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散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散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5 09:4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语文 |《散步》教学设计
散步(原文)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平常散步也动人
——部编教材语文七上《散步》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散步》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这篇课文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的故事,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唱出了一曲珍爱生命、尊老爱幼的赞歌,更写出了中年人扶老携幼、担负起家庭的责任的社会主题。
本单元主要围绕“亲情”主题,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家庭风景,或温馨感人、或沉痛思恋、或可爱活泼、或真挚寻味。本文语言平实感人,情感简单而细腻,细节值得品味,主题需要多角度理解。
二、学情分析
《散步》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故事美、情感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审美阅读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紧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之美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文体特点,掌握散文学习的要点;
2.通过对关键语句或细节的研读,品析语言,多角度研读主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语文,揣摩词语含义,体会亲情
2.难点: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五、教学方法与工具
1.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
2.教学工具:ppt 课件制作。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去感受那些平凡的温馨和欣喜。
指导自学,明确任务
  (一)走进字词(小黑板展示)
  霎时(shà)嫩芽(nèn)拆散(chāi)委屈(wěi)
  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熬(áo)
  (二)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人物有哪些
  2.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是如何解决的
  3.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散步)
问题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概括一下这篇散文讲了什么事件?是否有和你有思索一致的内容?
明确: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依标自学,交流点拨
  (一)本文的人物板书:母亲
  我妻子
  儿子
  (二) 在散步中发生什么事 如何解决
  分歧:母亲走大路
  我妻子——责任重大
  儿子走小路
  解决方法:我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爱护孙子走小路
1、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2、“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3.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4.学生各抒己见,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1.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
  2.中年人的责任感
  3.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幸福美满的生活
  5.家庭互相爱护、体贴、尊重、理解。
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总结:“母亲老了,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浓浓的亲情。所以我的责任感大。通过同学们的发言,老师归结为感到的是浓浓的亲情,那么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表现这份亲情呢 下面我们来品味语言。精读片段,突破重点难点
(一)大声朗读1—3节,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亲情 (齐读,小组讨论)
§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
从中可以看出“我”与“我的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位置。“我的”强调一家四口之间的挚爱情谊。
§2.母亲不愿出来,为什么我却非要她出来散步 对母亲健康的关心。
“信服”“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说明母慈儿从,儿孝母顺。写出母子间十几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的关系,充满骨肉之间的浓浓深情。
§3.“太迟、太迟”交织着对母亲身体担忧和焦虑的心情。
  “总算”,“熬”对母亲度过严冬后的喜悦之情。
(二)你觉得文章还有哪些地方流露浓浓的亲情 (女生齐读)
§4.“生命”祝愿母亲也像春天里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5.“笑”营造一种欢乐、和睦的气氛。
  ……
(三)点明朗读§6—§7,学生说一说哪些字、词或句子能表达浓浓的亲情
 如“取决”“习惯”“责任”“摸摸”“背”等。
(四)关于景物描写: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2.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明确:
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拓展:
写景注意抓住景物特征,词语特点鲜明,语言凝练优美。
关于人物描写:
3.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4.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5.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 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妻子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说:“走大路。”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明确:
写人力求个性特点鲜明,语言朴素亲切。
问题:关于对称特点的句子
6.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7.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8.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9.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10.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明确:
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义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之美。两句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五)主旨之深悟
师范读§8,学生讨论:
1.我和妻子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
“蹲”、“慢慢”、“稳稳”
2.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的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从深层次理解来说,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它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
(六)手法之探究
以小见大:个人—民族 小家—世界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品味亲情
小结课堂,拓展延伸
1、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2、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小结:
本文选取散步这件小小的事情,表现人与人之间真挚、浓浓的亲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同样洋溢着亲情。同学们,请你说一说你从身边哪些事情中体会到了亲情
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在饭桌上,电视机旁,放学的路上,生活中处处洋溢着亲情。今天老师要说:“请珍惜身边的亲情,尊敬父母,尊敬老师,爱护同学,爱着所有爱你的人”。
巩固练习,写作训练。
语段练习:以“妈妈,我来给您洗洗脚”为话题,写30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语言平实,扣住一些字、词、句子表现你和妈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亲情
   儿子走小路
写作特点:
1、视角独特,以小见大,文章选取“散步”这生活的一角,以小见大,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亲爱的.关系。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写了“我”对妻儿的挚爱,奶奶对孙子的疼爱,“我的妻子”对儿子的母爱,从而有主有次地展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和睦融洽的关系。
2、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议论,揭示中心,表达“我”对母亲的至诚孝心
如开头交代母亲不愿外出散步的原因后,“我”发表了与之相反的意见。从表面看,“我”没有顺从母亲,但实质上却体现了对母亲的深切关怀和一片挚爱之情。惟其如此,才有“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的转变。又如,在散步中祖孙意见发生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紧接着述说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的理由。这一充满生活哲理的对照或议论,充分表达了“我”既爱幼,更尊老的深沉感情。
3、小中见大,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
本文所写的“散步”是件小事,作者又只写了几个细节,没有铺开来写,但由于不是停留在表现人之常情上,而是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深意,所以写得既明快又含蓄,既浅显又深刻,读来引人共鸣,催人深思。
课外拓展:
  父亲的信
胡智慧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反面才载有几句嘱托。而且家中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很少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似乎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是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费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
1、"到部队后","我"会怎样做?请发挥想象补写在下面的空白处。(不得超过50字)
参考答案:
(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父亲的名字。我将会经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在部队的一切都好(或答"我也像父亲那样……)
2、本文第3节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4节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不矛盾。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角度不同,所以不矛盾。)
3、第4节划线句子中的"像"字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请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
“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或“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
4、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很感人。写出你最受感动的一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找到自己认为最受感动的一处给上理由)
5、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的家人说些什么呢?想为家人做点什么吗?
教学反思
《散步》是一篇特别具有温馨感的文章,平淡如水的生活里漾出满满的幸福感,让我们每一个读者都能触摸到那如水般温柔的画面。只是小事不小,笑声的背后还有值得学习和欣赏的家庭风景,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儿子、孝顺的丈夫,疼爱孙子的奶奶,无一不是我们生活里的缩影;那背上背的不仅仅是两个亲人,还有浓浓的爱与责任。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应该具有“语文味”,所以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朗读、重视品味语言、重视写作训练。这节语文课是我开设的一节校级公开课。我遵循“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主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体会家庭成员之间浓浓的亲情。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品味。学生通过一些词、句子甚至是标点来感悟亲情,懂得朴实的语言中也可以蕴藏深厚的情感。最后通过语段训练,学习平实语言的表达。课堂气氛轻松,学生回答踊跃,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