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基础性达标】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据史书记载,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约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约554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解析】选C。题干材料体现了王位代代相传,在同一家族中绵延接续,这正是世袭制的内容,故选C;分封制、宗法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D;B材料中没有体现。
2.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
【解析】选D。表格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故选D。A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与宗法制有关,排除;C明显是无关项,排除。
【补偿训练】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标准是 ( )
A.功绩 B.品德 C.血缘 D.才能
【解析】选C。根据题干“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表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标准是血缘关系,故选C;题干强调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作为分封标准,与功绩、品德、才能无关,排除A、B、D。
3.中国农村聚族而居的现象比较普遍,家族中出现矛盾纠纷,往往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调解。这一现象说明 ( )
A.宗法制度影响深远
B.聚族而居方便交流
C.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D.宗法制度仍然盛行
【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现象体现了中国农村地区重视家族、血缘关系,强调长幼尊卑、尊祖敬宗等观念,说明了宗法制度影响深远,故选A;聚族而居主要是宗族观念影响的结果,并非只是为了方便交流,排除B;材料中德高望重的长者调解家族矛盾,不代表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排除C;宗法制度早已瓦解,但宗法观念仍然影响着中国社会,排除D。
【深化点拨】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也是分封制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4.(2022·北京高二检测)“皇帝”始见于西周金文,是指天上的神。至秦王政统一六国,法定“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称号。嬴政这一做法 ( )
A.为其统治赋予神圣地位
B.意在寻求合法统治依据
C.出于限制丞相权力需要
D.利于消除西周政治影响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嬴政将“皇帝”这一称号从“天上的神”转化为自己独享的“最高统治者称号”,这一做法使最高统治者具有了神的光环,为其统治赋予了神圣地位,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嬴政的做法是为了赋予皇帝独尊、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非寻求合法统治依据、限制丞相权力和消除西周政治影响,排除B、C、D。
5.西周、春秋以来,就有“相”之称。战国后期,“相也者,百官之长也”;秦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则称左、右丞相。“相”的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国 ( )
A.皇帝权力受到削弱
B.官僚机构逐渐完善
C.丞相掌握国家实权
D.皇权与相权的制衡
【解析】选B。秦代废止相国,设置丞相或左、右丞相,这都体现了对官僚机构的完善,故选B;设置丞相不代表对皇权的削弱,排除A;C、D内容在材料中均没有涉及,不能体现,排除。
【补偿训练】
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些规定 ( )
A.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
B.提高军机大臣的地位
C.提高了决策的机密性
D.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
【解析】选C。据材料“严禁外人进入”“太监也须退出”可知清朝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A错误;材料未反映军机大臣地位的提高,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D错误。
6.(2023·潍坊高二检测)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以郡县制为基本架构,“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材料表明郡县制 ( )
A.促进了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统一
B.适应了我国疆域辽阔的发展特点
C.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最大限度保证了国家治理的效益
【解析】选A。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促进了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行省制适应了我国疆域辽阔的发展特点,排除B;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国家还没有实现统一,排除C;D中“最大限度”表述太绝对,排除。
【拓展延伸】
郡县制的作用
(1)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2)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7.(2024·烟台高二检测)以下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学习笔记,学习的主题应是 ( )
措施 目的
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 皇帝独揽大权
设内阁 协助皇帝决策
设特务机构 严密控制臣民、法外行事
…… ……
A.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B.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C.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D.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
【解析】选C。据材料中“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设特务机构”可知,这是明朝的举措,故选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元朝巩固统一的举措是设立行省,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表现是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排除D。
二、非选择题(19分)
8.(2024·天津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为提高皇权,亲自过问一切政务,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还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朝官中有了“中朝”(或称内朝)和外朝之分。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了。
材料二 唐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一起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因三省长官地位显赫,朝廷不轻易授人,为弥补宰相的缺额或增加宰相的人数,皇帝往往指定自己信任的和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官员要例加“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朱绍侯、王育济、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加强皇权的举措。(7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中期到唐初宰相制度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2分)
【解析】第(1)题举措:据“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得出要求九卿直接向皇帝奏事;据“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得出重用身边的侍从和助手参与政事。第(2)题变化:据“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得出宰相人数增多;据“为弥补宰相的缺额或增加宰相的人数,皇帝往往指定自己信任的和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得出宰相权力日益分割和牵制。影响:据“增加宰相的人数”得出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据所学可知,宰相人数增多,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1)举措:要求九卿直接向皇帝奏事;重用身边的侍从和助手参与政事(或组成“中朝”)。
(2)变化:宰相人数增多;宰相权力日益分割和牵制。
影响: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加强了君主专制。
【能力性提升】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9.(2024·天津高二检测)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解析】选B。西周通过分封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控制,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故选B。西周并未建立皇权专制,排除A;从启开始“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这一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血缘政治的形成,排除C;秦朝才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
10.“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 )
A.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承继先秦分封制度
C.解决皇权相权的矛盾
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解析】选A。秦朝的君臣集议制度,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故选A;B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君、相矛盾,排除C;D与材料“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矛盾,排除。
11.(2024·潍坊高二检测)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 ( )
A.分封制的瓦解
B.专制王朝制确立
C.郡县制的实行
D.郡国并行制实施
【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由封建转为郡县”可知郡县制的实施出现了“化家为国”的局面,故选C。材料重点强调的是郡县制度的设立,排除A、B、D。
【深化点拨】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一矛盾紧密相连。地方行政制度变革体现了地方势力不断衰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12.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据此可知 (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了从汉高帝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A、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B错误。
13.(2024·天津高二检测)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制,在地方设立布政使,负责行政;提刑按察使,负责监察;都指挥使,负责军政。明初这一措施 ( )
A.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B.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大变革
C.仿照了宋代地方管理制度
D.易于造成地方官吏不作为
【解析】选A。明代地方设立三司分割原来行省长官的权力,分工明确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明代仍以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排除B;宋代地方最高长官是知州,排除C;地方官吏职责明确,便于提高管理水平,排除D。
