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2024·大连高二检测)周恩来曾说:“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杂居交融的现实国情
D.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2.(2023·天津高二检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根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先后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有 (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3.“在1958年,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也有了巨大的跃进。据统计,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等地,1958年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八,粮食产量也增长了百分之八十三。”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
【补偿训练】
新中国实行既体现民族平等,又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截止到1996年,我国少数民族的公职人员已达到240多万人。现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和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这反映出 ( )
A.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
B.民族平等原则开始正式贯彻
C.少数民族地区有高度的自治权
D.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日益丰富
5.1965年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这一事实表明 ( )
A.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表现
C.制定地方性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6.至2020年,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经20余年。二十多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这表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 ( )
①实现民族地区的完全自治,促进和谐稳定
②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繁荣,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发展
③消除各民族差别,实现政治平等
④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7.(2023·葫芦岛高二检测)习近平曾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下列对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已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首个自治地方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国情实施的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国家统一领导为前提的
二、非选择题(19分)
8.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传播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经济之压迫,致吾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己。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924年)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1924年的新内涵。结合史实说明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的新发展。(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确立的过程。(13分)
【备选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台州高二检测)“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他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
A.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宣告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
C.确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D.确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2023·宝鸡高二检测)清朝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元朝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述材料说明 ( )
A.中国具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
B.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具有传承性
C.中国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
D.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
3.“它是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各民主阶级’成立的联合政府的共同政治基础和联合章程。只是由于我国成立初期种种原因所致,暂时用这一纲领充当临时宪法”。材料中的“纲领” ( )
A.提出党的工作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C.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规定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指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政策 ( )
A.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B.宣告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正式建立
C.打破了日伪军对边区的严密封锁
D.表明边区政府属于工农民主政权
5.如表反映了我国 ( )
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
项目 小学 普通中学 普通高等学校
人数 (万人) 占学 生总 数的 比重 (%) 人数 (万人) 占学 生总 数的 比重 (%) 人数 (万人) 占学 生总 数的 比重 (%)
1987年 151.31 8.2 280.07 5.7 11.87 6.1
1990年 1 069.52 8.7 293.03 6.4 13.67 6.6
2000年 1 181.56 9.1 498.91 6.8 31.73 5.7
2012年 1 056.47 10.7 678.90 9.4 177.96 7.4
A.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初始的边疆政策主要指陆地边疆的拓展和治理。通过西进运动拓展西部陆地疆域,并吸引大量商业资本进入西部,实施赠地及拨款政策,快速发展西部交通。在处理族际关系方面,采取具有一定野蛮性的“熔炉”政策,即让到美国西部边疆拓荒的移民在此被同化、融合成一体,产生一个新的文化形态。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以及美国的飞速发展,其边疆观念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包含陆地边疆、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软硬结合的边疆观念体系。
——摘编自李朝辉《美国的边疆架构
与国家发展》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治理西部边疆的措施并加以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边疆治理举措的特点,并分析我国民族问题的特殊性。(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3分)十三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2024·大连高二检测)周恩来曾说:“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杂居交融的现实国情
D.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间早就形成交错杂居的现象,这就是中国长久以来的现实国情,基于这样的国情,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往杂居的国情,并未体现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排除A;材料说明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国情,并未反映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排除B;材料的重点是考虑到我国各民族杂居的国情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无关,排除D。
2.(2023·天津高二检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根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先后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有 (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解析】选B。根据1954年宪法,我国先后设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故选B。
3.“在1958年,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也有了巨大的跃进。据统计,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等地,1958年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八,粮食产量也增长了百分之八十三。”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
【解析】选A。材料中“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关,故选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跟民族制度无关,排除B;政治协商制度体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排除C;“一国两制”是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排除D。
【补偿训练】
新中国实行既体现民族平等,又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选D。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排除B;政治协商制度是为了保证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排除C。
4.截止到1996年,我国少数民族的公职人员已达到240多万人。现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和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这反映出 ( )
A.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
B.民族平等原则开始正式贯彻
C.少数民族地区有高度的自治权
D.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日益丰富
【解析】选A。题干“公职人员已达到240多万人”及担任各种职务体现贯彻民族区域自治,说明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故选A;民族平等原则开始正式贯彻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规定了,排除B;有高度的自治权的是特别行政区,排除C;题干中体现的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内容,并没有体现日益丰富,排除D。
5.1965年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这一事实表明 ( )
A.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表现
C.制定地方性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解析】选C。根据材料“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可知,制定地方性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C符合题意。
6.至2020年,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经20余年。二十多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这表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 ( )
①实现民族地区的完全自治,促进和谐稳定
②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繁荣,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发展
③消除各民族差别,实现政治平等
④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B。材料说明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自治地方有宪法规定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①说法错误;③中“消除”的说法错误;②④正确,故选B。
