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十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16:34:25

文档简介

十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2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2024·葫芦岛高二检测)1954年宪法全民讨论分为两个阶段,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1954年宪法的制定 (  )
阶段 时间 讨论的对象 范围
第一 阶段 1954年4月上旬至5月底 草案初稿 国家和各大行政区一些重要机构
第二 阶段 1954年6月至9月 宪法草案 全国民众
A.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B.体现了群众自治原则
C.使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宪法草案是经过全民讨论确定,说明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意愿,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故选D。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方略,排除A;宪法草案的确定和群众自治无关,排除B;全国人大召开之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排除C。
2.下图反映了新中国 (  )
A.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B.“依法治国”方略已实现
C.法律体系已经完善健全
D.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性
【解析】选A。由图中的线条走势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既有高潮,又有低谷,这说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故选A。即使到了现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仍有一些漏洞,依法治国方略并未实现,法律体系也还在不断完善中,排除B、C;材料未就法律的不同领域进行细分,无法得出内容不平衡的结论,排除D。
3.(2024·朝阳高二检测)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这体现的是 (  )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选B。由材料“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可知,任何个人、团体或者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故选B。材料并未强调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无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排除A;材料未就政府的组织架构进行描述,无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排除C;报告中的内容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这表明我国 (  )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为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解析】选B。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后,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在立法上加强了这方面的建设,目的是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故选B,并排除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减少对国民经济的调控,排除C;材料颁布的法律并不仅仅针对对外开放,排除D。
【拓展延伸】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5.下图为沈今声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此作品 (  )
A.旨在引导农民投身于工业生产
B.意在宣传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体现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解析】选D。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图中画面的对比及文字可知,这幅宣传画主要是用来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合作化,故选D,排除A;宣传画的作用在于对比个人与集体劳动的差异,而不是强调共同富裕,B错误;1954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C错误。
6.(2023·天津高二检测)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说明 (  )
A.实事求是是工作的基本原则
B.引领社会风气变革的是人民
C.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D.坚持群众路线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解析】选C。由材料“抓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可知,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故选C。之所以要办实事、讲实效,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并未提及人民群众对社会风气变革的作用,无法得出B结论;精神文明建设只是治国的一项内容,D属于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
7.2024年2月6日19∶00,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国女足在2球落后的情况下3比2逆转夺冠。她们的先进事迹突出体现的精神是 (  )
A.爱国拼搏,不言放弃
B.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C.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解析】选A。题干材料“在2球落后的情况下3比2逆转夺冠”体现了女足队员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下,努力拼搏的精神,故选A。B、C、D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19分)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10分)
(2)用史实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9分)
【解析】第(1)题成就从图片信息的内容角度回答即可;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材料二反映了需要依法治国,结合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内容回答“史实”和“影响”。
答案:(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2)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
【备选习题】
一、选择题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三妻四妾、寡妇守节等制度,改革婚姻家庭制度,促进了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取缔社会丑恶现象。这些做法凸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
A.国家治理效能和效率的提升
B.社会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决心
D.实现了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
【解析】选A。新的人民政权诞生后,迅速取缔了旧社会长期存在的丑恶现象,社会风尚为之一变,焕然一新,显示出人民政权高效的社会治理效能和效率,故选A。B、C、D与题干材料无关。
2.(2023·沈阳高二检测)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的部分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 (  )
时间 法律 意义
1950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确定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移风易俗
195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
195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确定劳资两利和民主原则,用协商的方法解决企业中劳资双方利益的问题,形成新型劳资关系
A.巩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推动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
C.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动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立法对婚姻关系、生产关系及劳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规定,这有利于推进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故选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在1954年,A排除;材料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C排除;三大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D排除。
3.有学者认为,1954年宪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这说明该宪法 (  )
A.立足于过渡时期的历史实际
B.做到本土性和国际性的统一
C.奠定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解析】选A。据“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可知,1954年的宪法是为过渡时期的社会建设服务的,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性的一面,排除B;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社会主义的原则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
4.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年邓小平说“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14年习近平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这主要说明在我国 (  )
A.始终如一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B.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法律保障
D.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解析】选B。毛泽东、邓小平以及习近平都强调了法律制定执行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故选B。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A;题干主旨是法治而非民主,排除C;题干并未涉及公民意识,排除D。
5.1979—1991年底,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B.加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
C.“依法治国”的逐步确立
D.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解析】选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诉求,故选B。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A错误;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C错误;这些法律法规体现不出对外开放,D错误。
6.(2023·衡水高二检测)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说明我国 (  )
A.发展经济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根本转移
C.改善民生以国家制度改革为前提
D.国家治理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
【解析】选D。据题干“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可知,我国国家政权以人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选D。经济发展的成果需要共享于民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排除A;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自1978年来一直是经济建设,并未改变,排除B;题干并未强调需要通过变革国家制度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排除C。
