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十八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16:35:13

文档简介

十八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早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就开展了不定期的人口基本情况调查。奥古斯都时代,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类似于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的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广泛应用。这说明 (  )
A.人口普查服务于财税制度
B.国家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
C.公民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
D.君主专制程度在不断加强
2.(2024·南昌高二检测)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  )
A.扩大政府职能并增加了政府行政开支
B.削弱居民民主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C.减少多元社会资源和资本力量的投入
D.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稳定
       【拓展延伸】
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
(1)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2)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3)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4)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5)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
3.在西方国家,社区组织的最初职能是社会救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很快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突出
B.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
C.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
D.更强调地方民主与自治
4.(2023·海口高二检测)1949年,德国基督教民主党杜塞尔多夫方案大胆地陈述道:“资本家经济体制未在德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上伸张正义。”二战后有利于改变这一状态的是 (  )
A.福利国家建设 B.民主政治改革
C.经济体制改革 D.共产主义运动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读图,可以看出英国社会保障 (  )
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图(20世纪50年代)
A.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家纳税
B.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C.覆盖面比较广而且日渐完备
D.标志国家对经济干预减少
6.(2024·北京高二检测)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俾斯麦政府适时颁布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保险和残疾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的疾病、工伤和养老提供保障。由此可知,德国政府试图 (  )
A.争取民心,促进德国统一
B.恢复生产,刺激社会消费
C.缓解矛盾,改善工人生活
D.扩军备战,鼓励工人参军
7.现在我国农民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有的还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这说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完善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C.国有企业改革
D.社会保障体系
二、非选择题(19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孤儿避难所成为照料贫困家庭儿童的一种普遍方式,教会及慈善人士通过建立孤儿院、儿童救助站等福利机构对儿童予以救助。但在工业革命后,由于城市中孤儿与弃婴数量的增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机构养育也因其缺乏家庭养育氛围等种种弊端遭到诟病。因此,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城市中的贫困儿童开始基于反机构化、反城市化的理念被安排到农村家庭去。然而进入20世纪,特别是经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前人们认为社会福利主要依靠自救与互助的想法被抛弃,民众要求政府担责。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同年,实施了面向孤儿、单亲家庭或失能父母家庭儿童的“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
——据满小欧等《美国儿童福利政策变革
与儿童保护制度——从“自由放任”
到“回归家庭”》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以来孤儿救助方式的变化。(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9分)
【备选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北京高二检测)1835年,英国《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设立了179个由市民选举议会进行自治的市镇。该法令的颁布 (  )
A.君主逐渐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自治市议会不用再接受监督
C.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D.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2.1781年,法国财政大臣雅克·内克在思考法国的财政困境时惊叹于下述事实:英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远不及法国,但英国竟能靠信贷来维持同法国的长期战争。他认为英国的成功在于其政策的“公开性”,“英国信用强大的原因之一是……将财政状况公之于众……所有的放款人都了解收支比例”。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
A.强大的经济实力优势
B.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势
C.信贷金融关系的发达
D.崇尚信用的契约精神
3.新政时期,罗斯福政府通过缓慢的通货膨胀或政府的积极经济干预,以实现经济复兴和充分就业;通过社会保障及收入再分配改革资本主义的结构;通过创办政府事业或公共工程修正从前的自由企业体制;通过福利政策建立一个更为公正的社会。这体现了 (  )
A.美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改变
B.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阶级斗争是新政的根本推动力
4.罗斯福新政初期,美国社会失业、流浪人口增多现象严重,一些学者很少担心政府对群众的衣食供给问题,却十分担心总统能否赋予他们采取措施实施保障的权力。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  )
A.政府拥有强大的物质保障
B.以工代赈面临多重挑战
C.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保障亟需立法支持
5.《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济的理论与实践》中写道:新中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新政权将满足社会成员社会福利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作为救济工作的目标,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社会救济的必备前提。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济 (  )
A.服务于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的主流
B.有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D.受国内国际形势影响不断完善政策
6.(2023·辽阳高二检测)据资料统计,美国自1935年实施社会福利政策以来,贫困家庭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如1960年在最低收入的美国家庭中,近2/3的户主都有工作,到1991年,这样的家庭仅占1/3,其中只有1%的户主是长期工作的。这一变化说明 (  )
A.美国福利政策存在缺陷
B.福利成为美国公民权利
C.福利制度改善了人民生活
