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五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17:02:46

文档简介

五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基础性达标】    (15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24·天津高二检测)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  )
A.世官制受到冲击
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察举制开始形成
D.举荐人才成为共识
【解析】选A。题干中“将相往往……提拔任命”“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说明世官制受到冲击,故选A。由“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可知,B错误;西汉察举制开始形成, C错误;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不符合史实,D错误。
【补偿训练】
  (2023·成都高二检测)战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举措产生的影响为 (  )
A.士人追逐功名利禄
B.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C.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
D.中央集权极大强化
【解析】选C。据“食有劳而禄有功”“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等措施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世卿世禄制度的日益瓦解,故选C。A与题意无关,排除;官僚政治最终确立的时间是在秦朝,排除B;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D。
2.《汉官典职仪》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监察的六个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郑玄注:“省,察也”)。”这说明汉代刺史 (  )
A.位高权重 B.专治冤狱
C.司法独立 D.职权有限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汉代刺史负责监察,其主要依据是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说明汉代刺史的监察职能是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的,即职权有限,故选D。汉代刺史位卑权重,排除A;B是六条问事之一,但不是刺史的所有职能,排除;刺史负责监察不负责司法,排除C。
3.(2023·德州高二检测)唐代士人应举,可以“投牒自应”,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这表明唐代科举制 (  )
A.注重家庭出身背景
B.阻碍社会阶层流动
C.促成儒学独尊局面
D.具有公平竞争特点
【解析】选D。“投牒自应”以及“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都说明唐代科举考试中对于公平竞争的重视,故选D。通过题干可知,当时可以“投牒自应”,说明对家世并不太重视,排除A;科举制有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儒学独尊局面,排除C。
【补偿训练】
  《太平广记》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由此可知,进士科 (  )
A.注重品德考察
B.获得社会尊崇
C.突出门第出身
D.发展日趋完善
【解析】选B。唐朝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与材料中“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相符,故选B。材料中没有体现进士科注重品德考察,排除A;C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与材料中“进士科”不符,排除;D与材料中“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不符,排除。
4.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都是中央派出机构。汉州、唐道在最初只是一个监察机构,最后演变成为权力集中的正式地方行政层级。而宋代的路,则自设立之初,便具有行政与监察的双重功能。这 (  )
A.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B.便利了全面控制地方
C.扩大地方的行政职权
D.完善了地方行政体系
【解析】选B。州、道、路都是中央派出机构,州和道由监察机构演变为行政机构,路则兼具行政和监察机构的职能,这说明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选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控制的加强,而不是扩大地方行政职权和完善地方行政体系,排除C、D。
5.“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据此可知,六科给事中 (  )
A.负责核查皇帝旨意
B.独立于皇权之外
C.主要负责监察六部
D.负统领六部之责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科参之后,“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说明六科给事中主要负责监察六部,故选C。据材料“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说明六科给事中职能并不是负责核查皇帝旨意,排除A;六科给事中依附于皇权,排除B;六科给事中是监察机构,并不统领六部,排除D。
二、非选择题(15分)
6.(2024·福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监察在中国源远流长。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汉时期监察制度初步形成。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六条察郡之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法的基础。汉代采取了多元制的监察组织方式,不仅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进行监察,而且还有上级行政机构对下属机构进行监察。魏晋时,御史台脱离少府,与行政相分离,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对监察官也实行定量考核,以实绩黜陟监察官。
——摘编自李艳波、李瑞珂《中国古代监察
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监察措施。(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10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中的“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六条察郡之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法的基础”“汉代采取了多元制的监察组织方式”“魏晋时,御史台脱离少府,与行政相分离,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对监察官也实行定量考核,以实绩黜陟监察官”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2)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等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有利于官僚队伍的廉洁、提高行政效率、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等积极影响,以及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的消极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1)颁布监察法;采用多元的监察组织方式;设立专门的监察机关;定量考核监察官。
(2)积极:有利于官僚队伍的廉洁;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能力性提升】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7.魏晋时期,朝廷一般会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籍贯所在郡的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这就是所谓的“九品中正制”。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 (  )
A.体现了统治者选贤的初衷
B.抑制了庶族寒门子弟
C.始终被中央政府严格控制
D.体现了政权的开放性
