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 (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 (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16:07:19

文档简介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 (  )
A.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
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2.486年,北魏实行“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冯太后称赞:“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这有利
于(  )
A.推动鲜卑封建化进程
B.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C.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D.加强基层治安管理
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补偿训练】
1.雍正时期,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被要求改剃满族发型,官员还上奏建议归流区域“分设里长甲首”“令百姓轮流充当”,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这反映了改土归流 (  )
A.阻碍了当地的社会进步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解决了边疆的安全问题
D.增强了国家认同
2.栖流公所本为清初官府设置用于收容乞丐的机构,清末江浙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栖流公所多为官督商办,除收容流民流丐外还充当租界会审前收押男女犯人的临时场所,此外还履行救助贫困、医治病人、对被收容人员进行初步工业技能培训等职责。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嬗变
D.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已影响中国
4.(2024·盐城高二检测)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  )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
【补偿训练】
北朝时期,朝廷有军户(营户、府户)、伎作户、乐户,屠户、屯田户、牧户、金户、盐户、绫罗户、驿户等,他们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朝时期逐渐消解。据此可知,古代的户籍制 (  )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
B.是游牧民族政治文明的延续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
5.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当时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隋代官仓的设置 (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
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
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6.(2024·盐城高二检测)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  )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7.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邻保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补偿训练】
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务。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拔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  )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8.在清代,各种善会善堂多是官倡民办,由各姓族绅集资,共同管理。此外,还有许多共营水利、共营墟市码头、共营贸易等。这反映了 (  )
A.政府主导是社会救济的主要特点
B.政府对基层管理松弛
C.民间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D.已经出现公有制雏形
【拓展延伸】
认识清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1.里社、保甲和宗族组织并存是清代乡里组织的一大特点。每个宗族都有族正或族师、族长,族正在宗族组织处理族内事务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各宗族都有严格的宗规、族规。
2.乡绅在宗族组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1)政治上,乡绅是官吏的补充,可参与乡里管理事务。(2)经济上,乡绅享有赋税和徭役的优免权。另外,乡绅还是民事纠纷的仲裁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有关官吏的司法权。乡绅成为乡村社会最活跃的一支力量。
3.清代的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政治上具有治安、防范和消弭农民反抗的功能。(2)在经济上具有催征、赈灾济贫的功能。(3)在文化上具有祭祠、兴办义塾的功能,是清朝加强地方统治的重要力量。
9.亚里士多德著的《雅典政制》中记载,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这反映了雅典实行 (  )
A.依法治国 B.村社自治
C.轮番而治 D.权力制衡
10.(2023·全国乙卷)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  )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11.英国于1835年实行《市镇自治机关法》,创设了自治市,市区创设于1872年,为自治团体的性质,乡区创设于1894年。1894年的《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管辖区域内设立自治市、市区和乡区层级的自治政府。这不能说明 (  )
A.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早期发展
B.英国地方自治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C.英国以立法维护地方自治
D.自治市政府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
12.1998年英国政府和志愿组织的代表共同签署了《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下表为英国内政部实施的“内政部公民抽样调查”,涉及2001-2008年英国公民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活动的情况。据下表可知 (  )
时间 2001年 2003年 2005年 2007-2008年
非正式志愿活动 34% 37% 35% 35%
正式志愿活动 27% 28% 29% 27%
被访人数 9 430 8 920 9 195 8 804
A.第三部门力量得到迅猛发展
B.公民参与在社区治理中得到凸显
C.政府逐渐退出社区治理体系
D.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较差
13.17世纪初,西方老人面临“岁月使我们体弱多病,孤独无助。虽有儿女,却视我们为累赘”的困境,但“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主要的英语语种国家中,子女在多数情况下承认对老人提供帮助和互利的责任。”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是(  )
A.原有家庭观念的瓦解
B.伦理教化的作用凸显
C.国家政策调节的影响
D.经济“滞胀”带来的威胁
14.1970-1978年英国社会福利支出增长率变化表(单位:%)由表可知,英国 (  )
