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2025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经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反帝运动高潮、一战等因素影响,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萎缩。
2.政治: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时期。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与护国战争;军阀混战割据,国家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军阀受帝国主义支持;五四运动发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三大召开,通过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实现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收回了部分国家主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3.思想:袁世凯复辟后,提倡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科学民主,反对愚昧专制,是一次全面的思想解放运动;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解放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俄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萌芽。
阶段特征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背景: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经过
(1)1901年实行“新政”。
①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结果:腐败无能的权贵掌握政权,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4)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影响
(1)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皇族内阁”使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二、革命派的准备
1.组织上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2.思想上
(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2)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
3.军事上: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三、武昌起义
1.有利时机: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四、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 内容 关于国体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关于民权 (1)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2)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关于政体 国家体制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
行政体制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
(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2)在重重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发表让位声明。
(3)袁世凯施压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
(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内容
①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积极影响 政治层面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
思想层面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层面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经济层面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与教训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任务(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1.专权: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2.卖国:1915年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3.称帝:袁世凯称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原因
(1)内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
(2)外部: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扶植代理人。
2.表现
(1)军事上混战: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
(2)政治上争权:段祺瑞与黎元洪的“府院之争”;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3)外交上参战
①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②表现: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派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③影响: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袁世凯复辟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革命派维护共和的斗争
1.反独裁: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2.护国战争: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3.护法运动: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西南军阀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民国初年的官制改革、社会生活与新文化运动
一、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族工业的发展
(1)条件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2)表现: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影响: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社会生活
(1)背景:建立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
(2)表现: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背景
政治 辛亥革命失败,共和政体遭到破坏,人们对失败原因的反思
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思想 ①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②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2.兴起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3.内容
(1)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倡导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
4.影响: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成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2沉重打击专制主义和守旧势 力
3动摇传统礼教的正统地位
4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5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到来
6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2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2)新基础: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前期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局面的特点
(1)袁世凯对内搞独裁专制,复辟帝制,实行黑暗统治;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政治上分崩离析,国家不统一,民不聊生。
(2)北洋军阀对外投靠列强侵华势力,大都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工具。大肆出卖中华民族利益,换取列强支持。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成果,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4)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上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地域分布、产业结构)。
(2)从诞生环境上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3)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结构上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上看:民族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上看: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