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八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16:00:53

文档简介

八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基础性达标】    (15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24·海口高二检测)《尚书》记载,周公曾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用兵伐殷)。”这体现了西周时期 (  )
A.统治者接受儒家民本思想
B.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增强
C.倡导“敬德保民”维护统治
D.当时的政治局势极为不稳
【解析】选C。材料引文的意思是:文王能够崇尚德教,慎用刑罚;不敢欺侮无依无靠的人……被上帝知道了,上帝很高兴,就降大命给文王,用兵灭殷。体现了周公对周文王崇尚德政、爱护子民、慎用刑罚的治国思想持肯定态度,故选C。当时儒家思想尚未产生,A错误;题干无法体现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B错误;题干无法体现政治局势动荡,D错误。
2.(2023·滁州高二检测)荀子曾亲历秦国并记载说,秦国百姓质朴,“甚畏有司”“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奸邪)”,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荀子的记述表明当时的秦国 (  )
A.倡导以仁义礼制治天下
B.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
C.重视运用法律治理国家
D.确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选C。据材料“甚畏有司”“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奸邪)”“不比周,不朋党”等信息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百姓、官吏、士大夫、朝廷的状态,表明商鞅变法重视运用法律治理国家,强化了对百姓、官吏、士大夫的控制,故选C。商鞅变法时期通过运用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以仁义礼制治天下,A错误;商鞅变法时期通过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运用道家思想,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确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错误。
【深化点拨】
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3.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选D。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材料中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说明这一时期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选D。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排除A;B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宗族利益,排除C。
【补偿训练】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事比》。这表明汉代 (  )
A.推行礼法并用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
【解析】选A。从材料可知,汉代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律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故选A。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4.(2023·抚顺高二检测)北魏法律规定:父祖七十以上而家无成丁的犯人,死罪者允许上请,流罪者免于发遣,待父母死后再施流刑;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要求维护“孝”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 (  )
A.民主化 B.儒家化 C.自由化 D.法家化
【解析】选B。材料“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要求维护‘孝’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体现的是儒家伦理道德对法律的影响,强调的是法律的儒家化,故选B;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5. 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 (  )
A.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建设
B.中国清代乡村实行了宗族自治
C.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了冲击
【解析】选A。从题干材料“维持风化”“礼让风行”可知清代政府重视基层教化和文化建设,故选A。古代实行的是乡绅治理,而不是宗族自治,B错误;地方实行乡绅治理,并不是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D错误。
【补偿训练】
  《大清律例》由体现法律总则的“名例律”和按照六部管理范围划分的“六律”组成,是清代最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在财产继承方面,户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材料反映出当时 (  )
A.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B.法律制定趋向了近代化
C.传统宗法观念渐趋淡化
D.土地兼并之风日益盛行
【解析】选C。此题强调法律在财产继承方面不再明确继承对象的嫡庶之分,体现出清代嫡庶观念的淡化,故选C。材料不涉及专制主义,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化,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在家庭内部继承中逐渐分化,D排除。
二、非选择题(15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据“《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得出体系完备;据“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得出礼法结合;据“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得出影响深远。第(2)题不同之处:据“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得出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原因:从经济、思想、政治等角度入手,据“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并结合所学,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等角度分析总结。
答案:(1)特点:体系完备;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2)不同: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
【能力性提升】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7.(2024·开封高二检测)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小人可以变为君子,普通人可以变为圣人。这体现了 (  )
A.以礼治国的主张
B.人伦教化的必要性
C.无为而治的思想
D.严刑峻法治理理念
【解析】选B。由材料“‘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小人可以变为君子,普通人可以变为圣人”可知,反映了性本恶和通过学习礼仪、实行法治可以实现对人的教化,说明人伦教化的必要性,故选B。材料涉及的是对人的教化,并未涉及国家政策,而A、C、D是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
8.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解释:“(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城旦舂: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这突出说明秦律 (  )
A.厉行轻罪重罚 B.保留原始习俗
C.条文细密完备 D.维护伦理秩序
【解析】选D。材料“(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说明秦统治者在依靠法律手段的同时,重视伦理秩序的作用,故选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轻罪重罚,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原始习俗的作用和法律条文的完备,B、C排除。
9.汉高祖二年下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汉惠帝四年下诏:“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免除赋役)。”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  )
A.实行独尊儒术 B.注重基层教化
C.确立选官标准 D.推行重农抑商
【解析】选B。汉初统治者为更好地治理天下,通过置“三老”、奖励“孝弟(悌)力田(努力耕作)者”,来教育感化民众,用道德约束自身的行为。教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故选B。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政策,排除A;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道德教化,而非选官标准和重农抑商,排除C、D。
10.(2023·大连高二检测)《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涉及重大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 (  )
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体现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
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
【解析】选A。材料体现的是唐宋时期的“亲亲可以相隐”原则不适用于谋反、叛逆等涉及重大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司法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A。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11.(2023·天津高二检测)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家法族规中多有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的规定,如忠国君、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等。这表明 (  )
A.民间力量干预国家统治
B.儒家伦理占据主导地位
C.宗族观念利于社会治理
D.社会活动依赖血缘关系
【解析】选C。世家大族在家法族规中,教导族众要忠国君、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这表明宗族观念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故选C。干预国家统治与“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不符,排除A;“占据主导地位”没有比较,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活动,只是反映了家法族规的内容,排除D。
【补偿训练】
  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和《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了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逐渐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著作,这种社学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故选A。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并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汉代新儒学,实现了儒法合流,B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2.(2024·大庆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子女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唐朝前期,贵族妇女骄奢问题突出,《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已经带上封建纲常的烙印。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家训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文化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背景。(7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4分)