年份 社会服务 教育 保健 住房
1970-1974 5.0 6.3 4.3 7.4
1974-1975 9.0 0.4 1.0 44.2
1975-1976 2.1 1.8 3.2 -11.7
1976-1977 1.0 -0.3 0.8 -1.0
1977-1978 -0.9 -3.6 0.8 -9.4
A.经济状况制约政策实施
B.逐步向非福利国家转型
C.政府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社会保障对象显著缩减
【补偿训练】
撒切尔夫人执政后,英国政府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人资本参与到地方自治中,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反映出英国政府 (  )
A.削弱了市场竞争
B.调整了经济运行的体制
C.废除了福利制度
D.加强了干预经济的力度
15.下表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扶贫工作简表”。
时间 扶贫方式
1949—1978 救济式扶贫,是以政府为主体,以国家财政为支撑,以财政补贴、实物救济为主要手段
1979—1985 体制性改革扶贫,通过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扶贫成效
1986—2000 开始了以开发式扶贫为方针的专项扶贫,以县为中心区域式扶贫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的扶贫工作 (  )
A.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B.已取得攻坚的彻底胜利
C.成为政府工作中心任务
D.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负担
16.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经济发展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这揭示了 (  )
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B.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C.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归宿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势在必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徐州高二检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8分)
18.关注城乡贫困居民生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成为当时城市治理的重大问题。……在伦敦,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了改善普通劳动者的住房条件,商人乔治·皮博迪和西德尼·沃特罗发起“模范住宅运动”,盖起了成排的大杂院房屋,虽然拥挤但比较卫生,低价出租给劳动者。……1875-1876年,伯明翰通过立法清除贫民窟,(市长)张伯伦下令拆除了17公顷的贫民窟进行开发,这个项目由城市资金承担。……在利物浦,市政会1840年颁布了《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1842年颁布了《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了一些要求。
——任其怿、吕佳《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
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材料二 1948年以后,英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救助法》《国民卫生服务法》等,进一步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德国于1957年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法国1952年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60年将医疗保险覆盖到农业从业人员。
——摘自刘家庆《现代西方农村社会
保障制度的特点与思考》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60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合作社对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后来又扩展到保住和保医。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养赡养的具体规定和内容,从此“五保”制度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
——摘自陆月娟《建国以来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英国出现住房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5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5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五保”制度实施的社会意义。(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对两宋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演变,我们简括为如下几点:1.居住里坊的瓦解,代之以开放式的街巷;2.严格管理的封闭式市肆,变为24小时营业的、开放式的商业街和小区;3.城市居民的户籍定为坊廓户,首次出现“城市居民”的概念;4.开设了城市防火灭火的官方机构;5.重视对城市路旁与沿河地带种植花树等绿化措施;6.城墙改由石砌或铺以砖替代夯土墙,并且建有敌楼、箭楼和深邃的城沟。宫城仍是首都的中心。在各下级城市中,官署仍占有核心位置。
——薛凤旋《宋代:中国城市文明的高峰》
材料二 马克思指出:“在1847年到1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不过,西蒙医生在他的1865年的报告中仍然大声疾呼:‘一般说来,这些灾祸在英国还没有控制住’”。
——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
及其初步治理》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主要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英美等国的市政运营惨淡,社会分化进一步加深。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导致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萎缩。当政府把大片的城市开发一股脑交给一个开发商时,开发商就成了“城市运营商”。
——吴晓林等《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理论
的批判性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治理特点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20世纪70-80年代与19世纪英国市政管理的差异,并简析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治理的认识。(2分)
20.(2024·重庆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老人将持有地让与家庭成员、亲属,或者非亲属人员,换来食物供给保证和类似养老金或退休金之类的其他利益。在实行敞田制的地区,庄园、村庄的非耕地、休耕地都是敞开的公用地,包括穷人在内的每个共同体成员都可以在公共地放牧牲畜,获取生产生活所需树干、树枝、灌木等燃料,获取建造、修缮房屋的地皮和材料,拾取遗落的羊毛,获取食用和出售的野生植物及其果实等。教会以教堂、修道院和建立慈善院来济贫,在国家尚未建立济贫体系的情况下,教士有责任劝说共同体成员照顾穷人。1536年,政府颁布的济贫法令规定教区要为穷人募集捐赠,赋予教区救助穷人的责任。
——摘编自王学增《中世纪英国乡村贫困
