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声音的高与低》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知道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钢尺伸出桌外的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观察、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 学生学会用柱形图的方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能够从数据中发现事物的规律,提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学生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科学态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 理解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能够准确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难点 能够运用柱形图等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理解声音高低变化的本质原因是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
教学准备 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课件、音高变化演示装置、大小不同的音叉、烧杯、水等。 复备课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音乐,音乐中包含着丰富的声音高低变化,如高音的鸟鸣、低音的鼓声等。 提问学生:在刚才的音乐中,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的变化? 学生可能会回答听到了声音的高低变化,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会有高有低呢?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高与低。 (二)聚焦问题 教师展示一些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让学生观察这些乐器的结构。 提问学生:这些乐器是如何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呢? 学生可能会观察到乐器的琴弦、琴键等部分,并尝试猜测声音的高低与这些部件的关系。 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声音的高与低,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探索实验一:敲击铝片琴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铝片琴,让学生敲击铝片琴上的铝片,听一听铝片琴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学生在敲击铝片琴时,会感受到不同铝片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 学生观察铝片琴上的铝片,思考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小组讨论并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铝片的长短与声音高低的关系。学生可能会发现铝片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铝片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长短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四)探索实验二:吹口琴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口琴,让学生吹奏口琴,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 学生在吹奏口琴时,会发现口琴可以发出多种不同高低的声音。 学生打开口琴的外罩,观察口琴的簧片,思考声音的高低和簧片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并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簧片的长短与声音高低的关系。学生可能会发现簧片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簧片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通过对口琴的观察和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体长短与声音高低关系的理解。 (五)探索实验三: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师出示一把钢尺,提问:“我们是如何让它发出声音的?” 学生回答:通过拨动钢尺使其振动发声。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它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进行预测,并说明预测的理由。学生可能会根据前面的实验经验,猜测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发出的声音高低也会不同。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依次可选择为5 - 6厘米、10 - 11厘米、15 - 16厘米、20 - 21厘米。 按照钢尺振动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用相同的力量拨动钢尺,确保能清晰地听到四种高低不同的声音。 每个长度应反复实验3次以上,观察钢尺发出的声音和振动的快慢变化。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钢尺振动实验记录表”中,可以选用“高”“较高”“较低”“低”等词汇进行描述。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和发出的声音,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束后,学生整理实验数据,绘制“音高变化柱形图”。 小组讨论,找出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和它发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总结出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的规律。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深入探究了物体振动与声音高低的关系,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结论。 总结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布置作业 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中的相关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高与低,谁能说说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教师展示一些物体,如琴弦、橡皮筋等,让学生猜测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通过复习和提问,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二)深入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让琴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呢? 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实验方案。学生可能会提出改变弦的松紧程度、长度或粗细等方法来探究琴弦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选择一种弦乐器,如吉他、小提琴等。 改变弦的松紧程度、长度或粗细,观察声音的高低变化。 记录实验数据,并用柱形图进行整理和分析。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束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弦乐器发出声音高低的规律。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现象的分析,总结出弦的松紧程度、长度和粗细都会影响声音的高低。 通过深入探究弦乐器发出声音高低的规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关系,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拓展延伸 教师展示一些与声音相关的科技产品,如音响、耳机等,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声音领域的应用。 提问学生:这些科技产品是如何利用声音的高与低的原理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学生可能会认识到音响和耳机通过调节声音的高低来实现不同的音效和功能。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高与低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学生举例说明,如音乐演奏、语音识别、通信等。通过讨论和举例,学生认识到声音的高与低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生活的重要影响。 通过拓展延伸,学生了解了科学技术在声音领域的应用,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关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声音的高与低在弦乐器和生活中的应用。 强调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影响,鼓励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通过课堂小结,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和意义。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的知识,如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反射等。通过查阅资料,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声音的相关知识。 尝试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如橡皮筋琴、水瓶琴等,并演奏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制作乐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六、板书设计 声音的高与低 物体振动得越快 → 声音越高 物体振动得越慢 → 声音越低
教 学 反 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还需要更加注重方法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