【解析】第(1)题特点:据材料“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子女训诫”可归纳出统治阶层重视;据材料“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可归纳出形式灵活多样;据材料“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可归纳出渗透儒家思想;据材料“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可归纳出功利色彩浓厚;据材料“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可归纳出教育对象扩大。第(2)题变化:据材料二“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可归纳出扩展到社会各阶层;据材料二“明太祖颁布……‘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可归纳出朝廷直接指导民间家训;据材料二“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可归纳出强化封建礼教;据材料二“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可归纳出教化内容增多。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需要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矛盾复杂、理学的影响及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价值: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家训的当代价值可从有助于营造健康的政风及社会风气、有助于形成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和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特点:统治阶层重视;形式灵活多样;渗透儒家思想;功利色彩浓厚;教育对象扩大。
(2)变化:扩展到社会各阶层;朝廷直接指导民间家训;强化封建礼教;教化内容增多。
背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商品经济发展;人口膨胀,社会矛盾复杂化;程朱理学受到推崇。
(3)价值:有助于营造健康的政风及社会风气;有助于形成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备选习题】
1.西周时期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铸刑书”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
B.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C.巩固礼乐教化的地位
D.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解析】选A。“铸刑书”将传统依附于礼的法用成文法的形式肯定下来,这样有利于限制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故选A。成文法的出现使刑法有法可依,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排除;法律不属于教化的层面,是国家暴力机器的组成部分,C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排除。
2.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封建地主阶级极不重视人权
C.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D.商鞅对奴隶主贵族决不妥协
【解析】选C。据材料“轻罪重刑”“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这一规定,主张实行法治,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故选C。材料和法律制度是否完善无关,排除A;地主阶级极不重视人权,表述绝对化,排除B;材料未体现商鞅和奴隶主贵族的关系,排除D。
3.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颁布《昭鉴录》《永鉴录》等,取善恶事迹,以示法戒,以劝谕百姓,其中有“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六句话,即通称的“六谕”。据材料可知“六谕” (  )
A.压抑了人性自由发展
B.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
C.具有了法律的强制力
D.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
【解析】选C。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六谕”,用政府颁布法令的形式劝谕百姓毋作非为等,说明“六谕”具有法律的强制力,故选C。材料不能说明“六谕”压抑了“人性”自由发展,A错误;理学的“世俗化”与材料内容不符,B错误;皇帝下令劝谕百姓遵守“六谕”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D错误。八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基础性达标】    (15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24·海口高二检测)《尚书》记载,周公曾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用兵伐殷)。”这体现了西周时期 (  )
A.统治者接受儒家民本思想
B.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增强
C.倡导“敬德保民”维护统治
D.当时的政治局势极为不稳
2.(2023·滁州高二检测)荀子曾亲历秦国并记载说,秦国百姓质朴,“甚畏有司”“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奸邪)”,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荀子的记述表明当时的秦国 (  )
A.倡导以仁义礼制治天下
B.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
C.重视运用法律治理国家
D.确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深化点拨】
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3.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补偿训练】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事比》。这表明汉代 (  )
A.推行礼法并用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
4.(2023·抚顺高二检测)北魏法律规定:父祖七十以上而家无成丁的犯人,死罪者允许上请,流罪者免于发遣,待父母死后再施流刑;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要求维护“孝”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 (  )
A.民主化 B.儒家化 C.自由化 D.法家化
5. 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 (  )
A.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建设
B.中国清代乡村实行了宗族自治
C.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了冲击
【补偿训练】
  《大清律例》由体现法律总则的“名例律”和按照六部管理范围划分的“六律”组成,是清代最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在财产继承方面,户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材料反映出当时 (  )
A.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B.法律制定趋向了近代化
C.传统宗法观念渐趋淡化
D.土地兼并之风日益盛行
二、非选择题(15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10分)
【能力性提升】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7.(2024·开封高二检测)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小人可以变为君子,普通人可以变为圣人。这体现了 (  )
A.以礼治国的主张
B.人伦教化的必要性
C.无为而治的思想
D.严刑峻法治理理念
8.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解释:“(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城旦舂: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这突出说明秦律 (  )
A.厉行轻罪重罚 B.保留原始习俗
C.条文细密完备 D.维护伦理秩序
9.汉高祖二年下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汉惠帝四年下诏:“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免除赋役)。”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  )
A.实行独尊儒术 B.注重基层教化
C.确立选官标准 D.推行重农抑商
10.(2023·大连高二检测)《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涉及重大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 (  )
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体现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
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
11.(2023·天津高二检测)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家法族规中多有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的规定,如忠国君、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等。这表明 (  )
A.民间力量干预国家统治
B.儒家伦理占据主导地位
C.宗族观念利于社会治理
D.社会活动依赖血缘关系
【补偿训练】
  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和《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了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逐渐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2.(2024·大庆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子女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唐朝前期,贵族妇女骄奢问题突出,《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已经带上封建纲常的烙印。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家训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文化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背景。(7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4分)
【备选习题】
1.西周时期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铸刑书”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
B.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C.巩固礼乐教化的地位
D.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2.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封建地主阶级极不重视人权
C.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D.商鞅对奴隶主贵族决不妥协
3.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颁布《昭鉴录》《永鉴录》等,取善恶事迹,以示法戒,以劝谕百姓,其中有“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六句话,即通称的“六谕”。据材料可知“六谕” (  )
A.压抑了人性自由发展
B.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
C.具有了法律的强制力
D.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