与社会济助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旋即成立救济总会实施紧急救济,有效地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困难问题。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社会救助由紧急救济转向经常性救济、由统一救济向城乡分别设制救济的转变。1978年,中央恢复成立民政部开展城乡社会救济工作,探索农村定期定量救济,完善农村供养救助,开展对“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和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生活有困难的”等20多种类型的城市居民进行救济。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生活无着落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城镇贫困人口迅速增加,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新型城乡居民救助制度应运而生,并逐步拓展到五保供养、教育、医疗、住房以及临时救助等领域,着力为困难群众铸就了一张能够保障其基本生活、确保救助更加精准有效的“社会安全网”,社会救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摘编自高和荣《建国70年中国社会
救助制度的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的英国解决贫困问题的社会救助方式。(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救助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 (  )
A.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
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解析】选A。根据材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可知商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和地方官制,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故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排除B;“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在商王通过占卜、祭祀等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与材料主旨中央与地方官制不符,排除C;商朝官制较为原始,官职分工不够明确,排除D。
2.486年,北魏实行“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冯太后称赞:“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这有利
于(  )
A.推动鲜卑封建化进程
B.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C.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D.加强基层治安管理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通过三长制强化了对基层编户的控制,保障了财政收入,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北魏进行制度变革,通过三长制来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与封建化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三长制对保障国家收入的积极作用,并未反映民族交融的内容,排除B;三长制的推行确实可以加强基层治安管理,但是材料反映的是三长制对保障财政收入的作用,排除D。
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在中国古代社会”“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判断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从而形成了文化认同。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干扰选项 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A错误
B 正确选项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
C 本身错误选项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C错误
D 本身错误选项 “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D错误
【补偿训练】
1.雍正时期,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被要求改剃满族发型,官员还上奏建议归流区域“分设里长甲首”“令百姓轮流充当”,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这反映了改土归流 (  )
A.阻碍了当地的社会进步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解决了边疆的安全问题
D.增强了国家认同
【解析】选D。题干提及雍正时期要求西南少数民族改剃满族发型,并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这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从发型形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认同清朝政权,故选D;改土归流有利于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排除A;改土归流有利于国家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边疆的安全问题处理的是清朝与外国的关系,改土归流是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排除C。
2.栖流公所本为清初官府设置用于收容乞丐的机构,清末江浙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栖流公所多为官督商办,除收容流民流丐外还充当租界会审前收押男女犯人的临时场所,此外还履行救助贫困、医治病人、对被收容人员进行初步工业技能培训等职责。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嬗变
D.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已影响中国
【解析】选C。据材料“栖流公所本为清初官府设置用于收容乞丐的机构,清末……官督商办……收押男女犯人的临时场所,此外还履行救助贫困、医治病人、对被收容人员进行初步工业技能培训等职责”说明栖流公所职能增多,管理方式变化,体现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变化,故选C;材料“栖流公所”属于社会管理机构不是经济结构,排除A;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指的是主权丧失,材料体现的是栖流公所职能增多而不是主权丧失,排除B;根据所学可知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排除D。
4.(2024·盐城高二检测)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  )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
【解析】选B。户籍制度的实质并非仅仅为了维护儒家伦理道德,排除A;.根据“维护”“教化”“稳定”“限制”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户籍制度就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故B与题意相符。“限制人口自由迁徙“而不是限制人口流动,排除C;户籍制度并不局限在保证选官公平,排除D。
【补偿训练】
北朝时期,朝廷有军户(营户、府户)、伎作户、乐户,屠户、屯田户、牧户、金户、盐户、绫罗户、驿户等,他们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朝时期逐渐消解。据此可知,古代的户籍制 (  )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
