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7《爬天都峰》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7《爬天都峰》教案+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5 13:3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生字,会写“假日、抬头”等14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作者是如何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2.勾连“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版块,归纳出“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并尝试进行写法迁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读准多音字“相”。
2.朗读课文,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重点)
一、分步板书课题,激活学生认知
1.板书:爬。师生谈话:你爬过山吗?简笔画山。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走近一座山——继续板书:天都峰。你了解天都峰吗?出示景点名片。
(1)课件出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00多米。勾连文中相应文字——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2)课件出示:属金字塔形角峰,奇险陡峻。黄山诸峰最险,以“鲫鱼背”最为险峻。勾连文中相应文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3)课件出示:峰顶平坦,石壁有“登峰造极”的大字石刻。登顶,极目云天,风光无限。师追问:这样的山你爬过吗?
3.作者黄亦波却爬过,并且把自己爬天都峰的过程写了下来。作者是怎样把爬天都峰这件事情写清楚的呢?接下来,我们就和作者一起爬天都峰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生词,读准字音
课前预习了课文,这些生词能读准吗?(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全班跟读)
石级 铁链 发颤 攀着 照相 纪念 小猴子 鲫鱼背 小辫子 笑呵呵
(纠正读音,强调多音字“相”)
(二)提炼要素,梳理文脉
1.启发。默读课文,找出事情的六要素,填写在“学习单”上。
2.引导。谁能把六要素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结。说得真好,看来“串联六要素”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办法呀!
4.回顾表达。再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爬天都峰,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借助右边思维导图启发思考,根据学生发言并相机板书: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
5.理清层次。拿起笔在书上画一画,哪里写了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
6.小结。(课件出示课文截图,标识“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大家看,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我们就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很清楚了。(板书: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写清楚)
三、品读“爬山前”部分
有了一定的顺序,作者又是怎样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呢?让我们放慢脚步,跟着作者爬一爬天都峰,边爬边看、边爬边听、边爬边想。
1.启发。请大家默读“爬山前”部分,思考:爬山前,“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交流,相机板书,在思维导图的“爬山前”的后面加上“所见:峰顶高、石级陡所思:爬得上去吗所感:叫人发颤”)
2.追问。看到天都峰又高又险,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作者,你的心情会怎样?(害怕、畏惧、想退缩)
3.指导朗读。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好爬山前的这一部分。
4.小结。作者把所见、所想、所感写出来(出示课文截图,标识“所见、所想、所感”),爬山前的经历就写得很明白了,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看来小作者也运用了我们在《麻雀》一课中学到的方法——调用“五感”观察,把事情写清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是如何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2.勾连“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版块,归纳出“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并尝试进行写法迁移。(难点)
一、品读“爬山时”部分
1.启发。
“爬山时”这部分是怎么调用“五感”观察写具体的呢?请大家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爬山时小作者写了哪些方面——是所见所闻,还是所作所为,或者是所感所想?画出相关语句,像老师一样在旁边标注出来。
(2)小组讨论,提炼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
(3)派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
2.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
(1)这部分除了写“我”的所见、所想外,还写了什么?(对话)学习“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出示)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分角色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3)通过对“也”字用法的分析,体会到: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小结:“从这简单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并不平静的内心。他们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信心,决定克服困难,爬上山峰,所以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引读)——‘对,咱们一起爬吧!’”
3.体会小作者爬山的过程。
自由读第6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学生交流。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的意思。
(2)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指导书写“攀”(这么陡峭的山峰,一不留神就会掉下来,必须紧紧地抓着这铁链,怪不得“攀”字下面是一个“手”字。板书:手脚并用)。
小结:“通过描写攀爬动作,写出了‘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4.指导朗读。
(1)这么险峻的山峰,小小年纪的“我”和老爷爷都能克服困难,坚持爬上去,真不简单。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和老爷爷会怎样互相鼓励呢?
小结:“这就是互相汲取力量。在互相激励中,他们坚持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
5.通过比较句子,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出示)
①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从“终于”这个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二、学习“爬上峰顶后”部分
1.读一读第8~10自然段。
2.学习“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再次体会语言描写的作用。
3.讨论:“爸爸所说的话中蕴含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写爸爸的话呢?”
小结:“人与人在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这是‘我’在爬天都峰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
4.追问:“学到这里,有谁发现小作者把爬山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秘密了呢?”
5.小结:“(指板书)按照一定的顺序,调用‘五感’观察,把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感所想写出来,就能把一件事写清楚了。”
三、读写迁移,初试身手
(一)总结
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然后写了天都峰高而险,“我”不敢爬以及“我”怎样和老爷爷相互鼓励,怎么爬上去的,最后写出了“我”的感受,这样就把爬天都峰这件事写清楚了。叙述一件事时,一般可以这样写(出示):
1.开头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
2.中间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事件的经过,主要人物的表现要写清楚、写具体,抓住主要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进行描写。3.结尾写明事件的结果或感受。
(二)迁移运用
请根据自己的课余生活,选择一件感兴趣的事,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并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教学板书]
17 爬天都峰
[教学反思]
课堂学习的变革刻不容缓,如何从学习活动常式走向变式,实现指向习作关键能力的达成。我在本课进行了如下尝试:
分布解题环节,与学生展开文题的谈话,聚焦作者笔下的爬天都峰,在与作者逐层推进的对话中,建立“学生”“爬天都峰”“我”三方的联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关注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在了解习作知识的同时,也渗透了阅读策略,在双向贯通中达成对阅读与习作的有机融合。
紧接着,引导学生提炼事情“六要素”,既做到了对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训练,又做到了对其表达方法的渗透。随后,借助思维导图探究课文表达顺序,让思维、方法可视化,有效降低学生认知难度,让其轻松习得本课重要表达方法——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写清楚。我认为此环节的教学体现了阅读课“指向表达”的特点。然后通过总结,带领学生逐层揭开课文表达的面纱,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写清楚一件事的思维支架,为后面的读写迁移、由读到写奠定了方法基础。
最后,勾连“初试身手”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习作构思的训练,巩固本单元阅读课学到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会表达。这样读写有机链接,让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拾级而上,实现了习作单元习作训练的系统化。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