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基础性达标】 (15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24·周口高二检测)“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反映了商鞅的什么精神 ( )
A.迎难而上、严刑酷法
B.锐意创新、与时俱进
C.讲求诚信、追求仁义
D.勇于拼搏、君主专制
【解析】选B。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的是商鞅变法改革,锐意进取的精神,故选B。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2.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记载:“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于中国之贡献颇大。”下列对材料中改革评价的立足点说明最全面的是 ( )
A.社会制度 B.中华民族 C.风俗习惯 D.生产方式
【解析】选B。民国初年教科书对于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孝文帝改革“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其立足于中华民族及民族交融的角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B。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均是部分内容,不全面,排除A、C;生产方式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
3.戊戌维新时期,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烈反对,反对者不只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等。这说明戊戌变法 ( )
A.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B.改革的措施不够全面
C.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D.未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解析】选C。据“反对者不只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等”可以看出,戊戌变法没有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社会基础较薄弱,故选C。A、B、D都与材料强调的社会基础无关,排除。
4.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 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 277所,1906年达到23 862所。新式学堂的出现导致 ( )
A.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多元
B.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C.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D.学堂选官制度得以正式确立
【解析】选A。晚清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变革。新式学堂的出现就是这种变化的重要表现。其中新式学堂的增多有利于为社会培养人才,使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多元,故选A。B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教育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C排除;晚清时期的新式学堂主要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D排除。
【拓展延伸】
认识近代的改革
(1)改革家们不直接暴露改革意图,而是披上各种伪装。(2)改革在外交、军事与商业领域取得的成绩较大,而与西方挑战关联较小的部门取得的成绩较小。(3)改革家的改革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4)除“戊戌变法”外,大都没有公开发布的系统的政策纲领,也从未形成全国范围的全面系统的改革运动。
5.(2023·邢台高二检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规范性力量、建设性作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为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源泉、积蓄能量。这说明 ( )
A.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B.我国已实现全面小康
C.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D.脱贫需要有精神指引
【解析】选C。材料既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作用,又强调了脱贫攻坚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道理,故选C。材料未涉及文化软实力,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排除B;脱贫需要有精神指引,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
二、非选择题(15分)
6.(2024·汕头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败后,中国人奋起抗争,清政府的改革活动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赛跑。
改革与革命的时间表
改革之举 革命之浪
1901年外务部 1903年商部 1905年学部(废科举)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第一届咨议局会议 1910年资政院 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1911年11月宪法十九条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905年同盟会成立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广东惠州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 1908年安徽安庆新军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新军起义
(1)据材料归纳20世纪初清政府改革的特点。(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中国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关系。(10分)
【解析】第(1)题特点:从改革的时间表看,清政府改革力度日益加大;从改革的领域看,清政府的改革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次改革是一场现代化运动;据材料“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可知,政治改革带有滞后性和虚伪性。第(2)题关系:据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初中国的改革与革命关系紧密。据改革和革命的时间表来看,革命派的革命活动,促使清政府必须以改革来压制革命。据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看,改革的很多措施客观上为革命高潮的到来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材料“1905年学部(废科举)”“1910年资政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从制度的继承发展角度看,民国初年的经济法规建设、议会政治、新式军制、新式学校、实业高潮、司法独立等方面的建设保留和完善了清政府改革的成果。
答案:(1)特点:清政府改革力度日益加大;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是一场现代化运动;政治改革带有滞后性和虚伪性。
(2)关系:20世纪初中国的改革与革命关系紧密。一方面,革命派的革命活动,促使清政府必须以改革来压制革命。另一方面,改革的很多措施客观上为革命高潮的到来提供了有利条件。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另外,民国初年的经济法规建设、议会政治、新式军制、新式学校、实业高潮、司法独立等方面的建设保留和完善了清政府改革的成果。
【能力性提升】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7.下图所示为《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的目录(部分)。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 ( )
目录 自序 绪论 …… 第一章 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文化转型与文学发展(上) …… 第二节 宗室贵族的文化渐变与文学创作 一 元魏宗室贵族文化转变的性质 二 元澄、元顺父子对汉文化的态度及其文学创作 三 元桢、元英、元熙祖孙三代的文化渐变与文学活动 第三节 文化转型的余响及元魏贵族文学水平的质变 ……
A.思想解放 B.文化东传
C.民族交融 D.政治变革
【解析】选C。据《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目录中的内容,特别是“北魏文化转型”“(改汉姓后)元澄、元顺父子对汉文化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点,故选C。材料不能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思想解放的特点,A错误;文化东传与材料内容及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B错误;政治变革与《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研究内容不符,D错误。
8.(2023·宝鸡高二检测)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
