )
A.推动了医疗科技发展
B.催生了和平主义思潮
C.颠覆了大众健康观念
D.增强了生命安全意识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席卷欧洲的关注婴幼儿健康的运动,使得“助产士和托儿所”与“提倡母乳喂养的宣传小册子和咨询服务”增多了,这有助于增强人们保护婴幼儿生命安全的意识,D正确;医疗科技发展推动了关注婴幼儿健康运动的开展,排除A;和平主义思潮出现于战后,B说法错误,排除;颠覆了大众健康观念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5.(时空定位不准确)为保障我国人民身心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现代医疗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就有 (  )
①开始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 
②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③人工瓣膜、试管婴儿等技术领先世界 
④平均预期寿命达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始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在中国近代出现,京师自来水公司的来水亭建于1908年,故①错误,D符合题意。
6.(混淆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发展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曾经覆盖我国90%以上的生产大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覆盖率一度下降到不足5%。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建立,至2011年,参合人数达8.32亿,参合率97.5%。影响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国家政策  B.医疗技术
C.经济发展  D.社会观念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施人民公社制度,并且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改革开放,撤销了农村的人民公社,所以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国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综上,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故选A;医疗制度变化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与医疗技术关系不大,排除B;经济发展不是材料中历史现象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医疗制度变化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没有国家政策支持,即便人们观念改变,也不能推动医疗体系的改变,排除D。
二、非选择题(12分)
7.(归纳观点不全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隋唐时期医官编制庞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贫民百姓处于看病难、看病贵的状态。到了宋代,由于宋太宗、宋仁宗的重视,医疗卫生出现了重大改革,医生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君子不耻”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到“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观念的改变,成了宋朝医改根本性的、强大的推动力。宋代政府兴办官办医学教育,建立医疗部门研制药品救济贫民等,这些医改成果,一直延续到元、明两代。
——摘编自王征桦《医改在宋朝》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英国社会改革家呼吁开展公共卫生改革。在埃德温·查德威克与约翰·西蒙两人先后担任英国卫生官员的半个世纪里,对乡村医疗行业进行完善,相继出台了一些专门性的公共卫生法案,以期改变英国乡村的卫生状况,解决民众的健康问题。随着改革一直持续到19世纪后期,乡村医生职业群体变得更加专业,乡村医院等医疗机构更加完善,乡村医疗行业逐步实行现代化。而议会在颁布卫生法案时,对乡村基层民众的公共卫生需求也更加关注,英国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得以建立。
——摘编自阿楠《浅析19世纪英国
乡村的公共卫生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进行医疗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乡村公共卫生改革取得的成果。(6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隋唐时期医官编制庞大……看病贵的状态”“由于宋太宗、宋仁宗的重视”“从‘君子不耻’……到‘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观念的改变,成了宋朝医改根本性的、强大的推动力”“宋代政府兴办官办医学教育,建立医疗部门研制药品救济贫民等”结合所学概括作答。
第(2)题据材料二“相继出台了一些专门性的公共卫生法案,以期改变英国乡村的卫生状况,解决民众的健康问题”“乡村医生职业群体变得更加专业,乡村医院等医疗机构更加完善,乡村医疗行业逐步实行现代化”“英国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得以建立”结合所学分析作答。
答案:(1)原因:隋唐医疗问题的教训;统治者重视医疗卫生;政府巩固统治、安定民心的需要;“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观念的影响;儒家传统民本思想影响。
(2)成果:出台了一些专门性的公共卫生法案;乡村卫生状况改善;一些民众的健康问题得到解决;乡村医生职业群体更加专业;乡村医疗机构更加完善;乡村医疗行业逐步实行现代化;初步建立了乡村公共卫生体系。
【核心素养练】
(15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历史解释)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疫病肆虐,南阳太守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亲自在衙门“坐堂”问诊看病。材料体现了当时 (  )
A.政府不重视百姓医疗健康
B.儒士拥有较强社会责任感
C.医生严重缺乏致疫病肆虐
D.官吏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
【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面对“东汉末年疫病肆虐”,南阳太守张仲景“亲自在衙门‘坐堂’问诊看病”,反映了东汉儒士崇尚节义,社会责任感强,故选B;“不重视”不符合史实,张仲景即为政府官员,排除A;题干未体现医生严重缺乏的信息,排除C;“官吏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不符合逻辑,张仲景仅仅恰好是官吏兼医生而已,排除D。
