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培优专练(三)(第三单元)
(15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周礼》记述中,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利息下进行,且民间借贷需立“傅”(券书),一旦产生借贷纠纷,政府则依据借贷时的“傅”进行判定。这表明当时 ( )
A.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
B.政府重视规范借贷问题
C.民间借贷现象逐渐衰落
D.货币信贷形式普遍存在
2.(不能正确认识唐朝经济发展)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3.(混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据统计, 17世纪,美洲白银生产约为42 000吨,其中有31 000吨运往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表明当时 ( )
A.亚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
B.中印两国主导了世界白银流动
C.西欧已丧失了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D.洲际之间的商业贸易开始出现
4.(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概况认识不清)千百年来,中国普通民众日常所需外来物品甚少。19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惊奇地发现,邻近天津的玉田,人们日常所需洋货“至不可胜数”,甚至“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矣”。据此可知,晚清天津附近地区 ( )
A.民众勤俭的消费观受到冲击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明显
C.民众生活方式深受时局影响
D.民众对西方侵略的感受深刻
5.(混淆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和世界贸易自由化)下图反映了二战以来关税与世界贸易总额变化的概况。图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D.贸易自由保障机制建立
6.(不能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二、非选择题(12分)
7.(不能正确认识唐宋的阶段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宋时期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唐宋茶叶生产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消费提供了新的产品。作为备受欢迎的饮品,茶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往。唐宋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减少了自然经济的“地盘”,而且使得围绕着茶叶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起来,进而逐渐克服了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狭隘性。宋政府通过控制茶叶互市贸易、赏赐茶叶给少数民族首领、赏赐茶叶给军队官兵等方法增强军队力量,换取和平。由于少数民族嗜好茶茗,所以茶叶成为民族间交往的媒介之一,成为协调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二 马克思曾敏锐地指出,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货币的使用与赋税制度的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会越出商品流通领域。货币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地租、赋税等等由实物交纳转化为货币支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洪升
《论唐宋时期茶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2)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简要论证马克思的观点。(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史料实证)《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这说明 ( )
A.西汉与西域各国常年发生战争
B.西域都护府旨在协调各国矛盾
C.西域都护府以军事防御为主
D.西域都护府决策时十分灵活
2.(唯物史观)对民间买卖关系,唐《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宋代经官府验证收税的税契成为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表明 ( )
A.民间交易法制意识增强
B.私有财产观念日益普及
C.政府严格限制商业贸易
D.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立法
3.(时空观念)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希望从商业贸易活动中获利。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法政府颁行股份公司法,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这表明 ( )
A.近代早期欧洲企业以股份制为主
B.股份制企业私有制属性逐步改变
C.政府立法推动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D.生产力推动了企业组织形式变革
4.(历史解释)下表为1496—1506年威尼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贸易的情况(平均每年,单位:吨)
时间 1496—1498年 1501—1506年
胡椒 480—630 135
其他香料 580—730 200
总量 1060—1360 335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B.欧洲对香料的需求量下降
C.地中海贸易日趋衰落
D.英属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
5.(史料实证)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5、16世纪,葡萄牙占据了好望角、马六甲、澳门等地 葡萄牙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
B 1670年,荷兰商船总吨位达56.8万吨,超过了法、英、西、葡等国的总和 17世纪末,荷兰开始成为海上霸主
C 19世纪,德国开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航线,还与美国缔约通商 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彼此免税的项目 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6.(家国情怀)2013年,中国首倡“一带一路”,截至2020年11月,中国政府已先后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 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这体现了当前我国 ( )
A.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B.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C.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D.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
二、非选择题(22分)
7.(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国家 类型 在世界所占份额(%) 1976年 1960-1976年国内生 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1976年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美元)
人口 生产 总值 商业服 务出口
发达资 本主义 国家 16.2 64.6 83.9 4.3 6 414
社会主 义国家 31.3 19.0 7.8 5.0 1 061
第 三 世 界 国 家 石油 出口 国 0.3 1.1 5.7 9.5 6 691
其他 第三 世界 国家 52.2 15.3 2.6 5.7 538
——摘编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79年
阅读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8.(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在1944年以前的20多年中,国际货币组织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国际贸易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二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一个准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这也是许多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的重大原因。美日贸易战旷日持久,美欧农产品之争相持不下,而总协定对此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成立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局限性。(4分)学科培优专练(三)(第三单元)
【易错易混练】
(15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周礼》记述中,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利息下进行,且民间借贷需立“傅”(券书),一旦产生借贷纠纷,政府则依据借贷时的“傅”进行判定。这表明当时 ( )
A.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
B.政府重视规范借贷问题
C.民间借贷现象逐渐衰落
D.货币信贷形式普遍存在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了民间借贷的利息,且政府根据券书解决纠纷,体现了政府对借贷问题的规范与重视,故选B;材料仅涉及借贷现象的存在,没有明确具体的借贷性质,排除A;政府对于借贷的重视,从侧面反映了民间借贷现象的发展而非衰落,排除C;材料仅涉及借贷现象的存在,没有明确具体的借贷媒介,排除D。
