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三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16:33:41

文档简介

三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基础性达标】    (15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23·济南高二检测)下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复制了美国政治体制
C.完成了反帝反封任务
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选A。据题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保障公民权利,实行三权分立,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B题干无法体现,排除B;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排除C;中华民国属于共和政体,排除D。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这一规定意在 (  )
A.彰显主权在民的理念
B.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C.有效减少决策的失误
D.增强民众法律意识
【解析】选B。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同时如果发现临时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参议院可以弹劾总统,这一规定意在通过国务员限制总统,进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故选B。主权在民强调人民掌握国家权力,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题干材料与减少决策失误无关,排除C;题干内容与民众的法律意识无关,排除D。
【深化点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限制袁世凯权力的愿望及目的,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3.(2023·齐齐哈尔高二检测)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如“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民国初年党派林立反映出(  )
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B.政党政治逐渐趋于成熟
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
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解析】选C。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形成了党派林立的局面,而党派林立是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说明民国初年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故选C。党派林立不等于阶层对立,排除A;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刚刚兴起不久,尚未达到成熟,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
4.(2024·海口高二检测)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 (  )
A.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B.说明国共两党分歧已经基本解决
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D.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解析】选A。材料“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体现的是毛泽东对新中国政体的构想,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故选A。此时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经终结,B排除;C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排除;D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
5.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部宪法的颁布 (  )
A.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政治架构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规范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实践
D.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解析】选C。据材料“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结合所学可知该法是规范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实践,故选C。1954年第一届人大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政治架构,排除A;1982年拨乱反正的工作已基本完成,材料对1982年宪法的作用主要陈述是对法律体系的作用,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
二、非选择题(15分)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就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即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容纳了各方面人士,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壮大了抗日力量,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老解放区的农村,建立起由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在城市,一般先邀请各界代表人物共商当地事务,然后再召开具有民主协商性质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些制度都以人民的权利为基础,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材料二 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革命斗争中,结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革命伟大胜利的基础上,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第一届全体会议,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正如宪法序言中所说,“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1954年12月)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成果。据材料指出1954年人民政协发挥的“作用”。(10分)
【解析】第(1)题抓住材料一信息“抗日战争时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这些制度都以人民的权利为基础,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归纳。第(2)题“成果”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即制定《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国旗、国徽、代国歌等;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作用”据材料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归纳,即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或推动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成果:制定《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国旗、国徽、代国歌等;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作用: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或推动向社会主义过渡。
【能力性提升】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7.(2024·张家口高二检测)下图是1912年1月1日《申报》头版刊登的庆祝中华民国成立的贺词“恭祝中华民国万岁孙大总统万岁”。此贺词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 (  )
A.民族革命思想 B.国家独立思想
C.民主共和思想 D.平均地权思想
【解析】选C。材料贺词中的“民国万岁”“总统万岁”体现了民主共和思想,故选C。民族革命和国家独立体现为反对清朝统治和列强侵略,材料信息没有体现,A、B错误;“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材料中的贺词与此无关,D错误。
【补偿训练】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开后,仅到1913年底,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达682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312个。这反映出 (  )
A.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
B.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
C.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
D.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各种团体政党的纷纷建立,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发展,故选B。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与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不符,排除A;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而不是反映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排除C;D说法错误,政党斗争影响中国政治走向,不能说决定,排除。
8.(2023·营口高二检测)下表呈现了国民党实施“训政”到实施“宪政”的基本历程。由此可知 (  )
时间 历程
1928年8月 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宣称:“开始去做训政的工作”
1932年12月 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召开国民大会,议定宪法,准备“实施宪政”的决议
1936年5月 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表示要结束训政,实施宪政
抗战期间 蒋介石提出:“一面抗战,一面建国,抗战胜利之日,即为建国完成之时。”
1948年3月 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蒋介石宣称“宪政开始”
A.“训政”更符合中国现实
B.“宪政”实施条件尚不成熟
C.国民党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
D.政治民主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1928年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然后一再拖延结束“训政”的时间,直至1948年,才宣称“宪政开始”,所谓“训政”“宪政”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独裁专制,故选C。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训政”更符合中国现实,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宪政”实施条件是否成熟的问题,B错误;国民党从“训政”到“宪政”的历程,实质是一党专政,D错误。
9.(2023·大连高二检测)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  )
身份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群众基础相同
【解析】选A。据表格,“三三制”涉及阶层具有广泛性从而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故选A。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1924—1927年,B错误;根据表格,阶级成分中有地主、富农,故其性质并非工农民主政权,C错误;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的主体是工人、农民,并没有地主、富农,D错误。
【补偿训练】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选A。题干材料体现了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中国共产党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农民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10.(2024·潍坊高二检测)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即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指示 (  )
A.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
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
C.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D.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1949年7月”“ 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可知中央指示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故选C。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7月时渡江战役已经结束,A错误;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是在1949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B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标志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错误。
【补偿训练】
  阅读华北人民政府组织系统表,可以得出华北人民政府 (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B.坚持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C.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D.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原则
