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当代中国的外交
①“另起炉灶”(解决了新中国如何对待同帝国主义的不平等关系和不平等条约问题):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③“一边倒”(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为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
——摘编自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签定,有效期为30年。60年代起,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该条约名存实亡。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它使中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为新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①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建交
②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③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④1956年,中国与挪威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中印、中缅联合声明正式倡议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进展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影响 保障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地位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成就
①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②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1958年6月,戴高乐重新掌权后,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可以说独立自主是中法之间基本共同点,也是中法建交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①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④中国迎来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非法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
②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
改革开放后,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①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巩固周边关系 ①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②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③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建立伙伴关系 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世纪之交的外交成就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成立于2000年。论坛的宗旨是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论坛的成员包括中国、与中国建交的53个非洲国家以及非盟
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增加了乌兹别克斯坦)
上海合作组织
二十国集团(G20)由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以及欧盟组成。二十国集团的成立,为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应对经济危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带来了新动力和新契机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次提出“金砖国家”这一概念。多年来,金砖国家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共同发声,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程,大大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特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发达国家 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东亚、东南亚国家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非洲国家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与不同国家的合作关系
主张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①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央外事办公室杨洁篪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①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②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③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
④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