A.降低赋税以减轻广大人民负担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解析】选B。据材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可知,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富来供给天下的所用,故要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故选B。材料没有强调降低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D错误。
9.(2024·天津高二检测)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材料中学者主要强调了 ( )
A.变法者的牺牲精神
B.变法思想解放作用
C.西太后的残暴统治
D.改良符合历史潮流
【解析】选B。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故选B。A、C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排除D。
【补偿训练】
(2023·福州高二检测)1898年戊戌变法遭到顽固派镇压失败。1901年清政府主动实行“新政”,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且更为广泛深入。这说明 ( )
A.新政与戊戌变法目的一致
B.新政和戊戌变法性质相同
C.清政府主动发展资本主义
D.变法革新成为时代的追求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主动实行“新政”,与之前的戊戌变法内容相似,说明清政府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不得不进行改革,反映出变法革新成为时代的追求,故选D。新政与戊戌变法目的并不一致,排除A; 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不同的,排除B;清政府寻求的是变革,并不是主动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
10.1908年,马星驰在《神州日报》上发表了下图漫画《图穷匕见》。该漫画意在 ( )
A.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失民心
B.讽喻清政府官场政治的腐败
C.揭露清政府政体改革的实质
D.反映广大民众抗拒政治宣传
【解析】选C。观察漫画可知,清朝官员手中的书里写着:宪政考察,预备立宪,但书中的匕首所指为“专制之真面目”,也就是说匕首象征着专制。据此可知漫画的喻意是:清朝官员费力地宣扬“预备立宪宪政考察”的最终目的还是“专制”,故选C。A表述与材料时间不符;B的“腐败”无从体现;D对漫画理解错误。
11.(2023·南昌高二检测)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片段:1991年4月20日《当代思潮》杂志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一文。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由此看来 ( )
A.改革开放必须区分姓“社”和姓“资”
B.改革措施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
C.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构成部分
D.该杂志发表文章的背景是苏联的解体
【解析】选C。据材料“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故选C。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三个有利于”,A、B错误,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苏联解体于1991年1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D错误。
【深化点拨】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在全国范围既完成没收官僚资本为国家所有、推进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遗留的各项任务,又开展了“三反”“五反”斗争、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等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任务,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总任务。中共八大前后以“四个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的新中国现代化战略构想基本形成。
——摘编自包心鉴《新中国70年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理顺“政企”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是理顺“政社”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发育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机体活力;三是理顺“党群”关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确保国家“社会公仆”的本质功能。……国家改革的根本价值是推进制度创新与定型,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国家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动力。
——摘编自包心鉴《新中国70年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治理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治理各自的突出特点。(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题,过渡时期突出特点,据材料一可知过渡时期是以国家基本制度的建构建立和保障社会主义新秩序为突出特点。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史实可知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为根本价值;据材料一可知以建立和巩固社会发展新秩序为根本基础;据材料一“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出以发动和推进所有制变革为关键环节;以运用国家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出任务;据材料一“在全国范围既完成没收官僚资本为国家所有、推进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遗留的各项任务……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等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任务”得出以清除旧国家遗留的封建残余为根本保障。改革开放新时期突出特点,据材料二“我国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得出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题,据材料二“理顺‘政企’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得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材料二“理顺‘政社’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发育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机体活力”结合所学得出健全国家管理制度,激发了社会活力;据材料二“理顺‘党群’关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得出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保证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据材料二“国家改革的根本价值是推进制度创新与定型”得出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创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1)突出特点:过渡时期是以国家基本制度的建构建立和保障社会主义新秩序,即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为根本价值;以建立和巩固社会发展新秩序为根本基础;以发动和推进所有制变革为关键环节;以运用国家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出任务;以清除旧国家遗留的封建残余为根本保障。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影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制度,激发了社会活力;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保证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创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备选习题】
1.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族人被诛。张居正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被充军。虽然时代不同,但结局都如此悲惨,主要缘于他们的改革 ( )
A.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B.推行了严刑峻法
C.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禁锢了世人思想
【解析】选A。商鞅变法与张居正改革都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但是个人结局都如此悲惨,主要缘于他们的改革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故选A。商鞅变法推行严刑峻法,并且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世人的思想,但是与张居正改革不符,B、D排除;商鞅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C排除。
2.(2023·烟台高二检测)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画,该作品 ( )
A.控制了疫病的暴发和扩散
B.开启了对疫病的专业研究
C.推动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标志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
