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一)(第一单元) (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形成性评价(一)(第一单元) (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16:25:24

文档简介

单元形成性评价(一)(第一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盐城高二检测)关于周代的分封制,钱穆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解析】选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分封制下,地方独立性较强,C错误;“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说明分封制加强了各氏族之间的认同,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2.(2024·淮安高二检测)《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 (  )
A.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B.是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创造和省制的开端
C.以血缘关系作为划分的依据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构建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故D正确。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排除A。元朝行省制是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创造和省制的开端,排除B。C表述的是分封制,与题意不符,排除。
3.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运作流程。这反映出当时 (  )
A.皇权削弱相权加强
B.政府行政效率提升
C.决策具有民主色彩
D.分权制衡原则确立
【解析】选B。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各部门分工负责,运作流程规范明确,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A;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不具有民主色彩,排除C;三省六部制没有建立起分权制衡原则,排除D。
    【补偿训练】
   1.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唐太宗这一要求意在 (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强化君主权力
【解析】选C。唐太宗强调“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要求官员对不合理的诏敕提出建议,这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材料中做法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无关,排除A、B;唐太宗要求官员对不稳妥的诏敕提出建议,无法体现其强化君权的目的,排除D。
2.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形成朝审定制:每年在霜降以后提请皇帝钦定日期,由三法司、九卿、锦衣卫各堂上官及公、侯、伯或内阁大学士等组成审判庭,六部尚书秉笔。据此可知,明朝朝审制度的实行 (  )
A.利于推动司法审判公正性
B.表明皇帝全面掌控司法权
C.利于推动审判机构专职化
D.造成了司法审理效率低下
【解析】选A。据材料“……每年在霜降以后提请皇帝钦定日期,由三法司、九卿、锦衣卫各堂上官及公、侯、伯或内阁大学士等组成审判庭,六部尚书秉笔”可得出,明朝朝审制度体现了各权力机构的相互制约,这有利于推动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选A。材料只反映了皇帝钦定朝审日期,不能说明皇帝全面掌控司法权,B错误;明朝朝审的审判庭是临时组建的,不是专职的审判机构,C错误;朝审机构相互制约,有利于防止冤假错案,提高司法审理效率,D错误。
4.(2024·淮安高二检测)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行中书省”是 (  )
A.中央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中枢秘书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掌管民族事务的机构
【解析】选A。根据材料“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可知,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是中央派出机构,A正确;“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不是皇帝的中枢秘书机构;“行中书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是元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机构,排除C;“行中书省”没有管理民族事务的职能,排除D。
    【补偿训练】
  元行省官员通常由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 (  )
A.元朝开创了中国省制的开端
B.分权制衡体制严重制约相权
C.元朝行省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D.行省以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D。据“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可得出在行省制之下,地方权利遭到限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材料与省制的开端无关,排除A;行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
5.(2024·盐城高二检测)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 (  )
A.对专制皇权构成了威胁
B.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
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明太祖废除丞相之后,明朝缺乏一个管理庞大官僚系统的行政中枢,导致国家机关办事效率低下,极度依赖君主本人的勤政和明断,同时,官僚系统内部的相互制约和监督逐渐演变成相互推诿和相互倾轧。据材料中的“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知,张居正改革利于行政办事效率的提高,故选C。
6.公元前6世纪以来,雅典城邦的市政广场周围汇聚了一大批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比如用于演讲与辩论的雅典广场、观看戏剧的露天广场、朝拜神灵的神庙等。这些公共设施成为雅典公民时常出没的重要活动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有利于 (  )
A.宣扬法律至上的理念
B.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
C.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D.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解析】选C。题干显示雅典市政广场作为政治生活的核心,周围建造了众多市政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城市布局有利于培养公民参政意识,故选C。以市政广场作为城市建设和公民政治生活的核心区域,与宣扬法律至上理念、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等无关,A、B、D错误。
7.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的重要特点 (  )
A.三权分立 B.共和主义
C.君民共主 D.中庸折中
【解析】选B。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因此体现正是共和主义特点,故选B。三权分立主要指的是司法、立法和行政之间的分立,古罗马政治体系中并不是这种三权分立,排除A;古罗马政治体系中的执政官不等于君主,排除C;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古罗马政治体系中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情况,因此无法认定其政治具有中庸折中的特点,排除D。