B.是游牧民族政治文明的延续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
【解析】选C。依据材料,北朝时期户籍分为了不同的种类,各类户籍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朝,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强化了政府对人民的管理,固化了阶层认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故选C。
5.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当时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隋代官仓的设置 (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
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
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隋文帝设立的官仓都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便于利用黄河及广通渠把粮食运到京师,这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故选B;隋代官仓的设置与商品经济无关,更体现不出“新突破”,排除A;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不能体现南北方的经济交流,排除C;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体现不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排除D。
6.(2024·盐城高二检测)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  )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选C。材料“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匙箸各10口……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可看出唐朝注重地方各郡的管理,故C正确。材料没涉及相关法律,排除A。从材料无法看出其他朝代情况,排除B。D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7.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邻保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解析】选B。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为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故选B;材料只体现出政治制度的规范,没有反映出道德的教化,与“礼”的治国理念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地方的自治,排除C;材料“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迁,反映出乡村基层组织也有制度的创新,排除D。
【补偿训练】
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务。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拔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  )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解析】选B。根据材料“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务。……选拔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可知“粮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故选B;材料涉及主旨为“粮长制”,是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根据材料“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务”可知“粮长制”的推行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改革,并非“完善”,排除C;根据材  料“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务”可知“粮长制”的推行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D。
8.在清代,各种善会善堂多是官倡民办,由各姓族绅集资,共同管理。此外,还有许多共营水利、共营墟市码头、共营贸易等。这反映了 (  )
A.政府主导是社会救济的主要特点
B.政府对基层管理松弛
C.民间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D.已经出现公有制雏形
【解析】选C。据材料“各种善会善堂多是官倡民办,由各姓族绅集资,共同管理”可知清代民间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故选C;材料强调民间资本和各姓族绅的力量,官倡民办,政府只起倡导作用,不是主导,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民间的自我社会治理与约束,并非政府对基层管理松弛,排除B;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进行共同劳动,共同占有产品,材料并未指明所有权,不能证明已出现公有制雏形,排除D。
【拓展延伸】
认识清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1.里社、保甲和宗族组织并存是清代乡里组织的一大特点。每个宗族都有族正或族师、族长,族正在宗族组织处理族内事务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各宗族都有严格的宗规、族规。
2.乡绅在宗族组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1)政治上,乡绅是官吏的补充,可参与乡里管理事务。(2)经济上,乡绅享有赋税和徭役的优免权。另外,乡绅还是民事纠纷的仲裁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有关官吏的司法权。乡绅成为乡村社会最活跃的一支力量。
3.清代的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政治上具有治安、防范和消弭农民反抗的功能。(2)在经济上具有催征、赈灾济贫的功能。(3)在文化上具有祭祠、兴办义塾的功能,是清朝加强地方统治的重要力量。
9.亚里士多德著的《雅典政制》中记载,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这反映了雅典实行 (  )
A.依法治国 B.村社自治
C.轮番而治 D.权力制衡
【解析】选B。根据材料“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可知,这反映了村社成员可以投票决定公民是否有自由民身份,体现了雅典实行村社自治,B正确。
10.(2023·全国乙卷)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  )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解析】选B。题干材料讲的是法国的立法机关——国民议会立法否定了家长的专制独裁,并成立专门机构处理父母与子女间的争讼。这反映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宣传的社会契约思想,公民让渡其私权利组成公权力来保障公民的利益,故选B。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干扰选项 题干材料的主旨是国民议会立法保护公民个人权利,而A没有体现该主旨
B 正确选项 题干材料反映了公民让渡其私权利组成公权力来保障公民的利益
C 本身错误的选项 题干材料主要讲述如何处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并没有涉及男女的政治地位
D 本身错误的选项 题干材料无法得出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的结论
11.英国于1835年实行《市镇自治机关法》,创设了自治市,市区创设于1872年,为自治团体的性质,乡区创设于1894年。1894年的《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管辖区域内设立自治市、市区和乡区层级的自治政府。这不能说明 (  )
