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关于“梯形的认识”的部分。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几何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对图形的基本属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梯形的引入,旨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识别梯形,理解梯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掌握梯形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梯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梯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难点:正确区分梯形与其他相似图形的区别,理解梯形的不稳定性。
四、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梯形的特点,总结梯形的性质。
说教学过程
对比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及学情实际,我尝试构建一种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模式,主要分为:初步认识梯形一→操作体验,了解特征一→操作探究,深化新知一→游戏活动,拓展新知一→沟通评价,总结升华五大教学环节。
一、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
1.组织教学,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本质特征是(揭示:两组对边平行)
2.引出画面(找出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请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图形,并分为两类,说明分类根据。(同中求异:只有一组对边)
3.揭示课题:梯形
4、生活感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有一个面类似于梯形的物体
引导观看比较,激发探究动机,培育发觉意识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从学生已有阅历出发,结合生活画面引入新课,并通过两次递进式分类比较(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直逼梯形的本质属性: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形成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阅历,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思维共振,培育发觉能力。
二、操作体验,了解特征
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个梯形来吗 (学生用纸折、画、钉子板围等,给学生时间,然后汇报,展示结果。)
2.说特征:刚刚你们在做梯形的时候发觉梯形有什么本质特征吗 (指名3-4人回答,小结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3.比较异同: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先小组说,再指名2一3名学生回答)。
4.说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称。(引导自学课本第47页,教学梯形各部分名称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画一画,量一量:画出一个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称并作高。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沟通和商量,从中认识梯形,发觉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认识等腰梯形。
高的意义指的是两底间的距离;并明了两底间的垂线段(高)有无数条。
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动一: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破坏一组平行线)
板书:直角梯形。
活动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创造一组平行线)
活动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讨论交流、归纳小结:等腰梯形)
说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两种特殊形式。
引导主体参与,预设活动进程,强化发现能力。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转换,进一步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又认识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独特属性。主要优点有:
1.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符合新课程要求。
2.由共性到异性,由表象感知到创造新知,体现阶段渐进性原则,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动态学习进程,没有刻意区分梯形与各种图形的特征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比较、归
纳的数学思想。
四、游戏活动,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图,设疑:图中你能找出几个梯形 这个梯子最多能达到多高的高度
2.拼一拼:
①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熟悉的图形。
②利用多种梯形图片,摆出一种最喜欢的图案。
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层次,构建知识体系。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2.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3.在拼摆中渗透转化思想,为梯形的面积推导作铺垫,构建新知学习的立体框架。
五、交流评价,总结升华
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品质,升华发现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我将采用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突出梯形的定义、特征、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对“梯形的认识”这一内容的说课设计。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