【解析】选A。材料“朝廷一般会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籍贯所在郡的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体现的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渴求,体现的是选贤的初衷,故选A。B与材料无关,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该制度后被世家大族所控制,排除;九品中正制具有封闭性,D排除。
【深化点拨】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中央和地方的高官。
8.(2023·洛阳高二检测)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  )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D。从题目“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呈送上级”,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从题目可知是秦朝的“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A错误。题目只是将治理情况汇编成册,呈送上级,并未涉及政府收入,B错误。题目没有涉及君主权力,C错误。
9.(2024·潍坊高二检测)“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乃因其在乡里有势力,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士’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士’可以平步而至公卿”。材料 (  )
A.指出了九品中正制垄断选官权
B.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
C.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流动
D.说明科举制彻底扭转门第观念
【解析】选C。题干“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乃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体现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不利于人才流动;“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士’可以平步而至公卿”则说明科举制能促进社会人才流动,故选C。A、B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彻底”说法绝对,排除。
【补偿训练】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解析】选A。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故选A。“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的说法绝对,B错误;选拔“最优秀的官吏”并非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的优势,C错误;科举考试不能准确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D错误。
10.(2023·南通高二检测)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解析】选A。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两宋时期出身于“无官职记录”(即平民)家庭的宰相数量所占比重最大,说明越来越多没有政治家庭背景的平民有机会在朝中担任宰相,说明宋代科举制发展且功能加强,社会阶层流动加快,故选A。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出身于高、中级官员家庭的宰相数量在减少,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在减弱,排除B;题干中未涉及宰相的权力,排除C;D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
11.(2023·丹东高二检测)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为大开言谏之门,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奏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规定 (  )
A.彰显了法律权威
B.提高了监察效率
C.保证了社会秩序
D.强化了君主权力
【解析】选D。古代监察官员服务于皇权,风闻奏事即使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说明皇帝通过监察来强化自己的权力,故选D。风闻奏事有诽谤之嫌,不能彰显法律权威,排除A;风闻奏事有滥奏情形,不能提高监察的效率,而且容易形成冤假错案,排除B;风闻奏事主要针对大臣,并不能影响社会秩序,排除C。
【补偿训练】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任职回避制度即避亲、避籍,从东汉建立,南北朝时期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渐成定制,一直沿用到清末。此举旨在 (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瓦解宗法制度
D.防范地方割据
【解析】选A。“避亲、避籍”是为了防止家族势力膨胀,进而防范地方割据势力,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任职回避制度是为了防止家族势力膨胀,与加强地方监察无太大关系,排除B;宗法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地方官任职回避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但这不是其根本目的所在,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2. (2023·哈尔滨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试吏法是秦朝政府通过某种测试的办法,选用地方基层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作为当地基层官吏的一种选任制度。实施办法主要是根据各地舆论反映,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召集有关人,由县以上官员对其目测(外貌)口试(问几个问题),然后选较优者充实到当地县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任吏员或乡长、亭长。泗水亭长刘邦就是以此种途径入选的。《史记》中说,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摘编自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
材料二 察举制是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施试吏法的原因及其积极作用。(10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试吏法相比察举制的创新之处。(5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秦朝实行试吏法的原因主要是秦完成统一后需要大批人才巩固统治;军功爵制存在局限性。第二问,积极作用可以从提高基层官员的素质;被选用者一般比较熟悉当地情况,比任用外地人员具有一定优越性;使大批乡村闲散人才得以发挥特长,为封建国家服务等方面回答。第(2)题创新,据“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由各级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内容规范、注重德才兼备;察举的形式与科目多样;强调实际经验与工作能力。
答案:(1)原因:秦完成统一,需要大批人才巩固统治;军功爵制存在局限性。
积极作用:提高了基层官员的素质;被选用者一般比较熟悉当地情况,比任用外地人员具有一定优越性;使大批乡村闲散人才得以发挥特长,为封建国家服务。
(2)创新:由各级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内容规范、注重德才兼备;察举的形式与科目多样;强调实际经验与工作能力。
【备选习题】
1.云梦秦简《置吏律》中规定:任用吏或尉,在已正式任命以后,才能令他行使职权和派往就任;如有不应任用而敢先行使职权,以及私相谋划而派往就任的,依法论处。这一规定旨在 (  )
A.强调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
B.提升基层官吏的责任意识
C.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D.防止结党营私在地方出现
【解析】选C。据材料“任用吏或尉,在已正式任命以后,才能令他行使职权和派往就任;如有不应任用而敢先行使职权,以及私相谋划而派往就任的,依法论处”可知这一规定主要牵涉官吏的任免及职务代行,旨在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故选C。
2.(2023·松原高二检测)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其小说《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个穷书生范进,最终考取了举人,但因兴奋过度而疯癫的故事。范进参加的是 (  )