7.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 (  )
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
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解析】选D。2020年9月,国家表彰为抗疫斗争作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等人,宣传了正能量,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故选D。奖励对国家和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不能丰富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A错误;国家奖励在抗疫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无关,B错误;国家奖励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不是快速战胜所有重大疾病的重要条件,C错误。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应该废除。”要求“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的法律、法令”“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这一时期,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土匪暂行条例》《中国税政实施要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
材料二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特别是经济方面,陆续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银行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发展到15.7万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蔡定剑
《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新发展,并说明其影响。(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材料“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应该废除”“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的法律、法令”“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可得:摧毁国民政府旧法统;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法制建设指导思想;侧重于国家政权建设;受苏联法制影响较深。第二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可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需要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遏制新中国;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建立友好关系。第(2)题第一问,由材料“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和“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发展到15.7万人”,可以答为:制定新宪法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修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完善;注重经济立法工作;司法工作队伍壮大。第二问,要结合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和法制建设等方面作答。
答案:(1)特点:摧毁国民政府旧法统;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法制建设指导思想;侧重于国家政权建设;受苏联法制影响较深。
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需要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遏制新中国;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建立友好关系。
(2)新发展:制定新宪法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修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完善;注重经济立法工作;司法工作队伍壮大。
影响: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十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2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2024·葫芦岛高二检测)1954年宪法全民讨论分为两个阶段,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1954年宪法的制定 (  )
阶段 时间 讨论的对象 范围
第一 阶段 1954年4月上旬至5月底 草案初稿 国家和各大行政区一些重要机构
第二 阶段 1954年6月至9月 宪法草案 全国民众
A.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B.体现了群众自治原则
C.使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2.下图反映了新中国 (  )
A.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B.“依法治国”方略已实现
C.法律体系已经完善健全
D.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性
3.(2024·朝阳高二检测)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这体现的是 (  )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这表明我国 (  )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为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拓展延伸】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5.下图为沈今声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此作品 (  )
A.旨在引导农民投身于工业生产
B.意在宣传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体现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6.(2023·天津高二检测)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说明 (  )
A.实事求是是工作的基本原则
B.引领社会风气变革的是人民
C.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D.坚持群众路线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7.2024年2月6日19∶00,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国女足在2球落后的情况下3比2逆转夺冠。她们的先进事迹突出体现的精神是 (  )
A.爱国拼搏,不言放弃
B.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C.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二、非选择题(19分)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10分)
(2)用史实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9分)
【备选习题】
一、选择题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三妻四妾、寡妇守节等制度,改革婚姻家庭制度,促进了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取缔社会丑恶现象。这些做法凸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
A.国家治理效能和效率的提升
B.社会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决心
D.实现了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
2.(2023·沈阳高二检测)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的部分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 (  )
时间 法律 意义
1950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确定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移风易俗
195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
195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确定劳资两利和民主原则,用协商的方法解决企业中劳资双方利益的问题,形成新型劳资关系
A.巩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推动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
C.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动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3.有学者认为,1954年宪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这说明该宪法 (  )
A.立足于过渡时期的历史实际
B.做到本土性和国际性的统一
C.奠定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4.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年邓小平说“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14年习近平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这主要说明在我国 (  )
A.始终如一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B.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法律保障
D.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5.1979—1991年底,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B.加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
C.“依法治国”的逐步确立
D.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6.(2023·衡水高二检测)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说明我国 (  )
A.发展经济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根本转移
C.改善民生以国家制度改革为前提
D.国家治理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
7.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 (  )
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
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应该废除。”要求“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的法律、法令”“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这一时期,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土匪暂行条例》《中国税政实施要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
材料二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特别是经济方面,陆续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银行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发展到15.7万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蔡定剑
《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新发展,并说明其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