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理解物体长短、粗细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 明确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了解弦乐器是根据声音高低变化的原理制造出来的。 能够对弦发出声音的高低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假设。 通过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总结出弦的音高变化规律。 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能够在反复观察中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 探究弦的音高变化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之间的关系。 总结弦的音高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相关现象。 难点 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准确控制实验变量,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教学准备 不同弦乐器演奏的音乐视频,弦乐器的结构图片,多媒体课件。 复备课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优美的弦乐器演奏音乐视频,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段,让学生沉浸在弦乐器发出的美妙声音中。视频中,小提琴的声音悠扬婉转,如泣如诉,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二胡的声音则深沉浑厚,富有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 提问学生: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哪些弦乐器的声音?这些弦乐器是如何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听到了小提琴、二胡等弦乐器的声音,对于它们如何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可能会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如弦的粗细、长短等。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二)初步感知弦乐器 教师展示几种常见的弦乐器,如吉他、小提琴、二胡等,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名称和基本构造。教师拿起一把吉他,指着琴弦说:“这是吉他的琴弦,它通常有六根,不同的琴弦粗细不同。”接着,教师又拿起一把小提琴,介绍道:“这是小提琴,它的琴弦比吉他的细,而且数量也不同。”最后,教师展示二胡,说:“二胡是中国传统的弦乐器,它只有两根琴弦。” 让学生分组观察手中的弦乐器,注意弦的数量、粗细、颜色等特征。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征可能会对声音产生怎样的影响。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手中的弦乐器,看看弦的数量有多少,粗细有什么不同,颜色又是怎样的。想一想,这些特征会对声音的高低产生影响吗?” 提问学生:你观察到的弦乐器有哪些特点?弦的不同之处可能会对声音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可能会发现弦的粗细不同、长度不同,猜测这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高低。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吉他的琴弦有粗有细,我觉得粗的弦发出的声音可能会比较低,细的弦发出的声音可能会比较高。”或者说:“我看到二胡的琴弦长度不一样,我想琴弦越长,发出的声音可能会越低。” (三)提出问题与假设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弦发出声音高低的问题,如: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例如,学生可能假设弦的音高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有关。他们可能会认为弦越粗,声音越低;弦越长,声音越低;弦越松,声音越低。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时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假设,教师将学生的假设记录在黑板上。 (四)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如不同粗细、长短、松紧的弦,以及实验记录表格。同时,向学生讲解实验记录的方法和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这里有一些不同粗细、长短、松紧的弦,还有实验记录表格。在实验过程中,你们要仔细观察弦发出声音的高低变化,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如何改变弦的粗细、长短、松紧等因素,以及如何观察和记录弦发出声音的高低变化。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共同完善实验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提醒学生在改变一个因素时,要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准确探究该因素对弦音高的影响。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同学们,在实验中,我们要注意控制变量。比如,当我们探究弦的粗细对音高的影响时,就要保持弦的长度和松紧程度不变。”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可以借鉴其他小组的优点,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 (五)实验探究 学生按照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注意控制实验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观察弦发出声音的高低变化,同时仔细记录实验数据。教师要强调实验的安全性,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规范。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例如,在探究弦的粗细对音高的影响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不知道如何选择相同长度和松紧的弦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测量或比较的方法来选择合适的弦。 例如,在探究弦的粗细对音高的影响时,学生可以选择相同长度和松紧的弦,分别测试粗细不同的弦发出的声音高低,并记录下来。在探究弦的长短对音高的影响时,学生可以选择相同粗细和松紧的弦,通过改变弦的振动长度来测试声音的高低变化。在探究弦的松紧对音高的影响时,学生可以选择相同粗细和长度的弦,通过调整弦的松紧程度来观察声音的高低变化。 (六)汇报与交流 各小组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整理数据和分析结果时,学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如比较、归纳等,找出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据分析,例如:“同学们,你们可以将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看看在不同条件下,弦发出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变化。然后,尝试归纳出一些规律。” 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小组的发现和结论。在汇报时,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依据,使其他同学能够理解。 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对汇报小组的结果进行提问和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实验结果,拓宽自己的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讨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教师对各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归纳出弦的音高变化规律: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弦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弦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共同的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弦音高变化规律的理解。教师可以说:“通过大家的实验和讨论,我们发现了弦的音高变化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这些规律。” (七)拓展与应用 教师展示一些弦乐器的图片或视频,介绍弦乐器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展示,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弦乐器的多样性和魅力。教师可以这样介绍:“弦乐器在音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演奏出各种美妙的音乐。比如,小提琴可以演奏出高亢激昂的旋律,而大提琴则可以发出低沉浑厚的声音。”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利用弦的音高变化原理的物品或现象? 学生可能会想到吉他、钢琴、二胡等乐器,以及一些与弦相关的玩具或工具。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钢琴也是一种弦乐器,它通过敲击琴弦来发出声音。”或者说:“我见过一种玩具,它上面有几根弦,通过拉动弦可以发出不同高低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弦的音高变化原理制作简单的乐器或小发明。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尝试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制作。例如,学生可以用橡皮筋、纸盒等材料制作简易的弦乐器,通过调整橡皮筋的松紧、长度等因素,来改变声音的高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尝试不同的方法。 (八)课堂总结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弦的音高变化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之间的关系。同时,总结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了弦的音高变化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在实验中表现得非常积极,能够认真观察、记录数据,并得出结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种科学探究的精神,不断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可以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弦乐器和声音的知识。 (九)布置作业 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中的相关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尝试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件简单的弦乐器,并演奏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弦音高变化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以上丰富后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拓展与应用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板书设计
教 学 反 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亲身体验了弦的音高变化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弦乐器在音乐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与艺术的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熟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讨论和交流环节,有些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将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科学学习中有所收获。