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2024·安庆高二检测)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物质形态是实物,户刍征收的物质形态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 )
A.土地兼并的盛行
B.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
C.小农经济的确立
D.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
【拓展延伸】
正确认识户籍制度
(1)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
(2)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通过“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
2.魏晋以来,宗族聚居,已为传统。隋初,政府实行析户政策,规定“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这一政策旨在 ( )
A.削弱宗法观念 B.维护社会稳定
C.扩充人口数量 D.增加赋税收入
【补偿训练】
洪武初年,在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明朝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索貌阅”后严防户籍不实
B.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
C.户籍用于政府登记人口数量
D.户籍是封建国家征发赋役的依据
3.(2023·菏泽高二检测)秦汉时期,无论中央还是郡县的公文均要求乡里明文公布,民事告示要“明白大扁书乡市门亭显见处”并“令民尽知之”,刑事公告更是图形天下、布之于亭。这一制度 ( )
A.保障了统治秩序的稳定
B.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C.提高了文书行政的效率
D.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4.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 )
A.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
B.促进基层社会自治
C.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
D.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
5.(2024·天津高二检测)下图为南宋朱熹创建的朱子社仓。社仓的设立说明 ( )
A.民间参与社会救济
B.政府重视保障民生
C.宗族救助开始兴起
D.地方加强粮食保管
6.(2024·北京高二检测)《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
A.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
B.贫苦无依之人与朝廷官员矛盾尖锐
C.真正解决了贫苦无依之人的温饱问题
D.《大明律》以严刑峻法维护其统治
7.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 )
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
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
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
二、非选择题(19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初,由于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流民问题日益严重。明代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百姓背井离乡,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国力下降。更有甚者,流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统治者“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由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经里、县、府、布政司,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因为册子以黄纸作为封面,所以被称为“黄册”。明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行过割,一概影射减除余粮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
——节选自《明代户籍法律制度与社会流动》
(1)据材料概括明朝初期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黄册制度形成的特点及推行的影响。(10分)
【备选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全国乙卷)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 771 20 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 863 30 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 陕西部分地区) 359 316 528 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 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 462 406 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212 284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迅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2.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
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
C.缓和“侨土”之间的矛盾
D.经济发展实现重心南移
3.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 ( )
A.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
B.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
C.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
D.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4.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同约的人们“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对该时期乡约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
A.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举措
B.有利于完善基层社会民主
C.民间自治体现了契约精神
D.政府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
【拓展延伸】
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
(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
(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
(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
5.(2023·全国甲卷·T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6.明朝洪武年间“各府州县皆置东南西北四仓,以贮官谷”,以起到“遇有水旱饥馑,以贷贫民,民受其惠”的作用,但到宣德年间出现了“仓廒废弛,谷散不收……甚至掩为己有”的状况。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社会经济严重衰退
B.基层组织管理不善
C.民间义仓大量出现
D.政府管理监督不力
二、非选择题
7.(2023·福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永嘉(晋怀帝年号,307—313年)以来,五胡的威胁使得北方汉人大量建设坞堡,这些坞堡常以宗族、士族为中心团结乡里,平时勠力耕作,遇敌时聚众以自卫,民户隐匿成为普遍现象。“(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北魏名臣李冲力主“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这些基层官员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来收取租赋。东晋和南朝的户籍制度整理,被称为“土断”,就是将北方迁徙的民户编入当地户籍,不和土著民户产生混淆。剥夺大族的部曲(豪强的依附农民)为自耕农,纳入缴税的编户。会稽余姚士族虞亮抗命,藏匿亡命千余人,被(宋武帝)刘裕处以死刑,于是豪强肃然,远近知禁。
——摘编自汪翀《南北朝的户籍和土地改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北方与南方户籍改革的不同内容。(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户籍改革给南北方带来的相似影响。(6分)十七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2024·安庆高二检测)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物质形态是实物,户刍征收的物质形态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 )
A.土地兼并的盛行
B.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
C.小农经济的确立
D.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
【解析】选B。据材料“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可知,秦汉时期的赋税征收以户为单位,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表明秦汉时期已经建立了以户为单位严密的“编户齐民制度”,故选B。