A.皇帝的殿试 B.吏部的面试
C.礼部的会试 D.各省的乡试
【解析】选D。据材料中“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范进……考取了举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各省乡试的录取者称为举人,故选D。皇帝殿试通过后称进士,排除A。B是考中进士后的步骤,吏部的面试及复试通过后方可授予官职,排除。C通过后称为贡士,排除。五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基础性达标】    (15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24·天津高二检测)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  )
A.世官制受到冲击
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察举制开始形成
D.举荐人才成为共识
【补偿训练】
  (2023·成都高二检测)战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举措产生的影响为 (  )
A.士人追逐功名利禄
B.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C.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
D.中央集权极大强化
2.《汉官典职仪》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监察的六个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郑玄注:“省,察也”)。”这说明汉代刺史 (  )
A.位高权重 B.专治冤狱
C.司法独立 D.职权有限
3.(2023·德州高二检测)唐代士人应举,可以“投牒自应”,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这表明唐代科举制 (  )
A.注重家庭出身背景
B.阻碍社会阶层流动
C.促成儒学独尊局面
D.具有公平竞争特点
【补偿训练】
  《太平广记》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由此可知,进士科 (  )
A.注重品德考察
B.获得社会尊崇
C.突出门第出身
D.发展日趋完善
4.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都是中央派出机构。汉州、唐道在最初只是一个监察机构,最后演变成为权力集中的正式地方行政层级。而宋代的路,则自设立之初,便具有行政与监察的双重功能。这 (  )
A.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B.便利了全面控制地方
C.扩大地方的行政职权
D.完善了地方行政体系
5.“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据此可知,六科给事中 (  )
A.负责核查皇帝旨意
B.独立于皇权之外
C.主要负责监察六部
D.负统领六部之责
二、非选择题(15分)
6.(2024·福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监察在中国源远流长。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汉时期监察制度初步形成。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六条察郡之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法的基础。汉代采取了多元制的监察组织方式,不仅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进行监察,而且还有上级行政机构对下属机构进行监察。魏晋时,御史台脱离少府,与行政相分离,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对监察官也实行定量考核,以实绩黜陟监察官。
——摘编自李艳波、李瑞珂《中国古代监察
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监察措施。(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10分)
【能力性提升】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7.魏晋时期,朝廷一般会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籍贯所在郡的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这就是所谓的“九品中正制”。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 (  )
A.体现了统治者选贤的初衷
B.抑制了庶族寒门子弟
C.始终被中央政府严格控制
D.体现了政权的开放性
【深化点拨】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中央和地方的高官。
8.(2023·洛阳高二检测)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  )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9.(2024·潍坊高二检测)“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乃因其在乡里有势力,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士’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士’可以平步而至公卿”。材料 (  )
A.指出了九品中正制垄断选官权
B.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
C.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流动
D.说明科举制彻底扭转门第观念
【补偿训练】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10.(2023·南通高二检测)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11.(2023·丹东高二检测)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为大开言谏之门,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奏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规定 (  )
A.彰显了法律权威
B.提高了监察效率
C.保证了社会秩序
D.强化了君主权力
【补偿训练】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任职回避制度即避亲、避籍,从东汉建立,南北朝时期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渐成定制,一直沿用到清末。此举旨在 (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瓦解宗法制度
D.防范地方割据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2. (2023·哈尔滨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试吏法是秦朝政府通过某种测试的办法,选用地方基层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作为当地基层官吏的一种选任制度。实施办法主要是根据各地舆论反映,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召集有关人,由县以上官员对其目测(外貌)口试(问几个问题),然后选较优者充实到当地县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任吏员或乡长、亭长。泗水亭长刘邦就是以此种途径入选的。《史记》中说,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摘编自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
材料二 察举制是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施试吏法的原因及其积极作用。(10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试吏法相比察举制的创新之处。(5分)
【备选习题】
1.云梦秦简《置吏律》中规定:任用吏或尉,在已正式任命以后,才能令他行使职权和派往就任;如有不应任用而敢先行使职权,以及私相谋划而派往就任的,依法论处。这一规定旨在 (  )
A.强调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
B.提升基层官吏的责任意识
C.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D.防止结党营私在地方出现
2.(2023·松原高二检测)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其小说《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个穷书生范进,最终考取了举人,但因兴奋过度而疯癫的故事。范进参加的是 (  )
A.皇帝的殿试 B.吏部的面试
C.礼部的会试 D.各省的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