D.福利制度造成财政赤字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公开保证将承担起不让任何人挨饿的责任。1933年,罗斯福签署《联邦紧急救济法》,并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直接供应救济物品和以工代赈。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规定了对受保人及其家属提供适当的保健和医疗服务等内容,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颁布《经济机会法》,推出了许多提高贫民能力的培训项目,尤其是那些受到歧视的黑人。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实施大幅度的减税,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同时,又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福利和救济开支。克林顿时代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大幅度减少用于直接资助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的比例,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摘编自冯英、聂文倩《外国的社会救助》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社会救济制度按照“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救济”的基本方针。1951年,对于企业职工,财务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保险经费来源于企业,职工无需缴纳保险金,保险的管理单位为工会。对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国家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由国家定额和统包统配,不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的特点,并说明中美两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共同的现实意义。(6分)十八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早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就开展了不定期的人口基本情况调查。奥古斯都时代,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类似于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的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广泛应用。这说明 (  )
A.人口普查服务于财税制度
B.国家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
C.公民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
D.君主专制程度在不断加强
【解析】选B。从不定期普查人口到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并且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的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广泛应用,说明国家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故选B;题干并未体现出人口普查和财税制度之间的关联,排除A;人口普查不会危及公民的人身自由,排除C;人口普查的水平以及地理考查等行政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不能证明君主专制程度在加强,两者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D。
2.(2024·南昌高二检测)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  )
A.扩大政府职能并增加了政府行政开支
B.削弱居民民主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C.减少多元社会资源和资本力量的投入
D.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稳定
【解析】选D。据材料“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是减少政府的直接参与,实际上是缩小了政府职能,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稳定,故选D。
       【拓展延伸】
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
(1)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2)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3)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4)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5)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
3.在西方国家,社区组织的最初职能是社会救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很快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突出
B.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
C.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
D.更强调地方民主与自治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故选A;社区只是政府管理的一种补充,并不意味着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体系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未强调民主,排除D。
4.(2023·海口高二检测)1949年,德国基督教民主党杜塞尔多夫方案大胆地陈述道:“资本家经济体制未在德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上伸张正义。”二战后有利于改变这一状态的是 (  )
A.福利国家建设 B.民主政治改革
C.经济体制改革 D.共产主义运动
【解析】选A。杜塞尔多夫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没能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没有保障正义,而福利国家制度为社会提供一定的保障,保障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故选A,排除D;提供社会保障,而非民主政治改革,排除B;二战后经济体制改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材料中的保障社会公平无关,排除C。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读图,可以看出英国社会保障 (  )
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图(20世纪50年代)
A.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家纳税
B.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C.覆盖面比较广而且日渐完备
D.标志国家对经济干预减少
【解析】选B。图中英国社会保障投入部分来源于雇主缴费以及雇员的缴费,说明社会保障的实质是国民经济收入的再分配,故选B;图中显示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主要是政府补贴,排除A;图片说明的是社会福利费用的来源而非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排除C;从图中可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社会保障上的政府补贴占据大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说明国家是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
6.(2024·北京高二检测)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俾斯麦政府适时颁布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保险和残疾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的疾病、工伤和养老提供保障。由此可知,德国政府试图 (  )
A.争取民心,促进德国统一
B.恢复生产,刺激社会消费
C.缓解矛盾,改善工人生活
D.扩军备战,鼓励工人参军
【解析】选C。据材料“俾斯麦政府适时颁布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保险和残疾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的疾病、工伤和养老提供保障”可知,德国政府对下层民众生活的照顾,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善工人生活质量,故选C;1871年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排除A;材料的重点是缓和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与恢复生产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德国缓和阶级矛盾,改善工人生活,与扩军备战无关,排除D。