2.(不能正确认识唐朝经济发展)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非州县之所不准设置市,后期中县户满三千以上者可以设置,从而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本题选择A;B、C、D均不符合题干信息。
3.(混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据统计, 17世纪,美洲白银生产约为42 000吨,其中有31 000吨运往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表明当时 ( )
A.亚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
B.中印两国主导了世界白银流动
C.西欧已丧失了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D.洲际之间的商业贸易开始出现
【解析】选A。17世纪美洲白银的大部分被掠夺到了欧洲,而其中的40%又通过贸易手段运往了中国和印度,这说明亚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故选A;题干中白银由美洲运往欧洲和由欧洲到亚洲都是由欧洲人决定的,所以不是中印两国主导了世界白银流动,排除B;当时的欧洲是世界贸易中心,排除C;洲际之间的贸易早在中世纪时期就存在了,并不是17世纪才出现的,排除D。
4.(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概况认识不清)千百年来,中国普通民众日常所需外来物品甚少。19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惊奇地发现,邻近天津的玉田,人们日常所需洋货“至不可胜数”,甚至“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矣”。据此可知,晚清天津附近地区 ( )
A.民众勤俭的消费观受到冲击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明显
C.民众生活方式深受时局影响
D.民众对西方侵略的感受深刻
【解析】选C。19世纪中后期天津玉田一带,人们日常所需的洋货数量多、比重大,反映出晚清时期天津附近地区和世界市场联系增多,民众生活方式深受时局影响,C正确;民众勤俭的消费观受到冲击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材料不足以说明近代民众生活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民众对西方侵略的认知和态度,排除D。
5.(混淆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和世界贸易自由化)下图反映了二战以来关税与世界贸易总额变化的概况。图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D.贸易自由保障机制建立
【解析】选D。根据图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税越低则贸易总额越高,关税属于贸易保护政策,不利于国际之间的经济交流,而在二战后各国削减关税的机制推动了国际间自由贸易的发展,使得贸易总额上升,故选D;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推动生产力发展,不能直接影响世界贸易总额变化,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规范世界经济秩序,且在20世纪70年代初解体,排除B;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表现在国内经济的走向上,而材料反映的是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化,排除C。
6.(不能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选D。从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故A、C错误;1936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再从题干中“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的信息,可知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两个钾矿矿井其中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12分)
7.(不能正确认识唐宋的阶段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宋时期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唐宋茶叶生产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消费提供了新的产品。作为备受欢迎的饮品,茶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往。唐宋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减少了自然经济的“地盘”,而且使得围绕着茶叶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起来,进而逐渐克服了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狭隘性。宋政府通过控制茶叶互市贸易、赏赐茶叶给少数民族首领、赏赐茶叶给军队官兵等方法增强军队力量,换取和平。由于少数民族嗜好茶茗,所以茶叶成为民族间交往的媒介之一,成为协调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二 马克思曾敏锐地指出,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货币的使用与赋税制度的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会越出商品流通领域。货币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地租、赋税等等由实物交纳转化为货币支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洪升
《论唐宋时期茶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2)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简要论证马克思的观点。(6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唐宋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减少了自然经济的‘地盘’,而且使得围绕着茶叶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起来”“宋政府通过控制茶叶互市贸易、赏赐茶叶给少数民族首领、赏赐茶叶给军队官兵等方法增强军队力量,换取和平”“由于少数民族嗜好茶茗,所以茶叶成为民族间交往的媒介之一,成为协调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茶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第(2)题材料二“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会越出商品流通领域。货币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地租、赋税等等由实物交纳转化为货币支付”可得观点为:商品生产促进了货币发展。然后结合明代白银货币化、“一条鞭法”及明代的赋役制度进行论证。
答案:(1)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缓和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推动了茶文化全面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使茶叶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答出三点即可)
(2)论证:明代以前,历代王朝征收赋税主要以米麦等实物为主。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统一征收。“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赋役征银制度促进了白银的流通和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租的货币化和农产品的商业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核心素养练】
(2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史料实证)《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这说明 ( )
A.西汉与西域各国常年发生战争
B.西域都护府旨在协调各国矛盾
C.西域都护府以军事防御为主
D.西域都护府决策时十分灵活
【解析】选C。由题干可知,西域都护的职责是随时监察西域的情况,有变化随时采取措施,来保证商旅往来和丝绸之路沿线的稳定,所以说西域都护府是以军事防御为主,故选C。
2.(唯物史观)对民间买卖关系,唐《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宋代经官府验证收税的税契成为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表明 ( )
A.民间交易法制意识增强
B.私有财产观念日益普及
C.政府严格限制商业贸易
D.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立法
【解析】选D。据题干信息可知,对于“财物出举”,唐代“任依私契,官不为理”,而宋代“经官府验证收税的税契成为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较唐代更为发达,政府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加强立法,故选D;“民间交易法制意识”不符合题旨,题干提及的是政府对交易的态度,排除A;“私有财产观念”不符合题旨,题干未提及民众的所有权观念,排除B;“限制”不符合史实,应为“保护”,排除C。
3.(时空观念)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希望从商业贸易活动中获利。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法政府颁行股份公司法,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这表明 ( )
A.近代早期欧洲企业以股份制为主
B.股份制企业私有制属性逐步改变
C.政府立法推动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D.生产力推动了企业组织形式变革
【解析】选D。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一些国家通过组建股份公司进行工业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故答案为D;A与材料中的“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不符,排除;股份制企业的私有制属性没有改变,排除B;垄断组织大量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
