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下列哪个事件与此记载有关 ( )
A.打击匈奴 B.征服越族
C.平“西南夷” D.修筑长城
2.(2024·天津高二检测)经过考古发掘,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
A.西汉政府力保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了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
3.(2023·胶州高二检测)下图为“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据其内容可以推知 ( )
A.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
B.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
C.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
D.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
4.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
A.遣唐使来华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天竺 D.鉴真东渡日本
5.(2023·北京高二检测)以下属于元朝加强边疆治理的史事是 ( )
A.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B.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C.设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
D.设置九边军镇,扼守长城
6.(2024·烟台高二检测)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 )
A.物种交流之路 B.商贸流通之路
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
7.直至1882年,清政府在向西方派遣常驻使节的同时,仍拒绝朝鲜使节进驻北京,并阻挠朝鲜向欧美派驻使节。这说明清政府 ( )
A.试图延续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B.努力避免中日之间的直接冲突
C.对日本殖民朝鲜做外交抗议
D.意图缓解来自欧美的外交压力
【拓展延伸】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宗藩外交
(1)含义:宗藩关系基于中国古代的华夷国际秩序,具体内容为藩属国的国王继位,须经过宗主国的册封,才算取得合法的地位;藩属国需定期向宗主国朝贡;宗主国负有帮助藩属国维护统治秩序的责任。
(2)特点: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
①作为宗主国的中国统治者,是以一种“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义态度对待外国的、原则上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
②中国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作为“天朝上国”的富有与大度,总是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对朝贡者给予大量的赏赐,其价值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所以,各藩属国总是乐于来华朝贡。
③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这种宗藩关系和近代西方国家间那种表面上平等,而实质上却是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和西方殖民国家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那种控制与被控制、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二、非选择题(19分)
8.(2023·重庆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1196),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
——摘编自《金史》
材料二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1171)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6分)
(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5分)
【备选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适应性测试)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 ( )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
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2.(2020·浙江7月选考)中国境内各民族既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传播者。以气贯苍穹之势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以其藏汉合璧的风格有力地佐证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精神的是 ( )
A.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B.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
C.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
D.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
3.(2020·全国Ⅰ卷)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4.(2023·南平高二检测)元初曾三次较大规模对西藏地区清查户口,并调整驿站系统,由藏族地区负责沿途地方支应,同时还在西藏地区设置“马卡姆”(兵站)负责驻守吐蕃故地至内地的道路。元朝的这些举措有利于 ( )
A.邮驿系统的完善
B.强化对西藏的权属
C.政令的顺畅通达
D.促进西域地区开发
5.《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 )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6.(2023·沈阳高二检测)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葡萄)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葡萄)、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 ( )
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
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 ”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
(1)唐太宗的这些言论所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分)
(2)根据上述言论指出唐太宗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并列举史实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施这一政策的。(12分)
(3)你认为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正确吗 请用史实进行说明。(5分)十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下列哪个事件与此记载有关 ( )
A.打击匈奴 B.征服越族
C.平“西南夷” D.修筑长城
【解析】选A。根据材料“自九原抵甘泉”可知,秦朝为了抗击北方匈奴,修建直道,故A正确;越族为南方少数民族,“西南夷”地处西南边陲,均与题干中地理位置不符,可排除B、C;修筑长城是防御措施,与材料中“乃使蒙恬通道”不符,故排除D。
2.(2024·天津高二检测)经过考古发掘,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
A.西汉政府力保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了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
【解析】选D。“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可知西汉在新疆地区设立官僚机构和军队进行屯田,结合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可知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长期有效管辖,故选D;屯田的发现说明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长期的管辖,并非仅力保丝绸之路畅通,排除A;“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并不属于先进生产技术,排除B;仅据一些发现的遗址,不足以得出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的结论,排除C。
3.(2023·胶州高二检测)下图为“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据其内容可以推知 ( )
A.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
B.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
C.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
D.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
【解析】选C。“魏晋汉人胡食”说明魏晋时期汉人生活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即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故选C;材料信息未体现政府改革,排除A;“魏晋汉人胡食”不能说明民众生活困苦,排除B;材料强调汉人生活方式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不涉及经济发展,排除D。
4.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
A.遣唐使来华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天竺 D.鉴真东渡日本
【解析】选B。A遣唐使来华、C玄奘西行天竺、D鉴真东渡日本都属于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内容,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表现,故B符合题意。
5.(2023·北京高二检测)以下属于元朝加强边疆治理的史事是 ( )
A.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B.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C.设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
D.设置九边军镇,扼守长城
【解析】选B。1281年,元朝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故选B;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排除A;明朝设立羁縻性质的行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军民事务,排除C;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排除D。
6.(2024·烟台高二检测)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 )
A.物种交流之路 B.商贸流通之路
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
【解析】选C。材料强调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物种交流、商贸流通、文化交流之路,即文明交流之路,故选C;“物种交流”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过于片面,排除A;“商贸流通”也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排除B;材料只涉及物种交流、商贸流通、文化交流,未体现政治交往,排除D。