7.(2023·葫芦岛高二检测)习近平曾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下列对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已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首个自治地方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国情实施的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国家统一领导为前提的
【解析】选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首个民族自治区,不是首个自治地方,故B错误,符合题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地区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建立民族自治机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而实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各级地方行政机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19分)
8.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传播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经济之压迫,致吾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己。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924年)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1924年的新内涵。结合史实说明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的新发展。(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确立的过程。(13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新内涵,由材料一“盖民族主义……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可知,为对外反帝;再由所学新三民主义的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还有一层含义,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二问新发展,由所学新三民主义的知识可知,有北伐战争,收回九江、汉口英租界,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了初步探索,1947年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再由所学过的中国现代的政治建设的知识可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答案:(1)新内涵:对外反帝,对内各民族平等。
新发展:北伐战争,收回九江、汉口英租界,打击了帝国主义。
(2)过程:①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了初步探索,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③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备选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台州高二检测)“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他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
A.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宣告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
C.确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D.确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解析】选A。与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工人阶级领导,在“北平”参加人民政协,表示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接受改造等相符的会议是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选A;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才宣告结束,排除B;确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的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直到1956年《论十大关系》发表时才提出,排除D。
2.(2023·宝鸡高二检测)清朝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元朝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述材料说明 ( )
A.中国具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
B.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具有传承性
C.中国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
D.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选A。由材料“清朝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元朝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新中国建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知清朝设理藩院,元朝实行土司制度,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选A;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古代的土司制度性质不同,“传承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无法得出民族格局,排除C;元清史实无法得出人民当家作主的结论,排除D。
3.“它是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各民主阶级’成立的联合政府的共同政治基础和联合章程。只是由于我国成立初期种种原因所致,暂时用这一纲领充当临时宪法”。材料中的“纲领” ( )
A.提出党的工作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C.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规定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解析】选C。据材料“团结各民主党派、各民主阶级”等,可知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选C;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排除A;1954年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排除B;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排除D。
4.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指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政策 ( )
A.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B.宣告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正式建立
C.打破了日伪军对边区的严密封锁
D.表明边区政府属于工农民主政权
【解析】选A。据材料“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可知这一政策探索了民族之间的关系,为后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故选A。
5.如表反映了我国 ( )
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
项目 小学 普通中学 普通高等学校
人数 (万人) 占学 生总 数的 比重 (%) 人数 (万人) 占学 生总 数的 比重 (%) 人数 (万人) 占学 生总 数的 比重 (%)
1987年 151.31 8.2 280.07 5.7 11.87 6.1
1990年 1 069.52 8.7 293.03 6.4 13.67 6.6
2000年 1 181.56 9.1 498.91 6.8 31.73 5.7
2012年 1 056.47 10.7 678.90 9.4 177.96 7.4
A.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
【解析】选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和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反映出各民族平等享受教育,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故 A正确;材料强调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与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无关,故B错误;表格内容不涉及“科教兴国”相关内容,且“科教兴国”提出于1995年,与材料部分时间不符,故C错误;表格侧重强调的是各民族的共同发展,D内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内容,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初始的边疆政策主要指陆地边疆的拓展和治理。通过西进运动拓展西部陆地疆域,并吸引大量商业资本进入西部,实施赠地及拨款政策,快速发展西部交通。在处理族际关系方面,采取具有一定野蛮性的“熔炉”政策,即让到美国西部边疆拓荒的移民在此被同化、融合成一体,产生一个新的文化形态。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以及美国的飞速发展,其边疆观念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包含陆地边疆、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软硬结合的边疆观念体系。
——摘编自李朝辉《美国的边疆架构
与国家发展》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治理西部边疆的措施并加以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边疆治理举措的特点,并分析我国民族问题的特殊性。(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3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措施,据材料一“吸引大量商业资本进入西部”“实施赠地及拨款政策”“快速发展西部交通”“在处理族际关系方面,采取具有一定野蛮性的‘熔炉’政策”总结作答。第二问评价,据材料一“通过西进运动拓展西部陆地疆域”“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以及美国的飞速发展”等信息可知,美国通过西进运动拓展了西部疆域,而随着西部边疆拓荒历史进程的推进,美国快速发展;据材料一“采取具有一定野蛮性的‘熔炉’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西进运动是美国拓宽疆土,吞并土地的一种侵略行为,西进过程中,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可得出带有野蛮性,扩张性。第(2)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二“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概括作答。第二问特殊性,可结合所学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概括我国民族问题的特殊性。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交融,可得出中国自古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有差距,可得少数民族主要聚集于边疆地区(大杂居、小聚居)。第(3)题,可从边疆开发的重要性,处理边疆问题的原则,以及民族观念的变化等角度谈认识。据两则材料可知,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国家发展,可得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两则材料呈现了不同国家处理边疆的不同措施,可知应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发展的原则,可得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据材料一“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以及美国的飞速发展,其边疆观念发生相应的变化”、材料二“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可知,边疆观念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国家的发展适时调整,可得边疆观念要与时俱进。
答案:(1)措施:吸引商业资本;政府赠地拨款;发展西部交通;实行“熔炉”政策解决族际关系。评价:拓展了美国的疆域,促进了美国迅速发展;带有野蛮性,扩张性。
(2)特点: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全方位保护;突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特殊性:中国自古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主要聚集于边疆地区(大杂居、小聚居)。
(3)认识: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边疆观念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