2.(史料实证)《痘疹定论》记载:宋代丞相王旦,因苦于自己的孩子们均有出天花之疾,遂请峨眉山医师为其幼子王素种痘。王素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这是史料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种获得成功的案例。由此可知宋代(  )
A.佛教兴起推动中医发展
B.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
C.经济发展推动医疗进步
D.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
【解析】选B。据材料“王素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这是史料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种获得成功的案例”,可知宋代已经出现种痘防疫的案例,说明宋代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故选B;材料并未提到中医与佛教的关系,排除A;峨眉山医师实施天花疫苗接种,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材料并未对比世界其他国家,无法得出“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
3.(唯物史观)14世纪,高致死性传染病大肆横行欧洲,因其无情扼杀了众多生命,破坏了社会秩序,被视作恶魔。而在欧洲征服美洲时,高致死性传染病因灭杀当地原住居民,为欧洲带来丰厚的战利品,被视为忠诚的士兵。由此可见,这两种观点(  )
A.说明了时代变迁影响人们的认知
B.都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C.全面看待流行病肆虐的社会影响
D.都从欧洲人为中心的角度看问题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人受到传染病威胁的时候将其视作恶魔,而传染病帮助欧洲征服美洲时则被视为忠诚的士兵,说明材料中的观点都是以欧洲的利益作为依据去定义传染病的性质,是站在欧洲人的角度去看问题的,故选D;传染病客观上并未发生变化,对任何人都是伤害,因此材料中的观点对传染病的定义发生变化不是由于时代变迁而是受到立场的影响,排除A;“都在”的说法错误,传染病“士兵化”的观点蔑视了人类面临的威胁,排除B;“全面”的说法错误,材料观点只考虑传染病对欧洲的影响,并未考虑对被征服地区的影响,排除C。
4.(时空观念)如图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大都在农村
B.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C.已经把城乡居民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D.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得到缓解
【解析】选D。据材料“赤脚医生遍山村,合作医疗气象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的“赤脚医生”具备初步的中西医知识和技能,能治疗一些常见病、地方病, 对缓解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故选D;没有比较,得不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大都在农村”的结论,排除A;“大幅提高”说法错误,“赤脚医生”水平有限,排除B;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农民不在范围之内,排除C。
5.(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各地乡村开展了填壕平沟的活动,以此消灭血吸虫寄生宿主钉螺。与此同时,群众就地取材,开新沟填旧沟,挖掘了大量新的沟渠。这些举措体现了 (  )
A.疾病防控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B.公共卫生事业取得突出成就
C.群众彻底摆脱血吸虫病困扰
D.维护健康是政府的核心工作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填壕平沟以治理血吸虫病传播,同时还开新沟促进农业生产,说明疾病防控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故选A;材料只提到治理血吸虫病,“公共卫生事业取得突出成就”夸大了其作用,排除B;“彻底摆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政府的核心工作是管理职能,维护健康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D。
6.(史料实证)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数亿人的生命。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宣布扑灭天花。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说明 (  )
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美苏等多个国家的合作使得天花被扑灭,这说明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C正确;美国和苏联的意识形态并未因为疫情而发生改变,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全球团结合作对抗天花的重要性,而非公共卫生政治化,排除B;题干所列时间正值冷战时期,政治格局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
二、非选择题(12分)
7.(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翻开尘封的史册,致命的疫病时常折磨着人类,但它们也终会被人类战胜,让人们的生活重回祥和与安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6-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暴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会束手无策。英国王室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共同致力防疫工作。为了防控疫情扩散,英国当局采取医学隔离、物件消毒、禁止公共集会、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及捕杀流浪动物等措施,同时采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疗病痛。尽管有信徒对措施进行抵制,但政府依然强制推行。英国的防疫不仅来自欧陆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专业性建议,是多方面经验智慧的结晶。在各方努力下,英国的防疫措施加快了瘟疫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