【拓展延伸】
正确认识户籍制度
(1)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
(2)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通过“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
2.魏晋以来,宗族聚居,已为传统。隋初,政府实行析户政策,规定“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这一政策旨在 ( )
A.削弱宗法观念 B.维护社会稳定
C.扩充人口数量 D.增加赋税收入
【解析】选D。据材料“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可知,政府通过析户政策,使传统的宗族进行了分家,增加了小农户的数量,同时也增加了税收,故选D;宗法观念的核心是父权、兄权和嫡尊庶卑,按照人们的辈份大小和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主从、尊卑、贵贱等关系,排除A;隋初析户政策的主旨是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维护社会稳定,排除B;隋初析户政策使国家控制的户口大幅增加,排除C。
【补偿训练】
洪武初年,在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明朝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索貌阅”后严防户籍不实
B.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
C.户籍用于政府登记人口数量
D.户籍是封建国家征发赋役的依据
【解析】选D。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明朝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故选D;“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排除A;B只是说明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没有回答明朝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排除;C是户籍的定义,没有解释原因,排除。
3.(2023·菏泽高二检测)秦汉时期,无论中央还是郡县的公文均要求乡里明文公布,民事告示要“明白大扁书乡市门亭显见处”并“令民尽知之”,刑事公告更是图形天下、布之于亭。这一制度 ( )
A.保障了统治秩序的稳定
B.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C.提高了文书行政的效率
D.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解析】选B。秦汉时期,中央和郡县的文书均要在乡、里公布,民事告示、刑事公告都要让基层知晓,这有利于政令的上传下达,方便对基层的掌控,故选B;公文、告示在基层的公布,只能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不涉及结果如何,排除A;政令传播到基层,但不知道具体执行状况,排除C;“下移”说法错误,排除D。
4.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 )
A.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
B.促进基层社会自治
C.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
D.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
【解析】选A。“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的掌握,强化中央集权,从而保证中央政府赋税来源的稳定,故选A;秦朝并未促进基层社会的自治,排除B;材料反映的体系有助于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并未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排除C;该体系是为了强化国家治理,并不是为了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
5.(2024·天津高二检测)下图为南宋朱熹创建的朱子社仓。社仓的设立说明 ( )
A.民间参与社会救济
B.政府重视保障民生
C.宗族救助开始兴起
D.地方加强粮食保管
【解析】选A。由材料“南宋朱熹创建的朱子社仓”结合所学可知,社仓是以民间力量为主兴办的具有互助性质的备荒仓储粮仓,是民间社会救济的体现,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民间的社仓,并未提及政府,排除B;“开始兴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粮食保管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思想,排除D。
6.(2024·北京高二检测)《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
A.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
B.贫苦无依之人与朝廷官员矛盾尖锐
C.真正解决了贫苦无依之人的温饱问题
D.《大明律》以严刑峻法维护其统治
【解析】选A。据材料“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可知明朝以法律的形式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故选A;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对贫苦之人的救助,并未体现出贫苦之人与朝廷官员矛盾尖锐,排除B;“解决”二字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的重点是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并未强调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排除D。
7.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 )
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
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
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
【解析】选C。据图可知,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有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经当事人之间谈判解决、提起诉讼后经调停和解解决、提起诉讼后经地方官裁定解决,体现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据图可知,民间调停解决的纠纷占比最多,但不能说发挥决定作用,这否定了官府审判的作用,排除A;基层社会的矛盾不能表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排除B;材料是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不能得出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的结论,排除D。
二、非选择题(19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初,由于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流民问题日益严重。明代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百姓背井离乡,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国力下降。更有甚者,流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统治者“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由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经里、县、府、布政司,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因为册子以黄纸作为封面,所以被称为“黄册”。明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行过割,一概影射减除余粮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
——节选自《明代户籍法律制度与社会流动》
(1)据材料概括明朝初期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黄册制度形成的特点及推行的影响。(10分)
【解析】第(1)题材料前三句话分别从流民问题、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威胁国家统治和造成社会动荡四个层次分析明初实行户籍黄册制度的原因,所以可以概括得出,由于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导致流民严重;百姓流离破坏了生产的发展;流民聚集威胁到国家的统治;大量的流民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
第(2)题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可得自下而上,层层造册;制定法律以保证户籍制的推行。第二问影响,可以从推行措施进行辩证分析,根据材料“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可得有利于政府征调赋役;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根据材料“加强对户籍的管控”可得一方面严格管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但另一方面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1)原因:由于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导致流民严重;百姓流离破坏了生产的发展;流民聚集威胁到国家的统治;大量的流民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
(2)特点:自下而上,层层造册;制定法律以保证户籍制的推行。