8.(2024·南通高二检测)下图中的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 (  )
A.人民主权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议会主权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解析】选D。示意图是美国三权分立原则的体现,国会行使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故选D。
       【拓展延伸】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联邦制 原则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都是由宪法赋予的,各州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
中央集权 原则 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拥有国防、外交等一切大权,把美国由一个松散的邦联,变成一个统一的联邦制国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分权制衡 原则 美国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
民主原则 总统、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并有任期限制,对选民负责;人民对政府进行制约与监督
宪法至上 原则 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
9.针对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有学者提出“多数本应参与其中的人”却“形成国会‘万万不能存立’之共识”。据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 (  )
A.社会基础薄弱 B.违背历史潮流
C.导致军阀割据 D.缺乏理论依据
【解析】选A。材料“万万不能存立”说明反对国会的建立,由此可知社会基础薄弱,故选A。设立国会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排除B;出现军阀割据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导致的,并不是因为国会政治,排除C;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借鉴自西方的民主思想理论,并不缺乏理论依据,排除D。
10.如表所示为1913年4—12月北京政府众议院议员集体署名正式质问的提案(部分)。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  )
提案人 提案内容
蒋凤梧等 针对(善后借款合同)质问:大借款的用途及财政善后计划书
罗永诏等 针对“尊崇孔圣”和“举行祭孔典礼”的通令质问:祭孔典礼之命令违背信教自由之保证书
A.改良与革命的两种方式
B.司法与立法的权力之争
C.宪政与专制的矛盾冲突
D.愚昧与科学的思想较量
【解析】选C。材料中蒋凤梧、罗永诏等众议院议员对(北洋)政府的借款用途、祭孔典礼质问,这是一种民主宪政的理念,而当时的北洋政府实行专制,因此宪政与专制的矛盾冲突,故选C。材料中的质问不是讨论改良和革命的方式问题,排除A;材料所述不是从法律的角度,排除B;对祭孔典礼的质问体现不出科学思想,排除D。
1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它 (  )
A.使工农红军摆脱国民党的白色恐怖
B.团结一些拥护党的领导的开明地主
C.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空前的孤立
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选D。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积累了政权建设和管理的经验,这些都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故选D。民主政权的建立没有使红军摆脱国民党的白色恐怖,A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地主阶级是革命的对象,B错误;C与题干无关,排除。
       【深化点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国家政体。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预演,首都先后是瑞金、延安,主要城市有遵义、光山等,政权性质是工农联盟的苏维埃政权。
12.(2024·苏州高二检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该团旨在 (  )
A.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B.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C.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民族政策
D.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由于地处边疆、交通不便利、古近代民族政策不合理,造成各民族间存在隔阂,题干提及新中国政府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意在促进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务,从而消除各民族间的隔阂,故选A;1950年时,全国还没有普遍设立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排除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于1984年,排除C;题干中“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与D无关,排除。
13.(2024·淮安高二检测)孝文帝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积聚的不满在多年后被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  )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
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
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
【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在推行封建化时,使鲜卑族人的社会地位迅速下降,发展为六镇之乱,这说明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故C与题意相符。材料不能说明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A错误。“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与史实不符,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D错误。
14.《宋史·王安石传》记载:“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
A.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
B.加重了部分农户的负担
C.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B。王安石的募役法颁行之后,民户“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这样使得部分农户的负担加重,故选B。方田均税法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保甲法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排除C;募役法的实行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
       【深化点拨】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15.“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的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百日维新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  )
A.促进了国民觉醒
B.推翻了专制制度
C.挽救了民族危亡
D.实现了主权在民
【解析】选A。百日维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促进了国民的觉醒,故选A。B是辛亥革命的成就,排除;百日维新最终失败,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排除C;百日维新并未实现主权在民,真正实现主权在民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