7.现在我国农民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有的还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这说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完善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C.国有企业改革
D.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到新阶段,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现在我国农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说明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所以D正确;A、B、C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
二、非选择题(19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孤儿避难所成为照料贫困家庭儿童的一种普遍方式,教会及慈善人士通过建立孤儿院、儿童救助站等福利机构对儿童予以救助。但在工业革命后,由于城市中孤儿与弃婴数量的增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机构养育也因其缺乏家庭养育氛围等种种弊端遭到诟病。因此,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城市中的贫困儿童开始基于反机构化、反城市化的理念被安排到农村家庭去。然而进入20世纪,特别是经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前人们认为社会福利主要依靠自救与互助的想法被抛弃,民众要求政府担责。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同年,实施了面向孤儿、单亲家庭或失能父母家庭儿童的“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
——据满小欧等《美国儿童福利政策变革
与儿童保护制度——从“自由放任”
到“回归家庭”》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以来孤儿救助方式的变化。(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9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教会及慈善人士通过建立孤儿院、儿童救助站等福利机构对儿童予以救助”可知,19世纪上半叶是受到教会及慈善人士的救济;据材料“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城市中的贫困儿童开始基于反机构化、反城市化的理念被安排到农村家庭去”可知,19世纪下半叶因反城市化倾向而下乡;据材料“然而进入20世纪,特别是经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前人们认为社会福利主要依靠自救与互助的想法被抛弃,民众要求政府担责”可知,20世纪初民众要求政府担责进行救助。第(2)题据材料“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可知,《社会保障法》有助于保护儿童的权利;据材料“同年,实施了面向孤儿、单亲家庭或失能父母家庭儿童的‘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得出改善民众的生活;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结合所学得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能够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答案:(1)变化:19世纪上半叶是受到教会及慈善人士的救济;19世纪下半叶因反城市化倾向而下乡;20世纪初民众要求政府担责进行救助。
(2)意义:有助于保护儿童的权利;改善民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等。
【备选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北京高二检测)1835年,英国《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设立了179个由市民选举议会进行自治的市镇。该法令的颁布 (  )
A.君主逐渐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自治市议会不用再接受监督
C.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D.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解析】选D。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故选D;材料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层面,并未体现君主权力,排除A;自治市的议会由当地市民选举产生,必须接受选民监督,排除B;材料的重点是自治市,与社区无关,排除C。
2.1781年,法国财政大臣雅克·内克在思考法国的财政困境时惊叹于下述事实:英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远不及法国,但英国竟能靠信贷来维持同法国的长期战争。他认为英国的成功在于其政策的“公开性”,“英国信用强大的原因之一是……将财政状况公之于众……所有的放款人都了解收支比例”。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
A.强大的经济实力优势
B.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势
C.信贷金融关系的发达
D.崇尚信用的契约精神
【解析】选B。根据材料,法国财政大臣惊叹英国在管理中将财政状况公布,拥有强大的信用,可见英国在社会治理中方法得当,故B正确;根据材料,英国的国土面积不及法国,但可以靠信贷维持与法战争,这看不出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故A错误;根据材料“英国信用强大的原因之一是……将财政状况公之于众……所有的放款人都了解收支比例”可知英国拥有强大的信用并非因为信贷金融关系发达,故C排除;材料信息与契约精神无关,故D错误。
3.新政时期,罗斯福政府通过缓慢的通货膨胀或政府的积极经济干预,以实现经济复兴和充分就业;通过社会保障及收入再分配改革资本主义的结构;通过创办政府事业或公共工程修正从前的自由企业体制;通过福利政策建立一个更为公正的社会。这体现了 (  )
A.美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改变
B.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阶级斗争是新政的根本推动力
【解析】选C。材料中罗斯福通过经济干预、社会保障及收入再分配、创办政府事业或公共工程等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故选C;美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依然是私有制并未改变,排除A;社会制度的性质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而不是生产方式,排除B;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新政的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
4.罗斯福新政初期,美国社会失业、流浪人口增多现象严重,一些学者很少担心政府对群众的衣食供给问题,却十分担心总统能否赋予他们采取措施实施保障的权力。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  )
A.政府拥有强大的物质保障
B.以工代赈面临多重挑战
C.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保障亟需立法支持
【解析】选D。罗斯福新政之前,美国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干预能力,故出现材料中学者的担心,间接反映出,为克服这一问题,当时的美国需要从法律层面为社会保障提供支持,故选D;据材料“一些学者很少担心政府对群众的衣食供给问题”可知,政府拥有强大的物质保障是材料从正面直接反映出的信息,而非侧面,排除A;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材料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排除B;美苏两国社会性质不同,美国不可能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C表述错误,排除。
5.《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济的理论与实践》中写道:新中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新政权将满足社会成员社会福利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作为救济工作的目标,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社会救济的必备前提。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济 (  )
A.服务于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的主流
B.有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D.受国内国际形势影响不断完善政策