影响: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政府征调赋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备选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全国乙卷)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 771 20 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 863 30 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 陕西部分地区) 359 316 528 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 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 462 406 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212 284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迅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解析】选A。由表格数据可知西汉末至东汉中期,北方地区的代郡、太原户数明显减少;南方地区的豫章、零陵户数明显增多。西汉末年北方战乱,南方经济发展加速,故南方人口增加明显,故选A。豪强大族势力在东汉增强,发展到魏晋时期成为士族门阀,故B错误。由于南方经济发展,此时南北经济的差距缩小,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错误。
2.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
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
C.缓和“侨土”之间的矛盾
D.经济发展实现重心南移
【解析】选B。据材料“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可知没有正式户籍则不向国家交纳赋役,故可知东晋时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是为了使其负担国家调役,故选B;材料中涉及的“客籍户”主要是北方南迁而来的居民而非士族家中藏匿的人,故“土断政策”与抑制士族无关,排除A;材料中并未涉及北方南迁的客户与本地人员之间的矛盾,故也不涉及矛盾的缓和,排除C;收取赋税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经济,且当时东晋统治者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而非推动南方经济发展,排除D。
3.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 ( )
A.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
B.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
C.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
D.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解析】选C。据材料“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可见明代在土地管理上比过去更加规范,故选C;“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始于唐代,排除A;由“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土地和户籍绑的更紧,排除B;材料未涉及税种的多寡,排除D。
4.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同约的人们“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对该时期乡约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
A.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举措
B.有利于完善基层社会民主
C.民间自治体现了契约精神
D.政府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
【解析】选C。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说明乡约制度是一种自治方式,而“书其善恶,行其赏罚”则体现了契约精神,故选C;乡约制度是民间自行实行的,与政府无关,排除A;宋代是专制社会,乡约制度不属于基层民主,排除B;宽松的文化政策与乡约制度无关,排除D。
【拓展延伸】
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
(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
(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
(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
5.(2023·全国甲卷·T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解析】选D。据材料“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可知,秀才根据官员科举不同出身采用不同应对方式,这说明科举制影响深远,科举功名影响官员威望,故D正确;由“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可知,官员与秀才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张,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功名影响官员威望,而非强调士人舆论对地方政事的作用,故B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下以才能为标准,官员自身素质决定行政能力,故C错误。
6.明朝洪武年间“各府州县皆置东南西北四仓,以贮官谷”,以起到“遇有水旱饥馑,以贷贫民,民受其惠”的作用,但到宣德年间出现了“仓廒废弛,谷散不收……甚至掩为己有”的状况。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社会经济严重衰退
B.基层组织管理不善
C.民间义仓大量出现
D.政府管理监督不力
【解析】选D。材料“仓廒废弛,谷散不收,甚至掩为己有”体现的是政府缺乏对地方赈灾仓的监管,导致其失去了赈灾的作用,故选D;宣德年间是明朝政权最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仍然在发展,排除A;材料未涉及基层组织管理内容,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民间义仓,排除C。
二、非选择题
7.(2023·福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永嘉(晋怀帝年号,307—313年)以来,五胡的威胁使得北方汉人大量建设坞堡,这些坞堡常以宗族、士族为中心团结乡里,平时勠力耕作,遇敌时聚众以自卫,民户隐匿成为普遍现象。“(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北魏名臣李冲力主“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这些基层官员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来收取租赋。东晋和南朝的户籍制度整理,被称为“土断”,就是将北方迁徙的民户编入当地户籍,不和土著民户产生混淆。剥夺大族的部曲(豪强的依附农民)为自耕农,纳入缴税的编户。会稽余姚士族虞亮抗命,藏匿亡命千余人,被(宋武帝)刘裕处以死刑,于是豪强肃然,远近知禁。
——摘编自汪翀《南北朝的户籍和土地改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北方与南方户籍改革的不同内容。(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户籍改革给南北方带来的相似影响。(6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这些坞堡常以宗族、士族为中心团结乡里,平时勠力耕作,遇敌时聚众以自卫,民户隐匿成为普遍现象”“(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可知北魏为改变这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局面进行户籍改革,故北方与南方户籍改革不同的内容是统一户籍,对坞堡组织进行编户和征收赋税;从材料“北魏名臣李冲力主‘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这些基层官员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来收取租赋”,可知北方与南方不同的户籍改革内容是设立三长制加强管理;从材料“东晋和南朝的户籍制度整理,被称为‘土断’,就是将北方迁徙的民户编入当地户籍,不和土著民户产生混淆。剥夺大族的部曲(豪强的依附农民)为自耕农,纳入缴税的编户”,可知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户籍改革内容是实行土断制度,对北方迁移人口另外编户;剥夺士族部曲,增加纳税编户数量。第(2)题从材料北方“这些坞堡常以宗族、士族为中心团结乡里,平时勠力耕作,遇敌时聚众以自卫,民户隐匿成为普遍现象”“(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南方“剥夺大族的部曲(豪强的依附农民)为自耕农,纳入缴税的编户”“会稽余姚士族虞亮抗命,藏匿亡命千余人,被(宋武帝)刘裕处以死刑,于是豪强肃然,远近知禁”,可知户籍改革给南北方带来的相似影响是加强吏治,抑制豪强;维护社会安定,巩固政权;从材料“北魏名臣李冲力主‘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这些基层官员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来收取租赋”“东晋和南朝的户籍制度整理,被称为‘土断’,就是将北方迁徙的民户编入当地户籍,不和土著民户产生混淆”,可知户籍改革给南北方带来的相似影响是推动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推动民族的交融。
答案:(1)北方:统一户籍,对坞堡组织进行编户和征收赋税;设立三长制加强管理;
南方:土断制度,对北方迁移人口另外编户;剥夺士族部曲,增加纳税编户数量。
(2)加强吏治,抑制豪强;维护社会安定,巩固政权;推动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推动民族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