《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2011年,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5亿人次增加到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 991万人增加到1.5亿人。中国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年均就诊4.6次,每百居民住院11.3人,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8.5%,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10.3天。居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可及性显著提高。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由2003年的80.7%提高到2011年的83.3%,其中农村地区为80.8%。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建立无偿献血制度,血液安全得到保障。
——摘编自《<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
(2012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卫生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4分)
【解析】第(1)题特点:依据材料一“英国当局采取医学隔离、物件消毒、禁止公共集会、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及捕杀流浪动物等措施,同时采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疗病痛”“英国的防疫不仅来自欧陆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专业性建议,是多方面经验智慧的结晶”概括作答。背景:依据材料“16-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暴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会束手无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第(2)题影响:依据材料“由2003年的80.7%提高到2011年的83.3%,其中农村地区为80.8%。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居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可及性显著提高。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概括分析。
答案:(1)特点:防治结合;政府主导;借鉴经验;专业指导。
背景: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宗教改革加强世俗王权;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推动医学进步。
(2)影响: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学科培优专练(六)(第六单元)
(15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对史料理解不全面)威廉·麦克尼尔在其著作《瘟疫与人》中以人类史为主线,讲述人类与瘟疫的关系——“瘟疫是人类文明的副产品之一。人类打破平衡导致瘟疫横行,而瘟疫横行又致使人类行为发生改变,继而发生新的瘟疫。因此平衡才是王道。”该学者的研究 (  )
A.论述疫病可以实现自生自灭
B.主张人类应该全力消灭疫病
C.是疫病研究的最权威的观点
D.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
2.(不能正确分析影响防疫的因素)1910年东北暴发鼠疫,清政府任用伍连德运用近代公共卫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防治,清朝各级政府设立了疗病院、防疫院及隔离所等救治染疫者,仅用几个月就扑灭百年不遇的大瘟疫。这反映了 (  )
A.当时已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B.防治疫病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普及
C.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重视防疫工作
D.政府治理能力影响疫病的防治效果
3.(混淆社会习俗与卫生习惯)面对黑死病的肆虐,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政当局,通过相关法律,禁止集会以防止瘟疫传播;对丧葬进行规范管理,以杜绝病源扩散……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重视对垃圾的处理,使人们养成了许多卫生习惯。这说明黑死病的暴发 (  )
A.导致社会矛盾更加的尖锐 
B.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习俗
C.削弱了欧洲社会的稳定性 
D.增强了人们对疫病的防御能力
4.(因果倒置)关注婴幼儿健康的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席卷了欧洲大陆。1900—1914年,欧洲通过了多项法律来推进婴幼儿健康运动,并支持了多项活动,助产士和托儿所增多了,提倡母乳喂养的宣传小册子和咨询服务也增多了。据此可知,这场运动 (  )
A.推动了医疗科技发展
B.催生了和平主义思潮
C.颠覆了大众健康观念
D.增强了生命安全意识
5.(时空定位不准确)为保障我国人民身心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现代医疗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就有 (  )
①开始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 
②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③人工瓣膜、试管婴儿等技术领先世界 
④平均预期寿命达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混淆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发展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曾经覆盖我国90%以上的生产大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覆盖率一度下降到不足5%。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建立,至2011年,参合人数达8.32亿,参合率97.5%。影响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国家政策  B.医疗技术
C.经济发展  D.社会观念
二、非选择题(12分)
7.(归纳观点不全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隋唐时期医官编制庞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贫民百姓处于看病难、看病贵的状态。到了宋代,由于宋太宗、宋仁宗的重视,医疗卫生出现了重大改革,医生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君子不耻”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到“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观念的改变,成了宋朝医改根本性的、强大的推动力。宋代政府兴办官办医学教育,建立医疗部门研制药品救济贫民等,这些医改成果,一直延续到元、明两代。