【解析】选C。据“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可知该宣传画是宣扬卫生观念,所以能够推动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选C。这只是一幅宣传画,所以A、B、D中的说法均无法确定,排除。四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基础性达标】 (15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24·周口高二检测)“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反映了商鞅的什么精神 ( )
A.迎难而上、严刑酷法
B.锐意创新、与时俱进
C.讲求诚信、追求仁义
D.勇于拼搏、君主专制
2.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记载:“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于中国之贡献颇大。”下列对材料中改革评价的立足点说明最全面的是 ( )
A.社会制度 B.中华民族 C.风俗习惯 D.生产方式
3.戊戌维新时期,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烈反对,反对者不只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等。这说明戊戌变法 ( )
A.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B.改革的措施不够全面
C.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D.未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4.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 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 277所,1906年达到23 862所。新式学堂的出现导致 ( )
A.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多元
B.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C.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D.学堂选官制度得以正式确立
【拓展延伸】
认识近代的改革
(1)改革家们不直接暴露改革意图,而是披上各种伪装。(2)改革在外交、军事与商业领域取得的成绩较大,而与西方挑战关联较小的部门取得的成绩较小。(3)改革家的改革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4)除“戊戌变法”外,大都没有公开发布的系统的政策纲领,也从未形成全国范围的全面系统的改革运动。
5.(2023·邢台高二检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规范性力量、建设性作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为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源泉、积蓄能量。这说明 ( )
A.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B.我国已实现全面小康
C.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D.脱贫需要有精神指引
二、非选择题(15分)
6.(2024·汕头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败后,中国人奋起抗争,清政府的改革活动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赛跑。
改革与革命的时间表
改革之举 革命之浪
1901年外务部 1903年商部 1905年学部(废科举)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第一届咨议局会议 1910年资政院 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1911年11月宪法十九条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905年同盟会成立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广东惠州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 1908年安徽安庆新军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新军起义
(1)据材料归纳20世纪初清政府改革的特点。(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中国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关系。(10分)
【能力性提升】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7.下图所示为《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的目录(部分)。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 ( )
目录 自序 绪论 …… 第一章 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文化转型与文学发展(上) …… 第二节 宗室贵族的文化渐变与文学创作 一 元魏宗室贵族文化转变的性质 二 元澄、元顺父子对汉文化的态度及其文学创作 三 元桢、元英、元熙祖孙三代的文化渐变与文学活动 第三节 文化转型的余响及元魏贵族文学水平的质变 ……
A.思想解放 B.文化东传
C.民族交融 D.政治变革
8.(2023·宝鸡高二检测)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
A.降低赋税以减轻广大人民负担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9.(2024·天津高二检测)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材料中学者主要强调了 ( )
A.变法者的牺牲精神
B.变法思想解放作用
C.西太后的残暴统治
D.改良符合历史潮流
【补偿训练】
(2023·福州高二检测)1898年戊戌变法遭到顽固派镇压失败。1901年清政府主动实行“新政”,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且更为广泛深入。这说明 ( )
A.新政与戊戌变法目的一致
B.新政和戊戌变法性质相同
C.清政府主动发展资本主义
D.变法革新成为时代的追求
10.1908年,马星驰在《神州日报》上发表了下图漫画《图穷匕见》。该漫画意在 ( )
A.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失民心
B.讽喻清政府官场政治的腐败
C.揭露清政府政体改革的实质
D.反映广大民众抗拒政治宣传
11.(2023·南昌高二检测)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片段:1991年4月20日《当代思潮》杂志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一文。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由此看来 ( )
A.改革开放必须区分姓“社”和姓“资”
B.改革措施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
C.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构成部分
D.该杂志发表文章的背景是苏联的解体
【深化点拨】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在全国范围既完成没收官僚资本为国家所有、推进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遗留的各项任务,又开展了“三反”“五反”斗争、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等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任务,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总任务。中共八大前后以“四个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的新中国现代化战略构想基本形成。
——摘编自包心鉴《新中国70年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理顺“政企”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是理顺“政社”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发育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机体活力;三是理顺“党群”关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确保国家“社会公仆”的本质功能。……国家改革的根本价值是推进制度创新与定型,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国家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动力。
——摘编自包心鉴《新中国70年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治理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治理各自的突出特点。(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影响。(6分)
【备选习题】
1.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族人被诛。张居正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被充军。虽然时代不同,但结局都如此悲惨,主要缘于他们的改革 ( )
A.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B.推行了严刑峻法
C.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禁锢了世人思想
2.(2023·烟台高二检测)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画,该作品 ( )
A.控制了疫病的暴发和扩散
B.开启了对疫病的专业研究
C.推动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标志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