A.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早期发展
B.英国地方自治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C.英国以立法维护地方自治
D.自治市政府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
【解析】选D。A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早期发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来;B英国地方自治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材料的时间也可以体现出来;C英国以立法维护地方自治从材料的法律文件可以看出来;D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此项内容,不符合题意。
12.1998年英国政府和志愿组织的代表共同签署了《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下表为英国内政部实施的“内政部公民抽样调查”,涉及2001-2008年英国公民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活动的情况。据下表可知 (  )
时间 2001年 2003年 2005年 2007-2008年
非正式志愿活动 34% 37% 35% 35%
正式志愿活动 27% 28% 29% 27%
被访人数 9 430 8 920 9 195 8 804
A.第三部门力量得到迅猛发展
B.公民参与在社区治理中得到凸显
C.政府逐渐退出社区治理体系
D.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较差
【解析】选B。从英国内政部对公民参加志愿活动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2001-2008年英国公民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活动的人数在被访人数中的比例均超过60%,上下波动幅度较小,即在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志愿活动已成常态,B正确,D错误;第三部门即志愿部门,公民作为个体参与志愿组织举办的活动,并非作为第三部门力量存在,A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政府与志愿组织、社区组织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据此无法得出政府逐渐退出社区治理体系,C错误。
13.17世纪初,西方老人面临“岁月使我们体弱多病,孤独无助。虽有儿女,却视我们为累赘”的困境,但“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主要的英语语种国家中,子女在多数情况下承认对老人提供帮助和互利的责任。”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是(  )
A.原有家庭观念的瓦解
B.伦理教化的作用凸显
C.国家政策调节的影响
D.经济“滞胀”带来的威胁
【解析】选C。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前赡养老人没有得到子女的承认,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民生引起国家重视,各国为缓和社会矛盾出台社会保障制度,直至20世纪70年代“福利国家”建立,减轻了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改变了子女赡养观,故选C;不赡养老人的关键在于负担过重,减轻家庭负担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排除A、B;经济“滞胀”情况下,家庭困境会加剧,不利于子女承认赡养义务,排除D。
14.1970-1978年英国社会福利支出增长率变化表(单位:%)由表可知,英国 (  )
年份 社会服务 教育 保健 住房
1970-1974 5.0 6.3 4.3 7.4
1974-1975 9.0 0.4 1.0 44.2
1975-1976 2.1 1.8 3.2 -11.7
1976-1977 1.0 -0.3 0.8 -1.0
1977-1978 -0.9 -3.6 0.8 -9.4
A.经济状况制约政策实施
B.逐步向非福利国家转型
C.政府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社会保障对象显著缩减
【解析】选A。英国福利开支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说明政府减少了福利开支,结合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可知经济状况影响了政府的福利支出,故选A;缩减福利开支反映出战后英国对福利制度进行调整,而不是向非福利国家转型,排除B;政府减少福利开支,并不等同于放弃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政府削减政府开支,并不意味着减少保障对象,排除D。
【补偿训练】
撒切尔夫人执政后,英国政府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人资本参与到地方自治中,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反映出英国政府 (  )
A.削弱了市场竞争
B.调整了经济运行的体制
C.废除了福利制度
D.加强了干预经济的力度
【解析】选B。英国政府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实行私有化运作,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说明英国调整了经济运行的体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B正确,D错误;英国政府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实行私有化运作,增强了市场竞争,A错误;C表述太绝对,错误。
15.下表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扶贫工作简表”。
时间 扶贫方式
1949—1978 救济式扶贫,是以政府为主体,以国家财政为支撑,以财政补贴、实物救济为主要手段
1979—1985 体制性改革扶贫,通过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扶贫成效
1986—2000 开始了以开发式扶贫为方针的专项扶贫,以县为中心区域式扶贫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的扶贫工作 (  )
A.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B.已取得攻坚的彻底胜利
C.成为政府工作中心任务
D.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负担
【解析】选A。从1949年到2000年,我国扶贫工作的三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而不断调整的,故选A;题干只是提到了三个阶段扶贫的不同方式,而不是扶贫的结果,排除B;扶贫是否是政府工作的中心必须和其他工作比较才可以得出,但是题干仅提到了扶贫工作方式,排除C;题干表格中只有1949—1978年这一阶段采用了财政补贴、实物救济的手段,其他两个阶段没有涉及财政支出,排除D。
16.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经济发展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这揭示了 (  )
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B.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C.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归宿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势在必行