7.直至1882年,清政府在向西方派遣常驻使节的同时,仍拒绝朝鲜使节进驻北京,并阻挠朝鲜向欧美派驻使节。这说明清政府 ( )
A.试图延续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B.努力避免中日之间的直接冲突
C.对日本殖民朝鲜做外交抗议
D.意图缓解来自欧美的外交压力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与朝鲜是宗藩关系,试图延续与材料中“拒绝朝鲜使节进驻北京,并阻挠朝鲜向欧美派驻使节”相符,故选A;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与材料中“直至1882年”不符,排除B;1910年至1945年间,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排除C;“阻挠朝鲜向欧美派驻使节”表明在朝鲜问题上,清政府没有意图缓解来自欧美的外交压力,排除D。
【拓展延伸】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宗藩外交
(1)含义:宗藩关系基于中国古代的华夷国际秩序,具体内容为藩属国的国王继位,须经过宗主国的册封,才算取得合法的地位;藩属国需定期向宗主国朝贡;宗主国负有帮助藩属国维护统治秩序的责任。
(2)特点: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
①作为宗主国的中国统治者,是以一种“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义态度对待外国的、原则上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
②中国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作为“天朝上国”的富有与大度,总是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对朝贡者给予大量的赏赐,其价值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所以,各藩属国总是乐于来华朝贡。
③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这种宗藩关系和近代西方国家间那种表面上平等,而实质上却是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和西方殖民国家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那种控制与被控制、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二、非选择题(19分)
8.(2023·重庆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1196),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
——摘编自《金史》
材料二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1171)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6分)
(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5分)
【解析】第(1)题,根据“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可知榷场是设置在两国边界进行商业贸易的场所,而且有较为严格的管理。通过贸易和互市,榷场促进了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并且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两国财政收入。第(2)题,措施:根据“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得出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根据“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得出效仿汉字创制女真文字;根据“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得出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是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有助于女真族和汉民族的民族交融,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发展。第(3)题,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的融入能够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促进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两国财政收入。
(2)措施: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效仿汉字创制女真文字,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
效果: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有助于女真族和汉民族的民族交融,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发展。
(3)少数民族的融入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备选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适应性测试)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 ( )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
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解析】选D。据材料“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可知,中原王朝政策的改变,使得少数民族得以内迁、聚居,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与中原人民的交往,促进北方民族的交融,故D正确;这种做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患危机,从而有利于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故A、B错误;这一做法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故C错误。
2.(2020·浙江7月选考)中国境内各民族既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传播者。以气贯苍穹之势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以其藏汉合璧的风格有力地佐证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精神的是 ( )
A.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B.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
C.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
D.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
【解析】选D。本题考查布达拉宫建筑的藏汉合璧风格及其文化内涵。结合所学,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属于藏族建筑风格,藻井、斗拱形式具有汉族的建筑特色,故D正确。而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强调建筑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是指布达拉宫整体的建筑特点,不能说明藏汉合璧的风格,故B错误;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属于尼泊尔和印度建筑风格,故C错误。
3.(2020·全国Ⅰ卷)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解析】选C。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关,排除A;《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无关,排除B;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
4.(2023·南平高二检测)元初曾三次较大规模对西藏地区清查户口,并调整驿站系统,由藏族地区负责沿途地方支应,同时还在西藏地区设置“马卡姆”(兵站)负责驻守吐蕃故地至内地的道路。元朝的这些举措有利于 ( )
A.邮驿系统的完善
B.强化对西藏的权属
C.政令的顺畅通达
D.促进西域地区开发
【解析】选B。西藏地区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央版图,在西藏清查户口,设置兵站,有利于强化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和权属,故选B;清查户口和设置兵站,不是完善邮驿系统的内容,排除A;清查户口与实现政令畅通无关,排除C;西域地区指今天的新疆一带,不是指西藏地区,排除D。
5.《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 )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解析】选D。《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多元一体(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心理认同,故选D;材料强调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不涉及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排除A;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排除C。
6.(2023·沈阳高二检测)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葡萄)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葡萄)、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 ( )
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
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
【解析】选B。“已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汉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引入了西域的葡萄和苜蓿,说明政治交往中促进了经济的交流,故选B;材料仅体现了对西域农作物的引进,不能说明西汉社会风俗的变化,更无法体现“丝绸之路”是否已经完全形成,排除C、D。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 ”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
(1)唐太宗的这些言论所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分)
(2)根据上述言论指出唐太宗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并列举史实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施这一政策的。(12分)
(3)你认为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正确吗 请用史实进行说明。(5分)
答案:(1)如何处理少数民族问题。
(2)基本政策:“治安中国”,只要中原封建王朝强大,少数民族就会向往,服从中央政府领导;“绥之以德”,与少数民族交往要以德服人。
采取开明政策史实: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纳谏用贤,调整统治政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周边少数民族向往,愿意接受唐政府领导。唐太宗在打败东突厥以后,在其旧地建都督府,“全其部落,顺其风俗”;设安西都护府,由西突厥贵族担任长官;派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加强了汉藏关系。
(3)不完全正确。说明:汉武帝对匈奴用兵,确实耗费了大量国家财力,但反击匈奴是正义之举,此举使西汉北部边疆得到安定,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