4.(历史解释)下表为1496—1506年威尼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贸易的情况(平均每年,单位:吨)
时间 1496—1498年 1501—1506年
胡椒 480—630 135
其他香料 580—730 200
总量 1060—1360 335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B.欧洲对香料的需求量下降
C.地中海贸易日趋衰落
D.英属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
【解析】选A。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地中海城市威尼斯、亚历山大港开始走向衰落,故选A;材料的重点是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商贸中心转移,并不能体现欧洲对香料的需求量下降,排除B;地中海贸易日趋衰落不是材料中变化的原因,排除C;据材料时间“1496—1498年”“1501—1506年”可知此时葡萄牙、西班牙主导海外贸易,并非英国,排除D。
5.(史料实证)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5、16世纪,葡萄牙占据了好望角、马六甲、澳门等地 葡萄牙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
B 1670年,荷兰商船总吨位达56.8万吨,超过了法、英、西、葡等国的总和 17世纪末,荷兰开始成为海上霸主
C 19世纪,德国开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航线,还与美国缔约通商 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彼此免税的项目 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解析】选D。关贸总协定通过召开数次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彼此免税的项目”,这就会避免贸易保护主义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从而促进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故选D;在16世纪,虽然葡萄牙占据了亚洲比较重要的交通要道,但是不能过度推断为“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西班牙和荷兰在亚洲也有比较大的贸易规模,排除A;17世纪上半叶,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成为海上霸主,排除B;世界市场形成于20世纪初,并且此时期的世界市场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并不是以德国为中心,排除C。
6.(家国情怀)2013年,中国首倡“一带一路”,截至2020年11月,中国政府已先后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 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这体现了当前我国 ( )
A.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B.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C.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D.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
【解析】选A。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倡导建立“一带一路”使得沿线众多国家取得经济发展,反映出我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助推世界经济的发展,故选A;材料仅能看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沿线国家经济有所发展,没有明确对人民币的影响,排除B;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排除C;材料仅能看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沿线国家经济有所发展,没有明确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排除D。
二、非选择题(22分)
7.(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国家 类型 在世界所占份额(%) 1976年 1960-1976年国内生 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1976年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美元)
人口 生产 总值 商业服 务出口
发达资 本主义 国家 16.2 64.6 83.9 4.3 6 414
社会主 义国家 31.3 19.0 7.8 5.0 1 061
第 三 世 界 国 家 石油 出口 国 0.3 1.1 5.7 9.5 6 691
其他 第三 世界 国家 52.2 15.3 2.6 5.7 538
——摘编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79年
阅读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析】第一问特点,根据表格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人均数据及它们在世界中的占比等数据可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平衡性加剧。第二问分析,一方面可以从世界整体环境格局来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多极化、多样化,但仍属于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不平衡的经济状态;另一方面根据基础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为二战后强化国家干预、国际经济组织、第三次科技革命、攫取不发达地区资源、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解体、经济增长减缓、产业结构转型;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冷战局势、探索中曲折发展、苏东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未突破旧体制、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二战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以经济独立为首要目标、原有的经济落后且发展畸形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人口众多及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答案:特点:总体发展的同时呈现出多样性与不平衡性特征。
分析:角度一:从“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口、生产总值)”角度,分析总体发展状况及多样性与不平衡性特征。
角度二: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分析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从强化国家干预、国际经济组织、第三次科技革命、攫取不发达地区资源、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解体、经济增长减缓、产业结构转型等展开。
“社会主义国家”:可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冷战局势、探索中曲折发展、苏东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未突破旧体制、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等展开。
“第三世界国家”:可从以经济独立为首要目标、原有的经济落后且发展畸形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人口众多及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角度进行分析。(12分)
8.(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在1944年以前的20多年中,国际货币组织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国际贸易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二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一个准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这也是许多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的重大原因。美日贸易战旷日持久,美欧农产品之争相持不下,而总协定对此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成立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局限性。(4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国际货币组织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集团……国际贸易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可以概括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成立的历史背景。第(2)题从材料“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至今仍没有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局限性。
答案:(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金融领域处于混乱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或美国实力空前强大);美国对外经济扩张,企图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局限性: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协定;协定规则不严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它必将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