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1份+导学案1份+教学设计1份 共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1份+导学案1份+教学设计1份 共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11 09:21:16

文档简介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
【基本史实】
1.预习梳理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先进中国人的思想探索足迹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主要活动及地位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
魏源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等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王韬
郑观应等
资产阶级维新

代表人物
主张、代表作品
主张的共同点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2.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先进中国人的思想主张内涵。
二、【重点探究】
探究1:你如何看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你认为他们看到的世界全面吗?
材料一 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材料二? 中国一位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根据纪录片《复兴之路》整理
问题:从这两段材料你们看到了当时清政府和国人对西方一种怎样的认识状态?
材料三 节选自《民族复兴》的视频
问题:从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当时世界怎样的发展状况?
探究2:维新思想特点及形成原因?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问题:你能找到史实的依据吗?维新变法思想具有怎样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特点有何利弊?
探究3:维新变法思想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 南海康有为先生,为吾国近代先觉之士,天下所认同。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材料二 ……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戊戌派)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在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在那个时候的新式学堂里和开设西学的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兴起的学会……为广开中国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知识小结】
四、【当堂巩固】
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新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
B.由中国为中心向西方为中心转化
C.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转向和解
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4.《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立意】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历史人教版必修三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的第一节教学内容。本专题主要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这是近代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求索的思想历程。对此,陈旭麓先生在其著作《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是这样评价的:“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的思想的涨落相继出现的。”在这不断涨落的思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体悟到先进中国人不屈不挠的、勇敢追逐现代化潮流的探索精神,倾听到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脚步。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为我们的学生所传承,为我们继续追逐“中国梦”提供精神养料。
二、【教学依据】
教学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知道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及90年代的维新变法思想;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的艰难历程;理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的,培养学生用全球史观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演变的国际背景;
(3)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史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导学案中的表格形式,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完成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先进中国人的思想探索足迹的基础知识梳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以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评价,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以学科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书籍、实地考察等方式查找张之洞与武汉近代化的相关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小论文、ppt汇报等形式呈现成果,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并激发学生对于武汉地方史学习的兴趣;
(4)通过小组讨论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概括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勇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3)通过开展张之洞与武汉早期近代化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我是武汉人,我爱大武汉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内含及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内含及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
近代中国人思想探索的趋势及其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维新变法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中国梦”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梦”的论述
利用现实的,学生身边的话题导入,更贴近学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过程2
了解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先进中国人思想探索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课前自主读书完成表格。
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完成导学案中的表格填写任务,并初步掌握思想主张的含义。
课件展示表格;并通过鸿合备课仪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用好教科书引导学生梳理思想主张,落实基础知识,为后面课的开展打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过程3
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先进中国人的思想主张内涵及探索呈现的趋势。
教师组织、启发引导。
思考发言
课件展示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使学生理解思想主张的内涵并明确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经历了一个认识由被动到主动,学习由器物到制度,由浅入深的过程。
过程4
探究1:你如何看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精心准备史料和视频资料;
启发引导。
思考发言
课件展示;
播放视频
利用二段材料和视频,以及《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境遇,向学生展现两国在相近条件下对世界潮流完全不同的太度,折射出林则徐、魏源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艰难,凸显他们可贵的开拓精神与责任。
过程5
小组活动:“中体西用”思想的作用。
课前分组,布置学生以“张之洞与武汉早期近代化”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学科组为单位,通过网络、书籍或实地考察等收集、整理资料,并制作PPT或撰写历史小论文。
学生通过PPT展示课外探究成果
以张之洞在武汉开展洋务运动给武汉近代化带来的积极影响理解“中体西用”思想的进步性;开发武汉地方历史资源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教会学生除了课本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书籍、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团队合作意识。
过程6
探究2:维新思想特点及形成原因?
启发引导
思考回答
课件呈现
通过维新思想的特点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近代中国人思想探索的艰难过程;
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7
探究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所起的积极作用。
组织讨论,指导。
小组讨论
课件和导学案呈现材料
提高学生概括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完成重点、难点的突破。
过程8
小结
教师讲述;组织学生齐读。
齐读
课件呈现表格
梳理本课所学重、难点和主干知识;
回扣“中国梦”,与导入前后呼应,升华教学主题,让学生进一步体悟到先进中国人不屈不挠的、勇敢追逐现代化潮流的探索精神,倾听到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脚步,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过程9
当堂巩固
组织练习
完成练习
课件
讲练结合,及时运用,及时检验,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

19世纪中期 19世纪末期
“师夷长技” 维新变法
器物 制度 (现代化潮流)

浅 深
课件28张PPT。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梦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导航: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之魏源李鸿章康有为 预习梳理基础知识:
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先进中国人的思想探索足迹 史实理解:
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先进中国人的思想主张内涵内容●战舰
●火器
●养兵练兵之法●封建制度
纲常伦理●西方技术根本方法挽救清朝统治器物维新派: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制度由浅入深向西方学习抵制西方侵略,挽救清朝统治 探究1:你如何看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材料一 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材料二? 中国一位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根据纪录片《复兴之路》整理
问:从这两段材料你们看到了当时清政府和国人对西方一种怎样的认识状态?一、雾里看花 师夷长技 探究1:你如何看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一、雾里看花 师夷长技问:从视频中看到了世界怎样的发展状况?积极作用:引导人们“开眼看世界”,
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 局限性:并未完全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
且未付诸于实践。一、雾里看花 师夷长技材料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府志士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翻印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摘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海国图志》的遭遇