【解析】选A。由“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经济发展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可知,材料强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故选A;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排除B;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危机,只是资产阶级巩固统治的手段,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归宿,排除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材料内容无必然联系,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徐州高二检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8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可知其功能为征派民力;“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可知其功能为控制人民;“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可知其功能为征收赋税。第(2)题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中户籍制度从商朝一直演变到清朝可知其特点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中“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可知其特点为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根据材料中“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可知其特点为与征税制度密切相关;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中“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可知其原因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土地兼并和统治者改革。
答案:(1)功能:征派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4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征税制度密切相关;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2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任答三点,共6分)
18.关注城乡贫困居民生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成为当时城市治理的重大问题。……在伦敦,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了改善普通劳动者的住房条件,商人乔治·皮博迪和西德尼·沃特罗发起“模范住宅运动”,盖起了成排的大杂院房屋,虽然拥挤但比较卫生,低价出租给劳动者。……1875-1876年,伯明翰通过立法清除贫民窟,(市长)张伯伦下令拆除了17公顷的贫民窟进行开发,这个项目由城市资金承担。……在利物浦,市政会1840年颁布了《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1842年颁布了《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了一些要求。
——任其怿、吕佳《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
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材料二 1948年以后,英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救助法》《国民卫生服务法》等,进一步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德国于1957年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法国1952年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60年将医疗保险覆盖到农业从业人员。
——摘自刘家庆《现代西方农村社会
保障制度的特点与思考》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60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合作社对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后来又扩展到保住和保医。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养赡养的具体规定和内容,从此“五保”制度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
——摘自陆月娟《建国以来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英国出现住房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5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5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五保”制度实施的社会意义。(4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原因,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成为当时城市治理的重大问题”进行提炼。第二问方法,据材料一“‘模范住宅运动’盖起了成排的大杂院房屋,虽然拥挤但比较卫生,低价出租给劳动者”可知建设廉租房;据材料一“张伯伦下令拆除了17公顷的贫民窟进行开发,这个项目由城市资金承担”可知政府出资进行城区改造;据材料一“在利物浦,市政会1840年颁布了《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1842年颁布了《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了一些要求”可知立法规范房屋建设。第(2)题据材料二“1948年以后,英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救助法》《国民卫生服务法》等,进一步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可知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据材料二“德国于1957年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可知以养老和医疗保障为主要内容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据材料二“英国”“法国”“德国”可知以政府为主导;结合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福利制度的知识可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基础。第(3)题据材料三“提出了农业合作社对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养赡养的具体规定和内容”进行提炼。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增多。
方法:建设廉租房;政府出资进行城区改造;立法规范房屋建设。
(2)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以养老和医疗保障为主要内容;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等。
(3)有利于缓解农村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利于弘扬爱老敬老扶残助孤的社会主义风尚,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对两宋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演变,我们简括为如下几点:1.居住里坊的瓦解,代之以开放式的街巷;2.严格管理的封闭式市肆,变为24小时营业的、开放式的商业街和小区;3.城市居民的户籍定为坊廓户,首次出现“城市居民”的概念;4.开设了城市防火灭火的官方机构;5.重视对城市路旁与沿河地带种植花树等绿化措施;6.城墙改由石砌或铺以砖替代夯土墙,并且建有敌楼、箭楼和深邃的城沟。宫城仍是首都的中心。在各下级城市中,官署仍占有核心位置。
——薛凤旋《宋代:中国城市文明的高峰》
