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世为宋国贵族。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及其与门人的问答,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子简介
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第1.1课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思想
①仁治
“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②德治
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孔子的“德治”思想:一是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二是注重犯罪的经济原因,认为盗窃的发生在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百姓得不到好处而为,主张富民、裕民,先富后教,反对“不教而杀”。
孔子思想
③礼治
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④人治
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论语》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
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解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仲由
51
曾点
39
冉求
31
公西赤
18
字
名
古人有姓、名、字。
陪长者闲坐
《论语》中的篇章都没有标题,本章标题是编者加的,却概括人物以及中心事件
朱熹说:“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各言其志”。中国古代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所谓孝悌,孝即孝敬父母长辈,悌即尊重兄长。
孔子称呼他的四位弟子为 ,即直呼其名,而本文的笔者在写作时却称其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即称其字。这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
长对少,上对下的称呼 晚辈自称、谦称
少对长,下对上、平辈
称名
称字
?
文化常识
姓 家族或部落的标志符号,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氏 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后来二者合一。
名 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①供长辈呼唤或自称②用于厌恶的人③用于给人作传记
字 名的解释和补充。“男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只限于有身份的人。
供平辈或晚辈称呼,以示礼貌和尊敬。
号 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有自取,也有别人所送,还有以官职、籍贯、谥号等被后人当作称号。
①自称,多为诗文书画的落款 ②对人称号,以示尊敬。
姓仲名由,生性至孝,家境贫寒,常以野菜为食。而从百里外背米回来供养父母。
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做事果断,勇于进取,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
子路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①也。
①兵赋,向居民征集的兵甲车马等,又指士兵、军队。
曾皙,名点,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鲁国大夫季武子死,吊唁时“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他的儿子曾参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后人尊称为“曾子”。“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就是曾参所著。
冉求,字子有。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理财,帮助鲁国贵族季孙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要弟子“鸣鼓而攻之”。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冉求呀!一个千户的大邑,具备兵车百乘的大家,可使他去做一总管。
公西华 名赤,年龄最小的弟子。《论语》记载,他衣冠整齐,生活从来不马虎,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擅长辞令,应对得体。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他可做一个很好的外交官。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赤呀!可使他束起带,立在朝上应对所有外国宾客
一
初步感知
lún
j n
xī
sh n
yú
kēng
xiàng
yí
guàn
kuì
sì
zhuàn
shè
wú
r n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然 俟 撰
摄 冉 毋
自学指导和检测
对照教材课下注释、资料书翻译内容,对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标注。
本文记叙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章先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再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人谈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他们志向所作的评论。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 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3-13) 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14-21) 孔子评志
二
理解文意
理解文意·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 以哉 "
状后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呢?”
如,如果。或,有人。知,了解。
同“已”,用
因为,介词
“于”,比
不要
闲居,平时
宾前
宾前
宾前
理解文意·弟子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状后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军队来攻打它,接着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等到
摄,夹处;乎,在
状后
指侵略的军队
微笑
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表修饰
治理
理解文意·弟子述志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只有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如何,怎么样
方圆,纵横
或者
动词,治理
富足
而,表顺承
连词,至于
等待
理解文意·弟子述志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只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如何,怎么样
胜任,能做到
或者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场所
名作动,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小官
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曰会;诸侯一起朝见天子曰同。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 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 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名作动,弹奏
象声词词尾,…地
介词,与
通“暮”暮春,即农历三月
同“稀”,稀疏
放下
起身、站起
顺承
才能 讲述
妨碍
表疑问语气,呢
成年人
名作动,吹风
状后
长叹的样子
赞成
状后
理解文意·弟子述志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理解文意·孔子评志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为什么
已矣,罢了。也,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如何,怎么样
理解文意·孔子评志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他的话却毫不谦逊,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的事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来做大相呢?”
怎见得
句首语气词,无义
谦让
介词,用
语气助词,表疑问;
与,通"欤",语气词
或者
代词,指诸侯
小事,指做小相
大事,指治国为政
三
研读文本
志向 性格 共同特点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点
侧重强国
侧重富民
侧重以礼治邦
自信轻率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
暮春郊游图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不谈政治,却是终极目标
一
四位弟子各自的志向是什么?由此看出什么样的性格?
