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培优专练(四) 第四单元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学科培优专练(四) 第四单元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21:36:08

文档简介

学科培优专练(四)(第四单元)
【易错易混练】
(15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对村落形成错误归因)“到了有巢氏(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分工的发展
B.农业畜牧业产生
C.生产效率的提高
D.私有制逐渐产生
2.(不能正确认识唐代集镇发展)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柳市、药市、蚕市、茶市等草市大量涌现。这反映出唐代中期以后 (  )
A.江南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草市专业化色彩较浓厚
C.特色市镇经济日益繁荣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3.(混淆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古罗马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最主要的特征是 (  )
A.普遍使用钢筋混凝土
B.以复合式高层建筑为主
C.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D.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4.(对城市化背景认识不清)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观察下列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英国工业化水平居世界首位
D.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5.(不能辩证认识城市化的影响)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的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6.(材料理解不全面)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工业化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下图现象直接源于 (  )
A.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B.蒸汽机车的发明
C.发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D.化学工业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12分)
7.(审题忽视限定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17 世纪以前的曼彻斯特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工业革命期间,这里的纺织业发展很快。到了182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产量占了整个英国的四分之一。到了1840年,曼彻斯特竟然汇集了英国 85%的棉纺织工厂和工人。1790年的曼彻斯特只有5万居民,1801 年发展至7.5万人,1891 年达到了35.1万人。曼彻斯特成了英国工业生产的发源地和英国著名的大城市。
材料二 由于厕所的缺乏,人们便都在地上便溺……在曼彻斯特的议会街,平均380人用一个厕所,30栋楼房才设置一个厕所。
——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英国曼彻斯特为例,简述工业化是如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问题。(4 分)
【核心素养练】
(2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时空观念)观察下表,其数据变化反映出明朝 (  )
宋朝和明朝城市发展情况表
城市 宋朝 明朝
府级城市 30 140
州级城市 254 193
县级城市 1 234 1 138
合计 1 518 1 471
A.城市商品经济活跃 B.重视府级城市建设
C.城市扩张步伐加快 D.注重城市均衡发展
2.(史料实证)明太祖于洪武六年(1373)曾说:“朕今新造国家,建邦设都于江左,然去中原颇远,控制良难。”这可用于解释此后明朝迁都是 (  )
A.适应大一统王朝的现实需要
B.区域经济重心变动的结果
C.对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
D.延续儒家正统思想的表现
3.(唯物史观)古代城市内部通行主要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不到4千米的平面内,保证城市居民步行1小时就可以从城市中心到达城市边缘,用地规模约为15平方千米。据此可知 (  )
A.观念保守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古代商业贸易活动受限制
C.城市形态受交通方式的影响
D.环境恶化限制了人口流动
4.(时空观念)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5.(历史解释)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流行吃西餐、穿洋装、住西式建筑,社会风俗变化很大;而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
B.洋务运动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
D.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6.(家国情怀)读下表,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有 (  )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简表
指标 2000年 2012年
燃气普及率(%) 44.6 93.2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 20.3 32.9
污水处理率(%) 34.3 87.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3.7 12.3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②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③城市化的推进
④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22分)
7.(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 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革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城市产生的根源以及最初的主要功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8分)
8.(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10分)
比较两组图片,提取图片中有关近代中国与近代欧洲民居发展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学科培优专练(四)(第四单元)
【易错易混练】
(15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对村落形成错误归因)“到了有巢氏(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分工的发展
B.农业畜牧业产生
C.生产效率的提高
D.私有制逐渐产生
【解析】选B。材料的意思是“有巢氏”教人们修筑房屋,即定居生活,使人类和动物区分开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同时也使人类从游牧走向定居,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分工,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效率,排除C;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不能正确认识唐代集镇发展)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柳市、药市、蚕市、茶市等草市大量涌现。这反映出唐代中期以后 (  )
A.江南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草市专业化色彩较浓厚
C.特色市镇经济日益繁荣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巴蜀的草市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且主营业务不同,说明草市专业化色彩浓厚,故选B;巴蜀并不属于江南地区,排除A;市镇经济形成于明清时期,草市不属于市镇,排除C;材料并未反映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排除D。
3.(混淆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古罗马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最主要的特征是 (  )
A.普遍使用钢筋混凝土
B.以复合式高层建筑为主
C.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D.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解析】选D。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柱式,柱式与拱券结构相结合,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故选D;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出现在近代,排除A;复合式高层建筑的出现是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这是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排除B;中国古代民居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排除C。
4.(对城市化背景认识不清)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观察下列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英国工业化水平居世界首位
D.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解析】选A。根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800—1950年正值工业革命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不断攀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故选A;“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不符合史实,排除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的工业化水平高于英国,排除C;题干未体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排除D。
5.(不能辩证认识城市化的影响)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的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解析】选A。19世纪上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加快,城市里的工厂产生大量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口寿命,导致死亡率上升,故A正确;化学工业产生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B排除;工业革命一方面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死亡率上升,所以不会出现人口膨胀食物短缺的问题,C排除;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上升,D排除。
6.(材料理解不全面)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工业化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下图现象直接源于 (  )