【解析】选C。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认为,国家承担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给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或贫困者提供援助和救济,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需求,进而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材料“新政权将满足社会成员社会福利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作为救济工作的目标”相符,故选C。
6.(2023·辽阳高二检测)据资料统计,美国自1935年实施社会福利政策以来,贫困家庭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如1960年在最低收入的美国家庭中,近2/3的户主都有工作,到1991年,这样的家庭仅占1/3,其中只有1%的户主是长期工作的。这一变化说明 (  )
A.美国福利政策存在缺陷
B.福利成为美国公民权利
C.福利制度改善了人民生活
D.福利制度造成财政赤字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自1935年实施社会福利政策以来,贫困家庭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美国民众对福利制度已产生依赖心理,工作积极性下降,福利政策存在缺陷,故选A;材料的重点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行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与福利成为美国公民权利无关,排除B;材料说明福利制度的弊端,与改善人民生活无关,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福利制度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并未反映造成财政赤字,排除D。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公开保证将承担起不让任何人挨饿的责任。1933年,罗斯福签署《联邦紧急救济法》,并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直接供应救济物品和以工代赈。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规定了对受保人及其家属提供适当的保健和医疗服务等内容,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颁布《经济机会法》,推出了许多提高贫民能力的培训项目,尤其是那些受到歧视的黑人。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实施大幅度的减税,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同时,又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福利和救济开支。克林顿时代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大幅度减少用于直接资助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的比例,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摘编自冯英、聂文倩《外国的社会救助》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社会救济制度按照“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救济”的基本方针。1951年,对于企业职工,财务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保险经费来源于企业,职工无需缴纳保险金,保险的管理单位为工会。对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国家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由国家定额和统包统配,不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的特点,并说明中美两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共同的现实意义。(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变化,据材料一“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提炼一个分要点;据材料一“1933年……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直接供应救济物品和以工代赈”以及“肯尼迪颁布《经济机会法》,推出了许多提高贫民能力的培训项目”“克林顿时代……大幅度减少用于直接资助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的比例,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可知,从资助实物、金钱等主要方式向资助教育和提高技能等方式转变;据材料一“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公开保证将承担起不让任何人挨饿的责任”以及“20世纪80年代……又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福利和救济开支……克林顿时代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进行提炼;据材料一“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公开保证将承担起不让任何人挨饿的责任”以及“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进行提炼。第二问原因,据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可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据材料一“……尤其是那些受到歧视的黑人”可知,黑人问题受到重视,原因在于黑人运动高涨及民权运动的发展;据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可知,70年代经济陷入“滞涨”,政府财政负担加大,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适应了这一需要;据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的兴起。第(2)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社会救济制度按照……的基本方针”可知,量力而行,强调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据材料二“1951年,对于企业职工……对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国家工作人员……”可知,分层设计,集中力量,由国家和集体统包统配;据材料二“1951年,对于企业职工,财务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可知,政府的保障义务由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文件开始上升到国家的宪法层面予以规范。第二问共同的现实意义,贫困人口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结合材料二“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进行提炼;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及美国和中国两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推出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说明国家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力量,对社会救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答案:(1)变化:从20世纪30年代把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到60年代以后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和系统化;从资助实物、金钱等主要方式向资助教育和提高技能等方式转变;从开始强调国家责任到更注重个人责任,即从加强政府干预到逐渐减少政府干预;从为贫困者提供最基础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全社会公民的福利制度。
变化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力不断增强;黑人运动高涨及民权运动的发展;70年代经济陷入“滞涨”,政府财政负担加大,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适应了这一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的兴起。
(2)特点:量力而行,强调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分层设计,集中力量,由国家和集体统包统配;政府的保障义务由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文件开始上升到国家的宪法层面予以规范。
共同的现实意义:实施社会保障是国家责无旁贷的义务,接受社会救助则是社会群体的基本权利;国家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力量,对社会救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