二、移花接木 中体西用张之洞与武汉早期近代化 小组展示活动:印象 张之洞印象张之洞 · 人物简介
印象张之洞 · 主要思想
印象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年),是晚清时期的一名重要大臣,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889—1907年出任湖广总督。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洋务新政,对武汉早期近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印象张之洞——主要思想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机器厂、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缫丝局、湖北纺纱局、湖北制麻局等近代企业,占同期全国新建官办与官商合办企业的24%,为全国之冠。   张之洞倡办实业的同时,促进了民办企业的发展。1897年民族资本家宋炜臣兴办的汉口燮昌火柴厂,年产火柴1亿盒,是全国最大的火柴厂。据统计,至1911年,武汉有较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资本额达1724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
-------人民网印象张之洞——武汉经济中国战争史的传奇神话—汉阳造 湖北的工业基础,如汉阳铁厂、兵工厂、纺织厂、京汉铁路都是张之洞带头办的。 ????——毛泽东1958年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期间讲话
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毛泽东1965年在纪念范旭东逝世20周年大会上讲话 ????武汉的近代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奠定了武汉工业基础。 印象张之洞——武汉经济 印象张之洞——武汉交通 铁路:在张之洞的督办下,1906年,汉口至北京正阳门全长1200余公里的芦汉铁路通车,并改称京汉铁路。京汉铁路的贯通,不但使武汉的货物流通更加畅快,而且使武汉的地位更加凸显。 张之洞督鄂期间,武汉的交通运输业得到空前发展,奠定了武汉现代交通运输的基础。印象张之洞——武汉教育 材料:学堂歌:“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派出洋,学外帮,各省官费数湖广;湖北省,秉众长,四百余人东西洋。”
——搜集自武昌蛇山抱冰堂举办的《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展览。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武大前身自强学堂——
是1893年张之洞为培养“精晓洋文”的外交人员,奏请清政府创办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它揭开了近代湖北教育的序幕。1902年改名为方言学堂。 1889年12月,52岁的张之洞从两广总督转任湖广总督。在湖北上任,同年到达武汉。 ????
1890年,张之洞开始在湖北筹建如汉阳铁厂、汉阳枪炮厂等工厂,创建两湖书院。
????1891年,织布厂、铁厂开工兴建,设方言商务学堂、湖北舆图总局。
????1892年,派工匠赴比利时炼钢厂学习,引进美国棉籽。
????1893年,炼铁厂工程竣工,设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
????1894年,炼钢厂开炉。
????1895年,筹练自强军,扩充湖北枪炮厂,设官钱局以及创设武备学堂。
????1897年,芦汉(京汉)铁路借用比利时款项,纺纱局建成,筹设农务学堂。
????1898年,创设汉口商务公所、制麻局,撰《劝学篇》,派学生游学日本。
????1899年,修武昌南北江堤,设农务局。
????1901年,设学务处综理湖北全省学堂事务。
????1902年,改两湖书院为两湖大学堂,自强学堂为文普通学堂,武备学堂为武高等学堂,设武普通学堂,创建湖北师范学堂。
????1904年,筹备粤汉鄂省铁路赎款,建两湖劝业场。改枪炮厂为湖北兵工厂。
????1905年,京汉铁路建成,筹设川汉铁路于武昌。
????1906年,开办湖北印刷局。
????1907年,离任赴京任大学士。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病逝,享年72岁,翌年归葬其家乡河北南皮。结束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感谢聆听!http://news.sina.com.cn/s/2009-09-03/091616234144s.shtml二、移花接木 中体西用张之洞与武汉早期近代化 小组展示活动:漫画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作用:推动了西学引进;
开启中国近代化实践的第一步。 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不变更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 三、柳暗花明 维新变法甲午战争 19世纪末甲午战争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严复梁启超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康有为问:你能找到史实的依据吗?维新变法思想具有怎样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特点有何利弊?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探究2:利弊: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但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为改革的失败留下隐患。三、柳暗花明 维新变法原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中国封建势力顽固;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材料一 南海康有为先生,为吾国近代先觉之士,天下所认同。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材料二 ……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戊戌派)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在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在那个时候的新式学堂里和开设西学的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兴起的学会……为广开中国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结合材料,分析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所起的积极作用?三、柳暗花明 维新变法 探究3:维新变法思想的积极作用 三、柳暗花明 维新变法政治上:(1)推动了戊戌变法;
(2)推动救亡图存爱国运动的发展;
(3)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经济上:(4)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5)起到了思想启蒙和解放的作用;
……
探究3:维新变法思想的积极作用 小结: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先进中国人的思想探索足迹引导人们“开眼看世界”,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开启中国实践近代化的第一步为90年代维新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是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由浅入深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年责任。……将来接力棒将放在你们手里。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同各界
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新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
B.由中国为中心向西方为中心转化
C.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转向和解 当堂检测:DA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4.《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当堂检测: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