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时间
任课老师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音乐
课题 让世界充满爱 课时 1
教材分析
《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是由陈哲、小林、王建、孙铭词,郭峰曲,由器乐引子和三个部分的歌曲构成,是一部规模不大,但寓意深刻、气势宏大的作品。郭峰这首《让世界充满爱》不仅在气质上有所借鉴,而且还借鉴了“群唱”的方式,一百多位歌星同声歌唱,声震寰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让世界充满爱》是由序曲和三首歌曲组成,课本所选的是组歌的第二部分,这部作品的音乐洋溢着时代的朝气,倾诉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憧憬。它的音调、节奏在保持民族性语言的同时,又借鉴了国际流行音乐。其音乐为典型的A、B、A三部曲式。A部的女生齐唱带有温馨抒情的气氛;B部男女声的合唱唱出“共风雨、共追求”这个主题,调性上与A部形成对比;最后四个乐句是A部的完全再现,使全曲前后呼应。总之,这是一部既有古典风格又有现代气息的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
学情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七个单元《让世界充满爱》的内容。首先,八年级学生的情感情绪已日益丰富,对世界有了自己的思考。但是有些学生往往表现得自私、冷漠、对身边的人缺少关爱。其次,由于现在媒体信息的开放性,部分学生已经会唱这首歌,大部分学生都听过这首歌。根据以上特点,我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定为以“爱”为线索,通过视频、演唱、自主创作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音乐与心灵的沟通。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涵盖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了解个音乐要素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取导入和师生互动、分组演唱等方式设计这节课,力求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感受音乐,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到渠成!本节课的设计目的力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及表现力,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愉悦自然的气氛中得到情感熏陶,对“爱”有更深的感悟。
教学目标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让世界充满爱》以及同类“爱心”公益主题音乐作品听赏,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爱的能量,使学生深刻感受“让世界充满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能力目标:能够用满怀真挚的情感、柔和统一、连贯的声音学唱《让世界充满爱》。通过课堂理论分析、听赏以及歌唱实践,加深对公益歌曲的音乐情感体验。 知识目标:了解弱起节奏、切分音和附点节奏的特点;学会并熟唱《让世界充满爱》,了解公益歌曲的概念以及代表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用真挚的情感及满怀深情的声音学唱《让世界充满爱》 2.教学难点:掌握弱起、切分、附点节奏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二、 进入新课 三、 拓展延伸 四、总结 课前播放音乐视频《同属一个世界》(We AreTheWorld))并提问:提问:课前播放的音乐有谁知道是什么曲子,谁演唱的?写这首曲子的起因是什么? 2、提问导入 :刚刚这首音乐室为了给非洲的饥饿民众募捐而写,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会饥饿呢? 播放图片(地震等灾后图片)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哪次天灾让你痛彻心扉?911恐怖袭击、东南亚海啸、汶川和玉树地震等。 1、播放本曲的音乐视频,同学们看谱听赏; 2、 提问:本曲的情绪如何? 3、介绍本曲:作者,演唱者以及相关创作背景;(出示:郭峰图片及组歌的概念) 4、学生跟随钢琴轻声用“U”哼唱全曲,找出本曲可以分成几段。 5、视唱全曲 6、歌曲A段与再现段A的对比;A段和B段开头的节奏对比 7、完整学唱 分组演唱,体会情感 公益歌曲 学生回答 谈一谈大家有过哪些记忆深刻的助人为乐的经历。 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3段 熟悉旋律 讨论:三部分在力度、情绪上有什么对比? 课题导入 爱好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心声,各行各业的人们献爱心的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出示图片)军人、老师、医生等。而音乐人就用他们的爱用音符谱写除了一段段优美的乐段。 正是因为人们心中有爱,我们才一次次地帮助了他人,其实也是在另一方面也帮助了自己。 音乐理论带动音乐情绪
板书设计
课题 标题四大点 弱起、切分节奏、附点节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让学生学会演唱《让世界充满爱》的第二部分;通过欣赏、分析,体会歌曲的所表达的意境,通过各形式感受爱,表达爱;通过欣赏和创作有关感恩教育的歌曲,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本节课在设计上以“爱”为主线条,学生通过观看爱的视频,学唱歌曲、创作歌曲及欣赏歌曲等不同形式来感受爱及表现爱。让学生懂得爱与被爱是并存的,要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本课作为唱歌课,在设计上着力于通过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各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作用和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在整节课中能较好的通过各环节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思考和活动体验中建构新知。
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还可多元化,在实践创造环节还可以多给学生留出一点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更好的落实、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