——摘编自王征桦《医改在宋朝》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英国社会改革家呼吁开展公共卫生改革。在埃德温·查德威克与约翰·西蒙两人先后担任英国卫生官员的半个世纪里,对乡村医疗行业进行完善,相继出台了一些专门性的公共卫生法案,以期改变英国乡村的卫生状况,解决民众的健康问题。随着改革一直持续到19世纪后期,乡村医生职业群体变得更加专业,乡村医院等医疗机构更加完善,乡村医疗行业逐步实行现代化。而议会在颁布卫生法案时,对乡村基层民众的公共卫生需求也更加关注,英国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得以建立。
——摘编自阿楠《浅析19世纪英国
乡村的公共卫生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进行医疗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乡村公共卫生改革取得的成果。(6分)
(15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历史解释)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疫病肆虐,南阳太守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亲自在衙门“坐堂”问诊看病。材料体现了当时 (  )
A.政府不重视百姓医疗健康
B.儒士拥有较强社会责任感
C.医生严重缺乏致疫病肆虐
D.官吏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
2.(史料实证)《痘疹定论》记载:宋代丞相王旦,因苦于自己的孩子们均有出天花之疾,遂请峨眉山医师为其幼子王素种痘。王素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这是史料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种获得成功的案例。由此可知宋代(  )
A.佛教兴起推动中医发展
B.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
C.经济发展推动医疗进步
D.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
3.(唯物史观)14世纪,高致死性传染病大肆横行欧洲,因其无情扼杀了众多生命,破坏了社会秩序,被视作恶魔。而在欧洲征服美洲时,高致死性传染病因灭杀当地原住居民,为欧洲带来丰厚的战利品,被视为忠诚的士兵。由此可见,这两种观点(  )
A.说明了时代变迁影响人们的认知
B.都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C.全面看待流行病肆虐的社会影响
D.都从欧洲人为中心的角度看问题
4.(时空观念)如图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大都在农村
B.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C.已经把城乡居民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D.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得到缓解
5.(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各地乡村开展了填壕平沟的活动,以此消灭血吸虫寄生宿主钉螺。与此同时,群众就地取材,开新沟填旧沟,挖掘了大量新的沟渠。这些举措体现了 (  )
A.疾病防控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B.公共卫生事业取得突出成就
C.群众彻底摆脱血吸虫病困扰
D.维护健康是政府的核心工作
6.(史料实证)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数亿人的生命。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宣布扑灭天花。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说明 (  )
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
二、非选择题(12分)
7.(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翻开尘封的史册,致命的疫病时常折磨着人类,但它们也终会被人类战胜,让人们的生活重回祥和与安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6-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暴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会束手无策。英国王室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共同致力防疫工作。为了防控疫情扩散,英国当局采取医学隔离、物件消毒、禁止公共集会、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及捕杀流浪动物等措施,同时采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疗病痛。尽管有信徒对措施进行抵制,但政府依然强制推行。英国的防疫不仅来自欧陆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专业性建议,是多方面经验智慧的结晶。在各方努力下,英国的防疫措施加快了瘟疫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
《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2011年,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5亿人次增加到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 991万人增加到1.5亿人。中国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年均就诊4.6次,每百居民住院11.3人,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8.5%,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10.3天。居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可及性显著提高。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由2003年的80.7%提高到2011年的83.3%,其中农村地区为80.8%。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建立无偿献血制度,血液安全得到保障。
——摘编自《<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
(2012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卫生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