16.1962年,广东省澄海县实行了“包产到户,定产上交,超产奖励”的田间管理负责制。到1963年全省有65%的生产大队都推行了“评比奖励”责任制。这一做法 (  )
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
B.揭开了农村体制改革的序幕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1962年”“包产到户,定产上交,超产奖励”“评比奖励”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D。A、C材料未体现,排除;B是1978年,排除。
    【补偿训练】
  有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计划经济孕育的产物,它既不能充分保证农民的权利,又不能保证获得起码的经济利益,它已不能有效地刺激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了。该学者认为 (  )
A.制度设计要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B.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利益受到损失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认土地私有
D.大包干实质是控制了农民的经济权
【解析】选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起到过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不适应时代要求了,故材料体现出制度的设计应与时代需要相一致,要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故选A。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计划经济下人民利益受损,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承认土地私有,排除C;大包干的实质是放松了对农业生产的管理,体现出农民有了很大的经营自主权,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下设千余县。秦朝的郡县制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国封建社会政体的奠定起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同时恢复了分封制,先后封了九个诸侯王,每个地方王国可领数郡。西汉郡县制稳定成熟,既体现中央集权,也给地方放权,上下得体,前期为文景之治的出现起到促进作用,但后期地方势力逐渐膨胀,迫使中央取消此制。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
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北宋地方推行路制,代中央管辖地方。路的军、政、刑、财四权分立,互不统属,直属中央。路以下的州府还设立通判,以分州府之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虽然地方割据被防止了,但是州县的职能却降低了,致使山河破碎。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忽必烈把自隋唐以来沿袭的三省六部制改为一省制。在地方,他在路州府之上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处理地方事务,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之势,既体现了中央集权,又体现了地方分治。
——摘编自王大华、朱正威《论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及其终结》
(1)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与元朝地方管理方式的不同及影响。(8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秦朝分全国36郡,实行郡县制;西汉借鉴秦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西汉郡县制稳定成熟,既体现中央集权,也给地方放权,上下得体,前期为文景之治的出现起到促进作用,但后期地方势力逐渐膨胀,迫使中央取消此制”可知分前期和后期,前期有利,后期弊端凸显。第(2)题据材料可知,宋朝以路制代中央管地方,且将权力打散,直属中央,还设立通判,制衡州府长官,元朝是行省,即“行中书省”。根据“既体现了中央集权,又体现了地方分治”结合所学,可知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体现了地方分治;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1)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巩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治国起了积极作用,稳定了社会秩序。但后期地方势力过强,逐渐威胁中央。
(2)宋朝推行路制,军、政、刑、财四权分立、互不统属,直属中央,州府设立通判;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影响: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体现了地方分治;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方法律制度
17-19世纪“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建设历程表
国家 相关事件
英国 1689年《权利法案》
1701年《王位继承法》
法国 1789年《人权宣言》
1791年宪法
1804年《法国民法典》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国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896年《德国民法典》
美国 1776年《独立宣言》
1787年宪法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西方两个法律体系建设的过程进行历史解释。要求:结合背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解析】首先,结合所学知识对两大法系的概念进行分析,并对国家进行归类,“英美法系”是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法律制度,表格中英国、美国实行这一法系;“大陆法系”指欧洲大陆国家从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表格中的法国、德国实行这一法系。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各国法律文件对相关法系建立和完善的作用角度进行解释说明即可。
答案:英美法系:1689年《权利法案》的提出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1701年《王位继承法》的提出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1776年《独立宣言》是美国立国文书之一;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英美法系不断完善。
大陆法系:1789年《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和体制;1804年《法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标志着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96年《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大陆法系逐步形成并完善。
19.2023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党在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对于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8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简要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6分)