直率自信,好勇过人。
重点词欣赏:率尔、摄、加、因、且
“率尔”一个词就把子路那直率、粗鲁、刚烈、好勇的性格特征和他的抱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摄、加、因、”三个动词,表明这些危险接踵而至,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时,表现出子路一副力挽狂澜的气概,体现了他的抱负之大,也表现了他的自负性格。
子路
谦虚谨慎
重点词赏析:方、如、如、以。
冉有自认为只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而且三年只能使老百姓生活小康,至于礼乐教化,自己则无能为力。可见他是一个谦虚的人。
公西华 谦恭礼让,娴于辞令
重点词赏析:非曰、愿、如、愿、焉
都很谦逊,讲话都是彬彬有礼。但公西华的话更为谦虚,他不说自己“能”,只说愿“学”。
曾皙:从容有礼、洒脱飘逸
重点词赏析: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鼓瑟希”写出了乐声的逐渐稀疏,又表示他在作从容的思考,也渲染了抒情的氛围,“铿尔”一声,响亮的骤然而止,一曲终了,又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舍瑟而作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尊敬和有礼。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动作优雅、流畅、周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异乎三子者之撰”谦逊而又不失自我。
四位弟子治国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子路以勇强国,有了勇国家才能安定。冉有侧重于以富强国,在安定的基础上才能使人物富裕,然后才有了公西华的以礼治国,最后才有了曾皙的礼乐治国。
解读四子
解读孔子
二
听了弟子们的述志之后,孔子对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评价?
1.对子路——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2.对冉有——没有当面评论,但肯定了冉有的志向,认为冉有讲的也是国家大事,国家虽然小,但“足民”也是大事。
3.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4.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
解读孔子
三
曾皙的“志”具体是什么?孔子为什么特别赞同他的观点
(一)曾皙的“暮春咏归图”,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
曾点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即隐士的生活景象,表现了淡泊宁静的心态。这只有在太平盛世才有的景象,同时“风乎舞雩”等都表明了曾皙十分重礼。
孔子十分推崇周礼仪,周礼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周公制礼,把它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准则;把制乐作为教化的规范。西周礼乐制度从天子一直推行到社会底层,如有些乐器只有天子可以享用,如果诸侯士大夫享用便是越礼,低阶层享有的乐器乐师数量不能超过高阶层。在周礼的教化下,上至天子诸侯士大夫,下至百姓农工商,举止大方,谈吐风雅;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国民道德水准为历朝之巅。
时代背景
礼崩乐坏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过程,始于西周末年,深化于春秋时期,完全崩溃则是在战国时代。礼乐制度重人文与教化,崇尚精神追求,兴盛于西周长达四百多年的和平时期。在像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周朝的礼乐制度就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尔虞我诈的权术斗争。奉行强盗政治的,重利轻义的秦国在最终角逐中胜出,而恪守周礼的宋襄公和楚怀王却成为典型的牺牲品;这也充分说明礼乐制度不利于国家在战乱图存发展。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和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纷争,社会动荡不安。孔子55岁起周游列国,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够施行仁政,实行礼仪,感化他人,不要战争,历经14年,但没有成功。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时代背景
解读孔子
三
孔子为什么特别赞同曾皙的观点
1.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春秋战国,战争频繁,动乱不安。孔子不满这样的现实,期望出现治世太平、和乐安详的理想社会。曾晢描绘的春游图暗合孔子的理想。
2.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有关。孔子反对暴政,主张仁政,讲求“礼治”,注重文教德化。曾皙所描绘的“春游图”正是太平治世的安详自得、教化礼乐寓于其中的生活素描图,这恰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3.孔子更欣赏曾皙的人品和用世精神。在孔子看来,尽管子路、冉求、公西华都有远大志向,但都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而且都偏于直接从政治着手。但曾皙着重在于“大众化的”文教德化,求得富强康乐。这种理想含蓄地道出了孔子的心事。此外,曾皙的谦逊有礼和旷达潇洒,也是孔子欣赏之处。
解读孔子
四
孔子被称为万世之师、杏坛垂范,说说你从这次谈话中看到了以为怎样的老师
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循循善诱
教学民主
自由平等
因材施教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孔子让学生畅谈志向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小结
文言知识梳理
如:(1)如或知尔(连词,如果)
(2)如五六十、如会同(连词,或者)
(3)如其礼乐(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4)沛公起如厕(动词,到……去,往)
(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动词,比得上)
一词多义
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通“已”,停止)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5)以俟君子(连词,表目的,来)
(6)为国以礼(介词,用)
一词多义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4、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
通假字
1、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古今异义
1、端章甫:
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
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
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词类活用
1、宾语前置句
(1)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
(2)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
(3)则何以哉 (即,则以何哉 )
(4)尔何如(即,尔如何)
文言句式
2、状语后置句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为国以礼
文言句式
文化常识
【称谓】姓、氏、名、字、号、帝号、谦称、敬称、贱称、年龄
姓 家族或部落的标志符号,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氏 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后来二者合一。
