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成就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伍
肆
叁
“文化大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法制
遭到严重破坏
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法制建设的完善时期
壹
20世纪50年代
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期
改革开放初期
社会主义法制新发展
(一)新中国法制特征:社会主义法制、体现广大人民意志
(二)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从此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序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初创时期20c50s
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①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特点:法律集中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建章立制。
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批斗。他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么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说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这掷地有声的话在那动乱的年代显得苍白无力。
教训:民主和法制不健全;民主和法制观念淡薄
2、“文化大革命”时期------严重破坏
(1)背景: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3.改革开放后:新发展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2)成就: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做重大修改。此次修宪,比较彻底地剔除了“文化大革命”给政治制度留下的影响,成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冶的基本法律框架。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济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
3.改革开放后:新发展
54年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82年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对比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不同
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放在国家机构前面,凸显公民的地位,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尊重保障人权。
4、20世纪90年代:完善时期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
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十五大报告
法治”与“法制”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制”而言的,是对法制的完善和改造。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误区警示
(1)背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措施: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和2004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2.“
由法制到法治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
法制:指一国的法律制度
法治:与人治相对,以宪法和法律为中心的社会治理体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方法和理念。法治”比“法制”更完整、更全面。
两者关系:
有法制才能有法治(前提和基础)
有法制为了要法治(前途和归宿)
问题思考 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20世纪90年代:完善时期
(3)成就:
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届数 时间 制定、修订
的法律
第五届 1978-1982 18部
第六届 1983-1987 7部
第七届 1988-1992 13部
第八届 1993-1997 10部
第九届 1998-2002 73部
第十届 2003-2008 115部
4、20世纪90年代:完善时期
(4)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②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1)背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措施
5.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法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司法: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⑤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⑥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3)意义: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依法治国的原因
(1)吸收历史的教训。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1)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2)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解放军好战士 雷锋
◎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①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②形成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
③形成了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
④形成了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3)影响: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
◎红旗渠竣工
◎成昆铁路勘探
◎新中国电影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1)背景
①内在要求: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中央推动: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表现
2.改革开放后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1994年
2001年
“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中共中央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1)背景
①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内容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意义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一勋章部分获得者
◎共和国勋章
◎时代楷模黄文秀与黄大年
材料2 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首先要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合作探究: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材料1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1)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3)健康向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习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
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