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14:4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1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主题分析
单元内容分析
中外官员的选拔、考核、监察
1.历史流变(理线索)
2.阶段特征(析内容)
中:西周到明清-世袭制到科举制
外: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文官制度
中:民国以来-公务员制度
继承与发展
3
补充:特征vs特点
总体而言:
特征:某一阶段;长时段(宏观)
特点:某一事件/人物;短时段(微观)
4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6
重点学习:社会变革时期、王朝更替时期的制度变化
知识梳理1:西周至明清官员选拔方式的流变
(内容、变化原因、变化趋势)
一、选官制度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
隋唐两宋

明清
7
一、选官制度
知识梳理1:西周至明清官员选拔方式的流变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西周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世袭 血缘
春秋战国 荐举、军功爵制 荐举、军功 尚贤、军功
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 察举制 考核荐举 品行
魏晋 九品中正制 考核荐举 家世、道德、才能
隋唐两宋 科举制 考试 才能

明清 科举制 考试 才能
8
一、选官制度
知识梳理1:西周至明清官员选拔方式的流变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西周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世袭 血缘
春秋战国 荐举、军功爵制 荐举、军功 尚贤、军功
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 察举制 考核荐举 品行
魏晋 九品中正制 考核荐举 家世、道德、才能
隋唐两宋 科举制 考试 才能

明清 科举制 考试 才能
世官→尚贤
政治基础/变化原因
(分封制、宗法制→诸侯争霸、百家争鸣)
荐举、军功→察举
变化原因
诸侯争霸结束,军功爵制无法实施
变化原因
豪强势力兴起;察举制弊端;
汉末战乱失去乡里清议基础
变化原因
九品中正制弊端;庶族地主兴起
9
察举→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
军功授爵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韩非子·定法》
察举制
评价: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要;选拔人才;后期弊端
10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琯奏:“所举贤良,或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
选官制度趋向制度化发展
11
一、选官制度
征辟
(东汉)
察举制
(两汉)
常科:时间、人数、标准均固定
特科:时间、人数不固定,标准固定
征:皇帝下诏特举
辟:二千石以上大臣自己聘用属官,即辟召
背景:
1.东汉刘秀在豪族地主支持下建立东汉;2.东汉末社会动乱,察举制遭到破坏
“他们所辟的人都是豪族地主出身。当时郡守下面的属官一定要聘请当地的豪族来担任,结果出现了郡守往往无实权,而实权却控制在豪族地主出身的属吏手中。”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第175页。
→东汉特殊的经济形态:田庄经济
征辟制反映的实质是东汉专制制度的削弱
12
“东汉时豪族地主势力进一步发展,在经济上经营大地主田庄。‘膏田满野,奴婢成群,徒附万计’,拥有控制依附农民的特权。但是,豪族地主所代表的生产关系还是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秦汉封建国家赋税很重,自耕农容易破产,而豪族地主田庄的依附农民在田庄保护下逃脱了一些国家的赋税,生产者的地位比较稳定,不易因破产沦为奴隶。”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第203页。
东汉土地兼并加剧
一、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王与马的结合发展到了江左,权力结构才发生变化,门阀士族势力才得以平行于皇权或超越于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而为门阀政治,竟维持了一个世纪之久。这是皇权政治的一种变态,是皇权政治在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变态。”
——田余庆:《论东晋门阀政治》
“王与马,共天下”
王:琅琊王氏
马:司马氏
13
评价: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后期弊端
教材p30页史料阅读
14
一、选官制度
北魏鲜卑贵族门阀化
“诸王贪婪奢靡,可比西晋门阀子弟。北海王元详贪得无厌,敲诈勒索;内聚奇珍,外修山池,乃至逼夺人家住宅。高阳王元雍一顿饭用钱数万钱。”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第245页。
一、选官制度
科举制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
武则天
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1)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产生
15
一、选官制度
科举制
(2)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代科举中
糊名与誊录制度
“参加科举的人不再讲 阀阅、门第,适应了品官地主阶级的需要。殿试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由皇帝亲自进行殿试。”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第164页。
16
一、选官制度
科举制
(3)明清科举制度的成型与衰落
明朝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卷制度
17
阅读世纪金榜p23页材料
一、选官制度
京官
外省官员
18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翰林院-散馆考试
留任翰林院-京官
外放-外省官员
一、选官制度
科举制
(3)明清科举制度的成型与衰落
“科举考试必须按照宋儒的传注,写作教条的、死板的八股文,以功名利禄来僵化人们的思想。注重的是背诵千篇一律的高头讲章,写作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的八股文,那些举人、进士,大多并无真才实学。这种使人别无选择的愚民政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专制。”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第266页。
19
一、选官制度
科举制
“科举取士下的选官制度,比较重视才学,而不看重门第,为一般庶族地主参政创造了条件,反映了士族衰落和普通地主向上发展的趋势。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以才选人,可以把更广泛的地主阶级中的人才网络到官僚集团中来,从而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基础。”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第19页。
“科举用读书做官来笼络知识分子,士人汲汲于功名富贵而毕生埋头于儒家经典,无形中起到了加强思想文化统一,减少统治阻力的作用。”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第38页。
评价:
积极:1.巩固中央集权
2.形成阶层流动,维护社会稳定
……
消极:3.标准单一,禁锢思想
具体参考世纪金榜
20
“在科举制度内也可以看到不合于平等原则的种种例外。例如举人衔或官衔有时会授予那些达官贵人的子孙,也授予那些察觉并奏报谋反活动的人,那些捐输军饷或热心赈济的人。”
——张仲礼:《中国绅士》,第202页。
“最大的不平等是读书应考。穷人不可能承担多年读书应考的费用。并且没有公共教育制度。大部分贫穷人家需要儿子下田务农,无力供养他们长年读书。”
——张仲礼:《中国绅士》,第204页。
辩证认识
科举制度中的“平等精神”
21
问题探究1:科举选官能够实现真正的公平吗?
二、考核制度
22
知识梳理2:秦汉至明清官员考核方式的流变
(内容、特点)
秦汉
隋唐


上计制
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
考核机构
四善二十七最
考满、考察
考课
计簿、集簿
(能力)
品德、才能→
御史大夫
尚书省吏部考功司→
官僚政治(官僚制)取代贵族政治(世官制)
考核制度逐渐形成并继承发展
“吏有五善: 一日中(忠)信敬上, 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
问题探究2:考核制度为何从秦朝开始形成?
三、监察制度
23
秦汉
隋唐


御史大夫
御史台
御史台
中央:御史台
地方:行御史台
汉武帝
州刺史
(品级低、权力大)
道监察区
路监察区
明清
都察院:御史
六科:给事中
“科道”
台谏合一
制度化
派出机构
联系地方行政制度
品级低
权力大
知识梳理3:秦汉至明清官员监察制度的流变
(内容、特点)
24
中国古代地方体制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