【补偿训练】
1.《通典·职官·县令》记载:“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为县,则县大而郡小,故《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至于战国,则郡大而县小矣’。”由此可知 ( )
A.春秋时期广泛推行郡县制
B.旧贵族血缘组织逐渐破坏
C.秦始皇开启了集权式统治
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解析】选B。由材料“列国相灭”“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当时在某些地区开始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确立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说明旧贵族血缘组织逐渐破坏,故选B;春秋时期只在部分地区推行郡县制,A错误;C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一种渐进的过程,秦汉时期这一转变才逐步实现,D错误。
2.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表明当时秦国 ( )
A.宗族嫡庶差别不复存在
B.君主权力不断得到强化
C.传统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D.宗法认同观念逐渐消失
【解析】选C。据“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国的军功爵制,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贵族政治受到冲击,故选C;A、D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权力的信息,排除B。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4.(2024·辽阳高二检测)梁启超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高层 政区 — 州 — 路 行省 布政使司(省) 省
统县 政区 郡 郡 州、道 州、府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 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解析】理解:据“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可知,梁启超主要谈论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根据所学可知,梁启超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认识是正确的。论述:根据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可从东汉把“刺史”改为“州牧”,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军阀,削弱了中央的权力;隋唐设置道监察地方,削弱地方门阀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两宋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对峙,造成国家分裂;元朝统一后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地方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总结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示例:理解:梁启超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认识是正确的。根据“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可知,梁启超主要谈论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军阀。这削弱了中央的权力,导致东汉末年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隋唐统一后,设置道监察地方,削弱地方门阀士族势力,进一步巩固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两宋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对峙,造成国家分裂。元朝统一后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地方,其实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宋朝基本上清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行省下虽然还有其他行政机构,但已经不能对中央构成威胁,中央集权再次加强。
综上可知,自秦汉至元朝,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演变,但无论怎样演变,均是中央为了加强权力而对行政区划进行的改革。
2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基础性达标】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据史书记载,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约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约554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2.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
【补偿训练】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标准是 ( )
A.功绩 B.品德 C.血缘 D.才能
3.中国农村聚族而居的现象比较普遍,家族中出现矛盾纠纷,往往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调解。这一现象说明 ( )
A.宗法制度影响深远
B.聚族而居方便交流
C.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D.宗法制度仍然盛行
【深化点拨】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也是分封制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4.(2022·北京高二检测)“皇帝”始见于西周金文,是指天上的神。至秦王政统一六国,法定“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称号。嬴政这一做法 ( )
A.为其统治赋予神圣地位
B.意在寻求合法统治依据
C.出于限制丞相权力需要
D.利于消除西周政治影响
5.西周、春秋以来,就有“相”之称。战国后期,“相也者,百官之长也”;秦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则称左、右丞相。“相”的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国 ( )
A.皇帝权力受到削弱
B.官僚机构逐渐完善
C.丞相掌握国家实权
D.皇权与相权的制衡
【补偿训练】
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些规定 ( )
A.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
B.提高军机大臣的地位
C.提高了决策的机密性
D.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
6.(2023·潍坊高二检测)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以郡县制为基本架构,“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材料表明郡县制 ( )
A.促进了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统一
B.适应了我国疆域辽阔的发展特点
C.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最大限度保证了国家治理的效益
【拓展延伸】
郡县制的作用
(1)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2)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7.(2024·烟台高二检测)以下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学习笔记,学习的主题应是 ( )
措施 目的
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 皇帝独揽大权
设内阁 协助皇帝决策
设特务机构 严密控制臣民、法外行事
…… ……
A.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B.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C.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D.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
二、非选择题(19分)
8.(2024·天津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为提高皇权,亲自过问一切政务,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还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朝官中有了“中朝”(或称内朝)和外朝之分。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了。
材料二 唐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一起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因三省长官地位显赫,朝廷不轻易授人,为弥补宰相的缺额或增加宰相的人数,皇帝往往指定自己信任的和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官员要例加“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朱绍侯、王育济、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加强皇权的举措。(7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中期到唐初宰相制度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2分)
【能力性提升】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9.(2024·天津高二检测)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10.“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 )
A.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承继先秦分封制度
C.解决皇权相权的矛盾
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11.(2024·潍坊高二检测)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 ( )
A.分封制的瓦解
B.专制王朝制确立
C.郡县制的实行
D.郡国并行制实施
【深化点拨】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一矛盾紧密相连。地方行政制度变革体现了地方势力不断衰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12.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据此可知 (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3.(2024·天津高二检测)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制,在地方设立布政使,负责行政;提刑按察使,负责监察;都指挥使,负责军政。明初这一措施 ( )
A.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B.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大变革
C.仿照了宋代地方管理制度
D.易于造成地方官吏不作为
【补偿训练】
1.《通典·职官·县令》记载:“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为县,则县大而郡小,故《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至于战国,则郡大而县小矣’。”由此可知 ( )
A.春秋时期广泛推行郡县制
B.旧贵族血缘组织逐渐破坏
C.秦始皇开启了集权式统治
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表明当时秦国 ( )
A.宗族嫡庶差别不复存在
B.君主权力不断得到强化
C.传统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D.宗法认同观念逐渐消失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4.(2024·辽阳高二检测)梁启超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高层 政区 — 州 — 路 行省 布政使司(省) 省
统县 政区 郡 郡 州、道 州、府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 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