【解析】选C。据图表可以看出华北人民政府在政权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效借鉴,故选C。图表中没有体现党的领导,A错误;材料未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B错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原则在图表中没有体现,D错误。
11.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这表明 (  )
A.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臻于成熟
B.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C.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解析】选C。据“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可以看出,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故选C。材料并没有特别突出强调法治的内容,也无法证明其走向成熟,排除A;B不全面,只是材料中的一个部分,排除;材料并不是在说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2.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府组织大纲》原规定的是总统制,待临时大总统由孙中山让给袁世凯之后,《临时约法》即改为内阁制,以便架空袁世凯,通过国民党在议会中的多数,保证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民初的国会,虽然热热闹闹,但无论是国民党还是进步党,关心的重点不是协商妥协,为民国制定一个新宪法和新制度,而是忙于党争,打击对方的势力,扩充自己的权力。
——摘自《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败因探讨》
材料二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内阁制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国会存在的问题。(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实现“民主增量”的主要表现。(7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题原因:据材料“待临时大总统由孙中山让给袁世凯之后,《临时约法》即改为内阁制,以便架空袁世凯”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据材料“通过国民党在议会中的多数,保证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可知,保证国民党掌握国家权力;据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形成内阁制的原因之一是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问题:据材料“民初的国会,虽然热热闹闹,但无论是国民党还是进步党……是忙于党争,打击对方的势力,扩充自己的权力”可知,国会成为国民党与其他党派争夺权力的工具。第(2)题表现:据材料“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并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就相关知识可知,在三大制度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完善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法制建设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法制建设方针,健全法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我国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第(3)题认识:开放性试题,从民主政治发展由于时代与国情不同呈现不同特点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保证国民党掌握国家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问题:国会成为国民党与其他党派争夺权力的工具。
(2)表现:逐步完善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法制建设方针,健全法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3)认识:民主政治发展由于时代与国情不同呈现不同特点。
【备选习题】
1.“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幅名为《选好人,办好事》宣传画的宣传语,它说出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选A。从材料“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制度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选A。B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排除;C是民族政策,排除;D是基层民主制度,排除。
【深化点拨】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图中可以看出 (  )
A.打破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B.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解析】选D。从图中可知,参加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区域、军队、团体和特邀的代表,说明会议代表具有广泛性,故选D。国民党统治已经被推翻,A错误,可以排除;B、C在题干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三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基础性达标】    (15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23·济南高二检测)下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复制了美国政治体制
C.完成了反帝反封任务
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这一规定意在 (  )
A.彰显主权在民的理念
B.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C.有效减少决策的失误
D.增强民众法律意识
【深化点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限制袁世凯权力的愿望及目的,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3.(2023·齐齐哈尔高二检测)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如“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民国初年党派林立反映出(  )
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B.政党政治逐渐趋于成熟
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
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4.(2024·海口高二检测)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 (  )
A.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B.说明国共两党分歧已经基本解决
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D.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5.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部宪法的颁布 (  )
A.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政治架构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规范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实践
D.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二、非选择题(15分)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就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即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容纳了各方面人士,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壮大了抗日力量,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老解放区的农村,建立起由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在城市,一般先邀请各界代表人物共商当地事务,然后再召开具有民主协商性质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些制度都以人民的权利为基础,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材料二 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革命斗争中,结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革命伟大胜利的基础上,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第一届全体会议,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正如宪法序言中所说,“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1954年12月)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成果。据材料指出1954年人民政协发挥的“作用”。(10分)
【能力性提升】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7.(2024·张家口高二检测)下图是1912年1月1日《申报》头版刊登的庆祝中华民国成立的贺词“恭祝中华民国万岁孙大总统万岁”。此贺词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 (  )
A.民族革命思想 B.国家独立思想
C.民主共和思想 D.平均地权思想
【补偿训练】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开后,仅到1913年底,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达682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312个。这反映出 (  )
A.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
B.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
C.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
D.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
8.(2023·营口高二检测)下表呈现了国民党实施“训政”到实施“宪政”的基本历程。由此可知 (  )
时间 历程
1928年8月 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宣称:“开始去做训政的工作”
1932年12月 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召开国民大会,议定宪法,准备“实施宪政”的决议
1936年5月 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表示要结束训政,实施宪政
抗战期间 蒋介石提出:“一面抗战,一面建国,抗战胜利之日,即为建国完成之时。”
1948年3月 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蒋介石宣称“宪政开始”
A.“训政”更符合中国现实
B.“宪政”实施条件尚不成熟
C.国民党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
D.政治民主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9.(2023·大连高二检测)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  )
身份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群众基础相同
【补偿训练】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10.(2024·潍坊高二检测)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即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指示 (  )
A.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
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
C.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D.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补偿训练】
  阅读华北人民政府组织系统表,可以得出华北人民政府 (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B.坚持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C.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D.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原则
11.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这表明 (  )
A.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臻于成熟
B.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C.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2.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府组织大纲》原规定的是总统制,待临时大总统由孙中山让给袁世凯之后,《临时约法》即改为内阁制,以便架空袁世凯,通过国民党在议会中的多数,保证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民初的国会,虽然热热闹闹,但无论是国民党还是进步党,关心的重点不是协商妥协,为民国制定一个新宪法和新制度,而是忙于党争,打击对方的势力,扩充自己的权力。
——摘自《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败因探讨》
材料二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内阁制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国会存在的问题。(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实现“民主增量”的主要表现。(7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2分)
【备选习题】
1.“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幅名为《选好人,办好事》宣传画的宣传语,它说出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深化点拨】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图中可以看出 (  )
A.打破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B.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