【解析】第(1)题举措:据材料一“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根据所学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回答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的举措即可。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革命道路的探索、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角度简要评价。第(2)题创新:据材料二“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概括得出实行“三三制”政权制度,建立抗日的各阶级专政。意义:主要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创新:实行“三三制”政权制度,建立抗日的各阶级专政。意义:巩固各抗日阶层团结合作;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02年清政府任命精通中国传统法律和西方法律的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谕令“接照所陈各节”“修改删并”,但“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庶以维天理民彝不蔽”。在这次修订法律工作中,沈家本等秉承“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规定禁止刑讯、删减死罪条目、改革行刑旧制、禁革买卖人口、删除奴婢旧制、统一满汉刑律、变通秋审制度,还制定了《钦定大清商律》《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新刑律》《国籍法》《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现行刑律》等新律,以上十个新律虽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法文化,如引入西方的陪审员制度和律师制度,但由于清政府的迅速垮台,其中大部分只是颁布而未及实施即告废止。
——《清末修宪与沈家本》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清末修律进行评述。(12分)
【解析】叙述:根据“1902年清政府任命精通中国传统法律和西方法律的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洋为中用”“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引入西方的陪审员制度和律师制度”得出针对清末统治危机,清政府在法学领域展开自救运动,任命兼顾中西的修订法律大臣,秉承“洋为中用”原则,废除部分陈旧法律,引进西方法律文化,但仍保留封建纲常伦理。评价:根据“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得出因其保留纲常伦理,近代化色彩大打折扣;根据“由于清政府的迅速垮台,其中大部分只是颁布而未及实施即告废止”得出由于清政府迅速垮台,并未真正实施;还可从清末修律客观上有利于民主化、法制化等角度分析总结。
答案:叙述:针对清末统治危机,清政府在法学领域展开自救运动,任命兼顾中西的修订法律大臣,秉承“洋为中用”原则,废除部分陈旧法律,引进西方法律文化,但仍保留封建纲常伦理。评价:清末修律客观上有利于民主化、法制化;因其保留纲常伦理,近代化色彩大打折扣;由于清政府迅速垮台,并未真正实施。单元形成性评价(一)(第一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盐城高二检测)关于周代的分封制,钱穆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2.(2024·淮安高二检测)《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 (  )
A.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B.是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创造和省制的开端
C.以血缘关系作为划分的依据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3.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运作流程。这反映出当时 (  )
A.皇权削弱相权加强
B.政府行政效率提升
C.决策具有民主色彩
D.分权制衡原则确立
    【补偿训练】
   1.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唐太宗这一要求意在 (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强化君主权力
2.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形成朝审定制:每年在霜降以后提请皇帝钦定日期,由三法司、九卿、锦衣卫各堂上官及公、侯、伯或内阁大学士等组成审判庭,六部尚书秉笔。据此可知,明朝朝审制度的实行 (  )
A.利于推动司法审判公正性
B.表明皇帝全面掌控司法权
C.利于推动审判机构专职化
D.造成了司法审理效率低下
4.(2024·淮安高二检测)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行中书省”是 (  )
A.中央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中枢秘书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掌管民族事务的机构
    【补偿训练】
  元行省官员通常由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 (  )
A.元朝开创了中国省制的开端
B.分权制衡体制严重制约相权
C.元朝行省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D.行省以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5.(2024·盐城高二检测)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 (  )
A.对专制皇权构成了威胁
B.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
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
6.公元前6世纪以来,雅典城邦的市政广场周围汇聚了一大批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比如用于演讲与辩论的雅典广场、观看戏剧的露天广场、朝拜神灵的神庙等。这些公共设施成为雅典公民时常出没的重要活动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有利于 (  )
A.宣扬法律至上的理念
B.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
C.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D.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7.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的重要特点 (  )
A.三权分立 B.共和主义
C.君民共主 D.中庸折中
8.(2024·南通高二检测)下图中的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 (  )
A.人民主权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议会主权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拓展延伸】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联邦制 原则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都是由宪法赋予的,各州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
中央集权 原则 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拥有国防、外交等一切大权,把美国由一个松散的邦联,变成一个统一的联邦制国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分权制衡 原则 美国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
民主原则 总统、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并有任期限制,对选民负责;人民对政府进行制约与监督
宪法至上 原则 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
9.针对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有学者提出“多数本应参与其中的人”却“形成国会‘万万不能存立’之共识”。据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 (  )
A.社会基础薄弱 B.违背历史潮流
C.导致军阀割据 D.缺乏理论依据
10.如表所示为1913年4—12月北京政府众议院议员集体署名正式质问的提案(部分)。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  )
提案人 提案内容