名 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①供长辈呼唤或自称②用于厌恶的人③用于给人作传记
字 名的解释和补充。“男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只限于有身份的人。
供平辈或晚辈称呼,以示礼貌和尊敬。
号 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有自取,也有别人所送,还有以官职、籍贯、谥号等被后人当作称号。
①自称,多为诗文书画的落款 ②对人称号,以示尊敬。
文化常识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
文化常识
4.谥号:周代才有的。古代帝王将相、高官大臣、著名文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由即位皇帝宣布;臣下谥号,由朝廷赐予。
5.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6.籍贯: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人称孟襄阳
7.郡望:韩氏为唐代昌黎望族,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8.官名: “江州司马”王右丞;杜工部;柳屯田;
9.爵名: 郭子仪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10.官地名: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贾长沙
11.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文化常识
帝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尊号、国号
谥号,由礼官为古代帝王死后议上。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
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皇帝一般称为“宗”。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
年号,新皇登基,为区别上一任皇帝,纪自己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自汉武帝继位始有。
尊号,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
国号,即国家称号,中国古代国号就是一个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
文化常识
例如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帝号:清圣祖康熙皇帝
谥号:仁 庙号:圣祖
尊号:无 年号:康熙 国号:清
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等。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鄙,敝,卑,臣,仆
(2)古代帝王自谦词:
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
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
有小生、晚生、晚学等;或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 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大舍小令外人)
(6)其他自谦词有:
在下——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晚辈或地位低的人
小可——有一定身份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老人;
妾身——女子;
寡君——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
E.称谓前加上“家”或者“舍”表示对自己的谦称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
家母、家慈---------------
寒舍---------------------
家兄---------------------
舍妹---------------------
舍弟---------------------
犬子---------------------
内子、内贤、拙荆,贱内---
舍亲---------------------
自己的父亲
自己的母亲
自己的家
自己的兄长
自己的妹妹
自己的弟弟
自己的儿子
自己的妻子
自己家亲戚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
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人认为帝王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所以称皇帝为天子。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麾下。
(4)有一定地位的使节--------节下;阁下
敬称
(5)对对方(及亲属)的敬称令、尊、贤、仁等
令,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尊上(称对方父母)、尊驾 (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仁兄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后专指岳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敬称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
称已经死去的父亲、母亲-------先考或先父,先慈或先妣
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先帝或庙号
(8)对尊长者朋辈之间的敬称
----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 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敬称
令尊:---------
令堂:---------
令爱:---------
令兄:---------
令婿(袒):---
令郎:---------
令妹:---------
令正(阃):---
府上:---------
跨灶: ---------
高足: ---------
敬称
别人的父亲
别人的母亲
别人家的女儿
别人家的兄长
别人家的女婿
别人家的儿子
别人家的妹妹
别人的妻子
别人的庭院
别人贤能的儿子
别人的学生
子过父曰跨灶。跨灶本指骏马奔驰时后蹄印反而处在前蹄印之前,引申为儿子胜过父亲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鲰生说我曰”
《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贱称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 ,“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 (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贫贱之交”
“金兰之交”
“刎颈之交”
“患难之交”
“莫逆之交”
“竹马之交”
“布衣之交”
“忘年交”
“君子之交”
“神交”
年龄称谓——
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幼儿。
垂髫、髫年: 3-9岁,借指儿童。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
总角: 8-14岁,借指少年。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就把头发簪起。
年龄称谓——
束发、成童:古代男孩十五岁以上。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命、半百: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期颐:一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