A.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B.蒸汽机车的发明
C.发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D.化学工业的发展
【解析】选A。根据图片信息“汽车”“油”“氧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揭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A符合题意,正确;B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成果,不符合图片信息,排除;图片揭示的不是发电机,排除C;D图片信息没有提及,排除。
二、非选择题(12分)
7.(审题忽视限定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17 世纪以前的曼彻斯特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工业革命期间,这里的纺织业发展很快。到了182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产量占了整个英国的四分之一。到了1840年,曼彻斯特竟然汇集了英国 85%的棉纺织工厂和工人。1790年的曼彻斯特只有5万居民,1801 年发展至7.5万人,1891 年达到了35.1万人。曼彻斯特成了英国工业生产的发源地和英国著名的大城市。
材料二 由于厕所的缺乏,人们便都在地上便溺……在曼彻斯特的议会街,平均380人用一个厕所,30栋楼房才设置一个厕所。
——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英国曼彻斯特为例,简述工业化是如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问题。(4 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工业革命期间,这里的纺织业发展很快”“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产量占了整个英国的四分之一”“曼彻斯特竟然汇集了英国 85%的棉纺织工厂和工人”“1790 年的曼彻斯特只有 5 万居民,1801 年发展至7.5 万人,1891 年达到了 35.1 万人”概括作答。
第(2)题由材料二“由于厕所的缺乏,人们便都在地上便溺”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作答。注意题目设问为“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问题”,所以写发展中国家的犯罪率、失业率问题突出不符合“西方国家”这一条件,从而不能得分。
答案:(1)如何推动:工业革命发展,使得工业生产集中于城市;推动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成为工业的产业工人)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问题:缺乏公共卫生设施,污染环境影响居住质量;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分化严重;城市人口的激增。(写具体的大气、水污染等也给分,写发展中国家的犯罪率、失业率问题突出不给分)
【核心素养练】
(2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时空观念)观察下表,其数据变化反映出明朝 (  )
宋朝和明朝城市发展情况表
城市 宋朝 明朝
府级城市 30 140
州级城市 254 193
县级城市 1 234 1 138
合计 1 518 1 471
A.城市商品经济活跃 B.重视府级城市建设
C.城市扩张步伐加快 D.注重城市均衡发展
【解析】选B。根据材料,表格呈现了宋明两个时期府级城市、州级城市和县级城市的数量,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宋朝府级城市只有30个,而明朝府级城市有140个;州级城市和县级城市,明朝的数量都少于宋朝,说明明朝府级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不同行政级别城市发展状况,未涉及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排除A;依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只有府级城市数量大量增加,而州级城市和县级城市略有减少,不能体现城市扩张步伐加快,排除C;表格仅反映了宋明时期城市数量的变化,未涉及城市的地域分布,所以体现不了城市均衡发展,排除D。
2.(史料实证)明太祖于洪武六年(1373)曾说:“朕今新造国家,建邦设都于江左,然去中原颇远,控制良难。”这可用于解释此后明朝迁都是 (  )
A.适应大一统王朝的现实需要
B.区域经济重心变动的结果
C.对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
D.延续儒家正统思想的表现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明太祖担心定都南京不利于中央政府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可用于解释明朝迁都北京是适应大一统王朝的现实需要,A正确;区域经济重心变动与“然去中原颇远,控制良难”不符,排除B;阶级矛盾尖锐与明朝迁都北京无关,排除C;明朝迁都北京并非延续儒家正统思想的表现,排除D。
3.(唯物史观)古代城市内部通行主要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不到4千米的平面内,保证城市居民步行1小时就可以从城市中心到达城市边缘,用地规模约为15平方千米。据此可知 (  )
A.观念保守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古代商业贸易活动受限制
C.城市形态受交通方式的影响
D.环境恶化限制了人口流动
【解析】选C。材料“城市局限在半径不到4千米的平面内,保证城市居民步行1小时就可以从城市中心到达城市边缘”可知,受到内部通行方式局限,城市的半径较小,故选C;观念保守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商业贸易活动确实受到一定限制,但材料中并未提及商业贸易的相关内容,排除B;环境恶化一般指生态环境的破坏,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
4.(时空观念)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解析】选B。从两幅图片及注释对比来看,“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的娱乐场所、饮食服务业、零售与服务业等分布相对分散,这说明当时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限制,B正确;材料未涉及经营种类的变化,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商业监管相对放松,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5.(历史解释)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流行吃西餐、穿洋装、住西式建筑,社会风俗变化很大;而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
B.洋务运动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
D.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大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生活存在极大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的侵略势力主要集中在沿海及内地大城市有关,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故选C;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不同也是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洋务运动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排除B;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生活的状况,但这种差异一直存在,不是近代生活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D。
6.(家国情怀)读下表,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有 (  )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简表
指标 2000年 2012年
燃气普及率(%) 44.6 93.2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 20.3 32.9
污水处理率(%) 34.3 87.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3.7 12.3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②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③城市化的推进
④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简表”可知,材料反映了2000年至2012年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①符合题意;城市化的推进,③符合题意;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时间是2017年10月,②时间不符;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④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22分)
7.(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 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革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城市产生的根源以及最初的主要功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8分)
【解析】第(1)题根源: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可知,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功能:根据材料“城郭沟池以为固”和所学知识可知,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
第(2)题原因:根据“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得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经济发展;根据“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得出农奴逃往城市。影响:根据“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等。
答案:(1)根源: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
功能: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
(2)原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进步);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经济发展;农奴逃往城市。
影响: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8.(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10分)
比较两组图片,提取图片中有关近代中国与近代欧洲民居发展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一问“发展变化的信息”,从第一组的图一可以看出近代北京四合院比较封闭;图二,可以看出近代北京四合院门外有板车、自行车;从第二组的图三,可以看出近代欧洲民居比较开阔;图四,近代欧洲民居有了整洁的街道、使用了电灯和家用轿车。第二问“说明”,从近代中国和近代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不同的表现作答。
答案:示例:信息:第一组的图一,近代北京四合院比较封闭;图二,近代北京市民的交通运输工具是板车和自行车。第二组的图三,近代欧洲民居比较开阔;图四,近代欧洲民居有整洁的街道、电灯照明和家用轿车。
说明:中国长期封闭保守社会理念与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直接影响了民居建筑风格。近代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近代化程度较高的欧洲,其居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