蒋凤梧等 针对(善后借款合同)质问:大借款的用途及财政善后计划书
罗永诏等 针对“尊崇孔圣”和“举行祭孔典礼”的通令质问:祭孔典礼之命令违背信教自由之保证书
A.改良与革命的两种方式
B.司法与立法的权力之争
C.宪政与专制的矛盾冲突
D.愚昧与科学的思想较量
1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它 (  )
A.使工农红军摆脱国民党的白色恐怖
B.团结一些拥护党的领导的开明地主
C.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空前的孤立
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点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国家政体。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预演,首都先后是瑞金、延安,主要城市有遵义、光山等,政权性质是工农联盟的苏维埃政权。
12.(2024·苏州高二检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该团旨在 (  )
A.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B.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C.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民族政策
D.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13.(2024·淮安高二检测)孝文帝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积聚的不满在多年后被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  )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
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
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
14.《宋史·王安石传》记载:“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
A.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
B.加重了部分农户的负担
C.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深化点拨】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15.“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的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百日维新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  )
A.促进了国民觉醒
B.推翻了专制制度
C.挽救了民族危亡
D.实现了主权在民
16.1962年,广东省澄海县实行了“包产到户,定产上交,超产奖励”的田间管理负责制。到1963年全省有65%的生产大队都推行了“评比奖励”责任制。这一做法 (  )
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
B.揭开了农村体制改革的序幕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补偿训练】
  有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计划经济孕育的产物,它既不能充分保证农民的权利,又不能保证获得起码的经济利益,它已不能有效地刺激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了。该学者认为 (  )
A.制度设计要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B.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利益受到损失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认土地私有
D.大包干实质是控制了农民的经济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下设千余县。秦朝的郡县制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国封建社会政体的奠定起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同时恢复了分封制,先后封了九个诸侯王,每个地方王国可领数郡。西汉郡县制稳定成熟,既体现中央集权,也给地方放权,上下得体,前期为文景之治的出现起到促进作用,但后期地方势力逐渐膨胀,迫使中央取消此制。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
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北宋地方推行路制,代中央管辖地方。路的军、政、刑、财四权分立,互不统属,直属中央。路以下的州府还设立通判,以分州府之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虽然地方割据被防止了,但是州县的职能却降低了,致使山河破碎。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忽必烈把自隋唐以来沿袭的三省六部制改为一省制。在地方,他在路州府之上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处理地方事务,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之势,既体现了中央集权,又体现了地方分治。
——摘编自王大华、朱正威《论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及其终结》
(1)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与元朝地方管理方式的不同及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方法律制度
17-19世纪“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建设历程表
国家 相关事件
英国 1689年《权利法案》
1701年《王位继承法》
法国 1789年《人权宣言》
1791年宪法
1804年《法国民法典》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国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896年《德国民法典》
美国 1776年《独立宣言》
1787年宪法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西方两个法律体系建设的过程进行历史解释。要求:结合背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19.2023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党在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对于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8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简要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6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02年清政府任命精通中国传统法律和西方法律的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谕令“接照所陈各节”“修改删并”,但“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庶以维天理民彝不蔽”。在这次修订法律工作中,沈家本等秉承“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规定禁止刑讯、删减死罪条目、改革行刑旧制、禁革买卖人口、删除奴婢旧制、统一满汉刑律、变通秋审制度,还制定了《钦定大清商律》《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新刑律》《国籍法》《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现行刑律》等新律,以上十个新律虽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法文化,如引入西方的陪审员制度和律师制度,但由于清政府的迅速垮台,其中大部分只是颁布而未及实施即告废止。
——《清末修宪与沈家本》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清末修律进行评述。(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