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观潮》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教学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盐、屹、昂”等12个生字,规范书写“潮、据、堤”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等词语。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 - 4自然段,积累优美语句。 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感受其雄伟壮观。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顺序,背诵课文第3 - 4自然段。 难点 体会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魅力。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准备相关课件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展示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如浪潮翻滚、涛声轰鸣等。 提问学生: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你知道这是哪里的大潮吗?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一起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重点指导“盐、屹、昂、鼎、沸”等字的读音,以及“堤、罩、滚、逐”等字的书写。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课文主要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进行描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 - 4自然段):具体描写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过后的景象。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脉络梳理,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梳理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学习潮来前的部分 指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潮来前的江面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如何?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平静”“横卧”“笼罩”等词语,感受潮来前江面的平静。 例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一句中,“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和安静。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描绘出了潮来前江面的宁静和朦胧之美。 提问:“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句话体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学生体会人们急切盼望潮来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可以让学生通过重读“早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等词语,来表现人们的期待之情。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的心情。 总结时,教师可以再次强调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原因,以及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潮来前景象的方法。 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了解其形成原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内容 听写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生字词,如“盐、屹、昂、鼎、沸、贯、浩、崩、震、霎、余”等,让学生听写。 提问学生: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的景象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问题,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例如,学生可以回答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的江面很平静。 (二)学习潮来时的部分 教师播放潮来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视频中可以展示浪潮汹涌、涛声震天的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学生默读课文第3 - 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圈出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态的词语。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等词语,感受潮来时声音的巨大。 比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里用“闷雷滚动”来形容潮来时的声音,让学生体会到声音的低沉和浑厚。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山崩地裂”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潮来时声音的巨大和震撼力。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潮来时的形态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比喻句的生动形象,感受潮来时形态的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这里把潮来时的景象比作“一条白线”,让学生想象出潮头初现时的样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水墙”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潮头的高大和壮观。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里把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让学生感受到浪潮的汹涌和气势。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读出潮来时的气势。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重读关键词语,如“隆隆”“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来表现潮来时的气势。 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语速和语调的变化,如声音逐渐增大、语速逐渐加快等,来增强朗读的感染力。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学生总结作者的观察顺序,教师进行补充和强调。 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先写远处传来的声音,再写远处出现的白线,接着写近处的白浪翻滚和浪潮逼近的景象。 (三)学习潮去后的部分 指名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潮去后的江面有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恢复了平静”“两丈来高的水墙”等词语,感受潮去后江面的变化。 例如,“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里写出了潮头过后余波的汹涌。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恢复了平静”和“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说明潮去后江面逐渐恢复平静,但水位有所上升。 提问:潮去后的江面与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比思考,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 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潮来前和潮去后的江面景象,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之处,如潮来时的汹涌澎湃和潮去后的平静等。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是壮观、奇特、雄伟,是天下奇观。 提问: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教师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学生可以表达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等。 (五)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教师出示一些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如“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让学生读一读,感受古人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 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导游,你会如何向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 学生小组合作,编写导游词,然后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编写导游词。 在展示时,学生可以模拟导游的口吻,向大家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形成原因等。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可以从内容、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神奇。 总结时,教师可以再次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强调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以及作者的描写方法和表达顺序。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3 - 4自然段。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作文。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如日出、日落、山脉、河流等,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方法和表达顺序,进行写作练习。
板 书 设 计 观潮
教学反思: 在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大潮的气势,同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外,我还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和全面,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