材料二 马克思指出:“在1847年到1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不过,西蒙医生在他的1865年的报告中仍然大声疾呼:‘一般说来,这些灾祸在英国还没有控制住’”。
——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
及其初步治理》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主要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英美等国的市政运营惨淡,社会分化进一步加深。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导致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萎缩。当政府把大片的城市开发一股脑交给一个开发商时,开发商就成了“城市运营商”。
——吴晓林等《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理论
的批判性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治理特点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20世纪70-80年代与19世纪英国市政管理的差异,并简析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治理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宫城仍是首都的中心。在各下级城市中,官署仍占有核心位置”“建有敌楼、箭楼和深邃的城沟”“居住里坊的瓦解,代之以开放式的街巷”“24小时营业的、开放式的商业街和小区”进行提炼。第(2)题第一问差异,据材料二“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可知19世纪逐步强化政府职能,增加政府投资;据材料二“西方国家开始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导致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萎缩”可知20世纪逐步弱化政府职能,减少政府投入。第二问原因,据材料二“1847年到1864年……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可知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问题逐渐增多;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完善;据材料二“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主要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英美等国的市政运营惨淡,社会分化进一步加深”可知政府市政运营惨淡;社会分化加深。经济危机与“滞胀”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失灵。第(3)题围绕城市治理,从意义、目的、方向和形式等方面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原因:官僚政治的发展;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商业城市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儒家思想的影响。
(2)差异:19世纪:逐步强化政府职能,增加政府投资;
20世纪:逐步弱化政府职能,减少政府投入;
原因: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问题逐渐增多;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完善。
20世纪:政府市政运营惨淡;社会分化加深;经济危机与“滞胀”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失灵。
(3)认识:城市治理状况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城市治理应立足于服务人民需要;城市治理应着力改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治理应将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有机结合。
20.(2024·重庆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老人将持有地让与家庭成员、亲属,或者非亲属人员,换来食物供给保证和类似养老金或退休金之类的其他利益。在实行敞田制的地区,庄园、村庄的非耕地、休耕地都是敞开的公用地,包括穷人在内的每个共同体成员都可以在公共地放牧牲畜,获取生产生活所需树干、树枝、灌木等燃料,获取建造、修缮房屋的地皮和材料,拾取遗落的羊毛,获取食用和出售的野生植物及其果实等。教会以教堂、修道院和建立慈善院来济贫,在国家尚未建立济贫体系的情况下,教士有责任劝说共同体成员照顾穷人。1536年,政府颁布的济贫法令规定教区要为穷人募集捐赠,赋予教区救助穷人的责任。
——摘编自王学增《中世纪英国乡村贫困
与社会济助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旋即成立救济总会实施紧急救济,有效地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困难问题。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社会救助由紧急救济转向经常性救济、由统一救济向城乡分别设制救济的转变。1978年,中央恢复成立民政部开展城乡社会救济工作,探索农村定期定量救济,完善农村供养救助,开展对“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和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生活有困难的”等20多种类型的城市居民进行救济。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生活无着落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城镇贫困人口迅速增加,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新型城乡居民救助制度应运而生,并逐步拓展到五保供养、教育、医疗、住房以及临时救助等领域,着力为困难群众铸就了一张能够保障其基本生活、确保救助更加精准有效的“社会安全网”,社会救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摘编自高和荣《建国70年中国社会
救助制度的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的英国解决贫困问题的社会救助方式。(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救助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老人将持有地让与家庭成员、亲属”“每个共同体成员都可以在公共地放牧牲畜……等”“教会以教堂、修道院……有责任劝说共同体成员照顾穷人”进行提炼;据材料一政府颁布的济贫法令规定可得国家立法救济贫困。第(2)题第一问变化,据材料二“社会救助由紧急救济转向经常性救济、由统一救济向城乡分别设制救济的转变”可得新中国成立初到“一五”计划时期从紧急救济到经常性救济;由统一救济向城乡分别设制救济的转变;据材料二1978年后国家对20多种类型的城市居民进行救济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新型城乡居民救助制度应运而生”等得出改革开放后救济范围更广;建立新型救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将新中国成立初到“一五”计划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史实作答即可。
答案:(1)救助方式:家庭成员之间互助;公用地为贫困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生计来源;基督教教会承担了救济穷人的重要功能;国家立法救济贫困。
(2)新中国成立初到“一五”计划时期:变化:从紧急救济到经常性救济;由统一救济向城乡分别设制救济的转变。
原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权的巩固;“一五”计划的完成。
改革开放后:变化:救济范围更广;建立新型救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
原因: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财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